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农村数字信贷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对策
2024-10-22王一博
摘 要:2024年浙江省委一号文件强调:“加快建设数字乡村引领区,推动数字技术全方位赋能乡村振兴。”浙江省作为中国数字经济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数字金融在赋能“三农”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字信贷作为数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有效方式,为农户实现便捷授信和融资服务。现阶段,浙江省涉农数字金融与数字信贷发展成效显著,但仍面临着挑战。主要问题来源于技术、制度、机构与平台以及农户自身等多方面。须从打造数字金融技术创新之翼,夯实数字信贷信息应用之基;立足涉农信贷数字化服务之本,畅通数据信息共享之路;打造数字金融服务体系之门,开拓农村数字信贷创新发展之法;扩大农户数字金融知识之源,守护数字信贷安全之脉等多方面综合施策,才能突破农户融资约束,有效解决涉农数字信贷发展难题。
关键词:数字金融;数字信贷;融资约束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24)28-0199-04
DOI:10.13939/j.cnki.zgsc.2024.28.049
1 引言
数字技术逐渐成为社会前进与变化的重要驱动力。数字金融包括数字支付、数字货币、数字信贷、数字投资等多种形式,是指利用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等数字化手段,对金融服务进行创新和升级,提供更便捷、高效、智能化的金融服务,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金融需求。到“十四五”时期,中国数字经济已逐渐进入深化应用、规范发展、普惠共享的新阶段。
“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涉农贷款一直是农业生产经营和农民生活改善的重要支持手段。然而,由于农户存在信用记录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缺乏抵押物等风险因素,金融机构对农户的贷款信息审核存在较大的难度,导致农户融资困难。
数字信贷对传统信贷进行了补充,学者们发现: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对传统金融、社会消费水平、科技创新产生促进作用[1];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扩大信贷供给,从而缩小城乡之间的收入差异[2];数字金融可以通过促进农民创业来减缓多维相对贫困[3-4];数字金融使用水平和信贷可得性主要是通过扩大融资规模、促进创业机会识别两种作用机制对农户的创业行为产生正向影响[5-6]。
在缓解融资约束的层面,数字金融减少了信息不对称,且通过发展正规信贷渠道,改善了农户从非正规渠道获取贷款的局限性,提高了信贷可得性[7];数字金融发展有效缓解供给与需求两种类型的信贷约束[8];数字普惠金融能够促进农村金融服务的地区渗透,扩大周边辐射区域的信贷供给,有利于金融公平的实现[9]。
因此,数字金融在降低正规借贷门槛、提升农户信贷可获性、缩小收入差距、促进创业等方面具有积极意义,为解决农户融资难题、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方案。
多年来的中央一号文件均强调了数字乡村与数字金融建设的重要性,为缓解“三农”资金不足的问题提供了方向。数字信贷作为数字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新利器”,为农户实现便捷快速的授信和贷款服务。鉴于此,浙江省作为数字金融发展的“排头兵”,如何借助数字金融与数字信贷的驱动作用,强化金融担当,赋能农业强省建设,成为值得研究的议题。
文章结合浙江省涉农数字信贷的发展现状,总结现阶段农村数字信贷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浙江省数字信贷发展缓解融资约束的对策建议,为数字金融更好地服务乡村振兴、实现浙江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2 浙江省涉农数字信贷的发展现状
2.1 金融服务综合平台的逐步建设与推进,实现金融应用场景的“开放性”转变
浙江省始终坚持建设“数字浙江”,重视并持续推进数字技术。由省银保监局牵头引领行业数字化变革,以“金融大脑”为平台底座,聚焦数字化转型痛点与难点,形成了“1+4+N”体系化可复制的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即“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平台探索整合包括农业等领域的多类信息,为建立与浙江共同富裕示范区相适应的金融体制机制提供关键的基础性支撑。
