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产业振兴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意义、制约因素及实践路径

2024-10-23陆军

桂海论丛 2024年3期

摘要: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作为主导力量,对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增收、优化资源配置、培育新型劳动者和推动绿色发展等起着重要的作用。但乡村产业振兴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仍存在着乡村产业数字化基础薄弱、产业要素创新性配置不够、乡村产业链条较短、乡村产业人才短缺以及产业绿色转型动力不足等制约因素。因此,实现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要从加快技术革新,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强化要素创新,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强化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推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数智技术人员,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保障;推动乡村产业绿色发展,培育乡村未来产业等方面下功夫。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乡村产业振兴;科技创新;要素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494(2024)03-0115-09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南山区巩固脱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深度衔接问题研究”(21XMZ075)。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是乡村高质量发展的突破口。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乡村产业振兴,他强调:“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1]对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这一时代命题,2024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2]这些重要论述表明,新质生产力对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强劲的推动力和支撑力,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力量。然而,乡村产业发展仍面临着产业链条较短、融合层次较浅、要素活力不足、发展方式较为粗放、创新能力总体不强、缺乏新的增长动力和核心竞争力等挑战[3]63。基于此,本文深入探讨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对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意义,剖析乡村产业振兴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存在的制约因素,进而提出其实践路径,以期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理论参考。

一、新质生产力对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意义

《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提出,要“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发掘乡村功能价值,强化创新引领,突出集群成链,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培育发展新动能,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大力发展乡村产业”[3]65。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强化科技和改革双轮驱动”[4],“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坚持产业兴农、质量兴农、绿色兴农,加快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4]。因此,乡村产业振兴需要依靠新质生产力赋能,有助于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现代乡村产业体系。

(一)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推动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传统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面临着资源约束、环境压力和市场竞争等挑战,需要引入新的生产力来提升乡村产业竞争力。通过引进或研发农业科技,激发乡村利益相关者的创新思维,可以促进乡村产业创新发展,推动乡村经济由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农业经济转变,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还能开发出更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产品[5]。新质生产力还能改变乡村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催生创意农业、文化创意产业以及康养旅居产业等乡村新兴产业,从而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业生产效率,促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二)新质生产力有助于促进农民增收

随着城市产业结构调整,进城务工农民面临着新的就业创业难题,而传统的乡村产业发展模式下经济效益不高,市场适应性不够强,难以促进农民增收。通过引入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生产要素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产业业态创新和管理创新等。通过创新发挥新质生产力要素的乘数效应,可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乡村新产业,如康养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生态产业等,有利于吸引农民工返乡就业创业,增加农民就业创业机会,促进农民增收。

(三)新质生产力有助于优化乡村资源配置

新质生产力具有强大的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功能。乡村产业发展不仅需要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的生产要素,更需要数据、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通过新、旧生产要素的深度融合与创新配置,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而新质生产力依托其强大的创新驱动、产业融合、资源配置功能,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以下简称“四链”)的深度融合,推动农业与其他产业跨界融合,促进乡村产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同时,依托新质生产力的科技创新力量,通过数字技术、农业技术、绿色能源技术和环保技术等手段,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提高乡村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实现乡村资源的优化配置。

(四)新质生产力有助于培育乡村新型劳动者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按照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求,畅通教育、科技、人才的良性循环,完善人才培养、引进、使用、合理流动的工作机制。”[2]未来,国家根据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将全方位加大力度培育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各类人才。可以预见,通过新质生产力的赋能,将推动乡村新产业的快速发展,会吸引更多有知识、有技术、有情怀的各类人才投身于乡村建设,为乡村带来知识和技术,为乡村产业发展引育更多的新型劳动者。同时,通过实施数字化乡村建设,让农民参与各种新产业发展,农民也将会获得更多新知识、新技能、新理念的教育和培训机会,从而达到培育新型劳动者的目的。

