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提琴弓的鉴赏和择选
2024-10-25王辰翔
小提琴作为流传世界的最著名的弓弦乐器,琴与弓的作用孰重孰轻,犹如相声中的捧哏和逗哏,一直是演奏家、教育家之间津津乐道的话题。许多音乐家认为琴是演奏的基石,而另一部分人觉得一支好弓可以使演奏者在演奏时更加轻松自如。因此他们认为,弓子才是展现演奏技巧的最直接的媒介。虽说两种观点都有其道理,但以笔者粗浅的认知,更赞同后者,因为好琴的选择标准大致相同,而弓子的选择则因人而异。
相信很多提琴演奏者都曾苦盼能找到一支适合自己的好弓子,我也在这样一个淳朴而迫切的目标驱使下求索多年。2021年我有幸得遇居住在纽约的制弓大师Yung Chin,跟随他学习古董弓鉴定、修复和琴弓制作,逐渐地我也有了些深刻的感受。弓子好与坏没有绝对的标准,但其品质本身还是有客观标准的。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琴弓,其前提是需要有一定的鉴赏能力。本文就谈谈我在学习琴弓鉴选过程中积累的认知与经验,为广大演奏家和小提琴爱好者在选择琴弓时提供参考(以下提到的弓子仅限市面上能够见到的老弓子,现今活跃的制弓师作品,均不在讨论范围之内)。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并不是所有贵弓子都是好弓子,也不是所有著名的制弓师的作品都是好弓子。应该说,所有好弓子,在其合理价格区间内都是贵的。说起好弓子,业内通常首推法国弓,而说起制弓师,人们也通常会想到Peccatte、F.N.Voirin、Sartory等如雷贯耳的名字,因为法国拥有一众制弓大师,所以法国弓坐享盛名。但是所有技艺精湛的制弓师,因其作品中精品的数量较多,自然也就有因追捧者日渐增多而声名鹊起的时日,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最近崛起的德国弓市场得到一些印证。购买德国弓,往往能用远低于法国弓的价格得到相同的品质,这其中的历史原因,在这里不再赘述。德国制弓师家族里有几个最为著名的家族,其中有Bausch、Knopf、Nürnberger,以及Pfretzschner,需要注意的是后两者曾成立公司,市面上不乏公司产品冒充本人作品的,还需小心分辨。这些家族都有十分完整的制弓技术传承,家族中也不乏佼佼者,得到过法国大师的亲自指点,一些极品的德国弓亦能与Peccatte之流一较高下。除此之外,英国制弓师也有其杰出的代表,诸如:Dodd、Tubbs,以及Hill&Son(公司),这中间Tubbs和Knopf便是欧美圈中现下新兴的品质代表。
判断一支琴弓优劣的标准当然得是音质,而影响一支弓子音质好坏的因素有很多:材质、重量、平衡感,以及弓杆的锥度、弧度都是很重要的因素。在了解了琴弓的基本常识之后,重要的是明确和掌握琴弓鉴选的几个关键点。
关键点一:弓子的材质
大家都知道琴弓所选木料是巴西苏木(红木),其实这不够准确,应该是伯南布哥木(Pernamboco),其所属的豆科云实属在世界范围内均有分布,我国也有产出,但由于地理条件、纬度分布等原因,其他产地的木料均比不上巴西所产的木料。伯南布哥是巴西靠近赤道的一个州,从18世纪起,人们就开始使用伯南布哥产的硬木制作琴弓,其材质坚硬且重量轻盈,在同时期还存在过snakewood(蛇纹木)、ironwood(铁梨木)以及beefwood(澳洲产坚硬木材)制作的弓子。根据2019年修订的《濒危野生动物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第二附录,伯南布哥木已被列为濒危植物且禁止贸易,所以现在很多制弓师只能靠之前的存料进行制作。