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好奇乐园:东莞市松山湖第二小学的教育梦想曲

2024-10-24黄日暖

广东教育·综合 2024年10期

这是一所生长着梦想的学校。

生长着,因为好奇着。2019年,东莞市松山湖第二小学开办伊始就在面向运动场的高台上镌刻下“永葆对世界的好奇”八个大字,由此,楼层所在的二楼大平台区域也被称为“好奇广场”。

倡导好奇的学校,生长着学生的梦想、教师的梦想、校长的梦想……建校以来,学校获得广东省绿色学校、广东省基础教育教研基地项目小学英语学科教研基地学校、广东省更高水平安全文明校园、东莞市第二批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实验校、东莞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先进学校(单位)”等10余项荣誉或称号;教师获得市级以上奖励330人次,学生获得市级以上奖励 832人次。

好奇着,所以快乐着。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学校从办学之初就开始倡导PBL项目式学习,5年间,从0到101门,“好奇时刻”课程滋养着师生的文化生活。由此,学生更丰富地享受着探索的快乐,学习的快乐,生长的快乐。

永葆对世界的好奇

深入了解,你会发现,好奇广场不仅仅得名于“永葆对世界的好奇”这一校训,还因为这里是“立体交往空间”。在这个空间,有游乐设施、交流空间、展示舞台、阅读小屋、钢琴演奏区等,深受师生家长喜欢。

事实上,在松山湖第二小学,不止于二楼的好奇广场,整个校园都是一个立体交往空间。一楼的“好奇湖”、陶艺社、儿童博物馆、AI智创中心、“爱启园”动物乐园,每个楼层设计的转换平台,兼具个性化与互动性的“全教室”设计空间,楼宇与楼宇之间的连廊连接、上下错层,好奇图书馆,无处不在的阅读空间与展示空间……所有这些有意识的设计与场景营造,都为师生的成长营造出美好的好奇空间。

“学校筹建时,我们就已经介入设计。当时是第一任校长孙道明带着我们团队一起做的。‘永葆对世界的好奇’这个理念也是筹建期就定下来的。”现任校长于洪民说。正是基于这样的顶层设计,学校一开始就赋予了建筑空间丰富的教育灵性。“我们教育人在学校筹建期的加入,让学校空间更加合理,也为此后的空间组合、教室布置、场景再造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因为好奇,学校成了教育故事汇集地。小小的好奇湖,承载着“班船”赛事,“抓鱼”趣事,“草木染”妙事……从好奇湖里捞出来的某个小物件就是一个个教育故事。动物乐园里的小鸡、兔子、孔雀成了学生探索的乐园。一天,孵化出的小鸡夭折了一只,生命教育却由此真实发生:为小鸡造墓立碑,探究原因;在学校木工坊,为存活的小鸡制作木质鸡舍,并在鸡舍上绘制充满童趣的图案;利用光电原理,为鸡舍制作恒温设备,设计机器人自动喂水喂食……关于生命教育的项目式学习悄然发生。

因为好奇,学校成了真实项目生发场。学校有一面名为“秘密花园”的植物墙,三年后的更新期,学校交给四年级的学生设计。如何让“秘密花园”焕然一新?学生了解植物、现场测量,设计、宣讲、选拔、确定方案,最终进行项目发布会,实施方案,让“秘密花园”焕然一新。“为什么是四年级呢?因为四年级有《秘密花园》整本书共读传统项目。因此,正好可以把真实的‘秘密花园’改造与《秘密花园》整本书共读项目融合,让阅读走向实践。虽然最终只有一个方案被采纳并变成了实体,但在每一个环节中,所有孩子都有学习的成功体验,教育的意义在项目中得到升华。”于洪民解释道。

学生的好奇,被学校教育者探索的好奇点燃着;被好奇点燃着的学生,探索着成长路上的点点滴滴。

让教育梦想持续生长

“PBL项目式学习成为建校以来最重要的课程探索。”于洪民说,“更重要的是,PBL项目式学习带来的是持续的课程生长与师生相长。”在这一课程探索中,生成了101门的“好奇时刻”课程。不仅于洪民体会至深,师生更是沉浸其中。“把鸡蛋放在醋里会不会变大”“我最喜欢悠悠球课程”“项目式学习方式引发了我在我家小区探索花朵的秘密”……受访的学生都会提到一个个 “好奇时刻”。

