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创新探究
2024-10-27李瑞英
【摘要】作业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提高作业质量,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是当下“双减”政策的主要要求.所以传统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已经不能满足这一政策要求,需要教师创新作业设计,保证作业的趣味性、层次性、多样化、开放性等,促进学生能在作业过程中获得乐趣、习得知识、得到巩固.基于此,文章在分析当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基础上,探索了作业设计时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创新作业设计的策略,供各位同仁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双减”
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吹响了课堂教学改革、育人理念创新、教育方法革新的时代号角,所以广大教师应将教研的重点放在课堂最优设计上,努力为学生构建起思维认知、合作探究以及互动交流的高效学习环境.其中作业是“双减”政策特别需要改革和创新的方面,为了减轻学生的课后作业负担,教师就应该在课堂教学上下大功夫,在保证课堂教学的质量的同时,实现作业设计的开放、高效、有趣,真正发挥作业巩固所学、发展智力的作用,实现减负、提质、增效的目的.
一、当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重视书面作业,缺少探究类作业
在“双减”的要求下,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作业设计环节有所改善,但是从目前来看,仍然还存在较多的问题.在布置作业形式上,常常以书面作业为主,较少有探究活动类的数学作业.而且书面作业多以模仿性的机械化作业为主,缺乏检验学生思考能力和探究能力的针对性作业,学生在做这类作业时,数学思维无法得到锻炼,更不用说通过作业来培养学生的创新力.
(二)作业内容枯燥,缺少趣味性
当下小学数学教师在为学生布置作业时大都以现成的作业内容为主,或完成作业练习册,或现成的试卷,内容千篇一律,缺乏趣味性.这类作业虽然能起到一定的检测作用,但是千篇一律的作业内容与教师课堂教学的方法、内容、知识侧重点等完全不同,脱离了课堂现实,作业设计效果较差.
(三)作业评价单向,缺少层次性
教师在批改作业时,大都以对或者错为主要批改方式,较少根据学生的作业情况给予适当的指导性批语,学生无法在作业过程取得进步与提升.同时,这种只判断对错的、教师评价学生的单向评价方式,不仅缺乏层次性,而且缺少学生自评、互评的设计,没有发挥出学生的主体性作用.
二、“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
(一)趣味性原则
有趣的作业内容才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作业探究中,并能在作业过程中积累经验.所以,教师在作业设计时,要充分了解小学生的兴趣点,并根据课堂教学目标的要求,设计能符合学生兴趣需要的数学作业,激发学生探究数学奥秘的兴趣.
(二)层次性原则
不同的学生对新知的掌握情况不同,所以同一班组内的学生的数学水平具有层次性,在设计数学作业时也需要遵循层次性的原则,设计出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具有层次化的数学作业,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通过作业的渠道获得知识巩固和能力提升,避免出现同一个班组内的学生完成同样作业内容的不足.
(三)多样化原则
在“双减”政策的要求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应不断创新,不应只局限在书面作业形式上,应采用更加多样化的作业设计来作业趣味性.比如,在作业形式上可以采用多人合作设计作业、学生自己给自己设计作业以及教师设计作业三种方式相结合的路径;在作业内容上可以采用书面作业、拓展类作业、实践类作业相结合的内容.同样在批改作业时,可以采用教师批改、学生自批或者学生互批的方式来进行,以此来保证数学作业设计的多样化,提高作业趣味性,实现作业减负的目的.
(四)开放性原则
为了顺应教育改革的需要以及“双减”的要求,小学数学作业设计还要秉承开放性的原则.即在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中不仅要能体现出数学基础知识巩固的内容,还可以采用多学科融合教学的理念,在数学作业设计中融入其他学科常识,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让数学作业更具开放性.
