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课堂有效提问设计策略研究
2024-10-26许文华
摘 要:“提问”是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一节课是否能高效开展往往与教师的有效提问息息相关。文章针对目前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提问中存在的数量多、价值低、时机不当、功能固定等种种弊端,从关注问题设计的思维内容价值、思维角度拓展、思维质量提升三个方面开展实践与反思。问题是学生思维过程的开始,有效的课堂提问能体现思维内容的核心价值,能提升学生的思维激情,激发学生的思维创新,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课堂;有效提问;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7-0132-04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这句话启示我们,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对问题的设计进行深入的研究。高效的课堂提问要求老师立足于文本,结合学生实际情况、认知水平、心理发展特性,深入挖掘学生的兴趣点,以此设计有效的问题,帮助学生打开智慧的窗口。随着新课程标准施行背景下课堂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化,目前道德与法治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之处:问题太多,老师教得疲惫,学生学得无味;提问价值过低,缺乏自主思考,思维牵制;提问时机不当,随意提问,不能揭示问题本质内涵,或脱离学生的实际;提问功能固定,学生只有回答的义务而没有质疑的权利。老师们陷在“假问题”里,而对“真问题”视而不见。面对种种弊端,我们必须对德育课堂中的问题设计进行深度思考,以促进课堂提问设计的改革,扎实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一、设计的问题应能体现思维价值
(一)问题设计应紧扣教材内容
1. 紧扣关键词设计问题
《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有着相应的关键词和提示语,是课文思想内容的关键。有些关键词本身就包含着一个问题,并且与课文主要内容直接关联。解决了由关键词设计的问题,学生也就理解了文章的主旨。
例如:教学《我们所了解的环境污染》时,课文所提示的关键词是“环境污染”。笔者以“环境污染”为中心词,设计了课前调查:试着去认识和了解了解身边的“白色污染”,并简单说说白色污染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危害。这一调查与交流有助于学生达成对整堂课情感目标的认知。
2. 把握留白处设计问题
目前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呈现形式主要为可爱的卡通画、亲切的生活图、简洁的提示语等,富有童真、童心和童趣。同时,我们可以发现,教材中还留有较多空白的地方。鲁洁教授曾经明确指出:“我们在教材中留出了大量的空白,为学生表达思想情感、进行创造活动提供方便。从课文的留白处落笔,所设计的问题具有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可见教学材料留白是编写者基于教材使用的灵活性而创造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要把握“留白处”,进行合理的问题设计,引导学生进行思想互动、情感沟通、道德实践。
例如:执教《变废为宝有妙招》这一课时,“减少垃圾 变废为宝”这一环节中有一张“研究废弃物再利用记录表”,列出了废旧纸盒、饮料瓶、废报纸三种常见废弃物的名称,让大家思考它们的新用法,并引导其思考“你还能选择哪些废弃物进行改造再利用呢?”,旨在引领学生了解、发现、探索身边废弃物的再利用方法,将环保意识落到生活的实处。对于这一处留白,笔者提前一周让学生组成活动小组,搜集、发现、思考、探索,并以文字、图片、视频、实物等形式记录下来。
在课堂中,学生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介绍内容,有的学生选择现场展示,有的学生选择播放制作方法等。通过此类问题的设计,使学生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知,并在生活中将环保的行动落到实处。
3. 抓住思考题设计问题
课后思考和练习通常是对文章主旨进行的提问和总结,同时也是学生认知和情感的重点及难点,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结合思考题设计问题,有助于深化学习主题,使学生思维朝着纵深发展。
例如:执教《低碳生活每一天》这一课时,笔者根据课后问题提问“你还知道哪些因气候变暖而带来的危害?”,并引入一组环境受破坏的图片,设计了以下问题:
(1)如果你在电视、电影或画报中看到这样的画面,你往往会用哪些词语来形容?
(2)你们喜欢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吗?
(3)如何才能减少或避免这种现象的产生?