如何判断是否是伯南布哥木需要很多的鉴别经验,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清的。虽然判断木料产地不太容易,但是对木料质地的判断标准是一样的:反应速度越快越好,也就是回弹的速度要快,可以通过按压弓杆使其轻微形变来感受回弹的速度。除了木质本身会影响回弹速度以外,弓杆的形状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弓杆的形状分圆杆和八角杆,八角杆比圆杆在同锥度情况下感觉更硬,反应速度也更快,所以有些人误以为品质差的木料需要增加硬度才做成八角杆。这种逻辑不够严谨,木材的好坏跟弓杆的形状没有必然的联系,事实上,制作八角杆对制弓师的技术要求更高。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人都可以适应八角弓杆的使用感受,选择需谨慎。
在木料的品质中,还有一个极重要的点就是木材本身的软硬度。个人观点,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当演奏时,我们加压给弓子,试图达到更强有力的音色,这是弓子给予我们的反馈。软的弓子形变更大,我们会觉得像是压进了棉花里;而硬的弓子形变更小,压力会很快反馈给我们。这就会造成我们一个误区,以为硬的弓子反应更快,而软的弓子反应更慢,然而事实却并不是这样。根据我所接触的顶级弓子反应速度来总结,我认为和软硬度并无关系。依照我个人的偏好,在同体积(为什么要说同体积的情况下呢?因为这涉及另一个关键点,就是锥度)的情况下:软而反应快,为极品;硬而反应快,为上品;软而反应慢,为中品;硬而反应慢,为下品。这种简单的区分方式,是根据我自己的技术偏好来看的。
就我的感受来说,软的弓子往往可以得到更丰富的音色层次,硬的则会更直率、干净。举个例子,就像是布料覆盖在一张摆满物品的桌子上,丝绸几乎不用任何外力,就可以显现出几乎所有物品的外形,而粗布想要达到相近的效果,可能需要很多的工作。所以,让我们回到演奏与弓子的关系,如果我需要在一弓里展现出只是由p到f的变化,软弓子和硬弓子都能做到,我只需要加一个单一方向的力就好。可如果我需要由p到f再到p呢?不难想象,由于硬度、受力的关系,硬弓子会让这个变化过程进行得很快,所以我们需要尝试更多力量的变化,以达到表达的目的,也就是说要由我们来给出明确的力度细分。那如果我需要由p到mp再到f返回mf,然后第二次到f再回到p呢?当然这是一个极端情况,但不难想象,稍软的弓子可以相对轻松地做到这一点。所以我才会觉得,如果对自己的弓子有绝对的把控力,并希望做到所有细微变化的时候,软的弓子能显示出的细节是更多的。那么硬弓子的优势在什么地方呢?正如我之前说的,硬弓子更直接,反馈更直白,所以其实会模糊掉一些细小的毛刺,还是可以用粗布和丝绸来想象,丝绸当然会体现更多细节,但细节并不分好坏。更重要的是,如果你喜欢很辉煌的音色,并且你是个壮汉,你就需要一支硬弓子给予你应有的支撑。当然这个说法十分个人,不排除任何人有任何反对意见。
关键点二:弓子的重量
单从重量来说,根据我与国内外的同学、制弓师及演奏家前辈们的交流,我发现国内和国外对弓子重量的偏好,区别很大。国外普遍认为57克到62克是个可接受的范围(我个人印象最深刻的名贵弓子之中,只有三支超过60克,最轻的一支只有52克),而国内大部分人则偏好从60克到63克甚至65克。就我所知,目前国际视野里用65克这个重量的弓子的演奏家有一位:Augustin Hadelich,据我的教授Giora Schmidt先生所说,这位备受瞩目的演奏家使用一支65克的Simon。诚然,重量能提升音量,从而营造出辉煌的声音感受。但这是一把双刃剑,辉煌的声音带来的是相对笨重的操控感,反之,轻盈带来的则是灵巧以及相对柔弱的声音感受,有时甚至会觉得蒙上一层华丽面纱。但是,如果木料本身质量好,传声快,则依然有华丽的声音感受。所以,你在没主意却有选择的情况下,不要盲目选择大重量的弓子,以免造成右手的负担,可以取两种偏好的中间值,也就是59~62之间。那么如果一支重弓子,想要轻盈灵巧的使用体验该怎么办呢?个人理解,答案是平衡感和锥度。
