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低年级段数学开展游戏化教学的创新研究

2024-10-26张芳

考试周刊 2024年37期

摘 要:在小学低段数学课程的教学工作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在学习能力和思维认知水平方面的特殊性,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进学生对数学知识内容的理解,使其逐步尝试参与学习探究。游戏化教学法是一种非常适合于在小学低段数学课堂中运用的方法,数学教师要注重在课程之中开展游戏化教学的创新工作,科学制订计划、创设游戏情境、丰富形式内容、完善反思评价,以此为学生培育“三会”核心素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初步达成全面育人的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游戏教学;策略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7-0070-04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了数学课程以“会用数学眼光观察世界、用数学语言表达世界、用数学思维思考世界”的核心素养内容作为教学指向的要求。对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教师要着重引导他们用数学的眼光和语言来观察、表达世界,适当地培育数学思维,提高依托思维能力来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刚刚从幼儿园阶段升入小学的学生并没有系统学习数学知识的经历,也还未形成良好的数学学习能力与习惯,要让学生能够有效地形成核心素养,教师就要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特定情况来使用游戏化的教学方法。

一、目前低段数学教师开展游戏教学的主要问题

随着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加上新课标对课程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很多低年级数学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倾向于采用游戏化的教学方法。但是这些教师往往难以掌握好游戏和教学之间的平衡,有时是为了游戏而游戏,有时是游戏过于简单随意,这使得游戏化教学法的育人作用难以充分发挥出来。具体来说,教师在开展游戏教学时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游戏偏离目标内容

在小学任何阶段、学段的数学课程,都是以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为主,有效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和数学核心素养是课程教学的根本目标。但很多数学教师在设计和推进游戏教学时,往往会出现游戏偏离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问题:一方面,有些教师过度注重在课堂上设计和布置各类游戏,但是游戏的内容与主题和数学学科的特色、教材的相关知识点联系不紧密,而且游戏活动占比过大导致其他教学环节的时间被压缩,使得学生真正参与数学学习的空间被极大地压缩了;另一方面,由于游戏缺乏科学的教学目标的指引,很多教师仅仅是将各种游戏作为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方法,而当学生真正需要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时,教师又回归到以往常规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模式之中,游戏活动与课堂各个教学环节的联系不紧密,学生往往只会有“三分钟热度”。

(二)游戏形式单一重复

在低段数学课堂中与教学相匹配的合适的游戏形式,既要突出简明、有趣、易于操作的特点,又要能够和数学学科的思想方法与核心知识紧密融合,因此面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课时情况,教师应该灵活选用不同的游戏形式来实现和学习主题、知识的匹配,彰显出数学的应用价值与生活化特性。但是,对在数学课堂中选用什么样的游戏、如何筛选和设计适合于数学教学的游戏形式这个问题,很多数学教师往往并没有形成明确的思路,而是根据以往沿用的游戏形式或是自己教学的习惯来随意选择。这样的教学方法,往往会导致游戏形式单一重复的问题,学生也许在前几次接触游戏活动的过程中会表现出明显的兴趣,但是在多次重复之后往往也会丧失兴致,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倦怠感。

(三)教师教学指导不足

小学数学课程中的游戏活动不同于学前教育阶段的幼儿自主游戏,因为儿童完成了由幼儿向学生的身份转变,其学习任务和学习要求被强化了,因此数学游戏的重点在于带动学生深度参与学习、解决数学问题、提高学习体验、强化知识记忆和理解。但由于对课堂教学的设计与规划不合理、不充分,没有考虑到游戏的教育指向和学生的天性禀赋,一些数学教师在课堂上引入数学游戏后就当起了“甩手掌柜”,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纪律约束和教学指导,对学生的游戏参与和数学学习情况不管不问,这不仅使得课堂上的学习秩序难以得到维持,学生通过游戏活动参与数学学科学习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游戏教学法的主要内涵与应用的总体原则

(一)游戏教学法的主要内涵

游戏是儿童的天性,参与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表达自我、积累经验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所谓游戏教学法,就是指教育者以生本理念为指导,以学生核心素养培育为目的,通过在课上、课下等多重学习场域中引入和学习主题、知识内容相关的游戏活动、游戏环节,来帮助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提升学习参与热情,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自主学习和探究分析的技能水平,深化学习认知并锻炼思维能力。在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课程教学之中,游戏教学法的表现形式也各有不同,教师要有效地应用游戏教学法,就要灵活地结合学情生情、课程教学的具体情况,进行主题和方法特色较为突出的游戏教学。

