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郊“红色文化资源+”产业融合路径研究
2024-10-22车红莉
摘 要:京郊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多样,空间分布广、类型多。文章从产业融合的角度积极探索“红色文化资源+”产业融合的路径,针对京郊红色文化资源的基本情况,提炼其相适应的开发路径,提出了红色文化资源+旅游业、农业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和教育培训产业的融合方式,构建京郊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新模式和创新形式,以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京郊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和组织振兴,不断推动京郊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和乡村振兴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产业融合;旅游业;农业;文化创意产业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4)28-0059-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28.014
1 京郊红色文化资源基本情况
红色文化资源是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包括思想资源、精神资源以及物化形态资源,是红色文化传播的主体。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京郊的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是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遗存,这些资源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也是京郊地区独特的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对弘扬红色文化、传承革命精神、促进京郊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京郊地区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多样,空间分布广、类型多。根据2018年北京红色文化资源普查结果显示,北京市共有各类红色遗存270处。从空间分布上看,其56%分布在门头沟、房山、昌平、密云、延庆、平谷、怀柔等郊区,尤其被完整保留下来的红色遗存大部分都位于这些远郊的山区。
近年来,京郊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潜力与价值,积极探索“红色+”创新发展,使得红色文化资源不断迸发出新的活力,取得了显著成效。
首先,京郊地区逐渐形成了一大批进行爱国教育、传承红色文化的红色旅游体验基地。
其次,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精心设计了一系列体验式的旅游线路,提供个性化的团队拓展活动服务,吸引了很多游客前来体验。这些活动不仅为当地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为传承红色文化做出了贡献。
最后,通过电视、广播、网络以及新媒体平台等多元化的媒介,积极宣传推广京郊的红色文化资源,吸引更多的游客来这里,聆听红色往事,感受红色精神。
2 京郊“红色文化资源+”产业融合的概念和意义
2.1 产业融合的概念
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之间相互渗透、交叉和融合的产业形态与经济增长方式,从而形成新的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的过程。
产业融合能够使产业之间相互弥补各自的短板,实现优势互补,进而形成一种相互依存、互利共赢的关系。产业融合并非简单地将几个产业叠加在一起,而是形成一种全新的有机体,具有其自身的特性和属性。
产业融合的出现,使得不同产业之间的合作更加紧密,资源得到了更加合理的配置,也为市场带来了更多的创新和活力。
2.2 京郊“红色文化资源+”产业融合的意义
京郊“红色文化资源+”产业融合的意义在于,通过挖掘和利用京郊地区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创新驱动,整合京郊地区的资源,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同时提升产品的附加值。这种融合方式不仅有助于实现京郊地区经济与文化的双赢,还能促进京郊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
首先,京郊地区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包括革命遗址、纪念馆、烈士陵园、战役遗址、文献档案、历史故事等,这些资源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教育价值,将这些红色文化资源与产业进行融合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红色文化遗产,赋予红色文化资源更多的价值,让其焕发新的生命力,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其次,将红色文化资源与其他产业融合,开发红色旅游、红色文化产品和服务等,可以有效地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经济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提升其附加值,从而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投资商,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促进京郊地区的经济增长。
