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探析

2024-10-26卢芳梅

考试周刊 2024年37期

摘 要:初中语文教学一直以来对学生的阅读能力较为重视,对以往单篇阅读逐渐进行优化,使阅读教学方式进一步升华,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扩大学生知识视野。群文阅读这一教学方法以教材为核心,扩大知识覆盖面,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样,引导学生自主思考、探究知识,激发学生对知识的欲望和兴趣,使语文课堂充满生机,实现“多文本、明议题、高效率、重过程”的教学目标,通过多种形式、多个议题,将课内外知识进行有效衔接,全面落实核心素养,有效提升学生阅读水平。

关键词:群文阅读;初中语文教学;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7-0049-04

群文阅读是当前一种新颖的教学模式,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被广泛应用,它一方面能够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看待问题,加强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全面整合内容向外扩张;另一方面能够活跃学生的逻辑思维,使他们学会从阅读中探知问题、思考探究,增强理解能力,有效提升语文综合能力。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群文阅读模式,从群文文本的选择、教学设计与优化、问题创设、学习实践等多方面进行探讨,明确教学目标,可以高效达成教学任务,提高课堂教学整体效率,对学生的认知、能力、素养的发展都大有裨益。

一、群文阅读简介

传统语文教学中,课文基本上都是以单篇形式呈现出来,为了让学生们能够深度了解文章,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对单篇课文进行大量讲授,甚至需要几个课时来完成,要求学生掌握字词句的含义、了解文章写作手法、学会分析文本内容等,使学生的思维受到一定的限制,缺乏自主思考的能力,阅读质量难以得到提升。而群文阅读则是将有相似特征的文本整合在一起,开展阅读教学活动,从单篇到多篇的一个新跨度,增加学生阅读量,拓宽学生的阅读思维,有效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例如,群文阅读需要让学生理解文化、传承文化。在初中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但只局限于一两篇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需要通过群文阅读的方式,让学生对某一阶段的文本深入探究,了解某一时期的文学特色,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作为初中教师,可以将《诗经》《离骚》等文本整合起来,开展群文阅读,使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文化、政治、经济等各方面加深了解;又如,将《白马篇》《龟虽寿》《洛神赋》等文章进行整合,作为开展群文阅读的丰富素材,使学生能够了解建安时期的文化特色,有一个整体上的把握,对诗言志说法的形成有全面深刻的了解。

二、群文阅读的应用价值

群文阅读能够助力学生语言表达,阅览大量文学作品,受到浓厚的文学熏陶,积累丰富的好词好句,能帮助学生打开眼界,提升语文素养,还可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学生通过阅读从不同视角、不同角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对作品形成属于自己的理解方式,可以提升思想认知水平,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除此之外,大量阅读书籍,可以了解各类型的知识,弘扬我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认同感,激发他们对祖国的爱国之情,使学生的智力、人生经验等获得突飞猛进的成长,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全面发展。

课文的内涵非常丰富,包含人文、社会、哲理等各方面的知识,只有大量阅读才能积累丰富的词汇,对文章的分辨能力、概括能力、理解能力也才能有所提升,进而写出精彩美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将核心素养培育贯穿课堂中的各个环节,围绕语与文,语作为口语表达,代表着听与说;文作为书面表达,代表读与写,把核心素养落实到极致。群文阅读能够帮助学生拓宽思路,扩大阅读面,带领学生走向一个全新的领域,领略文学的宽度和广度。在初中语文群文阅读中,教师要给予精准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挖掘文本内容,体会其深刻的内涵,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及技巧,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三、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一)文本选择是基础

若想有效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文本是基础,好的文本才能达到高效的学习效果,所以选择文本是群文阅读的第一个重要环节。如何选择合适的文本内容呢?这就需要教师深入了解学情,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认知特点、理解能力等选择相符的文本,从课内到课外,做到精益求精。

1. 课内整合

初中语文教学方式丰富多样,群文阅读成为当前广受欢迎的教学模式,教师在开展活动期间应当精准把控文本内容,为学生们选取丰富的阅读素材,通过寻找相似的文本,吸引学生注意力,带领学生真正走进群文阅读之中,体会阅读带来的兴趣。教师选择的文本,应当符合学生的心智、认知水平,确保学生看得懂、喜欢看,并具有典型性、多样性等特点,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积累知识、收获内容、懂得道理,获得个性化成长与发展。

