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晓新:努力构建具有粤港澳大湾区内领先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
2024-10-24黄博彦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事关教育强国建设。中山以广东省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市、广东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为牵引,围绕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起高质量的教育评价体系。
围绕中山如何系统谋划评价改革推进工作,在哪些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如何助推教体融合品牌打造等话题,本刊记者专访了中山市教育工委书记、中山市教育和体育局局长彭晓新。
擘画驱动发展的评价蓝图
《广东教育》:近年来,破解“五唯”成为教育评价改革政策的主基调。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对于教育评价改革,中山有着怎样的认识?
彭晓新:当前,中山正创建广东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努力朝着基本建成制度更加完善、结构更加优化、保障更加全面、服务更加高效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人口教育素养和综合素质显著提升,教育适应与引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全市教育现代化水平、综合竞争力进入国内同类城市前列,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强市、高水平的学习型强市的目标前进。
我们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完善立德树人体制机制,纵深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提高教育治理能力,进一步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以及教育功利化倾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努力构建多元主体参与、符合区域实际、具有粤港澳大湾区内领先水平的教育评价体系,以教育评价改革驱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广东教育》:教育评价改革是激发教育活力的关键所在。为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中山制定了怎样的教育评价改革思路?
彭晓新:我们聚焦顶层设计,着力健全体制机制建设,强化教育评价改革的系统性,形成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统筹推动,各成员单位密切协作,各镇街、学校组织实施的教育评价改革常态化工作推进机制。
一是突出党政引领。制定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报告工作、履行教育职责清单等制度,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司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更加健全。出台《中山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负面清单和工作任务清单》,明确责任分工,厘清工作职责。市委常委会连续两年听取中山市推进教育评价改革工作汇报。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市工作连续两年写入市委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年度重点工作任务及市政府工作报告。积极落实《中山市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试点市实施方案》,通过《中山市推进教育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推动建立具有中山特色的教育评价改革模式,为中山教育事业发展擎起了“指挥棒”。
二是完善党政评价。制定《中山市深化新时代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实施方案》,把落实教育评价改革事项纳入镇街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促进地方党委和政府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重点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通过科学的监测方式,指导各镇街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健全各镇街教育系统党委书记和学校党组织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制度。学校党建工作落实情况按至少50%的比例纳入学校绩效考核。
三是形成工作机制。建立政府主导与专家指导相结合的工作机制,遴选督学、教科研员、各学段学校领导、管理人员、教师等组建全市教育评价改革专家队伍。建立季报制度,及时全面掌握镇街、学校贯彻落实进展情况。连续三年组织教育评价改革“十不得、一严禁”负面清单自查自纠及规章制度清理排查,开设“十不得、一严禁”违规投诉举报热线,严厉查处违规行为,接受群众监督。
聚焦评价改革的重点领域
《广东教育》:学校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要阵地。为发挥学校评价改革对学校内涵发展和办学质量提升的牵引作用,中山进行了怎样的实践?
彭晓新:改革学校评价,推进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坚持把立德树人成效作为评价学校的根本标准。目前,我们已经构建起符合中山实际的初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体系,有效引导初中学校克服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素质等片面办学行为。
构建指标体系。依据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中的“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结合中山初中学校办学实际,建立健全“中山市初中学校办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设置办学方向、课程教学、教师发展、学校管理、学生发展、示范引领6个一级指标,下设15个二级指标和36个评价观测点。
优化评价方式。采取自我评价和外部评价相结合,除学校自评外,引入镇街教体事务中心、市教育督学、名优校长、科室(部门)相关负责人等多元主体参与评价;综合评价与特色评价相结合,在关注学校整体办学成效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特别注重通过关键指标设定关注学校发展的差异性和引导学校办出特色。
注重特色发展。在关注学校整体育人成效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关注学校特色发展。从学校党建、课程教学、文化建设、教师发展、学生发展、学校管理等方面挖掘学校特色案例,注重创新性、价值性、操作性和示范性,力图为学校办学中的共性问题提供个性化解决方案,构建起“一校一亮点、一校一特色”的办学格局,推进教育品质升级。
强化结果应用。形成市级办学质量评价报告,总结年度评价结果,分析初中学校在不同指标下的得分差异和变化,为引导初中学校均衡且高质量发展提供数据支撑。举办办学质量评价现场交流会,推广优秀学校办学经验,形成办学特色典型案例。将学校办学质量评价结果作为对学校奖惩、政策支持、资源配置和考核校长的重要依据。
《广东教育》:教师评价改革在教育评价改革中占据重要地位,是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的重要抓手。中山在教师评价改革方面,进行了怎样的探索?
