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标引领下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重构策略研究

2024-10-26吴陈雄

考试周刊 2024年37期

摘 要:新课标的核心思想是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对体育课程来说,课程的变化是更加专注于学生健康素养的发展,与之相关的课程结构模型也必然呈现一种复杂、多元且极具个性化的态势。因而新课标引领下的初中体育课程教学就应该注重创新与优化,尽可能契合新课标的原则和理念,实现课堂教学的重构,推进学生获得更为良好的课程学习体验。文章基于此点,先分析了新课标引领下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现状,随即阐述了新课标引领下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变化,最后基于现状及变化分析基础,探寻了新课标引领下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重构策略,旨在让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具有规范性,强化课程实施过程中各项要素的内在联结,共同推进学生获得深远发展。

关键词:新课标;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现状分析;重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918(2024)37-0024-04

2022年版《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已经实施,但是新课标的实践与落地需要一段时间的磨合。在这期间,一线体育教师深刻解读新课标的理念,积极尝试构建创新型的体育课堂,力求让新课标理念在体育课堂中得到贯彻与落实,进行了诸多尝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就需要结合体育课程教学的现状,基于新课标的解读,分析课标的创新点,并根据课标的理念内容,优化相关元素及手段的布局,实现体育课堂教学的重构,着力于跳脱传统课程教学模式的窠臼,有效提升课程教学的效果及质量,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一、新课标引领下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现状

(一)缺乏深度学习与落实新课标的教学理念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义务教育各个阶段年级的体育课程教学指明了方向。综合分析当下一线教育学者对新课标的解读与分析情况可以了解,几乎所有教师都知道新课标,但是他们对新课标的深层理解及研究却存在不足。一些教师并没有按照要求接受培训或者深层研读课标内容,导致他们对体育新课标的思想与理念存在着认知不足的情况。教师没能对新课标的内容进行深度学习,自然也无法达成对课标内容的理解与领悟,更无法基于新课标统筹整个课程教学体系,影响了新课标在初中体育课堂中的有效落地。

(二)体育XhY/xnakNZYe2LmyFcWAd0SC31ywyo5HBbXd2K/KOgI=教学组织形式较单一,缺乏连贯性

综合分析初中体育课程教学的现状可以了解,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比较单一,缺乏连贯性。大多教师并没有依托新课标的内容优化并完善体育课程内容的布局。换言之,教师未能从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跨学科主题学习等方面优化课程内容的组织与布局,与之相关的课程教学活动比较单一、匮乏。学生的技能训练也缺乏连贯性,未能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层层深入地指导学生展开体育训练,使得大多学生都没有真正地领会正确的动作技术,或者说训练的次数并没有达到一定的量,导致学生很难将自身学习的内容进行全面的内化与贯彻,更难以通过多元化的训练模式实现新旧技能的有效衔接,影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三)课程评价方式单一,难以发挥评价功效

综合分析初中体育课程教学评价现状可以发现教学评价存在方式单一的情况。大多数教师并不重视教学评价环节,虽然实施了评价,但是评价的方式比较单一,评价的内容比较匮乏,很难对学生体育学习的全过程进行科学、合理、全面的评价,使得教学评价的功效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也无法对每一个学生的运动能力及素养进行综合评估与审核。比如,大部分体育教师更加注重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且采取的评价手段基本上是期末考核,以此作为检测学生学习成果的重要手段。评价只有终结性评价,并没有过程性评价,很难彰显评价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影响了评价对学生创造性学习及实践的支撑作用。

二、新课标引领下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变化

(一)课程理念的变化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理念”上提出了要落实“教会、勤练、常赛”的理念,注重学、练、赛一体化教学,指导学生学会基本的运动技能和专项运动技能,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练习、巩固,并运用所学的运动和技能参与多种形式的展示或者比赛,充分激发学生参与运动的兴趣与能动性,让学生能够体验运动的魅力,领悟体育的意义,充分彰显体育学科的属性,让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够得到切实的发展。

(二)课程目标的变化

新课标的提出让课程目标发生了变化,从传统的四维目标转向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新课标更加侧重学生技能和运动能力的培养,明确提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心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思维目标,聚焦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及发展,更加关注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是否养成了健康行为、发展了运动能力、形成了体育品德。整个体育课程紧紧围绕学生的综合能力及素养,将关注点放置在学生可持续发展层面。并且体育课程目标的逻辑也由内容导向转向了核心素养引领。新课标在核心素养目标的引领下,直接罗列出了基本运动技能、体能、健康教育、专项运动技能和跨学科主题学习等五类课程内容,并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划分了不同的学习水平,其目的就是要在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基础上,确保学生能够获得综合发展。

(三)课程评价的变化

新课标的提出让课程评价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旧课标的学业质量主要聚焦学生对某一技术动作的“学会”或者“掌握”,而新课标则更加注重从核心素养维度结合课程教学内容,对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具体表现特征进行整体刻画,反映的是学生达成的学科核心素养水平或者程度,更加关注学生的综合性发展。

