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心素养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渗透对策探讨

2024-10-26林星财

考试周刊 2024年37期

摘 要:聚焦新课程背景,在教学目标中渗透核心素养理念,是巩固初中物理教学体系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应树立创新思维,构建多元化教学体系,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思考不同的问题解决方案,并将其付诸实践。同时,教师还应渗透探究性及项目式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反复观察并分析数据,从而深刻理解物理现象和现象背后的知识原理,为学生提供更富有意义、更具挑战性和更具实际应用价值的学习体验。

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物理;教学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7-0123-04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已成为重要的教学目标。核心素养理念的倡导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特定学科知识,更是为了帮助学生发展自身的综合能力和素质。物理作为一门重要的自然科学学科,既有着自身的知识体系,又具有培养学生思维和解决问题的潜力。因此,文章将就如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渗透核心素养提出一些具体对策,以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物理能力、学科素养,使其具备更强的学习和生活能力。

一、核心素养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渗透意义

(一)能够促进学生多元思维发展

核心素养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渗透能够促进学生多元思维的发展。一方面,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物理学本身侧重于探索自然现象,而不仅仅是记忆事实。通过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质疑观点、评估证据,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物理原理,掌握学习技能,在学习中受益,更有助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作出明智的决策。另一方面,它有利于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物理教学策略的实施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理想平台。通过渗透核心素养理念,使学生能自主探索新思路,提出新问题,设计新的实验或解决方案,有助于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和社会生活中更具创造力和适应性。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核心素养视角下的素质教育有短期和长期两种结果。从短期来分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求学生掌握相应学科的知识,具备一定的技能技巧;从长期来看,课程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让学生掌握学科背后所蕴藏着的核心价值。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教师所展开的课程教学应该实现二者的结合,要基于核心素养的视角,促进学生的全面、专业发展。由此观之,核心素养的培养将能全方面贯彻素质教育的理念,以学生解决短期内的知识领域问题以及长期生活领域的问题为出发点,为学生提供多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还能够大大提升他们的知识运用能力,使得学生能够逐步完善自身的问题解决技能,学会主动分析问题、制订计划,全方位贯彻新课改背景下的育人理念及目标方向。

(三)对培养学生的沟通技能形成了补充

物理教育活动方案的设计不仅是为了让学生获得知识,还需要学生能够有效地传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通过组织小组讨论、实验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聆听技巧,更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能学会如何分享任务、协同工作,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技能,久而久之学生将意识到尊重他人意见和观点的重要性。

二、初中物理教学现状

首先,物理教学活动的开展离不开实验教学的辅助,但部分学校缺乏实验设备及条件,致使学生无法亲自进行实验,从而限制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因此,学校可考虑使用模拟实验或虚拟实验室来弥补这一不足。其次,物理教材内容繁多,文本素材则过于注重记忆事实,容易使学生感到压力过大。因此,需要简化教材,突出基本原理,注重学生理解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最后,对于应试系统而言,考试制度过于注重分数,导致学生一味追求应试技巧,而忽视了对物理概念的深入理解,这会降低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三、核心素养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渗透对策

(一)设置问题驱动式教学,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问题驱动式教学是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和物理思维能力的核心途径,其通过设计问题驱动式教学内容,实施引导性教学方案,使学生能在循序渐进中捕捉到物理的本质,完善学生的批判思维能力。在设计相关问题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积极总结知识,促使学生能主动深究文本,深入剖析问题,从而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目标。例如:在学习“弹力与弹簧测力计”相关知识时,教师可提出启发性问题,如“为什么弹簧可以伸缩?”或“弹簧的弹性和质量有什么关系?”,来引导学生思考。随后,教师可指导学生组建不同小组,让学生通过合作分析问题。学生在讨论相关问题时,将深入剖析和探索弹簧的弹性特性,并应用自身的逻辑思维来解决问题。在此基础上,学生之间的思维火花将不断碰撞,进而找到不同的解题思路。最后,当学生完成问题探究任务后,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方案,帮助学生分析问题要点和相关因素,引导学生构建解决问题的逻辑框架,辅助学生理清思路,从而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思维水平。