平台的建设加速了金融应用场景的“开放性”转变。截至2022年年底,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已跨网部署15个子系统,形成了三个大类,以及23个多跨协同应用子场景;日均数据调用量约60万次,惠及超860万个资金需求主体,支持授信超6.2万亿元,其中普惠小微贷款占比94%[10]。建成全国首个专供金融行业使用的“金融专题库”。金融机构可以自定义算法模型批量开展业务,也可以无感调用数据,上线近三年,平台已累计支持交易超5万亿元,显著提升了金融服务的广度与精准度。
2.2 金融服务效率的稳步提升,实现金融与贷款服务的“高效性”转变
传统金融服务中的大量工作依靠人工,成本较高且费时费力。浙江银保监局协同省发改委、大数据局等10余个部门,共建场景体系,并逐步打通系统壁垒,提高金融服务效率,为实现金融服务全流程线上闭环提供了可能。例如,协同省自然资源厅共建网络化不动产抵押场景,业务办理时长压缩到4小时,且支持异地线上办理。此外,瑞安农商行加强与市内涉农部门合作,深度融入“三位一体”智农共富平台,专门针对农户贷款金额小、时间急、周期短等特点,开通一次性告知、1个工作日内办结的“绿色通道”,通过丰收互联App和平台实现即时放款。截至2022年3月,平台已对10946名合作社社员完成信用评估,支农覆盖率达80.96%[11]。
2.3 金融服务体系的“数智化”赋能,实现贷款产品与机构风险控制的“创新性”转变
数字化时代让技术创新逐渐成为资金供给方必须考虑的问题。如:浙江省农信联社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布局应用,推动农村地区数字贷款增户扩面,完善村级金融数字化监管机制。在数字信贷创新方面,临安农商行推出随借随贷的数字化产品“农证贷”,针对当地特色产业山核桃生产,通过农田基础信息、山核桃经营权流转合同、区域风险性等因素多维度综合评估农田作物价值,将生成的数字证书及评估分用于授信。平湖农商银行推出以数字金融为载体的信用贷款“善治积分贷”,贷款的授信额度折算以农户所在村的“善治积分”和“股份份额”为依据,利率则根据分值排名确定,最高授信额度为每户50万元。
此外,数字技术赋能金融风险管理逐步向“智能化”转变。现如今,依托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构建并推动精细化的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实现经营主体的风险动态感知与智能检测。截至2022年8月末,风险预警达到20余万次,压降风险贷款近30亿元,挽回超7亿元的资金损失。2022年浙江省还承接了国家“区块链+风险管理”创新应用改革试点,并建立运营了基于“金综链”信息共享和风险管理数智化的运行机制。
3 浙江省涉农数字信贷发展存在的困境分析
3.1 统筹与发展不平衡,农村数字技术基础仍需夯实
涉农数字信贷发展离不开坚实的技术支撑。“硬件方面”以基站建设为例,截至2022年4月,浙江铁塔在全省建成5G基站12.61万个,实现了行政村的基本覆盖,但以2022年宁波的调研为例,56.1%的受访者认为,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客观条件限制了数字乡村建设,部分自然村和偏远山区无线网络覆盖率低、信号差、网速慢等现象仍旧存在。浙江省数字基础设施统筹建设中共建共享程度偏低。“软件方面”涉农中小金融机构缺少先进技术手段和科技投入[12],本次调研发现,农村数字金融与数字信贷服务在数据收集、分析及处理等技术方面仍存在问题,一定程度上对农户资金与信息安全产生潜在威胁。
3.2 数据整合利用率低,缺少对数字信贷数据共享的机制、政策与法律规范
数字信贷的数据共享与应用机制存在提升空间。尽管《浙江省金融业发展“十四五”规划》等文件中提出构建“金融大脑”等中枢及平台,如2020年年初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已完成授信累计超过900亿元,然而调研中发现平台服务触角有限,除央行征信和银行内部数据外,一些涉农数据分散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等主体获取数据渠道不通畅、难度大、成本高。同时,农村地区信用体系仍在逐步完善,尚未根本攻克涉农数据孤岛等瓶颈。
截至2022年,浙江省“乡村大脑”归集数据1.5亿条,其中金融数据依旧存在“展示与实际运用的矛盾”。数据未实现全面融合贯通的原因为各参与主体甚至监管者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数据共享机制与完备的配套政策。此外,国家制定了《金融法》等法律法规,但法律和地方法规难以及时跟进数字金融与信贷技术的高速发展,会产生信息安全等问题,影响农村数字信贷和数字金融健康发展。
3.3 部分主体金融数字化转型存在自发性且思路保守,数字信贷产品创新不足
浙江省部分金融机构等主体在涉农数字信贷领域的创新投入不足。一些金融机构对农业风险保持谨慎,缺乏产品开发与推广的积极性。同质化经营思路没有改变,数字信贷产品直接参照其他机构的信贷建设成果。不同金融主体对数字化的认知和推进能力存在差异性。大型银行等凭借先进技术与前瞻意识创新数字信贷产品。中小金融机构作为支农“主力”,缺乏先进技术手段,部分数字信贷产品主要为传统业务的线上化,难以满足长尾用户个性化信贷需求。根据本次调研可知,目前中小银行在农村“绿色、健康与养老数字金融”等方面存在创新空间。另外,一些中小金融机构线上线下金融产品融合不足,不同渠道配合不紧密,存在用户黏性不高、服务体验不佳等问题。