最后,通过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合产业,还可以有效地提高京郊地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而提升其文化软实力,增强京郊地区在文化产业领域的竞争力。
3 京郊“红色文化资源+”产业融合路径选择
3.1 红色文化资源+旅游业的融合
红色文化资源+旅游业的融合是指将红色文化遗址、纪念馆等资源与旅游业相结合,通过深度开发和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旅游业优化升级,同时为红色文化的传承和传播提供有效渠道和载体。
近年来,红色旅游作为文旅深度融合的新形式,热度不断升温,消费水平显著提升。根据行业数据显示,2021年红色旅游搜索热度较2020年同期增长176%,其中,北京地区的搜索热度涨幅达到了316%,居全国之首。2022年我国红色旅游消费均价为1903元,同比增长率为47.86%。
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充分利用北京丰富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推出了涵盖红色地标、红色遗址遗迹、可移动红色文物、红色文化纪念馆等元素的26条主题游线路。此外,还特别设计了北京城东部、东北部、南部等区域的18条京郊游主题线路。红色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的融合可以采取以下路径。
3.1.1 红色文化资源+绿色自然生态旅游
通过有机融合红色文化资源与绿色自然生态资源,打造出红色旅游与自然景观融合的新格局,可以有效提升红色资源的社会关注度,推动红色资源的活化,并有助于推动绿色自然生态旅游的转型升级。京郊被完整保留下来的红色遗存大部分都位于远郊的山区,那里环境优美、空气清新,绿色自然生态旅游资源丰富,这些独特的绿色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可以为游客提供丰富多样化的旅游体验,同时为红色旅游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3.1.2 红色文化资源+特色乡村游
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的重要事件、故事、人物和史料等,将红色文化资源与乡村的人文历史、民俗风情、乡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村落、精品民宿、农家饭等乡村旅游元素充分融合,推进乡村旅游特色化和内涵式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具有历史记忆、文化特色、地域特点的红色文化生态特色村,促进乡村旅游的高质量发展。
门头沟马栏村是八路军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所在地,也是北京首批市级传统村落、首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和第二批国家森林乡村,近年来,马栏村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将精品民宿与红色旅游相结合,对村内旅游设施、大食堂等进行升级改造,开展古村落修缮和维护工作,让游客在感受古村落魅力的同时,也能学习到红色精神,体验到乡村旅游的独特魅力。
通过以上路径的实施,可以促进红色文化资源与旅游业的深度融合,推动京郊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也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
3.2 红色文化资源+农业产业的融合
将红色文化资源和农业生产、农耕文化、特色农产品等农业元素融合,打造集红色旅游、休闲采摘、农业观光、农事体验、农业科普、农耕文化传承等于一体的以旅兴农、以农促旅的农业发展新格局,既可以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农业的附加值和吸引力,帮助农民增收,也可以增强游客对农业的认知和理解,加深游客对红色文化的体验和感受。
京郊有71个村镇被认定为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有昌平草莓、通州大樱桃、妙峰山玫瑰、上方山香椿等14个地理标志农产品,这些特色农产品各具特色、品质优良,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京韵特色明显。将京郊的红色文化资源和“一村一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等农业产业融合,形成农游一体发展,既丰富了游客的游览内容、加快了特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又进一步提高了村民的收入。
3.3 红色文化资源+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
文化创意产业是以文化为依托,以创意为引擎,涵盖了文创产品、文化旅游、文艺演出等多个领域的产业。红色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是以红色文化资源为基石,通过科技、创意和创新的手段,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具有现代感和艺术性的文化产品和服务,增加红色旅游产品的体验性和趣味性,从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仅可以实现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也可以为文化创意产业注入更多的历史和红色文化元素。