彭晓新: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我们将教师评价改革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龙头工程”,通过教师评价改革为教师队伍建设指路引航、把关定向,助推教师队伍建设高质量发展。
注重师德涵养,强化师德师风建设。组织全市教育系统开展师德师风建设专项检查,开展严禁中小学教师有偿补课和违规接受礼品礼金问题的专项治理,建立师德违规行为查处情况通报制度。制定出台“师德五分钟”活动方案,充分利用教职工大会、集体备课、科组会议等活动,通过原著研读、心得交流、案例分享等形式,开展师德教育。通过市级优秀教师系列认定、师德主题教育活动,全市教职员工每年填写师德报告表,签订师德承诺书,树立尊师重教、崇智尚学的鲜明导向。
注重以人为本,创新教师评价模式。构建“基于大数据的教师发展性评价”体系,动态反映教师发展轨迹,建立教师发展电子档案袋,并为每个教师描绘数字画像,智能生成全市各等级教师发展评价报告。个性化教师发展评价模式下,教师可以根据系统提供的评估报告,更加精准了解自己的教学现状与需要改进的地方,让评价为教师赋能。
注重育人导向,健全职称评聘机制。制定《中山市中小学教师职称(职务)竞聘推荐指引》,突出教育教学实绩评价,强化教师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把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育人效果作为评价重要内容,向一线优秀教师倾斜。
打造教体融合的中山品牌
《广东教育》:目前,中山正以教体融合为着力点,全面推进教育强市、体育强市与健康城市建设。中山教育评价改革工作如何回应教体融合,实现教育与体育双向赋能,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奠定身心健康基础?
彭晓新:我们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增强综合素质为目标,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推动学校体育智慧发展。加强校园智慧平台体育运动“云打卡”建设,推动建立全市学校体育工作信息化平台以及学校体育智慧课堂和智能场馆建设。逐步完善体质监测工作,配齐配好学生体质健康监测标准仪器设备,建立“一生一档”全员全过程跟踪记录,督促学校客观记录学生日常体育参与情况和体质健康监测结果,定期向家长反馈。
推进学校体育与健康评价改革。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将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作为教育教学考核的重要内容。完善体育中考和高中体育学业水平考试评价,突出过程性评价,将体育中考分值由50分提高至80分,把学生参与各级各类体育比赛纳入成绩认定。
推进体育教师评价改革。将学生体质健康达标情况、训练与竞赛成绩等指标,作为体育教师职称职务晋升、岗位聘任和绩效评定重要参考。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绩效考核等方面严格落实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
《广东教育》:促进教体融合,不仅关乎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关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更关乎全体社会成员身心健康的提升。目前,中山教体融合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彭晓新:中山通过教体融合,不仅让体育专长人才得以迈入更高、更好的平台,而且唤醒了校园里每个热爱运动的生命,实现“体育回归教育、教育反哺体育”。
通过创新体校与普校协调发展机制,引导体校与普校联合打造“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特色矩阵,形成体育项目从专业化走向大众化普及化、体育特长生走向专业化的校园体育发展格局。
在全省率先启动高中阶段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建设,分学段建构小、初、高三级赛事阶梯,统筹完善市、镇、校三级赛事体系,形成“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体育人才贯通培养渠道。
将体育运动与文化学习深度“绑定”,在中山市实验小学、东区朗晴小学等25所学校试点开展主题式体育教学活动,通过“运动火炬”和“知识卡片”联结各个学科,形成“广覆盖、常应用、勤锻炼、共学习”的“全科体育”跨学科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