例如,在开展群文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将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两个文本进行全面整合。这两篇文本的作者,都诠释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思想情怀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忧国忧民的强烈意识,体现了由知识到情怀的一种延伸。学生通过学习,能够领会古人渊博的知识、高尚的情怀、远大的志向、广阔的胸襟,丰富思想,拥有高洁的人格品质。当然,在教材中还有很多这种文质兼美的文本,留心观察、善于挖掘,充分利用教材,寻找文本之间的衔接性、关联性、共同性,将文本整合,有助于拓宽学生知识视野,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又如《济南的冬天》这篇课文,这是老舍先生的作品,主要通过对济南冬天的描写,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教师在整合文本时,应当根据教学内容突出中心点,如:以“季节”为主题,为学生们挑选出丰富的文本素材。在教学中,教师应当给予学生科学引导和启发,带领他们体会文本内涵及作者思想感情,积极参与到群文阅读之中,使学生接触到更加丰富的知识,创造更多的可能性。

2. 课内外整合

群文阅读除了要将课内知识衔接起来,还要注重课内外整合,从文本中寻找连接点,可以围绕以下几大方面进行挑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思想空间。

第一,从文章作者入手。即教师根据文章作者进行文本的筛选,将文本分门别类。初中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大都是名家的作品,具有一定的风格、特点,若想让学生能够吸收精华,领悟作者的写作特点,可以整合同一作者的文章,实现课内与课外的全面融合。

第二,从文体入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针对同一种文体,如记叙文、议论文、散文、说明文等,开展阅读活动。

第三,从人文主题入手。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教材,落实语文要素、人文主题这两大方面,从整体上进行优化设计,整合文章内容,通过文章内容类型进行群文阅读活动。

以《背影》这篇课文为例,众所周知这是朱自清先生的作品,主要描写父亲对孩子的爱。教师可以搜索一些关于父亲的文章,要贴合学生的思想认知,如艾青的《我的父亲》、鲁迅的《父亲的病》、冰心的《回忆父亲》、莫言的《父亲的严厉》等,将这些文章整合起来,开展群文阅读的活动。

第四,从教学目标入手。教师需要设立明确的教学目标,根据文章内容、主旨开展阅读活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因材施教,使他们掌握正确阅读的方法,形成良好的习惯,有效提升群文阅读的效率。

例如,在学习《曹刿论剑》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围绕文章主旨来搜索相关的文章,如《出师表》《公输》《邹忌讽齐王纳谏》等,通过全面整合,让学生们深入了解文章主旨,将多篇文章进行分析和解读,形成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还可以搜集一些春秋战国时期的背景、社会、文化素材等汇集成视频短片,融合在课堂之中,以形象化、直观化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刺激学生多种感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另外,教师还可以为学生设计阅读作业,安排一些文学作品的赏析,如《孙子兵法》《水浒传》等,阅读过程中联系《曹刿论战》,通过对比阅读的方法,寻找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还可以让学生自主查找一些相关的纪录片、影视作品等,观看后写一篇观后感,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全面落实课内外阅读,拓展学生知识面,达到群文阅读教学的目的。

(二)确定主题是关键

语文蕴藏的知识广而深远,学习语文能帮助学生积累知识、丰富经验,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拓展学生的文学思维,锻炼他们口语表达、书面表达等多方面的能力,使学生能将所学知识全面内化,灵活运用于实际生活之中,彰显语文学科的独特优势及魅力。在群文阅读中,可以选择同一类型的主题内容,把控整体,引导学生进行主题式阅读,或围绕诗歌、小说等体裁开展,抓住每一种文体的特点,拓展学生阅读思维,让他们分析此类文章的规律,从阅读到写作,摸索写作方法,提升读写能力。