近年来,年轻游客逐渐成为红色旅游市场的主力军。数据显示,“80后”“90后”游客占据了红色之旅人群的80%,被称为“Z世代”的“00后”和“90后”游客人群占比也已经达51%以上,相较于2019年增长了约2个百分比,年轻消费群体更喜欢创意性、个性化、参与性强的产品。红色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的融合可以采取以下路径和措施。
3.3.1 红色文化资源+文创产品
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深度开发,将红色文化元素融入旅游纪念品、艺术品、服装、饰品等的产品设计中,打造符合年轻消费者审美、有地方特色、有时代特色、契合市场需求、形式新颖、实用性强的红色文创产品,打造红色文化传播的 IP,让红色文化以更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例如仿制的革命年代瓷器、以Q版红色人物为主题设计的盲盒等。这些红色文创产品不仅仅是新的消费增长点,更是传播红色精神的重要媒介,让红色文化深沁人心。香山是进京“赶考”的重要一站,其将文创产品与红色基因巧妙结合,推出了卡通设计的吉普车、炮车、子弹夹等,引用领导人名言设计的文字魔方,以及提取双清别墅、六角红亭等元素的书签、红鱼笔记本等文创产品,受到游客的追捧,这些产品的背后蕴含着一段段感人至深的老一辈革命家的故事。
3.3.2 红色文化资源+沉浸式的体验
根据调研数据显示,超过40%的年轻游客热衷于沉浸式的红色文化体验,在参与过沉浸式红色文化体验的人群中表示满意的超过95%。深挖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深度切合大众喜好、有地方特色的多维感官沉浸式体验场景,比如剧本杀、沉浸式红色体验剧、密室逃脱、城市寻访、角色扮演、电影场景互动、数字体验馆等主题的沉浸式红色体验项目,并运用科技手段增强互动,让游客融入剧情,体验一场身体与心灵融合的红色文化之旅。
近年来,延安红街推出的深度体验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艰辛过往的《再回延安》,以及上海1925书局、苏州红五卅、天津津沽旧事将红色资源与剧本杀方式结合的沉浸式剧场,都深受年轻人的喜爱。京郊的马栏村也打造了让游客来京西当一回“抗日英雄”的全景沉浸式特色体验项目,在这里,游客穿上军装、站岗放哨、行军拉歌、练习大刀术;沿途百姓则纳鞋底、纺线、碾军粮、为八路军战士送绿豆汤,重现了昔日抗战场景和军民鱼水情深的情景,吸引了大批企事业单位、学校和游客前来体验战争年代的艰辛与困苦,并感受当年军民之间那种深厚的鱼水情。
3.3.3 红色文化资源+影视剧、实景演出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在2021年游客最喜爱的红色旅游项目中,红色民宿和红色实景演出分别占据第一位和第二位,这两项的占比均接近20%。而在“红色+”融合业态中,游客最喜爱的是“红色+影视”。近年来,热门红色题材影视作品中的经典场景“火速出圈”,吸引了无数年轻人前往剧中同款红色景区打卡,感受革命前辈英勇抗战的爱国精神。比如,《觉醒年代》的热映让合肥延乔路成为热门景点,而电影《八佰》的上映也让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热度暴涨。
此外,近年来还涌现出了一些如《中国出了个英雄》《延安保卫战》《延安保育院》等游客喜闻乐见的大型实景演出和舞台艺术。这些作品不仅让更多人了解到了红色文化的魅力,也带动了红色景区的客流量增长。
红色文化资源+影视剧、实景演出就是立足红色资源,将红色文化资源与艺术表演相融合,通过影视、话剧、歌舞、戏剧、杂技、音乐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运用现代声光电舞美科技,创作编排出具有艺术感染力和观赏性的革命题材实景演出作品,向观众传递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历史价值,让红色资源“活”起来、“动”起来。这些作品不仅能让观众欣赏到艺术的美,还能让观众身临其境,跟随剧情重温激情岁月,更加深入地了解和感受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涵和历史价值。
京郊马栏村艺术团巧妙地运用实景演出、全景VR技术以及多媒体交互等手段,打造出马栏村自己的戏剧,生动地讲述了马栏村的故事。他们把戏剧演出常态化,广泛宣传爱国主义精神,并传承红色基因。
通过以上路径和措施,不仅可以实现红色文化资源与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机融合,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推动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而且为京郊地区提供了更多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机会。
3.4 红色文化资源+教育培训产业的融合
红色文化资源与教育培训产业的融合是积极发掘利用红色资源,将红色旅游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让红色遗址、革命故事、革命精神动起来,不仅可以提升教育培训的内涵和质量,而且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
3.4.1 红色文化资源+主题教育活动
党性教育是党员干部一生的“必修课”,是加强党的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程。把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主题教育活动的生动课堂和鲜活教材,充分利用纪念馆、革命事迹、烈士陵园等红色资源的励志育人功能,组织开展一系列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如瞻仰参观、向英模学习、主题日、微党课和情景教学等。在这些活动中,可以观看实物、听取讲解、回顾历史历程、探讨启迪,从而在学思践悟中净化心灵、滋养初心,引导党员干部自觉立足本职岗位顽强拼搏奋斗。
