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涉农职业院校数字文创人才培养改革探索
2024-10-22陈青
■摘 要:本文立足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需求和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以广西玉林农业学校为例,针对涉农职业院校数字文创人才培养存在的协同育人合力不足、学生复合能力不强和师生服务经验欠缺等主要问题,探索在广西玉林农业学校实施5年的育人机制、教学体系、社会服务形式改革,建立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涉农职业院校数字文创人才培养体系,以期提升数字文创人才培养质量、专业群内涵建设成效和社会影响力,为乡村文化振兴输送高质量复合型技能人才。
■关键词:高质量发展;数字文创人才培养
■课 题:本文系2023年度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涉农中职学校数字文创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GXZZJG2023B206)的阶段研究成果。
高质量发展理念强调经济发展要追求质量而非速度,注重提升创新能力、提高产业水平、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综合发展,涉农职业院校对接产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探究数字文创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并以此开展改革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一、高质量发展对涉农职业院校数字文创人才培养的要求
2020年,文化和旅游部下发的《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建设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培养一批兼具文化内涵、技术水准和创新能力的数字文化产业复合型人才。2021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强调,要优化职业教育供给结构。支持办好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强化校地合作、育训结合,加快培养乡村振兴人才。在产业、教育双重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涉农职业院校的数字文创人才培养,必须明确“文化+技术+创新”的人才培养总体目标,充分发挥“农校”特色,面向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培养人才。
二、涉农职业院校数字文创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广西玉林农业学校是一所国家级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学校、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开设有动漫游戏与制作、计算机平面设计、计算机应用等艺术设计类与计算机类专业,具备数字文创人才培养的专业基础,但经笔者深入调查发现,学校的数字文创人才培养仍存在协同育人合力不足、学生复合能力不强、师生服务经验欠缺等问题,导致相关毕业生与产业的适配性不高,难以支撑乡村数字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涉农职业院校数字文创人才培养改革措施
为解决存在的问题,笔者一行深入广西乡村文化名村、数字文创企业、涉农职业院校等开展调查研究,提出改革措施,并经专家论证会佐证改革措施的可行性后,从2020年9月开始在广西玉林农业学校开展实践研究。
(一)全方位深化育人机制改革,提高协同育人合力
1.基于“三导向”建立专业群育人载体
以学校“农文”特色、数字文化产业链要求、数字文创岗位群特点为导向,组建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为核心,辐射计算机平面设计专业、动漫游戏与制作专业的乡村数字文创专业群,综合利用各方优势,优化整合相关师资、实训、场域等人才培养资源,为广西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培养“文化+技术+创新”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
2.基于“五联动”搭建集团化育人平台
在玉林市政府的指导下,学校牵头组建联动“政府、学校、协会、企业、乡村”五方力量的玉林市职业教育集团。学校的乡村数字文创专业群依托该集团,与当地数字文创龙头企业、乡村文化名村、涉农学校等开展校企合作、校村合作、校校合作,全面深化产教融合,形成集约化和常态化的数字文创人才培养合作机制,实现产业发展与人才培养同频共振。
3.基于“七共同”开展校企协同化育人
学校与当地数字文创龙头企业共同制定数字文创人才培养目标、共同组建乡村数字文创专业群、共同开设专业群课程、共同开发专业教材、共同组建教学团队、共同搭建实训平台和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形成双元协同育人主体、七维协同育人新格局,实现乡村数字文创复合型技能人才培养与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同步推进,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二)全维度实施教学体系改革,提升学生复合能力
1.明确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
深入挖掘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孝敬文化和景观文化等优秀乡村文化的认同价值、人文价值、美学价值和经济价值,并将其融入专业群学生的“课程、校园、活动、日常”中,培养学生的三农情怀、人文素养、审美意识和传承精神,厚植乡村文化内涵。将交互设计与多媒体技术、数字建模与3D打印技术、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等数字文创关键技术融入课程教学、技能比赛、实训实习、社会服务等,提高学生的数字文创技术水平;通过创意、创新、创业等知识的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的跨界融合思维、不断学习的良好习惯、团队协作与沟通能力等。