(二)营造生活化情境,引导学生树立责任意识

物理知识的抽象性与庞杂性十分显著,因此,结合学科特点以及教学原理,在落实具体的教学方案时,教师可衔接学生的生活案例,让学生在探究复杂、抽象的知识点时,能联想到特定的生活场景,促使学生能对探究物理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逐渐形成善于探究与乐于思索的品质,这对提升学生的课堂融入度以及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家庭用电”相关知识为例,在呈现新知识时,教师可让学生思考“为什么电视机或电脑在运行一段时间后会发热?”,并指导学生立足电路的角度,探讨电视机或电脑内部的电路是如何工作的,以及电子元件如何影响温度的变化。然后,教师可将学生划分到不同小组,以促进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在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不断地交流、探究、反思,以及应用教师的指导方案,得出结论:电流通过导线时会有一定的电阻,而电阻产生的热量可以引起电线或器件的升温。通过优化这一教学过程,学生逐渐理解了电气设备发热的原因,为培养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最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在课后检查电线是否有老化、破损等情况,插座是否紧固,电气设备是否符合安全标准等,以增强学生对电路安全的认知能力,提高其社会责任感。

(三)借助信息技术,激活学生的科学探究思维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较强的综合性学科。传统实验教学中,教师主要进行静态化的教学,导致学生难以真正掌握教学重点。因此,教师可充分借助信息技术,建立模拟实验室,使学生能亲身观察到整个实验过程,体现教学内容的形象化及动态化,以提升学生的记忆力。以《电流的磁场》一课内容为例,在课堂中,教师可使用一个电磁感应实验的动画视频来引入这一概念。在动画视频呈现过程中,学生会看到一个线圈放置在一个磁场中,然后教师可借助信息技术,逐步改变磁场的强度和方向。此时,学生能清晰地看到动画中的磁场线如何穿过线圈,并观察到感应电流的变化。例如,当磁场穿过线圈时,动画中的电子会开始运动,这导致感应电流的产生,学生便能直观地理解电磁感应的基本原理。另外,教师还可展示一个线圈和一个磁铁的实际实验过程,当磁铁移动时,学生能观察到线圈中感应电流的产生,这有助于学生在真实的实验情境中,探究物理未知,为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观察能力提供了有力保障,更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及物理素养。

(四)引入合作教学,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立足初中物理教学视角,在教学内容中渗透核心素养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因此,想要实现合作教学的顺利实施,可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以促进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提升。与此同时,因受制于教学时长以及学生学习能力,教师难以在课堂上顾及每一位学生,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将不同个体分配到同一小组中,能使个体间相互学习,形成合作探究意识。例如,在讲解《杠杆的平衡条件》相关知识时,首先,教师可提出问题:“如何使用杠杆来举起一个重物?”在问题的驱动下,学生将不自觉地深究文本,思索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随后,教师可鼓励学生自由组建学习小组,要求每个小组的成员承担不同的职责,如一个学生负责测量杠杆臂的长度,另一个学生负责选择杠杆的支点位置。在合作中,教师可鼓励学生不断调整杠杆臂的长度、支点位置和力的大小,并运用机械平衡等相关的物理概念,来设计杠杆系统,使学生能从彼此的经验中掌握到不同的观点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从他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促进互相学习和成长。最后,教师可鼓励每个小组将各自的实验数据分享给其他小组,以此实现知识共享,彰显合作教学的重要性。

(五)运用微课布置预习任务,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微课与预习任务的有机结合在初中物理教学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通过应用微课呈现知识,并结合预习清单内容,可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以及自主学习能力,辅助学生轻松地掌握物理知识,提高其核心素养。微课作为一种现代教育工具,能生动地呈现物理概念,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抽象的知识。因此,在课前教师应将预习知识进行一一罗列,并将其导入微课件中,以深化学生的科学素养。例如:在学习《看不见的运动》相关知识时,可让学生在课前自主观看相关微课视频,使学生能借助图像和动画的展示模式,观察分子在不同温度下的热运动情况,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调动学生的预习积极性,教师可在微课中穿插探究性问题:为什么物体在受热时会膨胀?在自驱力的作用下,学生会在观看微视频后自主查找资料,尝试回答这个问题,这对延续学生的学习热情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此外,在预习任务中,教师还可结合预习目标,要求学生自行寻找相关资料、整理知识点,并写下自己的学习笔记或心得体会,这不仅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