三、“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创新策略
(一)注重深挖教材,设计针对性作业
从小学数学课本教材的编排和设计来看,教材内容的针对性较强,每个知识点大都会以生活化的场景来引发学生思考,然后让学生去完成相应的训练任务,课本上的习题极具代表性和针对性.所以为了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巩固,教师在设计作业时要具有针对性.特别是教学中的重难点,学生学习中的薄弱点,这些知识训练都应该反映到作业设计中.因为在课堂上学生通过课本上的基本训练只能达到初学的状态,如果不经过作业形式的专项化针对性训练,学生掌握的知识由于不牢固会被遗忘,当以后学习中再在知识系统中调取时会模糊不清,无法高效应用,这就失去了学习的意义.这也是有些成年人在用到一些数学知识时,有印象学过却无法想起来的主要原因.因此,针对性的作业设计,可以把课堂上的知识难点、重点凸显出来,让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实现强化,更有利于提高作业质量.比如,“鸡兔同笼”问题是小学数学阶段的重难点知识,教师在初次讲解之后,可以设计难度稍微低点的同类应用题作为作业训练内容,当学完这一知识点后的一周或者更长时间,教师还可以将有关这部分知识的变相练习加入后期新知的作业内容中,一方面起到强化和巩固的作用,另一方面用这些知识与其他新知相融合,保证作业题型的新颖,吸引学生探究兴趣,提高作业效率.
(二)遵循认知规律,设计游戏化作业
小学生年龄较小,活泼好动,较难长时间的集中注意力到一件事情上,所以教师在教学时长时间的讲解一个知识点,会引起学生的反感,降低学习效率.数学作业设计也是如此,如果教师为学生在一次中布置的作业内容都是集中完成同样类型的作业,如都是计算题或者都是应用题,这样的作业学生会越做越烦,越做错误率越低.所以为了打破学生的这一认知思维特点,遵循小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从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入手,巧妙地设计游戏类作业,促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思,最大限度地发挥数学作业的趣味性.因此,教师在设计数学作业时就可以加入一下游戏元素,以游戏的形式达到知识训练的目的.因为小学生比较爱玩,游戏是他们比较喜欢的数学学习方式,它可以将复杂数学知识变得活泼、灵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和探索,进而高效思考.比如,在学完乘法口诀时,有些学生对乘法口诀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导致理解效果不好.为了强化学生对乘法口诀的熟悉程度,提高记忆效率,教师可以设计“乘法接龙”的游戏作业,改变乘法式子的呈现方式,用各种丰富多彩的色彩表格搭配以及图形、图案衬托,让学生通过完成接龙任务来达到对相应乘法式子的计算练习.这相比直接一整页都是几乘几的单一作业形式更能吸引学生参与计算的兴趣,更能促进小学生集中注意力到游戏思考中,丰富了作业形式,提高了作业效率.
(三)尊重个体差异,设计分层类作业
每名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由于他们先天的智力发展水平不同和后期的成长环境影响不同,所以同一班组内的学生存在着差异化.而传统的“一刀切”式作业,会让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吃不了”,不符合学生的个体差异化特征,不利于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不能满足“双减”的要求.所以,小学数学教师需要创新作业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化,秉承作业为不同层次的学生高效服务的原则,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和具体学情设计具有层次化的数学作业,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灵活选择作业,以此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提高作业成效,达到减负增效的目的.比如,在学习“长方形、正方面的面积”相关知识时,由于这部分知识是以前面周长的计算为基础,但鉴于班组内学生对周长学习时的知识掌握牢固性,为了强化学生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的深入理解,在学完这节课时,教师结合课堂上的复习周长的相关内容,设计了基础层作业、提高层作业和拓展层作业.基础层作业主要以复习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和简单的面积计算为主,大都来自于课本教材中的例题题型,难度不大,只需要学生学懂课本上的简单例题就能完成;提高层作业主要以课本例题中的变式训练为主,以增加题型信息、题型内容为主,如在一个题型中既有周长信息又有面积信息,题型稍微复杂难度适中,学生在解题过程中需要对知识的转化就可以完成,这类作业旨在训练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和转化能力;拓展层作业需要学生对周长、面积知识的综合分析下进行思维拓展,主要以实践动手操作类作业形式为主,难度较大,对于这类作业并不是所有层次的学生都能轻松完成,头脑灵活、逻辑分析能力强的学生才能应对,有助于促进这类学生思维的发展.实践证明,设计分层类作业有助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提升学生的学科自信,有利于缩小同一班组学生的学习差距.