2.重构“模块化”专业群课程体系
依据“下层共享、中层融通、高层互选”原则,融合“岗、课、赛、证”,重构专业群基础课、专业群方向课、专业群互选课,其中专业群基础课以思政、乡村文化内涵和数字文创专业基础知识培养为主,专业群方向课以数字文化内容制作、传播、应用岗位群核心技术能力、职业等级能力和职业技能比赛能力培养为主,专业群互选课以跨界融合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为主,建立“素质、知识、能力”与“岗位、证书、比赛”靶向对接的“模块化”专业群课程体系。
3.建设“双师型”专业群师资队伍
采用“内培外引”方式建设“双师型”专业群师资队伍。“内培”即通过开展常态化的文化创意设计培训、数字素养提升培训、创新创业师资培训等提高专任教师的“文化+技术+创新”复合能力,并在“名师工作室”引领下形成“教学、研究、比赛、服务”四位一体的专业化成长路径,形成全员“双师型”教师资格认定。“外引”即依托广西数字文创龙头企业、乡村文化名村、高职院校和行业协会等资源优势,聘请数字工匠、文化传承人和创业教育家等担任企业导师。专任教师和企业导师组成“双师型”教学团队,提高专业群师资的复合教学能力。
4.实施“理虚实”一体化教学模式
重构基于真实数字文创项目的教学内容、开发“活页教材+在线课程+数字资源”的专业群共享教学资源,创设“虚拟数字平台+校企实训平台”虚实结合的学习环境,采用线上线下混合的教学过程,打破“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时空地域限制,将数字文创理论知识教学、虚拟实践教学和实际操作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实施“理虚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实现数字教学资源的精准供给和学习效果的实时反馈,突出跨界融合教学和项目实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复合能力。
5.开展“立体化”积分教学评价
以人才培养质量为导向,采用“质量积分”考核机制。在教学质量上,实施“课前、课中、课后”三个环节积分评价,每个环节落实“平台、教师、企业、学生、小组”多元主体评价和“知识、能力、素养”三维教学目标达成评价;在毕业质量上,实施“技能比赛获奖、职业等级证书、就业对口、升学、社会服务”增值评价,以此提升专业群学生的复合能力,提升综合评价数字文创人才培养质量,为以评促改提供科学的依据。
(三)全过程落实服务形式改革,丰富师生服务经验
1.在教学中以实践促服务
围绕企业真实项目,开展“创作—传播—应用”三个环节实践教学,最终成果服务于社会。如“中国传统村落鹏垌村的数字化展示”实践教学项目,专业群学生在专任教师与企业导师的指导下,全程参与鹏垌村的空间实景数据采集、数字三维建模、数字3D动画、全景数字影像制作、项目宣传和推广等工作,最终建成了中国传统村落鹏垌村的数字化VR/AR展示与体验装置系统,让游客观赏鹏垌村风貌,推动鹏垌村的数字文旅融合发展。
2.在工作室以技术促服务
依托学校工作室集群,专业群学生运用已掌握的交互设计与多媒体技术、数字建模与3D打印技术、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技术等为企业提供数字文创服务,如由学校元信工作室联合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承接的“广西真龙海韵六堡茶数字化转型”项目,专业群学生以工作室职员身份为六堡茶制作融媒体宣传短视频,将该产品的“中国红”文化韵味和民族特色以数字化方式进行充分展示、传播和传承,提升了真龙海韵六堡茶的文化内涵。
3.依托“农民学院”,以培训促服务
依托学校首创的全国第一所职业“农民学院”,通过网络培训、集中培训和下乡指导等多种培训形式,专业群师生为区域乡村群众提供教育、农业、旅游、公共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技术、创业、文化”培训服务,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创业培训、中小学数字化教学培训、乡土人才短视频制作和直播销售培训、传统文化舞蹈培训等,赋能乡村数字文化产业发展。
四、涉农职业院校数字文创人才培养改革成效
广西玉林农业学校经过5年的数字文创人才培养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
笔者对2019级和2020级两个年级的数字文创专业群学生进行全方面、全过程的人才培养质量跟踪调查。其中2019级的481名学生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2020级的542名学生为观察组,完全采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涉农职业院校数字文创人才培养模式,两组学生的年龄、性别、生源情况无显著差异。通过收集两组学生的就业情况、职业等级证书获得情况、技能比赛获奖情况等,作出统计分析,得出观察组的整体就业率、对口就业率、职业等级证书的获得率、技能比赛获奖率、企业满意度都高于对照组的结论,说明观察组学生岗位胜任力更强,就业质量更高。
(二)专业群内涵建设成效显著
5年的数字文创人才培养改革研究,有力地促进了学校专业群的建设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学校获得广西中等职业教育示范特色专业及实训基地、自治区职业教育示范性虚拟仿真实训基地等称号。在师资建设上,专业群教师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论文15篇,主持课题8项,获得省级以上教学成果2项,获得区级以上比赛27项,全员获得“双师型”教师认定;在经济效益上,专业群师生通过在学校的农创1号平台投放乡村数字文创产品、依托“农民学院”开展数字文化培训、完成工作室乡村数字文创项目,完成经济效益达128万元。
(三)专业群发展引领辐射区内外
学校数字文创人才培养改革与成果推广同步推进,通过人民网、广西日报等主流媒体在全国范围内宣传推广研究成果,为涉农职业院校的专业群人才培养(特别是数字文创人才培养)提供借鉴和参考,应用效果显著。
广西玉林农业学校对接数字文化产业,按照现代职业教育的双重高质量发展要求,解决涉农职业院校数字文创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实施育人机制改革、教学体系改革和服务形式改革,经过5年的实践探索,全面提高了乡村数字文创专业群的协同育人合力,提升了学生的复合能力,丰富了师生社会服务经验,极大地提升了数字文创人才培养质量、专业群内涵建设成效和社会影响力,为乡村振兴输送了高质量复合型技能人才。
(作者:陈青,广西玉林农业学校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