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质生产力下电气自动化专业思政建设探究

2024-10-22罗娅

职业 2024年18期

■摘 要: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对于推动国家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作用,而电气自动化技术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分支。通过“大思政”建设与电气自动化专业的深度融合,职业院校可以很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出既懂技术又有高尚道德品质的高素质人才,以适应新时代工业发展需求,为国家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电气自动化;大思政;职业教育

《“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标志着我国工业由“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的新纪元,为电气自动化领域发展注入了新动能。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科技的深度融合,电气自动化专业正引领着工业生产方式的革新。在工业5.0的浪潮下,电气自动化技术不仅推动了工业的转型升级,更成为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引擎之一。而技术的突飞猛进也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育体系必须与时俱进。因此,“大思政”建设的推进至关重要,它将思政教育与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有机结合,旨在培养出技术精湛且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人才。这种融合不仅是对国家教育方针的响应,还能够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一、职业院校电气自动化专业思政建设现状

(一)专业课教师思政育人意识不强

当前有的职业院校片面地认为思政教育只是思政课教师的事,专业课教师还不能正确处理专业知识与技能传授和价值引领间的相互关系,存在“孤岛”现象、“两张皮”现象和社会缺位现象,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的“大思政”格局还未形成。在管理体制上,多部门协同,合力推进思政教育管理体制有待进一步提高;在教师队伍建设上,教师思政意识和思政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在人才培养方面,各门课程的隐性思政元素还没有被进一步发现。

(二)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缺乏顶层设计

目前,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中的思政教育往往缺乏系统性的顶层设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思政课教师对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特点了解不足,难以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二是专业课教师对思政课程的理解不够深入,无法在专业教学中有效地融入思政教育元素。由于这种双向的信息不对称,导致课程思政效果不佳。思政课教师过于强调理论的灌输,而忽视了与专业实践的结合,使得思政教育显得空洞和脱节。而专业课教师则因缺乏思政教育的专业知识和方法,无法在专业教学中自然地穿插思政内容,从而影响了思政教育的实际效果。

(三)思政元素的深度挖掘与运用不充分

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电气自动化专业课程不仅是学生获取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途径,更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教师需要深入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主题、元素和载体,并将其融入教学的各个环节,在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注重思政教育价值的引领,实现知识与价值的有效融合,以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结合。然而,当前职业院校在进行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时,往往只停留在表层,思政元素的深入挖掘和运用不充分。

二、电气自动化专业与“大思政”建设协同发展的原因分析

(一)电气自动化专业与“大思政”育人目标的一致性

“大思政”教育的核心理念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历史使命感以及国家认同感,这与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培养目标高度契合。电气自动化专业旨在培养具备扎实电气技术基础、能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高级专门人才。然而,单纯的技术能力并不足以支撑这些未来工程师在社会中扮演好角色,他们还需要具备高尚的职业操守、坚定的理想信念,以及为国家进步和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的责任担当。“大思政”教育的融入,能够使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明确自身在社会发展中的定位,理解技术创新对于国家进步和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

(二)电气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中思政教育的缺失与补足需求

在传统的电气自动化专业教育中,技术知识的传授往往占据主导地位,而思政教育则常被忽视或流于形式。为了培养出更加全面的人才,迫切需要将思政教育实质性地融入电气自动化专业教育,确保其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能够真正落地生根。然而,当前部分专业课教师在思政教育方面的认识上存在不足,对思政教育的内容、方法和目的缺乏深入地了解,因此在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学时,往往会出现生搬硬套、本末倒置的情况。只有通过深化思政教育,并提升专业课教师对思政的196ede484b00385b47c164b9857f4bf27976a63133c3fb6cca2911aebd13f241理解和应用能力,才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升他们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三、基于“大思政”建设的电气自动化专业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培养德才兼备的电气自动化人才

在电气自动化专业中深度融入“大思政”教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能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社会责任感,其核心意义在于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传统的电气自动化教育往往偏重于专业技能的传授,而在“大思政”的引领下,职业院校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社会责任感以及自信自强的精神。通过思政教育,能够使学生认清自身承担的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怀与奉献精神。同时,每一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能力通过自身努力和不断学习成为行业的佼佼者,要鼓励学生自信自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不退缩,坚信自己有能力克服一切,不断追求卓越。

(二)促进电气自动化专业学生的高质量就业

在“大思政”建设的推动下,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不仅获得了扎实的专业知识,还提高了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这种全面发展的教育模式,显著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使他们在就业市场上更具竞争力。企业对于具备良好专业素养和道德品质的电气自动化人才需求迫切。因此,“大思政”建设不仅提升了学生的个人素养,更为他们的高质量就业铺设了道路,有助于他们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脱颖而出,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双赢。