(六)精心布置课后作业,强化学生的科学态度

课后作业作为一个延伸性的知识巩固载体,可帮助学生熟练应用所学知识。教师可通过优化课后作业设计手段,使学生能深入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树立科学态度,提升自身的独立思考、数据分析能力等。教师应在作业设计体系中渗透核心素养元素,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物理素养,从而进一步塑造学生的科学态度,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例如:在学完《力与运动》单元知识点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在课后通过深究文本,结合教学素材,回答一系列问题,例如“牛顿第一定律的概念是什么?”等,要求学生回顾所学内容,梳理思路,解答问题。通过寻找答案,学生会主动整合相关信息,自身的知识迁移能力及知识梳理能力也能得到提高。课后作业的设置内容应侧重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研究能力,教师可鼓励学生主动寻找与牛顿第一定律相关的实例或案例,并结合一些日常生活中的情境(如汽车刹车时乘客会向前倾倒)展开观察、分析,并以书面形式呈现实验结果和结论。基于此,学生主动探索学习困惑,可有效培养主动学习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七)以实验教学为切入点,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精神

通过设计和实施实验教学方案,学生不仅能更好地理解物理原理,还能培养观察、探究等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充分立足核心素养视角,开展实验活动,以有效提升学生的物理能力与学习技能,让学生在实验71IdQ7qcx1bKM9u2+WX7Og==过程中掌握物理的本质。例如,在学习《凸透镜成像》相关知识时,首先,教师应明确实验目标,准备一些基本的实验装置:一块凸透镜和一块凹透镜、一束光源(白炽灯或激光笔)、支架和适当的夹具等,并将光源和白色屏幕放置在一个稳定的位置上,使光线能通过透镜在白色屏幕上形成图像。届时,学生可清楚地观察到光线在透镜的焦点处聚焦,形成一个明亮的光点。然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记录观察数据,包括光线的弯曲、图像的形成和变化等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光学原理。最后,在实验结束后,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并讨论所观察到的现象,鼓励学生探讨透镜对光线的影响以及与书本知识的关联。在探究中,学生将进一步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光学特性,树立实验探究精神,提升科学素养。

(八)适时评价,精准推动学生核心素养发展

评价是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关键环节,也是强化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因而教师应该及时完善教学评价环节,优化评价方法,调整评价的主体和内容,精准推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

比如,教师要根据所教的内容,精准设计与其相关联的核心素养评价标准,综合分析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相关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比如,教师在教《家庭用电》时,就要明确本节课重点培养的核心素养内容为社会责任感。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就要将视角聚焦于学生对生活用电的感悟,根据学生课堂活动问答的情况,分析学生对家庭用电保护的理解与感知情况,评估学生对电路安全的认知,以此综合评判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形成情况。同时,教师还应该丰富评价主体,让学生通过自评和互评的方式,对自己每节课的具体表现、作业完成度、考试成绩等方面进行总结,让他们建立较为完整的学习评估框架,明确自身在后续学习中的提升重点。总之,有效的评价能够为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提供计划和方向,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精准、多元、高效的评价也能帮助学生明确他人的优势及自身的不足,以评价带动自身创新学习,推进自身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

教师从多个不同的维度优化并完善评价方法及主体之后,还应该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要能站在宏观的角度,综合评估学生某一时间内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整体发展情况。站在全面且客观的评价角度,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形成清晰而具体的认知,而后有针对性地调整教学计划,这样便能够发挥出以评定教、以评促学的价值与功能。

四、结论

总而言之,在落实具体的教学目标时,教师应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水平,学习和运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教学理念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并创造丰富多样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实践和探究教学活动中,促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及思辨能力得以形成。同时,教师还应积极搜集和创造与核心素养教育相关的资源,以拓宽学生的知识和视野。

参考文献:

[1]夏波.指向课程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单元教学[J].教学与管理,2023(25):45-49.

[2]苏爱娣.基于核心素养导向的初中物理探究性试题命制[J].物理教学,2023,45(8):39-42,14.

[3]徐海浮.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微实验情境教学策略[J].物理教师,2023,44(8):46-48.

[4]张永龙.核心素养理论指引下的初中物理单元教学[J].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2023(5):62-64.

[5]荆鹏,侯恕.初中物理跨学科实践教学的内涵、价值与路径[J].物理教师,2022,43(10):32-36.

[6]胡沧海.物理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物理教学思与行[J].考试周刊,2023(34):12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