(五)新质生产力有助于推动乡村产业绿色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2]新质生产力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绿色生产力,它摒弃了损害生态环境的发展模式,以创新为驱动推动乡村产业结构绿色低碳转型升级,形成绿色生产力。而乡村拥有丰富的生态文化资源,通过新质生产力赋能,能够提高乡村绿色资源利用效率,挖掘出藏在“绿水青山”中的“金山银山”价值。伴随着原创性、颠覆性、前沿性绿色科技创新成果的涌现,可提高乡村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乡村企业节能减排,促进绿色产品创新,加快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构建乡村循环经济和可持续供应链管理体系,以绿色消费为引领实现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从而推动乡村产业绿色发展。

二、乡村产业振兴背景下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制约因素

新质生产力是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和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的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的特征。新质生产力为乡村产业振兴赋予了新机遇,但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乡村产业数字化基础较为薄弱、产业要素创新性配置不够、乡村产业链条较短、乡村产业人才短缺以及产业绿色转型动力不足等制约因素。

(一)乡村产业数字化基础薄弱

乡村产业数字化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突破口,是未来乡村产业发展的大趋势,它的发展需要以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为载体,推动数字技术与乡村产业的深度融合。但是,当前我国乡村产业科技研发应用不足,数字化基础设施仍较为薄弱。2022年,我国农业生产信息化率为27.6%,关键核心技术装备亟待突破,智慧农业应用的规模总体偏小[6]。一是适应乡村产业需要的颠覆性、突破性产业技术不多,制约了产业市场化发展。农业是乡村的核心产业,但农业的育种、种植、加工、冷藏、保鲜、物流、电商及其产品应用场景,所运用的智能化服务技术特别是颠覆性、突破性的技术不多。二是数字技术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影响产业供给端发展。乡村产业新技术应用不足,受农户分散经营、农村技术人员不足、乡村企业规模小等多重因素影响,乡村产业的抗病避灾、农产品深加工、市场预测、过程管理、冷链物流技术研发应用及相关新技术利用率不高。部分乡村企业技术设备陈旧,缺乏先进科技支撑。三是数字乡村建设缓慢,影响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我国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所依托的数字技术应用基础设施仍较为薄弱,乡村产业数字化发展仍然面临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部分乡村企业和农户在数字化生产、管理和服务等方面仍面临不少的困难,未能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数字技术进行生产和经营活动。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国农村地区网民规模为3.26亿人,占网民整体的29.8%,农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6.5%[7]。

(二)产业要素创新性配置不够

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是新质生产力催生的重要力量。乡村产业发展的生产要素瓶颈依然突出,如资金、技术、人才向乡村流动仍有诸多障碍,资金稳定投入机制尚未建立,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尚不完善,社会资本下乡动力不足等[3]64。一是新旧生产要素融合度不够。我国不少乡村产业发展仍以土地、劳动力等传统的生产要素为依托,使得乡村产业全要素生产率偏低,农民增收难。而现代产业体系所需要的数据、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乡村产业当中配置率较低,知识产权、数据交易、生产要素市场配置及乡村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还不够成熟,投向乡村产业的新技术不多。二是新的生产要素配置难。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平台以及生产要素市场配置机制还不够成熟,市场在要素配置中尚未完全起到决定性作用。乡村产业发展要整合技术、信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部门协同合作、共同推进。三是产业要素科技含量低。生产要素的科技含量是指在生产过程中所运用的劳动力、资本、土地和信息等各种生产要素中所蕴含的科学技术水平,它反映了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和创新水平。我国不少农村地区农业生产仍以传统的种养方式为主,乡村旅游等服务业多处于以资源为导向发展阶段,对无人机遥感技术、计算机自动控制技术等现代科技利用率较低,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未能充分融入生产要素当中,数据、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乡村传统产业中也未能得到有效应用。

