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学生社区器乐课程提升德育内涵研究
2024-10-25袁天放
摘要: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教思政[2020]1号文件《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四年后,“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试点高校从最初的10所迅速发展到全国1447所,充分证明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建设工作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论述,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情况、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体制创新。本文是对“一站式”学生社区小提琴课程通过培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达到提升德育内涵的理性探究。
关键词:“一站式”学生社区 德育内涵 小提琴课程
引言
清华大学相关研究表明,学生在校期间,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宿舍区度过。“一站式”学生社区对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可谓是重要的创新性探索,对“三全育人”工作格局的形成至关重要。处于学生工作一线的我辈思政教师,要坚持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的质量,着力造就创新型复合型人才。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推进党、团建设工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们必须在传统思政教育形式的基础上寻求突破。“一站式”学生社区德育课程可以打破院系和班级限制,面向全体学生开放,笔者期望可以通过音乐教学进行德育渗透,帮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巩固德育,提升自身修养,保障高校思政教育贯穿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全过程,培养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一、“一站式”学生社区器乐课程德育渗透现状分析
(一)国内外对学生社区和德育渗透的文论分析
关于学生社区、小提琴课程、德育内涵的研究国内外都有比较充裕的文献和研究资料可以参考。但是在高师学生社区开展小提琴课程,通过培育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方式提升德育内涵的研究,暂时还处于空白阶段。
国外对学生社区的建设起步较早,也有一定的学术积累。国外关于学生社区的研究主要存在于基础建设、生活服务功能、学习交流方面,对社区中推进德育建设的文论较少,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马里兰大学的四次全美生活学习项目调研、耶鲁大学出版的学院制教育报告。杜威(Dewey·J)提出“教育生活”理论,认为学校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简化,也是一种社会组织。学校教育的内容可以反映社会生活,而不仅仅是学习功课的场所。国外关于德育内涵的研究起步于60年代,19世纪英国学者Spencer(斯宾塞)首次明确了“德育”这个概念。主要关注于国民道德品质的培养、学校课堂中的德育渗透。美国于1983年发表了《教育改革势在必行》;日本在《21世纪教育目标》中将德育列为最优先级。俄罗斯政府颁发的《公民爱国主义教育国家纲要》对于德育的发展思路也有明确部署。
国内对“一站式”学生社区的关注日渐升温,自教育部等八部门发布教思政[2020]1号文件以来,各大高校都在推进学生社区建设,也产出了大量的研究成果。相关文论主要是对学生社区的基本内涵WhSHP3WoRPQ3QI41GGmXbQ==、主要困境、社区思政完善路径作了探索和研究,为本文提供了参考和借鉴途径。
(二)器乐课程与德育的联系
从理论上来看,学校德育是指:按照一定的社会、阶级要求,学校从目的、计划、系统等角度出发,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并通过受教育者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体验与践行,最终形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优良品德的教育教学活动,即教育者基于目的,科学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行动,而音乐蕴含的素质熏陶和美育功能提供了可能性。现当代著名教育家朱光潜先生充分肯定音乐的美育功能,明确主张“美育为德育的基础”。他反复强调了高尚道德的养成:高尚道德的养成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乃是真情的流露,绝非是遵守晦涩的条文,德育要从美感教育的素质基础做起。基于思政角度开设的社区器乐课程,可以在课程中渗透文化自信教育、革命传统教育、民族团结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确保思政教育落于实处。
3.高师音乐教学中德育渗透现状
从学生音乐基础来看,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即音乐成绩的好坏和升学关联不大,故音乐学科知识和德育渗透都较弱。在入学前不多的音乐课中,授课形式也更偏向于对一些经典乐曲、舞蹈、音乐形式的背景介绍和旋律的教唱,较为单一,整体来说较为浅显和表面,没有足够的课时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赏析和情感共鸣。
音乐类课程在高师的开展主要体现在“音乐欣赏”等通识选修课(不包含音乐、音乐舞蹈学院开设的专业类课程),主要是以音乐欣赏教学为主线,通过对中外名曲的欣赏,使学生了解音乐的背景和理解音乐语言、掌握音乐的基本规律。同时将乐理、歌唱基础理论和知识融于其中,使学生对音乐文化有一个基础的了解,以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
经发放问卷调研(共发放46份问卷,涵盖了大一到大三的高师学生),其中15%的学生认为德育水平的高低完全决定一个人的最终成就,82%的同学认为德育水平对一个人的最终成就有一定的影响。80%的同学认为传统德育课程有同学无心听讲是因内容太深、离实际太远等所以听不懂、不愿听。觉得枯燥无味。86%的学生希望可以有更多独立思考、参与活动的机会。69%的学生认为学校开设的德育课程对他们有很大影响,60%的同学认为从德育教育角度出发的社区小提琴课程让他们更能接受。受调研学生最喜欢的红歌是《祖国》。
笔者以为,“一站式”学生社区小提琴课程思路上应当不同于学院派的专业课程。专业课程需要学生日复一日的大量练习基本功,练习复杂卓越的技术,而社区小提琴课的开展,是以学生感兴趣的小提琴为媒介,演奏能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过重新编配的简单版本乐谱,保证主旋律的演奏,最终达到提升德育内涵的目的。
二、“一站式”学生社区器乐课程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意义