关键点三:弓子的平衡感
有关平衡感的问题,我先说结论,我所学的鉴赏体系里,弓杆长度为73厘米左右的情况下,平衡点的中间值是从平衡点到弓杆尾部,不算弓尾螺丝部分,长度为24.1厘米,但是这个数值会根据具体弓子的木质、锥度以及个人感受上下浮动。也许有人喜欢弓尖轻一些,从而使弓子更灵巧,弓尖轻则数值小;也许有人希望提高弓子的贴弦程度,从而选择弓头重一些,这样一来,换弦以及跳弓会有些许阻滞感,弓头重则数值大。但无论如何,上下浮动都不应该超过1厘米。值得关注的是,平衡感的调整往往伴随着整体重量的调整,从而影响到使用感受、音质音量等一众方面。
举例说明,我曾尝试将我的弓子在弓根处加2克,从而使平衡点来到了23.5厘米,不要小看这短短的6毫米,这个变化得到的操控感和音色音质都是完全不一样的,音色更透亮、空灵、华丽,操控感也更加灵敏。对一支好的弓子来说,任何细微的变化都会造成不一样的效果。这也提醒我们,不要忽略这种细小的变化,有时候这种变化会达到完全意料之外的效果。其实平衡感很好调整,在缠线处或尾库处绑上宽的橡皮筋即可,找那种每根1克的橡皮筋,这样就知道自己需要加几克,如果想知道减重的效E04CBHLlCwPKPeQz7f+Fdw==果,则是在弓头处绑橡皮筋增加重量,然后重新测量平衡点。测量时应尽量找一根细的物体,我通常使用木质铅笔上的楞,方便标记。找到自己喜欢的平衡之后可请弓子师傅帮忙重做缠线或弓尖贴片,从而达到自己所需的平衡点。找平衡时可将上半弓和下半弓分别做比对,有时忽略掉的弓段更要注意平衡感带来的影响,尤其是觉得换弓、换弦不舒服的部位。平衡点是一些演奏者很喜欢来回折腾的一个数值,我曾见过一支53克的弓子拉起来和61克的弓子完全没有使用感受上的不同,就是用平衡感来营造重量上的错觉。
关键点四:弓子的锥度
说到平衡感就不得不提锥度,锥度在数学上的定义为圆锥体的底面直径与锥体高度之比,在弓杆上的体现,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弓杆由粗变细的形状。在英文中我们用graduation,我理解为渐变的过程,但在这个词的中文翻译里并没有这个意思,所以我找了锥度这个词来表述,以便读者能更快地理解。
在我看来,平衡感、锥度和弧度,是影响手感最直观的三要素。但与平衡感不同,锥度很难有一个准确的数值,因为每一支弓子、每一根木料都是不同的,所以锥度也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调整,这样一来,这其中也必然包含制弓师的个人认知。那么锥度是如何影响手感的呢?我们不妨想象一下,当我们给弓杆施加一个压力,这个压力能够多快多准确地到达弓毛与弦的接触点,其实是评价这支弓子好坏的关键因素。然而当这个力通过弓杆传导的时候,会逐渐衰减,所以,如果我们想要让每一个接触点都有相近的弹性和黏着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贴弦)的话,就必然要使弓杆以一种特定的规律逐渐变细,这就是每一支弓杆所形成的特有的锥度。如果看到一支弓子整体感受太粗,我大概率会猜这支弓的木料不够好,或者说强度达不到,所以才需要额外的体积,也就是将渐变的起始点往弓尖移动,因此相应地也就加大了锥度。举个例子:如果说一支好弓子是从距弓尖n厘米处开始逐渐变细的话,如果木料不够好,也许就会从n-10厘米,甚至n-15厘米处开始,所以锥度就更大,整体的观感也更粗。这只是其中一个方面,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原因致使锥度变大,由于具体涉及一些很复杂的事情所以就不赘述了。