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牢基础,掌握技巧
2024-10-25郭虹君
记叙文通常是指写人、事、物的文章,是同学们要掌握的重要文体,通过写社会生活中的各类人、事、物,抒发情感,展示内心世界。然而,现阶段很多同学仍未完全掌握记叙文的写作技巧,写作时经常出现词不达意或记流水账的问题。因此,要掌握写作技巧,逐步提升记叙文的写作能力,进而写出更高质量的作文。
一、认真审题,明确主题
1.审题技巧
审题是写作的关键,记叙文写作的内容往往和题目联系紧密。因此,在落笔之前,必须严格审题。审题技巧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其一,仔细阅读,审清题意。拿到题目之后,应当仔细阅读,分析题目的各个要素,并将其中的关键信息圈出来,以便理解。其二,把握题眼。题眼是整个题目的核心,直接决定表达的方向。题眼的类型很多,名词、动词、形容词皆可作为题眼。部分题目为并列式,就有两个题眼。其三,理解题意。写作时,要深入研究题目隐含的意义,以保证文章有深度。
2.案例分析
如某篇记叙文的题目为“我有一个小秘密”,题目的关键词包括“我”“一个”“小秘密”。“我”限制了写作主体,即不能写别人,只能写自己;“一个”限制了数量,即秘密只能有一个,不能多写;“小秘密”则是题目的题眼,即不为他人所知的事情,涵盖范围很广,如曾做过的不被别人知晓的某件事、掌握的某个小技巧、私藏的某件物品、心中隐藏的某个想法等。之后,根据选取的方向决定写物、写人,还是叙事,然后将自己的“秘密”表达清楚,着重说明为什么是自己的秘密。
再如,某篇记叙文的题目为“选择自己适合的路”。看到题目时,同学们虽然能迅速找出关键词为“自己”和“路”,其中的“路”便是题眼,但这里的“路”显然不是认知范围中的道路,其深层含义是“人生道路”,即人生的发展方向。因此,同学们要结合自己的真实情况与未来想法确定写作方向。
二、合理选材,确定内容
1.选材技巧
选材是记叙文写作的核心,通过分析高分作文可知,作者选取的素材普遍来源于个人经历及阅读的文章,因为这两类素材会在脑海中留下深刻印象,从而做到得心应手。因此,写作时可从这两个方向切入,结合题目的要求筛选最合适的素材,包括人、物、事等。需要注意的是,记叙文的材料选择要注重真实性,要新颖。真实性即素材必须充满真情实感,而不是凭空编造某件事,从而触动读者的心灵;另外,素材选择要少而精,尽可能挑选高质量素材,以防案例堆砌,没有重点;素材最好是近期出现的,以防选题过于陈旧,脱离时代。为了保证有足够的素材可选,要在生活中养成主动积累的好习惯,除了增加阅读量,还要多多观察和认真思考,对于生活中有价值或潜在价值的见闻,都可以记录下来。
2.案例分析
如某篇记叙文的题目为“我就要争一口气”,由于主体为“我”,所以所选素材是要跟自己有关的事,而非阅读或从他人处听说所得。题目的关键词为“争一口气”,说明自己在做某件事时遇到了困难,要努力克服。因此挑选素材时,可以考虑自己在生活、学习、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以及自己为了克服这些困难,取得了成绩或者达到某个目标所做的努力,以此为线索写作。
如记叙文的题目为“我知道怎么做了”,题目后半句为“知道怎么做了”,说明自己在获取某些信息之后懂得了如何做。由于获取信息的方式很多,因此信息来源既可能是亲身经历,也可能是听了别人的意见或者阅读后得出的结论,所以素材的选择范围很广。
再如记叙文的题目为“未来的房屋”,其中一个关键词为“未来”,对于未来房屋的模样,可以充分发挥想象力,结合自己对于房屋功能的认知进行拓展,思考未来的房屋可能在哪些方面有变化。选择素材时可以基于自己的见闻,观察身边的房屋,推测其哪些功能可以拓展,以设计未来的房屋;也可选择自己在书中见到的房屋,像科技化的房屋、满是糖果的房屋、可以变形的房屋等,只要能保证房屋的功能,任何素材都可以用。
三、安排结构,明确方向
1.结构技巧
很多同学写记叙文时,经常会出现文章层次混乱、词不达意的问题。因此筛选好素材后,就要调整素材内容,梳理前因后果,以搭建文章框架。写作时就可以参照框架,让文章完整和连贯,而不会出现跑题的问题,进而增强故事的吸引力。此外,思维导图是非常有效的方式,相比于文字框架,其更为直观和清晰。
2.案例分析
如针对题目为“我最喜欢做的事”的记叙文,某同学选取的素材为画画。可以将文章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表达核心观点,说明自己特别喜欢画画。第二部分为重点,交代自己喜欢画画的原因,即为什么从不喜欢慢慢变为喜欢:家中有良好的文化氛围,自己小时候不太喜欢画画,总是画不好,但父母一直耐心指导自己,使得自己的画画水平不断提升,从而有了成就感。第三部分总结,可以说明自己取得的成就:参加画画比赛后,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对自己的表现十分满意,因此画画成了最喜欢做的事。这样写作,不仅可以明确表达的前因后果,而且整个故事的发展过程也十分顺畅,表达了真实的情感。
