“导学互动”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析
2024-10-27张帆
【摘要】“导学互动”模式不仅能够增强课堂的互动性,引导学生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也具有重要的作用.鉴于此,文章以“导学互动”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为主题展开探究,阐述“导学互动”模式的定义和特征,再结合实践案例提出具体的策略,并从课前设计预习导学案,引导自主学习;课中导入多元问题包,促进深度思考;课后开展个性化拓展,加深理解应用三方面展开详细阐述,以期不断促进初中数学课程改革的实施,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和小组探究中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关键词】“导学互动”模式;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引 言
新课改背景下的课程教学活动要以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主要目标,初中数学教学面临诸多挑战,传统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和差异化学习的需求.“导学互动”模式强调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的主动探索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学生的深入思考,从而实现对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教育者深入探讨“导学互动”模式在初中数学教育中的应用,对于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导学互动”模式的定义和特征
(一)“导学互动”模式的定义
“导学互动”模式是一种符合新课改教学要求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与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的方式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在这一模式中,教师不再是单向传授知识的讲解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协助者,通过问题引导、情境模拟、讨论互动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实践中,学生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独立学习或小组合作的形式,积极探索和实践,以达到深入理解数学概念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目的.因此,这种模式强调教学活动的参与性和互动性,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能够实现知识的内化和能力的提升.
(二)“导学互动”模式的特征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导学互动”模式具有学生中心、师生互动和小组合作等特征.首先,该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贯穿于教学的全程,包括课堂导学、课堂教学、课堂总结及课堂评价等环节,教师将为学生提供广泛的自主学习和互动交流机会,使教学活动更加生动、有效.其次,师生互动是这一模式的核心特征之一,教师将在尊重学生主体性的同时,积极发挥引导者和组织者的角色价值,通过营造开放、平等的交流氛围,在多元化师生互动中改善学生的学习态度,有效减轻其紧张情绪,从而提升学习效果.最后,小组合作也是导学互动模式的重要特征,学生通过小组内部和小组之间的知识探讨与分享开展学习,不仅能够打破传统教学的单向传授限制,还可显著提高教学的互动性,有效促进学生数学学习能力的有效提升.
二、“导学互动”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一)课前设计预习导学案,引导自主学习
在导学互动模式中,教师作为课程的引导者,需要引导学生在正式授课前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建立初步的认识和理解,从而使他们的学习更具目的性和针对性.为此,教师需为学生提供详细的自学提纲和微课视频等学习资源,同时设计相应的协作性预习任务,帮助学生在学习开始前就形成一定的问题意识,激发自主学习的动机,为课堂上的深入探讨和互动奠定基础.
1.制订预习提纲
在设计课前预习导学案时,教师应精心制订自学提纲,以指导学生实现高效课前预习.首先,教师需要从整体课程内容出发,将其拆分为若干明确的学习知识点,并按逻辑关系排列,确保知识点之间的连贯性和逻辑性.同时,自学提纲中应包含关键概念、重要公式和核心问题,每一部分都要明确学习的目标和焦点,以便学生能够有的放矢地进行预习.此外,提纲应包括一些引导性的问题或思考点,促使学生在预习过程中进行深入思考,为课堂上的讨论和互动做好准备.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有理数的加减法”这一章节的预习中,教师可以在自学提纲中设定具体的预习目标,如“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掌握同号有理数及异号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并列出几个典型的计算题作为示例.同时,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实际应用问题,比如“如何使用有理数解决账户余额的计算问题”等.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对即将学习的内容建立初步的框架,还能通过分析知识实践应用的过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提供微课视频
为帮助学生更深入地预习,教师还应围绕预习要求提供微课视频,以增强学生的自学效果.首先在制作微课视频时,教师应关注视频的精炼与针对性,确保内容覆盖关键概念和核心问题,并用清晰的图像和动画辅助解释,从而使抽象的数学概念变得直观易懂.同时,视频的长度应控制在5到15分钟以内,以保持学生的注意力.其次,视频格式应支持学生随时回看,帮助他们巩固和复习关键点.再次,视频应包含一定的互动元素,如简短的测验或思考题,促使学生参与和反思,这样可以更好地吸收和理解内容.例如,在“有理数的加减法”章节的预习中,教师可以根据导学案的内容提供相应的微课视频,视频开始部分介绍有理数的定义和分类,接着通过动画展示同号和异号有理数的加减法规则,引导学生直观理解操作过程.接下来,视频中可以加入几个实际应用示例,如解释如何使用有理数计算账户余额,通过具体的情境模拟让学生看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最后,视频可以包含一小段互动测验,让学生解决几个简单的有理数加减问题,检验他们的理解程度,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
3.设计协作任务
导学互动强调学生之间的协作性学习,且应贯穿于整个教学全过程.为此,在设计预习导学案时,教师还应设定一定的协作任务,促使学生在课前通过团队合作的方式深化对数学概念的理解.首先,教师需要规划和构建具体的协作任务,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协作,要求他们在小组内共同探讨和解决数学问题.同时,任务设计应结合即将授课的数学内容,以确保学生可以通过互助的方式预习相关数学知识.为增强学生参与度,教师可以通过提出开放式预习问题,或设计需要团队协作的数学活动,每个小组成员都需参与到解答和讨论中,以增强彼此之间的互动.例如,在“有理数的加减法”的预习中,教师可以结合导学案设置具体的协作性预习任务,要求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实际生活中涉及有理数计算的场景进行探讨和解答.比如超市购物时需要计算的总金额和找零,小组成员首先各自计算出一组购物项目的总费用,再考虑应支付的金额和实际支付的金额之间的差异,使用有理数加减法的方式确定找零的准确数额.在此过程中,小组成员需共同讨论最合适的计算方法,然后汇总各自的解答进行比较,最后整合为小组的统一解答,从而对即将学习的知识形成更深入的认知.