“好奇时刻”有一门很受欢迎的课程,名为《荒野求生》。课程负责人曹繁一毕业进入学校就开始做这个课程:“一开始也不是很有头绪,我们是愿景驱动。”课程包含了钻木取火、过滤水源、辨认方向等野外求生技能,学生在亲近自然的同时还能掌握荒野求生的技能,学习技能的同时又能渗透方位、自然、地理、天文、生物、化学、物理等多种综合性知识的学习,是集综合性、实践性、探索性为一体的课程。这一课程经历了由曹繁一个人尝试指导的1.0阶段到邓朝慧、谢绮晴两位教师加入指导后的2.0阶段。在1.0阶段,为了准备课程用的干柴,曹繁经常去松山湖拾干柴:“除了松山湖绿化阿姨,我可能是最了解松山湖干柴在哪里的人。”2.0阶段,科学教师邓朝慧与综合实践教师谢绮晴利用专业优势将荒野求生的课程内容和课程资源进行丰富再升级,满足了不同阶段学生的课程学习需求。而荒野求生的3.0版本,就是以PBL项目式学习的方式将教师、学生、探究内容进行颠覆性的角色转变,以问题为驱动,以小组合作方式开展探究,教师真正成为学生学习探索路上的攀登脚手架、资源支持者、项目协助者。作为语文教师,为什么首先开设这门课程,曹繁说道:“人,最终是作为一个完整的自然人在自然界中生活,这是人类生存的本质。因此,使孩子具备在自然中生存的本领以及拥有在真实环境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理应成为教育的方向之一。”

基于学生自主选择的“好奇时刻”课程,采取项目式学习方式,实行基于学长制的混龄学习。“好奇时刻”课程固定在周五下午开展,而更多的项目式学习课程是基于常态课上学生的好奇提问。这样生长出来的项目式学习课程,真正让学习随时随地发生。

张伟娜也是语文教师,她参与设计过《我爱我家》《寻找春天》《种子去哪了》《寻找一棵树》《魔法扑克》等跨学科项目式学习课程。《种子去哪了》就来自学生的一次好奇提问。张伟娜说二年级语文上册课文《植物妈妈有办法》一诗提到,蒲公英妈妈、苍耳妈妈、豌豆妈妈总有办法把种子带向更远的地方生根发芽。小朋友很喜欢这首诗,读了一遍又一遍,还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种子最后到底去了哪儿?真的都能生根发芽吗?”为了回应好奇,张伟娜所在的二年级一起设计了项目式学习《种子去哪了》。这横跨了语文、科学、数学、美术、音乐、戏剧6个学科,生成6个课程研究方向,18位教师作为导师设计实施课程,281名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经历7个课时的探究学习,最终通过1场大型学习交流会结课。“关于‘种子去了哪里’这个疑问,孩子们探索出了丰富多彩的答案。呵护好奇心,设计精彩课程,创设探索活动,让好奇成为助力学生成长的重要元素。” 张伟娜说。

项目式学习,让教育梦想照进了现实,促进着校本课程生长,推动着学习方式变革,丰富着学生的生命成长。正如于洪民所说:“自2019年建校伊始,我们就提出了‘以项目式学习来撬动学习方式变革’,其核心目标直指学习方式的根本改进。我们希望通过这个锚点,不仅能够解决学生如何学的问题,更能在此过程中实现教师教学方式的革新,教学内容的深度整合与持续优化,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以及教学评价的全面完善。这一系列维度的系统提升,旨在构建一个更加高效、生动且符合当前教育需求的教学体系。” 好奇产生问题,问题带来探索,探索就是学习。不管是基于主题的综合性学习实践探索,还是基于问题的跨学科项目式学习,不管是校内还是校外或者校内外一体的学习活动探究,其实学习方式变革所带来的影响都是关乎生命成长与梦想追求的。

自在探索的无边界乐园

“今年是我们学校办学5周年。5周年是一个节点,基于‘永葆对世界的好奇’校训,围绕着‘把学校建设成为一个自在探索的无边界乐园’这一愿景,我们生成了一个系统性的学校文化定位。”于洪民所说的“系统性的学校文化定位”强调的是文化战略,除了愿景、校训,还包括使命、育人目标、办学准则等方面。学校提炼了五大办学准则:(1)相信无限可能;(2)始终优先考虑学生的长远利益,确保教育决策以学生发展为核心;(3)把建立关系当作教育发生的前提,努力为学生创设极具安全感的校园氛围;(4)全力支持教职工,以使教职工更好地支持每一位学生的成长;(5)将“内归因”作为解决问题的基础。于洪民非常重视实践探索出来的五大办学准则:“只有这样,才能达成‘让六年教育成为学生一生的骄傲’的使命与‘好奇敢想善做’的育人目标。”