(三)乡村产业链条较短

产业深度转型升级是催生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之一。当前我国乡村产业结构较为单一,“四链”未能实现有效融合,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有待提升,产业链条延伸不充分,乡村产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一是乡村产业体系尚未完善。不少农村地区仍以传统的种植养殖、提供农副产品原产品和原材料以及农产品初级加工为主,农产品深加工、冷链物流、市场消费、品牌管理等链条尚未形成。乡村产业上游技术链、中游产业链、下游价值链尚未得到有效衔接,新技术应用场景不足,影响了现代乡村产业体系的形成。二是乡村产业结构较为单一。不少农村地区仍以单一的农业生产为主,依托乡村资源所延伸的轻工业、旅游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乡村康养产业等产业仍未得到有效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乡村产业生产、流通、消费链条也没有得到较好贯通,导致农副产品附加值较低,乡村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各产业链条尚未得到充分衔接。三是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融合不足。由于缺乏足够的研发投入和技术人才,乡村传统产业在科技创新方面往往难以获得新技术和新工艺的支撑,导致乡村传统产业的产品质量与市场需求不够匹配,市场竞争力不强。2022年我国农产品加工转化率为72%[8],但农产品加工仍处于初级加工阶段,高产不高效问题依旧存在。而现代设施农业、乡村休闲产业、数字农业等新兴产业也仍处于培育阶段,适应未来国家创新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乡村新产业尚未得到有效培育。

(四)乡村产业人才短缺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人才是第一资源”[9]33。人才是生产力创新驱动发展的源动力,是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新质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在科技创新应用和产业创新当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当前乡村产业发展中各类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短缺问题仍较为突出。一是支撑乡村产业转型升级的人才短缺。当前,我国乡村人才数量不足、素质偏低,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向城市谋生,返乡、下乡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者不多。2022年,我国农村居民家庭户主文化程度大学本科及以上占0.3%,高中毕业生人数为27.5万人,初中和高中文化程度占83.6%[10]。特别是在农业方面科研领军人才、专业化农业服务组织带头人、懂市场有创新思维的农民企业家、乡村创业示范带头人较少,乡村数字化人才缺口较大。二是乡村企业吸引和留住人才难。受薪酬水平偏低、乡村教育欠发达、职业发展有限、科研基础薄弱和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加上部分乡村地理位置偏远和经济欠发达等客观因素,很难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才在乡村工作。三是适应乡村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的高素质人才储备不足。随着现代产业越来越依赖科技创新的推动,新兴产业要在乡村培育壮大,迫切需要高素质的新型劳动者。同时,乡村现代化产业发展对劳动对象和劳作资源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实现科技创新颠覆性突破的农业领域人才高度缺乏[11],使得高素质人才储备不足。

(五)产业绿色转型动力不足

绿色转型是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已成为乡村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重要方向。当前我国乡村产业绿色转型仍面临着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全面绿色转型的基础依然较为薄弱。一是产业绿色转型成本高且难度大。由于产业技术更新和转型成本高,引入绿色技术和设备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新技术的应用可能需要改变传统的生产流程、生产方式和管理模式,这种改变可能会受到传统观念和利益驱动的阻碍。因此,乡村企业可能会面临转型成本较高而放弃转型。同时,由于绿色发展项目市场风险大、技术门槛高、见效周期长等原因,占生产主体大多数的小农户绿色转型意愿不强、转型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较为突出[12]。二是乡村传统产业用地多,生态负面影响大。农业是典型的传统产业,不少乡村产业以传统农业种植模式为主,这种以土地为主导的发展模式导致农业生产经营过程中消耗土地资源较多,需要依靠长期使用农药、化肥等,导致土地等农业面源污染形势依然较为严峻,使得乡村产业走绿色发展道路任重道远。三是传统乡村产业市场适应性不够强。受小块耕作、小农户分散经营等影响,乡村产业高投入、低产出,适应市场能力不够强,影响乡村产业投资者和农民增收,最终影响绿色技术的应用和乡村产业绿色转型。