结合以上对新课标课程理念、课程目标及课程评价等方面的变化分析可以明确,新课标引领下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要能贯彻“教、学、评一致性”的理念,课程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练、赛一体化,这样便能够让体育课堂充分彰显新课标的理念与特色,让课堂重构富有效率。

三、新课标引领下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重构策略

(一)教:聚焦核心素养,精准设计教学目标

在教的层面,教师要清晰认知教学目标精准设计的重要性,在课堂初始阶段,明确学生需要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怎么学,以更为科学、系统、富有导向性的教学目标支撑学生后续展开更为科学且多元的课程学习活动。所以教师教学目标的设计就要聚焦新课标中提出的核心素养内容,让教学目标更为科学、合理,能够为后续学习活动的科学布局提供指导。课程教学目标的精准设计是实现高效体育课堂建构的前提与基础,所以教师一定不能忽视这一环节,要综合考量多个方面,而后设计出更契合实际的教学目标。

以人教版初中体育课本教材为例,教师在教学《田径:蹲踞式跳远》时,就应该综合分析教学内容,而后聚焦核心素养,实现教学目标的科学设计。“蹲踞式跳远”主要是让学生以以往学习中掌握的各种跳跃能力为基础,学习蹲踞式跳远的技术动作。教材中设计的技术环节是“助跑—踏跳—腾空—落地”,教学的重点是要让学生领悟助跑与踏跳的连贯性。基于这一教学的内容,教师可以设计出以下教学目标。

(1)运动能力:学生能够了解蹲距式跳远的各个技术环节及其动作要领,掌握基本的蹲距式跳远技术动作。

(2)健康行为:学生能够在助跑、踏跳、腾空、落地等四个环节的训练中保持连贯性,发展柔韧、协调、力量等身体素质,提高弹跳能力,助力更好的生活。

(3)体育品德:学生能够在体育锻炼中培养勇敢、顽强、坚定的意志品质。

如上,教师根据本节课所教学的内容完成了教材内容的分析,而后设计出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等三大核心素养目标,能够为后续的课程教学活动设计提供有力的参考与支撑。

(二)学:学练赛一体化,创新课程组织形式

在学的层面,教师要重点指导学生会学,丰富并优化课程的组织形式,让学生的课程学习体系更为系统及完善。因而教师要贯彻“学、练、赛”一体化的理念,让三者间呈前后对应的逻辑关系,支撑学生在创新的课程组织形式中获得深层发展,持续深化学科核心素养。文章将以人教版初中体育课本教材中的《足球:脚内侧踢球》为例,分析学练赛一体化的课程组织策略。

1. 重点突出,透彻学

学的目的是要让学生掌握技术,提升技能,因而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指导学生进行课程学习,关注他们学的内容及方法,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循序渐进、螺旋上升,从原来的“不懂”到“学会”,最后到“会学”,达到透彻学习的目标。

比如,“脚内侧踢球”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简单的脚内侧踢球方法和要领,理清楚脚内侧踢球的支撑脚站位、摆动腿触球和触球后的随摆动作,合理应用身体的协调性控制触球的角度和力度。因而教师可以在课堂初始阶段利用微课视频为学生展示一个完整的脚内侧踢球动作,启发诱导学生在视频动作的观看中自主解读脚内侧踢球的动作要领,并根据视频的展示,尝试用脚内侧踢球体验脚触球的部位及发力顺序。随后教师可以利用微课视频做慢放处理,让学生在慢放动作中理解“选好位、腿后摆、敢触球”的技术动作口诀,建立起有关于脚内侧踢球的技术动作表象。随后根据动作要领的关键词进行互相交流,积极讨论,重点解决有关技术动作的难点。所以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开放自由的交流情境,让学生在互相交流中进一步解读脚内侧踢球的各项技术动作,为后续更为精准地练习提供理论支撑。

2. 组合多样,高效练

练的目的是解决重难点,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学的基础,组织学生完成多元练习。这里的练更加注重学生对单个动作或者组合技术的强化,是推进“学”的手段,所以教师要注重学和练的前后一致。同时组织的练习要具有层次递进性,逐渐提升练的深度及强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学生能够在多样化和层次性的练习中进一步理解动作的要领,实现单个运动技术向运动技能的转化。

比如,教师在让学生训练“脚内侧踢球”时,所设计的训练难度要具有层次性,从最开始“无球模仿练习”到后面“踢固定球练习”,使得学生的练习能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在循序渐进的过程中深入掌握脚内侧踢球的技术动作要领。同时,为了增强学生训练过程的趣味性,教师可以增加团队合作练习的形式,尽可能让学生在互相切磋与磨合中进一步讨论脚内侧踢球的技术动作要领。比如,教师可以让学生以两人为一个小组,在一定距离内,两人互相用脚内侧踢球的方式向对方传球。双方所踢的球需要保持水平直线,互相观察对方脚内侧踢球的技术动作,不断完善,最后参与挑战。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实践训练,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相互配合,发展学生的协作能力,也能够帮助学生持续深化对技术动作的理解与认知,在多元化的训练中纠正错误动作。所以教师要在学生训练的过程中起到点拨、引导的作用,保证课堂练习的密度和有效的运动强度,以支撑学生形成运动技能。