(一)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引领,不断开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新局面,要坚持古为今用,厉意进取,使中华民族基本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适应融合,协调现代社会,把跨越时空国界、富有强劲魅力的先进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数千年历史独具特色,乃是民族发展之基石,其风格多样,充分展示了我国人民的生活、抗争、发展的情况,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精神①。通过社区器乐课程的影响,可以让高师学生加深对传统音乐文化的理解,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更深层次、更全面的认知,弘扬和发展传统文化,养成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善于继承、勇于创新,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支撑。
(二)见证中国近现代史发展进程
20世纪初,小提琴在经历了著名的几个音乐时代,以及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乐器的形制基本定型,中国人逐渐对小提琴音乐的认识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尝试,开始在国内蓬勃发展,小提琴作品《行路难》的诞生,实现了“从无到有”的突破。1916年,萧友梅创作的《弦乐四重奏》音响协合,织体平和,具有重要的开拓意义,中国小提琴作品逐渐摆托了纯西方音乐可供演奏的窘境,小提琴作品的创作也从重奏到独奏,在中国大地扎根,见证了上世纪末文化交流的热潮。
在随后的十年中,随着东西方音乐文化的不断交汇,小提琴的创作形成了“广派”和“海归”两大流派,其音乐观表现为“洋为中用”和“为我所用,兼并包容”。“广派”作曲家把小提琴引入了粤剧和广东音乐之中,“海归”作曲家则利用民歌来重新创作。如大家熟知的中国第一代小提琴大师马思聪1937年创作的《内蒙组曲》中第二首《思乡曲》。《思乡曲》脱胎于传统民歌,其旋律如歌如泣,闻之涕下,与小提琴“近似人声”的特点完美结合,表达了异乡游子对家乡的深切怀念和对日本侵略者的抗战决心,是20-30年代的小提琴作品代表之作。
新中国成立后,党带领人民探索和建设社会主义并取得了重大成就,作曲家们沿着自己的创作路径蓬勃发展,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都体现了真挚的满腔爱国之情。如1973年创作的《阳光照耀着塔什库尔干》、1974年创作的《我爱我的台湾》《金色的炉台》《心中的太阳红又红》《恩情》等,基本都借用了原曲标题进行了改编,在处理中西音乐形式的融合上有着突破性的贡献。
20世纪80年代至今,人民逐渐富强,经济繁荣,走向小康。作曲家们积极接纳、借鉴,力求将广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西方艺术创作。这一时期的作品主要是表达对党的深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产生了《江南春早》《祖国颂》《欢乐的草原》等作品。这些优秀的小提琴音乐作品见证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百折不挠的奋斗历程,推动学生自发的、感兴趣地学习中国近现代史,树立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树立正确的民族历史观。
(三)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创新推动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也为中华民族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内驱力。音乐是培养创造力的重要途径,是跨时代、跨文化的语言,可以承载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社区器乐课程,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上和生理上的双重刺激,帮助学生提高思维能力、扩展思维维度,在理性发展的同时提高感性、创造性发展。
结语
在“一站式”学生社区开设小提琴课程,主要是出于以下考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根据2023年大一新生的调研报告,74.5%的学生在“二胡、长笛、阮、笙、扬琴、打击乐、小提琴”中将小提琴作为首选乐器。笔者认为原因是南通地区高校小提琴课程开设较少,只有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和南通大学开设,学生对小提琴有一种“猎奇感”。小提琴便于携带、搬运,无需专用场地和保存场所,工业级小提琴的价格也较为低廉,在网购平台上甚至可以做到千元购买4把小提琴,不会造成太大经济负担。虽说小提琴属于上手较为困难的乐器,培养一个合格的小提琴手也需要较多时间,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鲜感帮助我们有个好的开端,我们再将兴趣到志趣正确引导,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端正其态度,让学生自发投入到学习中去,相信可以达到良好的效果。
综上,在高师“一站式”学生社区小提琴课程的开展,具有较强的实际意义。
注释:
①朱嘉文.中国传统文化对高校音乐教育的影响[J].课程教育研究 ,2021,(19):145-146.
参考文献:
[1]代中逸.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的育人路径[J].学园,2024,17(06):13-15.
[2]杨雪,张胜芳.依托我国经典音乐作品开展的小提琴主干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戏剧之家,2023,(18):163-165.
[3]刘文郁.张世祥小提琴启蒙教材研究[D].江苏师范大学,2022.DOI:10.27814/d.cnki.gxzsu.2019.000033.
[4]邢琳,刘爽,詹少凡,等.基于六维协同的“一站式”学生社区综合管理模式构建的探索——以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寓”见“知行合医”学生社区为例[J].卫生职业教育,2024,42(07):16-18.DOI:10.20037/j.issn.1671-1246.2024.07.05.
[5]盛丹丹.新媒体视域下红色美术资源与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教育的融合路径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4,15(05):70-72.
[6]简盖瑞.高校“一站式”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意蕴[J].吉林教育,2024,(08):57-59.
[7]陈习.中国小提琴音乐创作史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
[8]赵晶媛.中西音乐融合的典范[D].东北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