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有序,美景纷呈
2024-10-25王倩
描写景物时一定要讲究顺序,不能随心所欲,否则会让所描摹的景物杂乱无章,难成一体。写作时,为了能将美景完整地呈现给读者,并且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要明确写作顺序,即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让景物描写井然有序,让写作思路更加清晰。有序描摹美景,具体包括以下几种方法。
一、按照空间方位顺序描摹美景
空间方位主要是指从空间层面划分的顺序,包括东西南北、上中下、前后左右等。写作时,按照空间方位的顺序描摹美景,一般会选择一个固定的观察点,也就是设定好所站的位置,以其为原点观察不同方位的景物。为了让各个空间方位的景物尽收眼底,将景物描写得更全面、细致,所选的观察点应该在相对较高或者视野足够开阔的位置。比如,“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中,作者选择的观察点是泰山之顶,这样能让山下的景物尽收眼底,写出“一览众山小”的千古佳句。再如,《观潮》中,作者选择的观察点是视野开阔的江边,不会有其他事物遮挡视线,这样能放眼广袤无垠的钱塘江,静观潮起潮落。在景物描写的过程中,以空间方位为序,详细描摹各个空间方位中最具代表性的景物,逐层展开空间画卷,呈现一幅完整的景物图。需要注意的是,在以空间方位为顺序的景物描写中,不可缺少的是提示空间方位的词语,以便读者了解景物的具体位置。例如,在《颐和园》中,作者描写登上万寿山的佛香阁时所看到的景色,接连使用了“向下”“正前面”“向东”等方位词语,让读者准确地掌握不同景物所处的位置。作者以自身所处的佛香阁为基点,然后有条理地将眼中所看到的景色按照空间顺序描写。通过方位词的提示,读者阅读时有了方向感,一幅完整的景物图也逐渐呈现在脑海中。再如,《天安门广场》是一篇纯写景物的文章,作者在描写景物时使用了“广场北端”“广场中央”“广场南端”“东西两侧”等方位词,有条不紊地描写不同方位的建筑物、景物,这样的描写让即使没有去过天安门广场的人,也能清楚地了解广场上不同方位的建筑情况。同学们描摹景物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选择空间方位顺序,让景物出场更有序、景物描写更全面。
二、按照距离远近顺序描摹美景
我们日常观察景物时,常常是站在可以看到很多景物的一个观察点。如果将视线定格在身边,能仔细观赏近处的风景;如果极目远眺,也能发现远处虽然模糊、笼统,却别有一番韵味的风景。如果观察点的视野足够开阔,甚至可以看到更远处的风景。例如,远处的山峰不再巍峨高耸,看上去不及手掌大,但是整体上看,它与地相连、与天相接,形成一幅朦胧美的山水画。而近处的风景被无限放大,可以看到每一片草叶、每一个花瓣的纹理,甚至风轻轻吹过,都能感受到它的痕迹。写作时,可以按照距离远近的顺序描摹美景,可以从远写到近,也可以由近向远写。比如,可以先详细描写近处的景物,再将视线逐渐向远处延伸,让读者跟随作者的视线将远近的美景都收入眼底。相反,也可以从远处的景物描写着笔,然后将视线一点点拉近,最后定格在近景中某处具有代表性的景物上,再详细描写。比如,在《春到梅花山》中,作者先从远景开始描写,用“放眼远望”引出所看到的远处整个梅花山的景象,随后由“走近一棵开得正旺的宫粉梅仔细观察”引出了所观摩的近景。通常情况下,采用距离远近的顺序描写景物时,可略写远景,详细描写近景,有详有略,让文章更有可读性。同学们在描摹美景时,可以根据观察点与描摹景物间的距离,合理选择描写顺序,并掌握该顺序描写景物的特点和技巧,以有序地描写景物。
三、按照时间推移顺序描摹美景
写作时,描摹景物是为了突出景物的特点、表现景物的美,表达作者对景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而自然界中的景物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呈现不同的美,不仅有生命的植物在一年四季中会表现出不同的美,而且建筑物在白天、夜晚、早晨、傍晚、晴天、阴天也会表现出不同的美。因此,写作时,可以按照时间推移的顺序描摹美景。时间推移顺序主要包括“春、夏、秋、冬”“早、中、晚”等,比如写某处景物一年四季不同的特征或者早、中、晚不同时间段的景象,都属于按照时间推移顺序描写景物。需要注意的是,时间推移顺序多用于对同一景物的描写,这样才能对比出景物在不同时间的不同特点。如果按照时间推移顺序描摹美景,一定不能缺少代表时间的词语,而且要将这类词语安排到诸如段落开头等比较醒目的位置。比如,在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中,这样写道:“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起。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禾稻的香气是强烈的,碾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作者按照时间推移的顺序,依次描写了故乡在春天、秋天的景象,两个不同季节、同一地点的景象有了鲜明的对比,将故乡美丽富饶的景象描写得生动形象,也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总之,同学们按照时间推移顺序描摹美景时,要突出景物在不同时间段的不同特点。