(四)解放学生手脑,设计操作类作业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强调了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积累经验,丰富数学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时改变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模式,组织多样化动手实践活动,将复杂、抽象的数学知识以真实的、形象的数学现象展示给学生,强化学生的学习体验,提高知识转化效率.基于此,在“双减”要求下,教师可以在作业设计中加入实践操作类作业,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动手动脑,自主探索数学知识的无限秘密,实现知识的再创造.比如,在学习“圆柱的体积”相关知识之后,常规的作业设计为对规则的圆柱体的体积利用公式进行计算,主要设计目的是对圆柱体面积公式的应用,学生只需要套用圆柱体面积公式就能解决,这样的作业内容缺乏创新,不具挑战性,不利于学生的思维拓展.所以,教师可以借助课堂上所学的圆柱体面积公式设计动手操作类作业,如“动手试一试测量苹果的体积”.由于苹果属于不规则图形,学生无法直接用课堂上所学到的圆柱体面积公式来求解.但经过学生的思维转化,有的学生就很好地完成了作业题.他们将苹果放到盛有水的量杯中,通过记录放苹果之前的量杯中水的体积和放苹果之后的量杯中水的体积,求差,就是苹果的体积了.这样学生通过简单操作就能轻松得到苹果的体积,相比思维定式样的作业,更能有助于学生动手动脑,掌握测量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技巧,提升学生的思维认知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五)发散学生思维,设计开放性作业
“双减”要求下,作业只求“量”而忽视“质”的设计模式已经行不通,而开放性作业就可以实现少量且高质的要求.《新课标》提倡“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解题策略的多样化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固化式的作业设计无法实现学生思维的拓展和能力的提升,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应改变传统一题一解的作业设计形式,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入手,综合考量学生能力和课堂教学情况,设计开放性作业,融合多学科元素,让学生感觉到数学题的新鲜感,并开拓思路,努力探索更多渠道的解题方法,实现学生能力的再创造.比如,在学完“年、月、日”相关知识时,为了强化学生对年月日的时间认知,在作业设计时,教师可以以国家重要的节日为背景,让学生判断这一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如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1997年香港回归,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让学生去判断2008年、1997年、1949年分别是平年还是闰年.这样设计是将数学知识与历史事件相结合,在为学生普及我国重大历史事件的同时锻炼学生的数学理解力,让学生体验数学学科知识的开放性特征.
(六)深入了解学情,设计趣味性作业
小学生对于新鲜知识容易产生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教师在教学的各个环节都要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出发,数学作业设计也是如此.传统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教师只从自己的课堂教学情况来设计作业,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没有从学情出发,即学生对哪些知识感兴趣、对哪些教法感兴趣等,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作业,导致学生在作业中做了很多无用功.所以,教师应改变传统的作业设计理念,采用“以生为本”的设计理念,深入了解学情,设计能紧扣学生兴趣点的趣味性作业,以此来吸引学生自主分析和探究,提升学生解题能力.比如,在学完“三角形的面积”相关知识后,会通过一些转化题型如求阴影部分的面积来锻炼学生对三角形面积公式的应用.传统的作业都是给出一个图形让学生去求解,但是部分小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较差,直观解决这类问题较难实现突破.教师可以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工具,为每道题都设置一个动画演示视频,学生在作业时只需要借助家长的手机扫码就可以观看这个题型相关的视频,同时学生可以通过拖动图形来达到对阴影部分的图形转化,让解决问题更为简单、直观.这种方式也比较符合小学生对网络智能工具功能的好奇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索热情,提高作业效率.
结 语
综上,“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需要不断创新,需要改变传统作业设计模式,根据学情有针对性的设计数学作业,努力实现数学作业在减量的同时达到提质,从而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让学生能在作业中认识数学学科的知识本质,培养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彭辉.“双减”背景下创新小学数学作业设计与评价的策略[J].试题与研究,2024(17):61-63.
[2]韩吴生平.基于“双减”政策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创新研究[J].课堂内外(高中版),2024(19):56-57.
[3]朱明明.“双减”背景下小学数学作业的有效设计[J].教育界,2024(14):68-70.
[4]夏婷.创意设计让作业更有价值:小学数学作业创意设计实践[J].小学生(上旬刊),2024(5):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