3. 知行合一,创新练

比赛的目的是让学生将训练的结果在实际中应用,所以教师可以设置多种比赛或竞赛形式,检查学生的学、练结果,让学生做到知行合一。因而教师要通过比赛的形式为学生搭建自我展示的平台,通过竞技、竞争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他们积极运用自身所掌握的运动技能完成各种形式的竞赛。

比如,教师让学生开展“脚内侧踢球”的比赛时,可以根据足球对抗性强的特点,设计两种比赛项目:对抗抢球射门(比赛一)和运球+射门(比赛二)。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分小组完成比赛一和比赛二的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比赛活动中运用技能技术,同时体会技战术的运用效果。比如,学生在完成比赛一的时候,相互配合,在跑动中合理运用身体进行挤、推,后卡位抢球、运球、射门。在反复的配合训练中明确这一比赛的关键在于对抗和射门,抢到球并不代表赢,没抢到也并不代表失去机会。没抢到的学生可以迅速站到门前进行把守,只要成功守门,也能获得成功。学生在丰富的比赛练习中不仅能够进一步掌握脚内侧踢球的技术要领,同时也能体会这一技术在实战中的应用,释放自己的青春活力,充分彰显自身的意志力与竞争力,让整个体育课堂充满色彩。

(三)评:聚焦教学全程,融会贯通立体评价

“评”是对“教”“学”环节的综合反馈,也是教师与学生对整个课堂环节的反思。教师需要综合审视教学的每一个模块,结合教学目标,精准设计评价标准,聚焦学、练、赛三项活动,优化评价模式,持续分析学生的课堂学习表现,充分发挥出评价的诊断、测评及促进学习的功效。

1. 精设评价标准

评价标准的制订应该紧扣教学目标,达成教、学、评的前后协调一致。所以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中的核心素养分目标,分步设计与之相关联的评价标准。以这一评价标准,全面评估学生在课程学习活动中核心素养的发展情况。

比如,教师设计了“蹲距式跳远”的教学目标之后,就要针对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及体育品德等三大核心素养目标,设计相关的评价标准。引入学生这一评价主体,让学生根据评价标准,对应自身学习的全过程,进行自我评价及组员之间的互相评价。同时要关注自身训练的过程及训练的成果,实现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有机统一,让评价标准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全过程进行全面定位。

2. 丰富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要依据学生的学习活动分步设计,所以教师要聚焦学生学、练、赛的三个环节,设计不同的评价内容。比如,在“脚内侧踢球”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以下评价内容:

(1)学:教师通过微课视频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脚内侧踢球的技术动作,重点让学生领悟与之相关的技能技巧。因而评价内容要聚焦学生“乐学”(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及“会学”(通过观察、提问动作要领及核心要点的方式,诊断学生是否会学)两个方面。

(2)练:这一环节的评价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在定性评价方面,主要分析学生是否能够按照练习的要求及组织方式进行练习,是否结合了动作要领及重难点进行练习。在定量评价方面,重点分析学生练习的进度、速度及准确度,综合评估学生对技术动作要领的掌握情况。比如,通过分析学生训练过程中脚击球部位、支撑脚站位、发力顺序等方面来判断学生的练习情况。

(3)赛:这一环节的评价重点是学生在比赛中熟练运用脚内侧踢球核心技术的程度,同时还要分析学生在比赛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具体体现。所以教师要通过比赛成绩并结合观察来评估学生。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体育课程教学要注重创新与优化,基于新课标的引领,实现体育课堂的重构。因而教师先要基于自身的教学情况,分析新课标引领下的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现状,其次解读新课标,明确初中体育课堂教学的变化,最后基于自身的解读基础,构建教学评一致性的体育课堂,融合新课标的理念,让这一课堂富有生机与活力,彰显体育学科的特色,达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培育及发展。

参考文献:

[1]宁林芳.新课标背景下初中体育高效课堂的构建策略探析[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3(19):54-57.

[2]张鹏.初中体育“学、练、赛”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探究[J].学苑教育,2023(16):59-61.

[3]周春锋.教会是基础勤练是关键常赛来体现:新课标背景下初中体育教学的实践之路[J].体育视野,2023(9):70-72.

[4]付雯,吴丽芳.《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理念和变化解析[J].教育评论,2022(8):7-11.

[5]张洪祥.精准把握课标脉搏,培育学生体育素养:初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及教学思考[J].河北教育(综合版),2022,60(Z1):62-63.

[6]季浏.我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J].体育科学,2022,42(5):3-1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