(二)课中导入多元问题包,促进深度思考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积极引入多样化问题引导学生深度思考,这是导学互动模式的核心环节.为此,教师需要精心设计包含现实情境问题、核心概念问题以及开放式问题等在内的学习问题包,旨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投入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这种方式,学生不仅能够在探索中学习数学知识,还能够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和应用所学内容.
1.现实情境问题
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现实情境问题是一种促进学生深入思考的有效策略,教师可以通过这一方式将数学概念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连接起来,引导学生实现自主学习.首先,教师需从学生生活经验中提炼问题,选择能直观体现数学应用的实际情境,如涉及购物、旅行等学生熟悉的活动,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例如,以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轴对称”的章节为例,教师可在教学中设置一些与轴对称相关的现实生活问题,如“请列举出你周围的轴对称物体,并描述其对称轴的位置.”这个问题不仅让学生在生活中寻找轴对称的实例,还帮助他们理解对称轴的概念和重要性.接着,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提问:“为什么许多交通标志都是轴对称的?探讨这种设计的实际意义.”该问题的提出能够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出发,理解轴对称在设计和实用性中的作用.
2.核心概念问题
在采用“导学互动”教学理念的课堂教学中,针对核心概念提出深入的问题也是一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有效教学策略,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还能激发他们将数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习的实践性和互动性,从而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深层次理解.为此,教师应从章节的主要概念出发,设计一系列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探究概念的本质和应用.需要注意的是,这些问题应该具体且富有挑战性,能够引发学生对数学概念的底层逻辑、基本规律和内在联系的思考.此外,问题的设计应能够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探讨概念,从而帮助他们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深化理解.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正数和负数”的教学中,在课堂讨论环节,教师可以提出以下核心概念问题:“我们如何区分正数和负数?他们在数轴上是如何表示的?”接着,教师可以深入到应用层面:“考虑银行账户的余额变化,存款和取款分别如何影响账户的正负状态?”通过这样的问题,学生不仅可以复习和确认正数和负数的基本定义,还能通过实际例子探讨它们在经济活动中的应用,从而理解数学概念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实用价值.
3.开放拓展问题
在数学课堂中,为实现“导学互动”,教师还应提出开放拓展问题,以此激发学生深入思考.这些问题通常不具有固定答案,要求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挑战他们的分析、综合和创造能力.实践中,教师应确保问题涉及课程的核心概念,同时跨越不同的知识领域,以促使学生将学过的不同知识点联系起来进行综合性分析,尝试探索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培养系统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例如,在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三角形全等的判定”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学生探讨全等三角形的基本条件后,设计一个开放性问题:“如果你是一个建筑师,你会如何使用三角形全等的原理来确保建筑结构的稳定性?”这个问题要求学生将数学原理应用于实际的工程问题中,思考全等三角形在现实世界的应用.学生需要探讨哪些结构特征可以通过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来确定,分析如何通过测量和计算来验证这些条件,且应思考这样做的实际意义.此外,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提出一个具体的应用实例,然后全班共享和评价各组的想法,在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基础上,促进创新思维的发展.
(三)课后开展个性化拓展,加深理解应用
在“导学互动”教学中,课后开展个性化拓展也是极为重要的教学环节,旨在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能力特点设计引导性学习任务,以加深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为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提供不同难度和类型的额外资源和任务,如进阶练习题、实际应用项目、研究型作业等.一方面,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理解水平,精心设计或挑选这些材料和任务,确保它们既能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也能挑战他们的思维极限.另一方面,教师需要利用在线平台或学习管理系统发布拓展材料,便于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探索课程内容之外的相关知识.例如,以人教版初中数学八年级上册“轴对称”的章节为例,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课后活动,加深学生对轴对称概念的理解和应用.首先,教师可以提供一份详细的练习题集,包括识别轴对称图形、绘制轴对称图形以及解决涉及轴对称的实际问题等多种题型.其次,教师可以设计一个创意项目,要求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或创造轴对称的实例,并拍摄照片或制作模型来展示.如学生可以选择设计一个轴对称的艺术作品,如对称的剪纸或图形设计,并解释其对称轴的选择及对称性如何影响视觉效果.这样的任务不仅让学生实际操作和应用数学知识,还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最后,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在课后通过实际操作和深入探索,更全面地理解轴对称的概念,并学会如何将这一数学知识应用于现实世界中,从而提升他们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
结 语
综上所述,“导学互动”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施可以显著提升教学效果,教师可以有效引导激发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深入思考,有效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实践中,教师应通过课前的自主预习、课中的问题探讨以及课后的个性化拓展,构建一个全面的自主学习循环机制,从而让学生在互动学习中通过实际操作和讨论等方式,更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展望未来,教育者应继续探索该模式在不同教学环境下的应用效果,通过实证研究与实践创新不断优化教学实践,确保课程教学方法与学生实际需求及当代教育目标相匹配,有效促进学生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和数据分析核心素养的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莫中佐.初中数学教学中导学互动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J].教育界,2024(2):35-37.
[2]穆莉.“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应用的研究[J].数理天地(初中版),2024(1):112-114.
[3]童杰鹏.导学互动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2023(36):93-95.
[4]郑允品.导学互动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探索[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3(30):35-37.
[5]唐致吉.“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为初中数学添乐趣[J].读写算,2023(27):7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