在本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对自身环境的观察思考,自然而然地对环保的紧迫性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二)问题设计应联系学生实际
1. 情景式提问
思维产生于特定的问题情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有目的、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设计,针对性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将学生带入一个与问题相关的情境之中。创设问题情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发展、解决问题的动力,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智力活动保持理想化的状态。
例如:在教学《有多少浪费本可避免》时,为了让学生能体会到每天学校食堂里浪费食物的数量,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同学们,我们在学校食堂用午餐时,你是否扔掉了自己不喜欢吃的那一筷子菜?你是否倒掉了吃不下的那口饭?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食堂,看一看我们每天的剩菜剩饭有多少。”当学生走进食堂看到当天的剩饭剩菜,当学生目睹那满满的一只只泔水桶,得知每天被浪费的饭菜相当于几个自己的体重时,一个个鸦雀无声。
经过这样的情景式实地体验,学生才深知节约要从一粒米、一口水开始。
2. 思辨式提问
教师课堂提问主要包括两个类型:事实问题、思辨问题。在思辨性的题目设计中,需要合理应用联想,运用直觉,释放灵感,把握时机,将问题投射到学生宁静的心湖里,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在教学《网络新世界》一课时,教师设计辨析话题“玩网络游戏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进行辩论,从自己的生活体验出发,学着进行自我辨析,知道要学着自我控制,避免长时间玩网络游戏带来的危害。
3. 开放式提问
在日常教学中,许多教师因为过于渴望使学生获取正确答案,而忽视了学生亲身经历的过程,这既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也不利于学生解决问题。所以,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避免“是”或“不是”等答题方式,优先选择“如果”“那么”“你认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等开放性问题。允许课堂上出现解答多种可能性,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有效发展,从而建立起更科学的思维模式。
例如:笔者在教学《我们的好朋友》这一课时,故事屋选取《益友》的故事,让学生真正体会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谊。在学生默读故事之后,笔者设计了以下问题:
1. 徐源因为吕岱推荐受到了重用,如果你是徐源,你会怎么想?
2. 徐源在吕岱有过失时直接批评他,并在公共场合谈论吕岱做得不对的地方。吕岱知道后却赞叹道:“这就是我看重徐源的原因啊!”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两个问题都是从学生的个体感受出发,能使学生在结合个人生活体验的基础上交流观点,从而真正认识到诚实守信的含义。在本教学问题设计中,没有按照非此即彼的二元选择,而是充分尊重认知的客观规律,尊重学生的思维和情感的发展变化。
二、设计的问题需能促进思维拓展
(一)问出趣味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出的问题要能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可以结合教学内容,将社会热点、生活现象导入课堂;还可以利用一些设计新颖、有趣的故事、小品、广告等提问,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对该问题的兴趣,帮助学生保持活跃的思维状态,成为乐知者和好知者,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答案。
例如:笔者在执教《四通八达的交通》一课时,讲到我们家乡的交通迅速发展的话题时,出示了一个同学写家乡交通的作文:爷爷奶奶外出打工时回老家要起早摸黑、坐船、搭驴车、走路……整整赶三天的路,爸爸妈妈读书时回老家坐火车、乘公交车、走路,要近两天。请你发挥想象,现在作者回老家过年路上需要花多少时间?
对这一问题,同学们兴致盎然。随后教师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解读、猜想……学生有的思考,有的讨论,思维相当活跃。
(二)问出悬念
好奇心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源泉。教师在进行教学问题设计时需要对教材进行详细分析,寻找最佳处创设悬念情境,提升学生的学习好奇心、求知欲,从而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执教《多样文化 多样魅力》一课时,课件展示法国贴面礼的图片,有一些同学在座位上指指点点、捂着嘴笑。教师随即提问:“有的同学看到法国人的贴面礼觉得好笑,你是怎么看待这一礼节的?”
班级讨论悬而未决之时,继续追问:“如果外国人看到我们用筷子吃饭,觉得不可思议,大声发笑的时候,你怎么想?”通过交流与讨论,尊重和欣赏不同民族的礼仪和文化的理念自然而然深入学生心底。
(三)问得精巧
问题设计贵在精。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围绕教学内容和重难点统筹设计,针对关键位置设疑,不能随心所欲。唯有如此,才能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思考空间,提升学生的思维水平,从而指导他们在主动地进行思考和探究的过程中理解核心知识的内容,及时突破问题难点,培养思维的层次感。
例如:在执教《我们的好朋友》一课时,笔者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遇到好朋友做错事时,我们是否要为对方保密?”
