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生活化教学模式的应用探讨
2024-10-26卢兴举
摘 要:在社会飞速发展、教育理念不断更新的今天,传统教学方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教育需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质和法治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其教学方法亟须进行改革。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拉近课堂和生活之间的关系,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主动性。文章探索如何将日常生活的元素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过程中,以提高教学效果,并为学生的全方位成长提供坚实的支撑。
关键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7-0136-04
道德与法治教育作为初中阶段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其目的在于对学生进行法治意识与道德观念的培养,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与行为习惯。但是,传统的道德和法治的教学方法常常与实际生活脱节,这使得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变得困难。所以探索更贴近生活实际、更吸引人的教学方式具有重要意义。生活化教学这一新兴教学理念强调把教学内容和生活实际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来感知知识,提高素养。文章旨在探究生活化教学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策略及效果,希望能够对相关教育实践起到一定的借鉴及参考作用。
一、生活化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教育与生活的关系理论
生活化教学理论植根于教育和生活关系理论。这一理论深刻地说明了教育同生活是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教育作为人类社会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它的基本宗旨是指导个人去适应社会、认识人生、创造人生。而生活又是教育之源与归,它给教育以丰富的材料与情景。生活化教学就是以这一理论为依据,注重把教育和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在现实生活情境中学到知识、体验到知识,进而更深刻地理解知识,获得技能,并形成正确价值观。生活化教学以生活元素与情境的导入来具象化抽象道德与法治概念,让学生从具体生活实践中来体会、领悟道德与法治的内涵与价值。与此同时,生活化教学也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促使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进而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突出了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建构Jxd3e1ybMR23MnGSuVqrVFvlmM87WluJsYtpINeZ3/g=的过程,主张学习不是单纯的知识传递,而应该是学生在与周围事物相互作用中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建构主义视野中的生活化教学彰显出独特的价值。生活化教学把真实的生活情境引入课堂中,给学生以丰富的学习资源与认知背景。学生通过亲身参与和感受这些具体生动的场景,能够对知识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与把握。生活化教学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去发现问题,去寻找解决方法,而这个过程恰恰是学生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最关键的一步。生活化教学以小组合作和角色扮演为活动方式,增进了学生间的交流和协作,使他们共同完成了知识的构建。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探索
(一)以生活案例为载体,渗透道德与法治教育
以生活案例为载体进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是生动具体的教学方式之一,充分体现了生活化教学的理念。真实、生动的生活案例能快速拉近学生同道德、法治知识之间的距离,将抽象概念具体化、复杂问题简单化。可以选择一些和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事例加以讨论,比如对校园欺凌,可选择校园欺凌的具体案例来详细说明欺凌行为产生的背景、过程及结果。教师在案例分析的过程中可引导学生对法治与道德两方面展开深入的思考。在法治层面上,教师可通过讲解相关法律法规使学生了解欺凌行为不合法并将受法律制裁;在道德层面上,教师可引导学生反思欺凌行为对受害者、欺凌者乃至整个校园环境所造成的冲击,使其意识到欺凌行为并不具有道德性,且会损害他人身心健康。此外,也可选择网络道德问题进行个案研究。比如,可选择学生通过网络发表不当言论这一事例,指导学生剖析该行为给他人及社会带来的后果。教师可通过讲解网络道德的意义,使学生明白网络世界里也要遵守道德规范与法规。教师在进行案例分析时也可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分享观点与感悟。
(二)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初中道德与法治教育中强调教学策略要和学生实际生活环境相结合,给学生营造真实且充满感情的学习氛围,继而促使其更积极地投入其中,深化对知识的把握与感悟。真实的生活场景为学生提供了亲身体验的机会,使其更能直观体会道德与法治的魅力与实用性。教师可通过对日常生活各种情景的模拟以及角色模拟等方式给学生创设富有日常生活气氛的学习环境。这些场景涵盖家庭、学校及社会的许多方面,目的是使学生体验道德与法治知识在模拟环境中的实际应用过程。运用这一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更加深刻地把握道德准则与法律标准,进而强化其法治意识与道德观念。还可鼓励同学们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勇敢地面对今后的挑战。这不仅是知识上的进一步巩固与扩宽,而且能实现全面能力的培养与提升。创设贴近学生日常生活的情境,也能引发学生关注社会焦点问题,加深其思考,培养其社会责任及尊重社会的情感。下文将以欺凌事件为例进行分析。