(二)在数学教学中应用游戏教学法的总体原则

1. 以生为本适度启发

游戏教学法以生本理念作为教师应用的核心思想,而以生为本,实际就是要求教师一切以学生的需求为考量,一切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根本;教师在运用游戏教学法、开展数学游戏的过程中,主要要根据学生在成长环境、思维模式、认知能力、兴趣偏好等方面的情况,选取合适的游戏形式和教学方法,做好游戏的前期设计与规划、游戏活动中的指导与规范、游戏后的反思与评价等工作。而在游戏主体活动开展时,教师要注意把舞台让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或集体参与游戏活动,避免以游戏为借口过度干涉和影响学生的学习参与和探究过程。

而从以生为本的原则出发,教师还需要在开展游戏化教学时把握好适度性和启发性的重要原则。适度性即要求教师适度开展游戏,根据学生的情况有效把握好游戏的体量、游戏的总体难度,保证游戏活动难度适中并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让学生都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另外,为了让游戏教学在长期开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适度的情况,教师还要注意完善反思评价的游戏配套流程,根据学生学习成长的评价结果、反馈的学习情况来适当地对游戏进行阶段性调整,让游戏也能够“活起来”,和学生的学习同步并行、同频共振。所谓启发性,就是要求教师走出“为了游戏而游戏”的思维误区,通过在游戏活动中对学生进行服务指导、启发提示,带动学生不断探究游戏内容、游戏表面背后的数学知识和问题,从游戏的简单参与实现数学的深入学习。

2. 科学规划系统组织

要使数学课程之中的游戏活动能够规范有序开展,教师就必须对数学游戏进行科学规划和系统组织,摆脱以往随意游戏、无效游戏的落后教学样态。具体来说,教师要注重通过前期设计和准备来确定游戏教学的目标、找准合适的游戏形式并完成游戏教学的方案,在方案中呈现出游戏规则、游戏环节、游戏预设问题、学生游戏的要求等多方面细节的内容。其次,教师要参考“教—学—评”一致性的思路来规范游戏活动开展的环节和流程,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通过合适的情境来引入游戏、通过丰富的形式和内容来带动学生参与游戏、通过反思评价的过程来升华游戏,使得数学游戏的育人价值充分彰显出来。最后,教师要注意在游戏之中系统组织教学指导和服务,及时回应不同学生的个体学习需求,对后进生给予必要的激励、引导和支持,对学生进行动态的观察、分析与评价,以此来保证游戏活动不走偏,真正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

三、在小学低段数学课程中开展游戏化教学创新的主要策略

(一)把握教学目标,科学制订游戏计划

低段数学教师要有效开展游戏化教学,就要首先从确定游戏的教学目标开始,实现教学目标和教材知识内容、核心素养的对应。以数学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的课堂教学为例,教师要在课堂中引入数学游戏,就可以确定以下的教学目标:①通过构建趣味生活情境,带动学生关注时间和钟表,基本理解教材中所表达的基础数学知识;②通过多种游戏活动的组织,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平面空间意识和时间观念,形成基本的数感;③以游戏促进学生感受到数学有用,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在此基础上,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的思路和方向来制订游戏的计划;在组织和推进游戏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围绕目标来严格开展。还是以《认识时间》一课中的数学游戏为例,根据游戏目标的要求,教师应当将“学生会读写几时几分,能够了解时分秒的换算方法,从钟表显示的内容判断时间”等知识点融入游戏中,设计以下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复合型数学游戏“我上学的好伙伴”:①猜谜游戏,请学生根据谜语猜测谜底(答案为“钟表”),通过实物钟表带领学生认识时针、分针、秒针,同时读出钟面上的数字;②“我要起床啦”情境游戏,讲授根据钟表显示的内容判断时间的方法,多媒体展示起床时的生活情境,请学生判断床边闹钟的时间,看谁回答得又快又准;③“我的好伙伴”跨学科融合游戏,将美术和数学结合在一起,请学生用纸笔设计一个独一无二的表面,用时针和分针表示时间并说出时间;④“我的课表”游戏,教师展示当天的课程表和时间安排,请学生快速记忆,随后随机说出两节课程,请学生判断这两节课谁先上,谁后上,最后请学生模仿课程表设计“个人学习时间表”。这样的游戏计划考虑到了学生在本课学习认知的客观情况,突出了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呼应。当然,教师也可以充分考虑学生反馈的情况来拓展和创新游戏环节,比如有些学生对“我的好伙伴”游戏很感兴趣,教师还可以安排“互猜时间”的趣味游戏,让学生完成的作品进一步成为课堂学习的重要工具。