四、按照景物变化顺序描摹美景
有些景物是动态的,可以按照某一固定的客观规律周而复始地变化。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这样的景象,比如日升日落、斗转星移、潮涨潮落、花开花落等。如果细细观察这些景物的变化,不仅能感受到景物的美,还能获得很多启示。但是,这些司空见惯的景象常常被我们忽略。例如,在日升、日落的过程中到底发生了哪些变化,有哪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奇景,我们说不清楚,更不能用语言将这些美景描写出来。再比如,有些景物的颜色、形状、位置、光泽等会不断变化,有些变化很容易被发现,而有些变化则不容易被发现,这就要求我们在生活中用心观察。如果所描摹的景物属于这类能发生变化的景物,则可以按照景物变化的顺序写。通常情况下,采用这种顺序描摹美景,要运用对比的写作手法,让读者更清楚地感受到景物变化前后的差异。比如,巴金的《海上日出》就是按照景物变化的顺序描写日出的,作者以太阳颜色、位置、亮度等变化为顺序,按照客观事物变化的规律完整地描摹了日出的过程。一开始,太阳在天边仅露出小半边脸,虽然颜色鲜红,但并不是很亮,直视都不会觉得刺眼。随着太阳一点点升起,另外一小半边脸也全部露出,颜色加深了,而且亮度也增强了。作者按照日出变化规律将日出的整个过程描摹得非常细致,透过文字,读者仿佛目睹了海上日出一般。需要注意的是,同学们按照景物变化顺序描摹美景时,一定要把握好景物变化的客观规律,描写要符合事实。
五、按照游览路线顺序描摹美景
按照游览路线顺序描摹景物,实际上就是以作者的游览路线为核心,将一路上看到的景物生动地描写出来。需要注意的是,在游览过程中会看到很多景物,不需要将所有见闻都面面俱到地写出来,只要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读者感兴趣的景物重点描写即可。在以游览路线为顺序描写景物之前,可以先绘制路线图,并结合游览的情况,在路线图上标出要重点描写的景物,然后将游览过程中所看见的景物详略得当地写出来。由于跟游览路线有关,而观察点是变化的,因此写作时要格外注意写清游览地点。比如,叶圣陶所写的《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按照游览路线的顺序描摹双龙洞景物的。通读全文,能整理出作者的游览路线为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景物描写的先后顺序完全是由作者游览顺序所决定的,也就是作者游览的过程中想看到什么就先写什么。因此,在按照游览路线顺序描摹景物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景物描写先后顺序的合理性。
六、按照总分结合的顺序描摹美景
总分结合的顺序也可以称为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顺序。在具体的景物描写过程中,可以先从整体上描写景物,通览全景,为读者留下对景物的第一印象,然后再从整体中挑选出一两处具有代表性的景物进行详细描写,再从整体上进行概括。这种通过总分结合的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让读者既能感知到景物的细节美,也能想象出景物的整体样貌。比如,在《九寨沟》中,作者就是按照总分结合的顺序描摹九寨沟美景的,先是详细描写九寨沟中的雪峰、古木、瀑布、湖泊、奇珍异兽等具有特色的景物,然后又从整体角度概括九寨沟的美景,通过总分结合将九寨沟这一人间仙境呈献给读者。使用总分结合顺序描摹景物时,“分”的部分要细致描写,且要突出景物的特征。在“总”的部分要整体概括,并且表达思想情感,不仅要将景物的整体样貌呈现出来,还要注重情感表达、升华主题。
七、按照景物类别顺序描摹美景
按照景物类别顺序写景,通常用于描写范围比较广的景物,比如城市、乡村等。涉及景物类别,说明在景物描写中涉及的景物有多种。比如,描写城市的美景时,涉及的景物包括建筑、人群、马路、灯火、绿化等;描写乡村美景时,可以对描写的景物按照树木、稻田、草地、房屋、家禽等分类。因此,在按照景物类别顺序描摹美景的过程中,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所描写的景物分类,然后详细描写每一类景物,可以采用一类景物一个段落的方式,让文章结构更加明了,写作思路也更加清晰。在描写每种类别的景物时,可以根据写作需要或者自己的喜好按照时间顺序、空间顺序、事物变化顺序、整体到局部的顺序等进行具体描写。比如,描写校园景象时,可以将校园景象的类别划分成教学楼、操场、树木草坪等。描写树木草坪这一类别的景物时,可以先从整体上描写校园中那棵亭亭玉立的桂花树,然后针对桂花树的局部进行细节描写,将树木的美生动地展示出来。在景物描写过程中,描写顺序不拘一格,可以采用某一种顺序,或者将多种顺序结合使用,只要景物描摹有序、整体逻辑合理即可。
综上所述,大自然中千姿百态的景物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在以景物描写为主的作文中,一定要做到描写有序,可以按照空间顺序、距离远近顺序、时间推移顺序、总分顺序、游览路线顺序,以及景物类别顺序等对美景进行描写,通过文字描写立体的景象,实现文因景而美、景因文生情,提升文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