值得注意的是,锥度过大的话,由于体积增粗,会让弓尖变得很重,就需要额外的重量加在弓尾部分,这样一来就会使整体的重量往上加,甚至超出了正常的范围。除此之外,锥度变大还会影响到反应速度,使得弓子变笨,再加上重量的影响,大锥度的弓子显得尤其不讨喜。我个人有一个小窍门:当我由尾向弓头去看一支弓杆,整体的锥度比例渐变越匀称,比例越舒服,往往使用感受就会趋向灵巧,易操控。而且不同时期的弓子,也呈现出不同锥度特点,弗朗索瓦·尼古拉·沃林(Francois Nicolas Voirin)时期的杆子大体上就比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的杆子细些,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我之前说的锥度与木料的优劣息息相关,往往越老的弓子,木料好的几率就越大。在我个人挑弓子时,如果一支弓子明显看起来粗壮,也很有分量,且平衡点在25厘米以上,绝大多数情况下我个人就不会选择这支弓子了。
关键点五:弓子的弧度
在我们拉琴的过程中,与操控弓子最息息相关的就是弧度。与平衡点一样,弧度也是值得探究的部分,弧度的大小甚至直接影响到弓子的手感。我们不妨理解为,在弓杆本身的软硬基础上,弧度可以相对地改变我们对软硬的感受。此外,在弓杆本身的操控性基础上(重量、平衡、反应),弧度还可以影响我们对某个弓段的操控性体验。依我目前的理解,弧度和锥度以及木材的软硬息息相关。我个人不赞同弧度该有个绝对的模具,而是应该遵循一种相对顺滑的原则,即每一寸都有一定的弧度,从而让弓杆形成一个完美的圆弧。如果我们由弓尾看向弓尖,这时弓杆应该没有明显的突然变化,例如能够明显地看到一个角,或者有一段很直,又或者下半弓的弧度明显小于上半弓,那么这些弓的弧度都应该是有问题的。
诚然,每个人拉琴的方式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的弓子该有怎样的弧度,比方说我的老师Giora Schmidt,他的偏好就是下半弓的弧度更大,以便他可以更容易地在下弓一开始就给弦施加压力,从而得到他想要的音色,但除非你像他一样清晰明确自己的技术特点和用弓习惯,也知道运弓的深层逻辑,否则不建议轻易尝试给弓子师傅提这样的特殊要求。那么为什么弓子一定要有这个弧度呢?最浅显的理由就是为了绷紧弓毛,而在这之上更复杂的是运弓的底层逻辑。在达·芬奇的那幅著名的素描《维特鲁威人》,他用人体完美地契合了一个圆,我们可以细想,运弓时每一个关节其实都在做圆弧运动,在这个运弓的过程中,我们所有的关节其实都在以一种极为特殊的方式互相紧密配合,以达到运弓的目的,从而得到预期的音色和效果,而这些都和“顺滑的圆弧”密切相关。
很多演奏者在学琴启蒙阶段都接受一种运弓训练方式叫做“轻重轻”,想要达到这种练习的效果,就要在运弓的时候很好地控制自己的力度。如果说运弓是在细微的身体关节上做圆弧运动的话,那么“轻重轻”则是在力度音色上做圆弧运动。那么这些和弓子的弧度有什么关系呢?答案就在这个圆弧上,弓杆的弧度就是在契合我们运弓的这些半圆。如果大家有机会见到巴洛克时期或者晚些时候的过渡时期的弓子的话(特指真正的古董弓),一定要上手试一下,体会一下那种完全不同的弧度,你能清晰地感受到巴洛克时期对于音乐的品味。
以上是鉴赏和择选琴弓时几个重要的考量点,除此之外,选择老弓子时还要留意弓子本身是否有因使用或保养不当留下的损伤,再者,尾库及螺丝是否原装也很重要,这些都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到弓子的市场价格。但有关这方面的真伪判定,几乎等同于涉及历史和文化的专业古董鉴定,需要通过长期大量的鉴赏实践才能获得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