【校园欺凌事件的道德与法治教育:案例描述】
某校校园内曾发生过一起校园欺凌现象。有几个学生课间休息后,恶意奚落、推搡一名学生,造成该学生生理、心理上的创伤,害怕去学校甚至厌学。
【情景模拟】
教师先讲述这件事,请同学们主动充当受害者、欺凌者以及旁观者的角色来模拟这起欺凌事件发生的经过。要求学生尽可能地模拟事件发生时的详细情况,包括欺凌者言行、受害者反应和旁观者态度。
【讨论分析】
情景模拟后,教师指导学生就此事展开了深入的探讨。请同学们谈一下模拟时的心情,尤其是充当受害者角色的同学,并分享一下所经历的害怕与无奈。接着,教师提出问题:“这种行为是否正确呢?原因是什么?”指导学生从道德与法律的维度分析问题。
【道德与法治知识的融入】
教师根据论述介绍有关道德和法治知识,比如指出校园欺凌既违反学校纪律规定,又侵害他人尊严与权益,属于不道德、不合法的行为。同时强调大家对维护校园和谐和安全应尽的义务,在遭遇欺凌行为时,要挺身而出加以阻止或者及时报告给教师和家长。
【制订解决方案】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反思如何防范与处理校园欺凌问题。同学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意见,比如加强学校宣传教育、建立匿名举报机制以及严肃处理欺凌者等。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
【总结反思】
教师对本节课进行小结,指出了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意义,鼓励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运用于实践,成为遵纪守法、品德高尚的优秀公民。还提醒同学们要关注自己的言行,避免做欺凌者和被欺凌者。
(三)注重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把道德与法治教育同日常实践密切结合起来时,应重视过程性评价,时刻注重学生全面发展。过程性评价的特点在于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而非仅注重对最终学习成果的评价,这样可以更深刻地认识学生学习的状况与能力层次。通过观察记录学生的日常生活行为,深入分析其案例讨论、角色扮演及其他活动的绩效,能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学生道德与法治的真实现状,确定学生的优势与不足,进而对学生进行更加有的放矢的引导与扶持。
三、生活化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实施策略
(一)挖掘生活资源,丰富教学内容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生活化的教学方法,最关键的策略是深度探索生活中的资源,从而使教学内容更为丰富。教师要善于捕捉日常生活中有关道德法治教育的因素,并在课堂教学中巧妙整合。教师可通过对学生日常生活的观察、对社会热点事件的理解来搜集道德与法治教育有关的事例和材料。这些案例和素材既可以是真实发生的新闻事件和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也可以是学生个人的真实体验和情感。把这些生活资源整合到教学当中,既能让教学内容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度。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讲解“公民基本权利”时,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并有效地应用这些知识,教师可以结合日常生活中的实际案例,设计出实用的教学活动。就受教育权而言,教师可首先让学生回忆和分享他们在校期间接受教育的经验,例如参加各种课程的学习和参加校园活动。接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没有受教育的权利,人生会怎样?”通过探讨,同CpZfw1CnGimDyGCLGuRNuQm8XjDaCgv+lhAvEv9dhXk=学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受教育权对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为让学生对受教育权在现实中的应用有更直观的认识,教师可设计小型模拟法庭,选择一个涉及受教育权的实际案件,由学生们分别担任法官、原告和被告,并在法庭上辩论。学生在模拟法庭过程中,能对受教育权的法律保障及维权途径有更深刻的认识,还能锻炼法律意识及表达能力。除模拟法庭的活动外,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比如,可要求学生对各地各校教育资源的分布进行调查,以了解有无教育资源不均衡现象。学生通过考察能够对受教育权的现实状况和对保障其受教育权问题有更深刻的认识与思考。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工具,例如视频和图片,来呈现与公民基本权益有关的日常生活案例。这些鲜活的材料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有关知识进行深入的理解与记忆。
(二)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进行道德与法治教育时,运用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教学方法,塑造现实生活环境,可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真实的生活情境,因其生动且真实的特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独特的教育环境,使他们在深度体验中,真切地体会到道德和法律的巨大影响。为建构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教学环境,教师需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及教学资源精心设计多种不同情境及活动方案。比如,通过对社区日常生活情景进行模拟,帮助学生借助角色扮演等方式,更深入地了解公民的责任与法律义务;引入社会焦点事件,引导学生讨论道德与法治这一话题;针对学生个人兴趣与偏好,开设不同种类道德教育与法治实践课程。