老师寥寥数语,却能够抓住最关键敏感的内容。若再在学生的交流讨论中进行巧妙的点拨,便能对学生的思维广度、思维深度进行有效挖掘,实现思维的交流和碰撞,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
(四)问出层次
对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而言,我们需加大课堂提问的深度,避免流于表面的隔靴搔痒。而层次式问题则是一种有效的媒介,对话双方能通过相互启发的方式保持内容层次性,甚至伴随着“三级跳”“多级跳”的效果,渐进追问先易后难的一连串问题,以层层推进的方式处理,深入挖掘问题本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与法治意识。
例如:笔者在教学《当冲突发生时》这一课时,让学生为张明出主意,思考“张明应该怎么脱身?”“他应该吸取哪些教训?”。为了让学生能真正从张明的遭遇中学会保护自己的方法,在学生默读故事之后,设计了以下问题:
1. 如果你是张明,一个人外出前会做些什么?
2. 张明买完汽水后,你认为他应当怎样做?
3. 当张明在僻静的小路被高年级学生堵住时,你觉得张明该怎么做才能保护好自己?
层层追问,我们不仅要让学生知道遇到危险时需要保护好自己,更要引导学生明白错误的做法也会让自己处于危险之中,生活中要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三、有效提问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有助于教学围绕目标,循序渐进提高学生水平
在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加强他们的合作,在问题设计时要注意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主要思考两个维度:一是立足于教学材料的实际情况,围绕教学的难点、重点进行提问。这种方式以领会知识和运用知识为前提,在教学中具有一定难度,但是学生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思考来得出答案。二是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使提问尽量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贴合,既不能超出学生现有水平,也不要低于学生目前的水平。
(二)有助于引导教学内容,深度推进学生思考
教育是一门慢艺术,有的教师提问时虽然预留了较多的思维空间,但是依然将教学内容作为核心,如果匆忙地推动教学进程,并未给学生预留充裕的等待时间,就会导致学生无法有效消化教学内容。教师可利用多种情境等进行辅助性提问,为学生预留出充分的思考时间,使学生能朝着教学预设的方向深入研究和探索。
(三)有助于变换提问角度,刺激学生活跃思维
道德与法治课堂上的提问不能仅限于单一的角度,而是需要通过合理的方式进行多角度的提问。适当变换提问的角度,能培养学生的思维灵活性,给学生以新鲜感,使学生在对照分析中进行判断总结,得出结论,保持思维的活跃性,进一步提高课堂的效果和质量。
经过教学实践和反思,笔者认为课堂提问是教师实现教学目的的一种教学手段,也是一门艺术。问题设计再精妙,如果忽略了进入课堂的表达方式,也会产生很多无效的回应。在设计课堂提问的过程中,如何组织好提问的语言以及提问的时机,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首先要精练质疑问难的表达,提问表述必须清晰、简洁,不能使用高深的专业术语,而是要用一种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通俗自然语言。提问的言语要富有启发性,可以采用发人深思的语气和方式促使学生不要急于回答问题,同时,再用一些启发性的话语促进其深入思考;对理解和记忆的题目,除了设计高认知水平问题做铺垫的记忆类知识,大部分都可以省略。其次,老师要选择合适的时间来组织问答,选择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在学生关注不足或思维被激活时提出问题,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提问应面向全体学生,需根据问题的难度、学生的个性差异以及课堂实际状况来进行提问,让每个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回答问题后都可以有不同的收获。并且要耐心地等待回答,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情、神色来判断这个问题的难易程度,以此决定要不要再给学生一些思考和交流的时间。
四、结论
总之,学起于思,思起于疑,不管是学习还是思维,都是从疑问开始的,所以提问是教学的出发点。以问题为杠杆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一种相当普遍的教学手段。同时,提问也是一门教学的艺术,想要掌握好这一门艺术,教师要善于思考,善于分析,在课堂教学中最优化地提问,问学生思考的价值、问学生思考的热情、问学生创新的思维。唯有如此,道德与法治课堂才能发挥其实效,才能更好地适应新课程改革的发展需求,培养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王燕妮.巧妙提问,共享课堂对话新境界[J].基础教育研究,2016(23):57-58.
[2]李世祥.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留白资源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教师,2014(14):50-51.
[3]汪威.真实性学习视角下的课堂问答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7.
[4]胡亚明.也谈品德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提问[J].课程教育研究,2014(35):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