“我们之所以敢于尝试、勇于探索,不仅仅是好奇心推动着我们向前走,更是学校为我们的成长提供了容错的环境支撑。” 采访中,曹繁特别强调这一点。这是学校“全力支持教职工,以使教职工更好地支持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办学准则的很好注解。自在探索,需要环境支撑,需要容错空间。这一点,张伟娜感同身受:“2019年建校之初我便来到松山湖二小,和这所学校一起成长。遇到它之前,我已经有10年的工作经历了,但来到这里才真正打开了一扇大门:这扇门给予我极大的力量,向前奔赴,永葆好奇,自驱成长,创意担当,温和而坚定,无条件信任,看见每一个学生……就是在这样的共同价值观和愿景的驱动下,不断发现自己,挑战自己。路途是艰辛的,困难也从来不会少,可是在这里总有坚实的力量做我们的支撑,鼓励我们放手去做,哪怕做错也没关系,在错误中一样可以汲取力量。在这里,成长是自我驱动的;在这里,是不必瞻前顾后的;在这里,是安心乐教的。”

学校开展的“全教室”建设,引导师生赋予每一个班级独特的名字、文化与风格。“小种子教室”寓意着生命无限发展的可能,“萤火虫教室”寓意着即使是萤火微光也要勇于前行,“向日葵教室”寓意着阳光快乐成长……“全教室”倡导“把世界当教室,把生活当学习,把游戏当探究”,从学生的整体出发重塑校园生活,在真实的生活情境学习中促进儿童快乐成长。

数学科技节上,学生思考如何制作一艘大船畅游好奇湖时,他们和爱因斯坦对话科学发明、和高斯聊数学运算,他们让鸡蛋能“跳楼”,让自制火箭升空,让扑克牌、魔方成为学习伙伴……整个校园变成了一个大教室,数科小达人们以饱满的热情,面对当下的学习生活,喜欢思考,享受创造,热爱总结,快乐学习。数学与科学的世界,趣味无尽,奥秘无限。以数学科技节为契机,学校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窗,创造了更多的可能。

教育戏剧节上,教师鼓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每年的6月份,教育戏剧节都会拉开帷幕,倡导“班班有戏剧,人人是主角”。每班一部戏,不仅仅是一场场活动,更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一台戏剧搬上舞台,它需要经历共读、共写、共议、共演四个阶段。每个年级每个班级每个学生都要登场,每部剧都是与当下孩子们心理成长的一次精准对话。一年级的《哪吒闹海》、二年级的《丑小鸭》、三年级的《彼得·潘》、四年级的《绿野仙踪》……年级不同,剧目不同。这些“一出好戏”课程,让学生从“参与者”变为“主导者”,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创造”,从而让学生在戏剧中看见世界,经历成长。

还有依托儿童博物馆、好奇图书馆、AI智造课室、陶艺社等生成的学习内容……自在探索的无边界乐园体现在学校的方方面面。54个社团、101门课程、无数常态化课堂,学校通过学习方式变革让师生共同成长,让成长看得见、听得着、说得出。

采访手记:以项目式学习撬动学习方式变革

6月底,本刊记者到松山湖第二小学实地采访学校5年来的办学亮点,从校长到师生,大家谈得最多的都不约而同地集中到项目式学习的话题上。项目式学习探索,让学校教育丰富多彩,让师生相长真实发生。项目式学习,这是学校从一开始就着手推进的,最终也以课程化与活动化的形式塑造了学校良好的教育生态。正如于洪民所提及的,在“永葆对世界的好奇”校训的引领下,学校从办学伊始就认识到了项目式学习的重要性,“以项目式学习来撬动学习方式变革”。

就在写稿过程中,7月底,广东省教育厅印发了《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实施方案(2024-2027年)》,明确重点启动课程教学改革“六大行动”计划,通过建立一套破解教学改革重难点问题的有效工作机制,培育一批深入实施新课程的示范区、示范学校,研制一套课程教学改革转化落地的工具支架,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骨干队伍,形成一批改革成果显著、育人要求有效落实的典型案例,打造实施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的广东样本。在这一实施方案中,提出义务教育阶段要“全面启动项目式学习,提炼项目化学习的关键流程和技术”,提及“项目式学习”“项目化学习”的地方超过10处。

从这一角度,可以大体见到松山湖第二小学学习方式变革的前瞻性,以及试图通过项目式学习撬动学习方式变革,从而推动学校整体发展的自觉担当。励志前行,建校5年来,学校连续3次入选“基础教育风向标学校TOP100”。

当然,这一点与学校所处的区域也是密不可分的。学校位于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适应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松山湖致力于建设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通过教科研训评一体化推动教师队伍高质量发展。正是在这样的区域生态下,松山湖第二小学从开办之初就吸引了并锻造着一大批优秀人才,他们好奇、敢想、善做,共同谱写了一部立足现实、通向未来的教育梦想曲。

(本文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

责任编辑 罗 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