在初中的道德与法治教育过程中,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和体验到尊重自由和平等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利用具体的案例来构建生活情境,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以平等就业权的维护为例子,教育者可以选择一个实际的案例作为教学材料。比如一家企业在招聘过程中存在性别歧视现象,拒不聘用女性应聘者。这一案例既涉及平等就业权,又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相连,易使学生产生共鸣。教师可先出示这一个案,然后带领学生去思考、去探讨。教师可以提问:“假如你是这名女性应聘者,会怎么办呢?在你看来,企业拒不聘用妇女的做法是对平等就业权的侵犯吗?”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认识到平等就业权具有重要意义。下一步,教师可进一步指导学生考虑现实生活中怎样保障平等就业权。教师可提出主动了解有关法律法规、到有关部门进行申诉等具体意见,鼓励同学们交流看法与思考。为使学生对平等就业权有更深刻的体会与认识,教师也可组织他们开展角色扮演活动。学生可分别扮演应聘者和公司招聘人员的角色来模拟面试场景,试图解决个案中所碰到的各种问题。学生通过角色扮演能更真切地体会到平等就业权的意义,也能学会在实际生活中保护自身权益。
(三)开展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在道德与法治教育中融入日常生活与实践活动,可促进学生实际体验与参与。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并运用道德与法律。教师可精心策划多样化实践方法与教学内容及目标密切结合,如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志愿服务,学生在服务他人的同时也可以深切感受道德价值所带来的魅力;通过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和模拟法庭这样的多元化教学活动,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法治观念的认知;指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话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等。
以“维护公平正义”这一部分知识学习为例,组织了法律知识的竞赛和模拟法庭的活动。比赛时,教师可设计若干涉及公平正义的问题,使学生通过回答问题的方式理解和掌握有关法律知识。在模拟法庭活动中学生可充当法官、律师和被告,通过对真实法庭场景的模拟来深刻认识公平正义在司法实践当中的表现。另外,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社会热点话题调查访谈活动。比如,让学生以校园欺凌或者社会收入的分配情况为主题,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的形式搜集数据,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影响进行分析,为维护公平与正义提供合理建议。这类活动既能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又能强化学生对公平正义意义的理解。教师在设计与实施实践活动时,需充分考虑其可行性与有效性,以保证学生能主动参与,从实践活动中得到深刻体会。与此同时,教师也要及时对各项活动做出总结与评估,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日后的教学。
(四)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成长过程
构建多元化评估体系,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及其成长路径,有助于保证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多元评价体系注重评价方法多样性与评价内容全面性,其目的是全方位客观反映学生学习状况与成长路径。教师在评价学生时应关注学生知识掌握、学习态度、实际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等多方面的表现,重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学习习惯与兴趣,对每一个学生进行个性化评价与引导。还要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采集与分析,以掌握学生学习趋势,确定优势与不足,根据这些优势与不足给出针对性教学建议与支持。
四、结论
文章通过深入剖析并反思生活化教学应用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策略及效果,认为生活化教学可以显著促进学生道德与法治素养的提高,强化其法治意识及道德观念;学生对生活化教学的接受度与满意度都比较高,该教学方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但是生活化教学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有待于今后的研究继续探索与改进。希望本研究能给相关教育实践提供有益启发和参考,促进初中道德法治教育创新发展。
参考文献:
[1]曲琳.让生活实践走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思考[J].华夏教师,2022(28):55-56.
[2]哈丽旦木·买买提.让生活实践走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思考[J].炫动漫,2023(12):58-60.
[3]郭祥.生活实践走进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J].文理导航,2023(31):79-81.
[4]高立昌.回归生活 彰显魅力: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生活化探究[J].新课程教学:电子版,2023(8):84-86.
[5]潘小丽.初中生道德与法治课生活化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研究[J].世纪之星:初中版,2022(13):139-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