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守望花开

2024-10-24刘虎虎

广东教育·综合 2024年10期

“刚进班没一会儿,我就见到了我们的新班主任刘老师,他长得威猛霸气,性格又和蔼可亲,我特别喜欢这个老师……”这是新学期开学时,小李在周记里写的一段话,也是我们师生缘的开始。

不过,据之前教他的老师讲,这个学生能把班级闹翻天,几乎每天都有他的“丰功伟绩”。教师们使出浑身解数进行各种教育,但“保质期”都不长,很快又打回原形。开学后不久,我找来这位学生谈话,他说对学习提不起兴趣,坐在教室里不知该干什么,无所事事,便无事生非。

我又和他的家长通了一个电话。原来,小李因为学习基础薄弱,尽管整天大大咧咧,看似没心没肺,实则内心非常孤独,渴望被爱和被关注。慢慢地,我也发现,他总是垂着头,目光中流露出难以言说的自卑,情绪经常处于起伏不定的状态。

一、从心出发——爱你所爱,行你所行

一天,我跟往常一样进班巡视早读,发现小李弯着腰摆弄着篮球,一看到我,眼睛立马躲开我的视线,迅速把球收了起来,并将“专注”的目光移到书本上。我走到他身边,示意他跟我走。

到课室外,我问:“刚才在做什么呢?”小李略带紧张地说:“没,没什么,就收一下篮球。”“老师也很喜欢篮球,你对篮球有什么了解和认识?”小李兴致盎然地说了足足十分钟。我认真听完后说:“你对篮球的事情如数家珍,看来是‘兴趣’帮了你?”小李回答:“应该是。”我趁机讲道:“兴趣不是从天而降的,是可以后天培养的。只要在做事情时多点投入,有成就感了,兴趣也就培养起来了。学习也一样,你没有投入,成绩自然就不理想,兴趣也就提不起来。想不想尝试一下,给自己一个机会?多点努力,或许你将收获不一样的精彩。”听完我的话,小李微微点头。

爱学生之所爱,有了共同的爱好,交流便没有了障碍。这启发我从他的篮球爱好出发,在组建学习小组时,我安排了同样非常喜欢打篮球的学生跟他一组。他们都觉得在学习中如果不懂装懂,蒙混过关,拖了后腿,就对不住自己的好兄弟了。受这种朋友“义气”的激发,在兴趣的相互滋养下,小李学着朋友整理书本,有点学习的模样了。

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小李,我走他走过的路,同他一起走路去他家家访。在家访交流中,我发现小李爸爸对小李的日常学习关心较少,只看重考试的结果,并给他报了很多兴趣班。小李表面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满腹怨气。我们也就周末作业完成质量差的问题进行探讨,我让小李先说说自己的想法,他表示对家里安排的兴趣班培训不太喜欢,于是找各种理由脱身。久而久之,周末玩的时间长了,学习的时间少了。于此,父亲才明白了这是对孩子“温柔的绑架”。

在这次特别的家访之后,小李小有变化,见到我会很热情地打招呼,上课勇于举手发言。我也及时把小李在学校的成长变化告诉家长,让他们平日里多关心孩子的学习过程,多给孩子积极鼓励,让他拥有更强大的精神支柱。

二、内在驱动——“暖心”称呼,激活动力

期中考试,小李的成绩仍然不尽如人意。我和小李进行了一次长谈,发现他缺少主动、不自信。为此,我给全班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为同桌写作业。学生们都觉得很新鲜,热情很高涨。小李也不甘落后,除了数学作业实在不会写之外,其他作业都写得很认真。他觉得给同学写作业,要竭尽全力,不能写差了。同时,他也从中找到了一点学习的感觉和意义。于是,我又给他布置了一个任务:每个星期至少主动向老师请教一次。

两个星期过去,我问他上课还是无所事事吗?他回答偶尔有。我表示布置的任务是他被动去完成的,只有自己“上下求索”才是主动的,希望他以后多多思考。他认真点头,表示会努力看看。慢慢地,我发现小李不像以前上课那样似听非听了,学习更主动了。他母亲也来电话,说感觉孩子正在慢慢改变。

偶然的一次机会,我发现小李有书法特长,于是灵机一动,邀请他为班级写一幅毛笔字。他写好后,我拿去装裱,并挂在教室的墙上,学生们见了都拍手称赞,于是我在班上给他起了一个别称——“书法大使”,学生们觉得很新鲜,小李也觉得特别高兴。

后来,小李竟然提出一个别出心裁的主意,想和其他同学一起用不同的书体为班级写姓名书签,并拼成一个爱心的形状,挂在班级墙上。这不仅可以让师生、生生关系更亲切、更温暖,而且让教室充满文化气息,可谓一举两得。我当即表示同意,让他放手去做。这样行动的背后,是小李着力挖掘自身潜力的表现。我想,他已经开始有了强烈的发展动力了。

三、外在激励——因人施奖,注重仪式

每个学生都有着不同的成长经历,我们要用教师的职业敏感和教育自觉,守护他们的心灵。

我在学校留意小李的每一次进步。在每周一小结中,针对实际情况,我会公开点名表扬他的进步表现;在一月一大结中,我会用各具特色的奖励,或奖状或奖章或表扬信,进行隆重表彰并拍照合影,小李曾荣获“阳光之星”的称号。那次,我把班级表彰的照片发在班级群里,小李爸爸看到后,给我发信息说:“刚刚在群里看到孩子获奖的照片,我激动得热泪盈眶,这是他来深圳以后得到的第一张奖状!”

渐渐地,小李在班级里变得自信开朗了,老师上课讲到有趣的内容时,他会情不自禁地会心一笑。他还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与同学敞开心扉交流,和全班同学打成了一片。学期结束时,小李主动申请要把班级盆栽带回家照料,开学时他竟然又给班级带来了自己在家里养的小盆栽,令我十分感动。

此外,不管是在哪儿遇见老师,他都会热情大方地问好,尤其是在碰到我的时候,更是欣喜之至,有一种无法形容的亲切与欢快。从他的笑容中,我看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小李爸爸也有了很大改变:“刘老师,孩子最近在学校表现还好吧?我现在会经常跟他交流。”……就这样,从细微处下功夫,我走进了学生的内心,知道了学生的真实需求,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既“陪”又“伴”以及师生之间的惺惺相惜。

初三毕业的时候,小李发来信息说:“刘老师,感谢您对我的关心和照顾,我很荣幸做了您的学生。”

看来, 只要我们像“农夫”一样,用心培土、浇灌,精心培育每一颗“种子”,在一番悉心呵护和守望后,孩子们自会给我们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