(三)推动国家整体竞争力的全面增强

电气自动化技术是当今工业进步的重要引擎,而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和高尚职业道德的人才,则是这一引擎持续运转的关键。通过“大思政”教育体系的熏陶,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学生不仅技术过硬,更有着良好的职业操守和创新精神。他们将这种精神带入工作中,不断在电气自动化领域进行技术革新与研发,为国家的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贡献力量。这样的发展趋势,无疑将极大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进而增强国家的整体竞争力,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四、新质生产力视域下电气自动化专业“大思政”建设路径

(一)推进跨学科教学融合,开阔学生知识视野

在新质生产力的时代背景下,电气自动化与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为了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提升其综合素质,职业院校应积极推进电气自动化与计算机科学、机械工程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教学模式,以促进不同学科知识间的相互渗透与融合。通过融合多学科知识,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广泛的信息体系,进而培养他们全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这种跨学科的教学方法,还有助于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使他们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各学科独特的思考方式与问题解决路径,从而提升在多变情境中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识。

在推行跨学科教育时,必须重视课程设计的逻辑性和顺畅性,以确保学生在学习进程中能自然而然地理解各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在未来的实践中融会贯通、学以致用。同时,教师也需不断刷新自己的知识体系,以更好地满足跨学科教学的要求,为学生提供专业的指导。

同时,需要加强思政课教师与专业课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双方应该共同参与课程思政的顶层设计,明确各自的教学目标和任务分工。通过定期的研讨和交流活动,促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相互学习,共同探索如何将思政教育有机融入电气自动化专业教学中。同时,职业院校应该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推动课程思政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多维度挖掘思政元素,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忽视学生个性和主体地位,因此,“大思政”建设应多维度培育学生能力。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需创新教学手段,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挖掘思政元素。

在宏观上,可结合国家科技战略,通过案例分析法,带领学生参与实际项目,体验电气自动化项目全过程,深入理解国家战略意义,增强国家认同感和使命感。在微观上,可采用任务驱动法,如设计节能电路,培养全局观和辩证思维,提升专业技能,助力未来职业发展,为国家科技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此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至关重要。在电子电路设计课程中,学生通过电路板焊接实践,学习和使用焊接工具,培养观察力、团队协作能力和集体责任感;在调试环节指导学生正确使用测试仪器,如在放大电路中示波器的使用,使学生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让专业课程教学有深度、课题有广度、教师有温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这些不仅是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基础,也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通过多维度思政元素的发掘,能够更有效地培养具备高度社会责任感、专业技能和全局观念的新时代人才,从而推动我国工业的持续进步和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这种教育模式的实施,不仅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革新,更是对国家教育方针的深入贯彻,体现了职业教育的时代使命与国家政策在人才培养方面的深思熟虑。

(三)构建“岗课赛证”融通的综合育人模式,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为了更好地对接行业需求、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教师应结合电气自动化专业的特点,设计和构建具有针对性的实践课程和实训项目。这些课程和项目应紧密围绕实际工作场景和问题展开,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真正接触行业前沿知识和技术,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提高职业素养。同时,教师还应鼓励学生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来检验和提升自身的专业技能水平。

此外,应充分利用产教融合的相关资源,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在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机会和就业指导的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职场环境,切实发挥自己的专业技能。

(四)完善“大思政”建设的实施保障与评价机制

为了确保电气自动化专业“大思政”建设的有效进行,应从制度、师资、资源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首先,学校应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明确“大思政”建设的各级目标和职责任务分工,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指导。其次,学校应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一支既具备专业素养又拥有思政教育能力的教师队伍。最后,学校还应加大教学资源投入并进行合理配置,为“大思政”建设提供场地、设施等支持。

同时,在“大思政”建设过程中,还应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定期对“大思政”建设的效果进行评估与反馈。通过收集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评价和社会反馈等多方面的信息来全面评估“大思政”建设成效,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教学策略和措施,确保“大思政”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激励师生共同参与“大思政”建设,形成全员育人的良好氛围。

五、结束语

通过跨学科融合、教学方法革新、课程思政巧妙结合,以及“岗课赛证”融通等路径的综合实践,能够有效促进电气自动化教育与思政教育的深度融合,从而为我国工业的稳步发展和持续创新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未来,职业院校应进一步深化“大思政”理念在电气自动化领域的应用,不断探索与时俱进的人才培养路径,并紧密关注工业发展新趋势,灵活调整“大思政”建设策略,以更好地适应新时代工业发展需求,为我国电气自动化技术及工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更多活力。

参考文献

[1]邱萌萌,张莉,刘瑞,等.“岗课赛证”融通育人模式下高职电气自动化技术专业课程思政建设[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2(127).

[2]崔志强,刘云林,胡祝兵,等.职业本科背景下电气工程级自动化专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与评价体系研究[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3,25(6).

(作者:罗娅,昆明技师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