三、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实践路径

科技创新、要素创新、思维创新以及知识更新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新动能,要依托新质生产力强大的创新能力、融合能力和技术革新能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一)加快技术革新,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技术革新是推动产业创新的重要驱动力。技术改造可以推动乡村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技术创新能够培育壮大乡村新兴产业,而技术革命性突破有助于孕育乡村未来产业。要通过技术革新,推动数字乡村建设,助力实现乡村产业振兴。一是强化农业科技研发和新技术应用。农业是乡村的核心产业,《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指出:“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风起云涌,新一轮产业革命和技术革命方兴未艾,生物技术和人工智能在农业中广泛应用,5G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等与农业交互联动,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引领乡村产业转型升级”[3]64,“科技创新是农产品加工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要加快科技创新,提升装备水平,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3]67。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产业从传统农业主体向多元产业发展转变,为乡村产业的协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5]。在乡村产业发展中,应不断推进乡村产业技术革新与应用,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合作,加强农业技术研发与创新,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二是加快数字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数字技术在乡村产业发展农业智能装备、农业种养、农产品深加工、市场流通和消费等多个场景应用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要通过加强数字技术研发和应用来推动乡村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三是完善数字乡村建设。数字乡村建设是乡村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基础,它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建设,进一步完善网络基础设施、信息化基础设施等,充分利用数据技术和信息化手段,构建高效智能的乡村治理模式,推进农业生产管理与市场营销的信息化应用,从而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提升农产品品质,促进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强化要素创新,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能够推动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需要生产要素创新性0uHHMgr0Y5DO3mT1O+huFUPg2oC/MWNuykG28TBrGoM=配置推动。一是强化新旧生产要素融通创新。乡村产业发展不仅需要对土地、劳动力、资本等传统生产要素创新,还需要对新的数据、信息与传统生产要素进行创新性配置。通过技术创新,将生产要素以市场化手段促进创新性配置,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发挥一二三产业融合的乘数效应,推动乡村产业创新发展。二是突破产业边界,实现跨界融合发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融合的推进,乡村产业中第一产业比重持续降低,一二三产业边界逐步模糊,农业由传统的物质产品供给功能,向休闲旅游、生态健康、文化传承等非物质产品供给功能拓展,农村产业的发展形态日益多元、空间不断扩大[13]。要通过生产要素创新,跨界融合农业和其他产业生产要素,促进产业深度交叉融合,推进农业与旅游、文化、康养、林业等跨界融合,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三是创设生产要素创新和产业融合的制度环境。通过推进乡村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创新,建立健全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制度。通过市场机制对要素创新配置起到决定性作用,构建“政产学研”创新运行机制环境,创设优良的企业创新和营商环境,推动多元经营主体跨界合作。

(三)强化“四链”深度融合,推进乡村产业转型升级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9]35,“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9]36。“四链”融合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要通过强化“四链”深度融合来解决阻碍未来乡村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跃升的瓶颈问题,推动现有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一是突出创新链驱动的乘数效应。创新链在乡村产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2]通过产业链的整合与优化、科技创新与模式创新的结合,加大人才培养、政策支持以及资金投入等,对农业生产、加工、流通到消费的全过程进行优化。应用新兴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探索适合乡村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二是围绕科技创新布局产业链。推动乡村产业振兴,要立足产业链,贯通产供销全链条发展。要依靠科技创新推动,通过强链、补链、延链,补齐产业链条的短板和弱项,这不仅要以新兴技术改造传统农业产业链,促进产业链条的延伸与产业集聚,实现全产业链的一体化发展,还要积极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尤其是农业领域战略性的重大技术攻关成果进行产业化,以新质生产力培育未来产业[14]。三是重视资金链和人才链融合的支撑保障作用。突出创新驱动技术、人才、资金等链条的乘数效应,推动乡村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资金链的拓展与整合是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内容。通过政府引导与支持,建立多元化融资渠道,加强产业链协同以及增强信息透明度,可以促进资金链的拓展与整合,为乡村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持。另外,加强教育培训,引进外部人才,建立培训交流机制和激励机制,可以培养和吸引更多具备创新能力和专业技能的人才,通过资金链与人才链深度融合,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四)培育数智技术人员,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保障