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京郊马栏村不断完善解说词,并根据游客的需求进行个性化讲解,在不同的展馆设置入党誓词,丰富沉浸式体验活动的内容,开展革命历史研讨交流、红色经典著作读书会以及听革命先辈讲英雄故事的活动,使每位到馆观众都能获取能量、接受教育。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自开放以来,每天接待的访客数量在一两百人左右,一年接待量达5万人。
3.4.2 红色文化资源+课程、科研、社会实践大课堂
将红色文化融入学校课程、科研、社会实践大课堂,聚合党校、高校、史志等领域专家学者和基层党员讲师等力量共同研发生动鲜活、接地气、有趣的微党课、精品党课、精品教材、实践主题活动,建设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创新加入大中小学生喜爱的故事宣讲、诗歌朗诵、红色歌曲、快板书、地方戏、宣传片、现场教学等载体形式,打造“行走中的思政课”,做到有情可述、有景可感,让红色文化浸润每一个学生的心灵。积极引导、鼓励学生依托红色文化资源为素材参与挑战杯、创新创业以及“互联网+”等比赛项目。
依托活动旧址、纪念馆、重大战役战斗地等红色资源建设社会实践大课堂教学基地,开发实践教学专题,组织开展多维度、深入和多样化的实践教学,通过参观考察、参加志愿服务、社会调研、少先队员会课比赛、故事传承分享会和小小宣讲员比赛等活动,触动学生内心的真情实感,增强他们对历史的情感认同,并激发爱国热情。
3.4.3 红色文化资源+研学游
研学游是组织青少年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的方式,走出校园去体验不同的风土人情,是对“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教育理念的一种创新和提升,而红色研学是广大中小学生体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根据数据显示,近年来“红色+研学”已成为暑期旅游市场的热门选择,2021年暑期的红色旅游出行人数同比增长了92%。
红色文化资源+研学就是深入挖掘红色历史、革命故事、典型人物、先进事迹等资源开发中小学研学课程和活动,让书本上的故事人物走进生活、走进群众,增加具有吸引力、可参与的红色体验旅游产品,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新课堂。
2023年,北京市文旅局在全市范围内选取9处红色旅游景区(点)试点开展红色研学新课程,其中包括位于京郊的门头沟区平西情报联络站纪念馆、北京安家庄红色教育基地和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等。
近年来,北京市积极推动红色故事讲解员队伍的发展,成功举办了多届首都红色故事讲解员大赛,且有多名讲解员凭借出色的表现成功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全国“五好”讲解员培训项目,以此更好地让更多人了解和熟悉北京的红色故事。
综上所述,通过将红色文化融入教育培训中,可以提升教育培训的内涵和质量,同时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
4 结论
乡村振兴战略为拥有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乡村提供了发展机遇,通过深入挖掘和利用京郊的红色文化资源,结合京郊的资源和产业特点,以创新思维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与其他产业的全方位、深层次的融合。这不仅有利于红色文化和红色精神的传承,也有利于推动京郊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
参考文献:
[1]姜宏.闽西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研究——基于产业融合视角[J].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21(2):162-167.
[2]李子璇,孙奎利.文旅融合背景下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J].山西农经,2023(20):12-15.
[3]路亭,刘琼.红色旅游业与文化创意产业融合研究[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20(1):33-42.
[4]张建.以“红色文化+”产业融合助推大湘西革命老区振兴发展探析[J].调查思考,2023(3):127-129.
[5]李响.红色文化和旅游产业:文旅融合的困境与路径[J].学术交流,2021(7):119-129.
[6]戴斌,马晓芬.大力推进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2021(4):77-85.
[7]黄三生,凡宇,熊火根.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红色文化资源开发路径探析[J].价格月刊,2018(9):90-94.
[8]王金伟.中国红色旅游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1.
[基金项目]本文系北京农业职业学院院级科研项目“乡村振兴视角下京郊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研究”(项目编号:XY-SK-23-04)的相关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车红莉(1980—),女,汉族,陕西富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乡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