(二)创设生动情境,提高学生参与热情

教师要有效应用游戏教学法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总体质量,还要注意以情境覆盖学生全流程、全方位游戏参与的细节,让学生能够降低学习理解的难度、丰富课堂学习的体验、提高参与的热情。上述“我上学的好伙伴”游戏,就是以学生一日学习的情境作为串联多种形式游戏的主线,因此学生在参与游戏时就会感到十分真实、贴近实际,没有明显的突兀感。而教师要真正做好情境创设的工作,除了打造生活化情境,还要注意丰富和拓展以下的几种形式:

教师可通过优化课堂内整体环境的布置、材料的投放,为学生设计更加立体可感的游戏实物情境,激活学生以往参加幼儿园游戏活动的记忆,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数学游戏。比如在一年级下册第4课“数的顺序,比较大小”之中,如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把握好100以内数与数之间的大小关系、掌握100以内数的计数方法是教学的一大难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可以设计“比大小”的互动游戏,同时在游戏之前将每5名学生分成一组,为每组学生引入2套从0到9十张数字卡片,学生需要使用实物卡片来参与游戏的活动:①“卡片修复师”游戏,同组中的3名学生分别从1套卡片中抽取出3张,另外两名学生通过比大小的方式来猜测卡片上的数字,并分别尝试将这3张卡片(背面朝上)插入7张卡片(背面朝上,要求按照从小到大、从左到右的顺序排列)之中,看谁排的顺序最准;②将两组卡片打乱后并列放好,左边的一组为十位数(去掉0的卡片),右边的为个位数,学生依次翻开卡片并摆在桌面上形成一组两位的数字,再继续翻开卡片组成另一个数字,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除去实物情境外,教师也要积极探索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来创设模拟情境的方法。如在一年级上册“连加连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使用图片与视频模拟“小卖部”的情境,请学生代入消费者的身份,观察大屏幕上依次展示出的各种商品及其价格,请学生将价格连续相加,计算出购买这些商品所需要用到的钱是多少。通过各种软硬件的功能来模拟各种生活场景、游戏中的场地和材料,可以极大地节省教师的时间与精力。

(三)突出以生为本,丰富游戏形式内容

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可以应用的游戏种类十分多样,教师不应当拘泥于常用的几种游戏类型,而要积极拓展游戏的形式和内容,让学生能够长久保持数学游戏参与的新鲜感和充足的热情。教师在创新拓展游戏形式时,要注意满足游戏教学法的基本原则,充分整合并筛选优质的游戏内容。

以下有多种品质较高、特点鲜明但教师不常使用的游戏类型可供选择。首先是故事语言类游戏。比如在一年级上册“10的加减法”教学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问题情境创编趣味故事,也可以通过自主设计的方法来创新“小猴子和动物朋友分苹果”等其他的故事,请学生代入故事之中,计算一篮10个、多篮苹果的数量,并请学生自己改编后续的故事。除此之外,教师也可以引入与数学相关的绘本故事,比如《鼠小弟爱数学》等,根据绘本内容设计配套的游戏。其次,教师可以设计小组比赛类的游戏,比如“快问快答”“知识竞赛”“速算接力”等,要求学生以个体或小组的身份参与比赛,按照特定的游戏规则和顺序完成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协作、力争上游、认真严谨的学习品质。最后,教师还可以设计实践操作类的游戏,要求学生借助各类工具,通过多种精细动作或技巧方法来完成游戏作品:在《认识时间》一课中绘制钟面的游戏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教师还可以创设拼图游戏、积木游戏等多种形式。

(四)游戏总结反思,及时评价持续改进

在课上的游戏活动基本完成之后,教师还要注意开展总结、评价和反思,帮助学生进一步升华游戏学习,形成宝贵的成长心得或是教学经验。首先,教师要注意通过集体讨论、作品展示、互动问答等方式,带动学生反思游戏的过程、结果。其次,教师要通过与游戏情境紧密衔接的课上练习、图片展示游戏中的数学知识,带动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记忆。最后,教师要采用规范点评、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多种评价的手段和方法,对学生在游戏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展现出的核心素养进行科学的总结与评价;对表现好的学生予以鼓励和表扬,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要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帮扶,让全体学生在参与游戏的过程中都能够获得成长。

四、结论

总之,数学教师要重视对课堂学习活动的游戏化改造,以游戏活动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趣味,使得学生能够在提高专注度、提升学习兴趣的基础上,积极深入地参与游戏学习,不断深入理解和把握数学知识,提升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申煜.中小学游戏化教学研究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2017(6):23-28.

[2]程安娜.小学第一学段数学游戏教学研究[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7.

[3]秋银.乡村小学游戏教育开展初探[J].教学与管理,2016(29):16-17.

[4]施琦.学习休闲两不误:让数学游戏走进课堂:基于小学低年段数学游戏教学现状的思考[J].小学教学研究,2018(26):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