高素质技术人才是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的基本要素。农村地区要创新人才机制,既要注重本土培养,又要加强外部引进,充分激发高素质技术人才的活力和潜能,改变乡村技术人才缺乏的现状,进而发展关键技术,缩小由技术壁垒带来的城乡差距[15]。为实现新质生产力对乡村产业振兴的有效赋能,必须要加强数智技术人才队伍的建设。一是注重培养和储备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重视数字技能培训和普及工作。数字技能培训的内容应该全面覆盖农民在数字化农业生产和乡村治理中所需的技能,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以确保培训的广泛覆盖和实际效果。同时,数字技能培训和普及需要通过科技企业、公益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共同参与和支持,弥补政府投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的不足。二是引导城市人才下乡。通过制度创新、组织创新以及政策引导,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城市创客、大学毕业生、科技人员等投身到乡村产业振兴当中,为乡村产业提供人才支撑。并带动和影响当地农民,从而提升农民的数字化素养和应用能力,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人才保障,持续实施人才下乡服务工程,建立城乡产业帮扶机制,充实涉农企业研发力量。三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顶层设计。通过制度创新,引育数智人才。政府在人才发展规划中要进一步做好数智人才引育规划,根据社会发展和产业需求,不断优化数智人才引育制度和人才创业就业环境。构建各类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引育高水平的数智人才投身乡村产业建设。发挥企业引育人才优势,尤其是涉农企业和政府平台企业,更要重视数智人才引育和培训。通过各层次的数智人才引育,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五)推动乡村产业绿色发展,培育乡村未来产业

随着我国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未来对环境约束力度将越来越大。同时,随着绿色消费观念逐步普及和消费者环保意识增强,绿色消费将成为未来的主流趋势。“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2]新质生产力是促进绿色发展成为普遍形态的生产力,有助于推动乡村产业绿色转型。一是大力发展绿色含量高的乡村生态产业。推动构建乡村生态产品价值转换机制,实现绿色转型。积极发展乡村新产业,推动乡村产业向高质量、高效能、智慧化、绿色化发展转变。二是引领绿色消费,发展乡村绿色低碳产业。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始终把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放在心上,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把高质量发展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坚持生态优先、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有机结合、相得益彰。”[16]乡村产业绿色转型要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绿色消费产业发展,构建乡村绿色健康生活消费场景,促进乡村产业绿色转型。同时,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第五代移动通信(5G)等新兴技术与绿色低碳产业深度融合,构建乡村绿色加工业体系和绿色服务体系[17]。三是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绿色经济以科技为驱动,走土地节约化、资源绿色化、产量规模化发展道路。要加快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数字农业等新兴农业产业,推动乡村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提升传统农业产业,壮大新兴特色产业,培育乡村未来产业。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三农”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50.

[2]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N].人民日报,2024-02-02(1).

[3]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的通知[J].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公报,2020(8).

[4]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4-02-04(1).

[5]张震宇.新质生产力赋能数字乡村建设:转型逻辑与实施路径[J].学术交流,2024(1):93-107.

[6]赵永平,高云才,朱隽,等.农业强国建设扎实推进[N].人民日报,2023-12-20(1).

[7]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24:1,28.

[8]朱隽,贺林平,常钦,等.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N].人民日报,2023-04-16(1).

[9]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10]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2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23:37,281.

[11]马晓河,杨祥雪.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J].农业经济问题,2024(4):4-12.

[12]耿言虎.内生型发展:乡村产业绿色转型的社会基础考察[J].江苏社会科学,2023(4):94-103.

[13]农业部课题组.中国特色乡村产业发展的重点任务及实现路径[J].求索,2018(2):51-58.

[14]郑建.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理论逻辑与发展路径[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3(11):31-35.

[15]张志飞.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产业振兴:功能作用、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OL].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10[2024-05-16].https://doi.org/10.16112/j.cnki.53-1160/c.2024.05.331.

[16]习近平在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坚定不移增进民生福祉[N].人民日报,2021-03-08(1).

[17]尹艳林.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N].经济日报,2022-11-07(2).

责任编辑王彩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