如记叙文的题目为“难忘的一件事”,某同学选择的素材为看电视,此时可以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写作框架,如图1所示。
故事的核心是“看电视”,基于记叙文六要素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再根据思维导图的内容引导,可进一步丰富文章内容。起因:妈妈出门前让我看好水龙头,水接满就关掉。经过:我沉迷于看电视,电视节目的声音盖过了水龙头接水的声音,忘了关水龙头。结果:妈妈回家之后,发现厕所到处都是水,立刻关掉水龙头,并对我进行了批评教育。由此可见,利用思维导图能有效梳理文章的写作思路,让我们清楚各段的书写顺序,从而保证文章质量。
四、锤炼语言,强化表达
1.语言技巧
语言表达非常重要,若我们的能力有限,表达不到位,则很难将故事叙述清楚,会让读者摸不着头脑,抑或导致情节过于拖沓,让读者失去阅读兴趣,更不能代入情感,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通常而言,对于写作中的语言表达,主要考虑四个方面:语言形象、富有情感、饱含哲理、幽默风趣。
2.案例分析
如记叙文的题目为“美丽的雪景”,要我们描写下雪时的景色。因此,我们要认真观察,紧抓雪的动态变化,展开联想和想象,使对雪景的描写形象且逼真。如下面描写雪景的内容:
我独自一人坐在窗前,发现玻璃上已经出现了晶莹剔透的雪花,好似一幅美丽的水墨画。放眼望去,雪正在渐渐变大,片片雪花如风度翩翩的少女,变幻迷离,大地一片银装素裹。
本段的语言十分形象,能让读者展开想象,深入体会作者对雪景的喜爱之情。
再如记叙文的题目为“春雨”,一同学写的片段为:
淅淅沥沥的小雨下个不停,仿佛调皮的云娃娃惹怒了上天,让老天爷一天到晚阴沉着脸;又像老天把云娃娃惹哭了,让云娃娃抽抽噎噎,热泪涟涟……
在这个片段中,作者采用了拟人修辞,表现了春雨调皮、可爱的特点,富有童趣,让读者会心一笑。
五、抒发情感,表达情怀
1.情感表达技巧
记叙文要表达情感,而情感的来源则是真实的生活。只有在生活中亲身经历,才能获得真切的感受,从而将情感渗透于文字中。所以挑选素材时,一定要选择让自己印象最深的人或事,并且在下笔之前,思考这个人或者这件事给自己带来怎样的影响,内心产生了怎样的情感,当时有怎样的感受,这样更能打动读者。
2.案例分析
如记叙文的题目为“家人的爱”,某同学基于生活经验写了以下文字:
这次过年回老家时,我感受到了爷爷奶奶的爱。一次,我看到园子里树上的柿子看起来很好吃,随口说了几句,爷爷便立刻爬了上去,要给我摘几个红红的柿子尝一尝;一起吃饭时,因为妈妈多吃了几口鱼,爷爷奶奶就再也没有夹过鱼,并将整个盘子放到妈妈面前;我们走之前,爷爷奶奶硬是将家里的零食、特产全部塞到了后备箱里面……爷爷奶奶的爱是这样朴实无华,充满柔情……
该同学描写的情节十分常见,因此很多读者有切身体会,有真实的画面感,有利于产生情感共鸣。
六、明确立意,升华主题
高质量的记叙文要突出立意,让读者产生感悟。这部分内容属于较高层级的表达,除了内容表达与文章立意要彼此契合之外,还要对这一立意有深刻的理解。所以,我们要经常思考,从一件事引申开去,进行情感的升华。
如某篇记叙文的题目为“_____我心里美滋滋的”,这是半命题作文,需要补充前半部分题目,题目可为“听了音乐会我心里美滋滋的”“看到美丽的风景我心里美滋滋的”“见到了许久不见的朋友我心里美滋滋的”等。这几个题目中的“音乐会”“看到美景”“见到朋友”都是能让自己开心的事,自然能与后面“心里美滋滋的”对应。然而,这几个题目尽管在选题上没有问题,却可能导致立意较为浅薄。因此,所选的素材最好为一件看似平常的事,但透过其表面能延伸到其他方向,既能让自己“感到美滋滋”,也能实现立意的升华。如某个同学将题目拟为“读懂了老者,我心里美滋滋的”,此文的主题是“我在颐和园散步时,看到了一位老者蘸水写毛笔字”。“蘸水写毛笔字”是一件稀松平常的事,单纯看或许与“心里美滋滋的”联系并不紧密。但该同学是这样写的:
这位老者的字带有隽美之感,写完时,他满意地欣赏自己的作品,脸上都是满足。透过他的字,我能感受到一种宁静,这让我读懂了他的内心,读懂了生活的真谛。原来,宁静是人生最高规格的品质,那一瞬间我的心里美滋滋的。
通过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理解为该作者通过观赏老者写的文字,读懂了老者的内心世界,在一瞬间与老者实现了心灵层面的联结,那种感受是不能在欣赏毛笔字时直接得到的,只有产生了新意识、新思想,才能体会到。因此,作者在最后表达“宁静是人生最高规格的品质”,从而实现了立意的升华。而读者透过作者的文字,也能感受到其想法,体会到了“心里美滋滋的”的原因。
在小学记叙文写作过程中,我们要从审题、选材、结构、语言、情感及立意几个方面切入,以完成内容的记叙,实现情感的抒发。为此,我们要多加练习,掌握相关技巧,进而写出更多优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