群文阅读的关键一环在于主题的确定,通过主题开展阅读活动,通过阅读内容进行知识补充,联系课内外知识,帮助学生打开视野,掌握更多的技能。对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思想认知、思维心智不够成熟,看待事物基本上只抓表面,看不到本质,思考角度较为单一,在阅读时思维较为狭窄。初中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中明确主题,有了主题就有了目标、有了清晰的路线和方向,帮助学生梳理思路,传授正确的技巧及方法。除此之外,还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能力、兴趣等多方面进行主题的确定,认真挖掘教材中的内容,引入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让学生们从阅读中了解生活、认识自己、增长眼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例如,在学习朱自清的《春》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围绕“季节”设定阅读主题,并为学生们推荐《秋天的怀念》《雨的四季》。三篇课文在难度、深度、广度等方面差异较小,这样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主题明确后,学生们就会很直观地了解,群文阅读是围绕季节变化来开展的,每一篇课文都能够深入了解四季的不同、变化的特点,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样能够引导学生精准掌握文章内涵和主旨,对不同的文章进行解读,从共通性、差异性等多角度进行交流,极大程度提升学生阅读能力。

又如,为了让学生们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教师可以在语文群文阅读教学中以“认识自己,相信自己,做更好的自己”为阅读主题,同时引用《劝学》中的“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强调认识自己的重要意义。教师可以为学生推荐《人类简史》《明日歌》《时间让你与众不同》《局外人》《成为我自己》《被讨厌的勇气》等,让学生们去选择。教师可以再组织学生们共同讨论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并进行自我反思,不断完善自我、提升自我。

(三)创设问题是重点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在讲授同一篇课文时,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理解、感受和体会,但很多时候并没有机会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若是为学生们提供一个畅所欲言的平台或机会,能够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锻炼其语言表达、逻辑思维等多方面的能力,营造一个宽松、自主、开放、愉悦的语文课堂。与此同时,教师在开展群文阅读时,应当通过问题的创设,将学生们心中所想、脑中所思释放出来,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解读文本,对不同的文本通过横向、纵向的思维进行比较。还可以设计一些能够产生思维冲突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鼓励他们提出质疑,使他们对文本掌握更加透彻。

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孔乙己》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入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如《祝福》《故乡》等开展群文阅读。不难发现,这几篇文章都是鲁迅先生的经典之作,虽然写作手法存在较大的差异,但主题高度比较一致。教师可以创设一个有价值感的问题,让学生们进行深入对比,感受这三篇文章不同的人物形象、特色、命运,解读人物背后的本质问题,认真思考封建礼教是如何“吃人”的,深度走进鲁迅先生的作品之中,让学生们能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力量感和文学的奥妙。

又如《社戏》这篇课文,这篇小说最有诗意的地方,是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这些充满江南水乡生活气息的画面。在叙事写景中,作者准确地运用连词,把词语、句子、段落等衔接起来,显得自然流畅、层次明晰而又浑然一体。为了提高群文阅读的效果,教师可以将学生们划分为多个学习小组,通过小组合作的模式设计问题,让学生们能够有目的、有方向地阅读,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阅读中寻找线索和答案。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

1. “社戏是什么?”

2. “在看社戏的时候,作者的心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 “课文中哪些情节是详写的,哪些情节是略写的?”

4. “社戏的时令是春天还是夏天?”

5. “作者在写作时,以什么作为线索?”

这些问题都是围绕教学内容进行设计的,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共同探讨、交流,在阅读中寻找答案,把握故事情节、人物特点,进行深入的思想交流。除此之外,教师为学生们推荐《回延安》《记一辆纺车》的群文阅读,通过相关文章、段落的整合,让学生逐渐形成对比阅读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创设多元化问题,敢于提出质疑,拓宽学生思维,有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推动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今天,初中语文教学开展群文阅读时,精准选择合适的文本,确定阅读主题,创设恰当的问题,能够有效提升群文阅读教学的整体效率。教师需要不断探索群文阅读的规律和特点,摆脱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带领学生走进一个全新的文学世界,寻求正确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和热情,使学生深刻体会文章内涵,从而实现群文阅读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李青莲.群文阅读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策略分析[J].学周刊,2020(35):121-122.

[2]王晓张.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效实施的策略[C]∥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2020年中小学教学改革创新研讨会论文集,2020:857-858.

[3]杨英霞.群文阅读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求知导刊,2020(30):61-62.

[4]张乐.浅谈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用的策略研究[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2020(10):126.

[5]苏丽英.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实施[J].豫章师范学院学报,2020,35(1):79-82.

[6]段萍.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讨[J].天津教育,2020(6):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