3.4 农户数字金融素养有限,存在风险规避与数字信贷排斥意识
根据调研可知,样本中有超30%的农户对数字金融及数字信贷产品表示认识不足,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有近40%反映数字信贷App操作较难,以上情况降低了农户对数字信贷的申用动机。
此外,数字金融技术仍在高速发展阶段,农户信息、数据在存储和传输过程中可能被截获、篡改,对用户信息保密和资金安全造成威胁。农户资金与金融素养有限,会出于风险规避的考虑选择传统贷款模式,导致需求型数字信贷约束。
4 促进浙江省数字信贷发展缓解融资约束的对策建议
4.1 打造数字金融技术创新之翼,夯实数字信贷信息应用之基
数字技术是数字信贷得以发展的重要技术要素,是提高信贷可得性的动力源泉。
4.1.1 硬件方面
加大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偏远地区5G网络等相关数字金融设施的补盲建设。
4.1.2 软件方面
要持续推动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物联网、卫星遥感等关键技术在涉农金融领域的研发与应用。推动关键技术创新链与农业产业链的双链对接。支持大型金融机构借助“金融科技联盟”、大行科技输出赋能、与科技公司合作等形式,创新技术研发与技术共享,构建联合建模平台与引擎系统,支持金融机构批量构建模型,弥补中小金融机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基础薄弱等缺陷,改造涉农金融主体底层技术架构,深化数字化转型。推进数字技术与涉农金融、信贷融合发展,为农户生产生活场景提供全面与高质效的技术支持。与省内外科研机构、高校等强化技术协作,鼓励应用型高校利用校企联动机制和产教融合的线上线下“双课堂”,进行涉农数字金融与信贷技术人才的培养,提升数字金融和数字信贷的技术研发能力。
4.2 立足涉农信贷数字化服务之本,畅通数据信息共享之路
4.2.1 构建数字信贷信息一体化共享平台,推进涉农信贷数据共享互通
统筹“乡村大脑”的规划建设,为其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完善智慧乡村云平台,深化建设智慧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浙江省金融综合服务平台等。在国家、省级层面难以统一开发信息数据平台的情况下,可探索从市、县级层面率先突破,发挥平台数据中心的集成效应,加速“政金农”三方的“平台融通、信息沟通、数据互通”,打通数字孤岛,实现金融和信贷数据供需对接的集约化与智能化,降低中小金融机构的成本,提高数字信贷智能审批、授信效率,增加信贷可得性。拓展信息采集渠道,建立农村金融与农业信贷数据采集的激励机制。
4.2.2 铸牢金融数据安全底座,夯实法律基础
强化数据安全意识,数据采集要合法合规。加强算法模型治理,探索开展数据、模型、算法审计工作。避免数据过度采集和滥用,保护农户隐私和国家数据安全。构建并完善一整套金融业大数据融合的安全管理组织架构、系统运用和监管机制,健全“全流程”金融与信贷数据动态感知治理体系。逐步完善浙江金融与信贷数据开放、共享使用等方面的政策法律规范,建立金融数据安全治理长效机制,为缓解农户信贷约束提供可能。
4.3 打造数字金融服务体系之门,开拓农村数字信贷创新发展之法
4.3.1 要综合运用数字化信息系统,推动信贷服务提质增效,提高农户信贷可得性
例如,萧山农商行实现“部门多跨协同”的农村金融数据网络,推出“家庭资产负债表融资模式”,搭配“市民易贷—农户数智贷款”产品,实现小额信贷高效办理;网商银行除拥有灵活方便的“310”模式,还推出了“大山雀”卫星遥感信贷技术,通过卫星影像判断、预测农业生产情况,进行贷款发放。
4.3.2 要针对农户需求创新信贷产品,拓宽农户直接融资渠道
例如,浙商银行针对山区26县,遵循“一县一品、一业一策”的原则,针对各地优势特色产业和金融场景需求,研发“数智共富贷”。金融机构要优化拓展网银、手机银行等服务渠道,进行差异化系统设计与开发,如通过手机银行App适老化等改造,加强农村老年人数字金融与信贷服务,解决老年群体的“数字鸿沟”难题。
4.3.3 注重数字金融生态体系的建立
资金供给方要健全数字化转型机制,明确数字金融的年度规划、资源分配、跨部门协调中的问题与对策。通过培训等方式加强从业人员的数字思维与转型意识,将数字化渗透到主体文化中。
金融机构要建立数据管理部门,保证数据内部共享,积极与政府部门等外部机构在场景对接、数据共享、获客渠道等方面开展合作。建立覆盖数据全生命周期和标准化的金融与信贷数据安全管理机制。通过“数据驱动+信用赋能”,推动数字征信体系建设,以提高农户信贷可得性。
4.4 扩大农户数字金融知识之源,守护数字信贷安全之脉
4.4.1 整合线上与线下资源,增加农户金融与信贷知识储备
设计适合农户且直观可操作的数字信贷产品,让其了解数字金融产品的重要性与便利性。如通过线上定位农户喜爱的短视频、综艺等,展示数字信贷产品等金融服务信息。线下通过政府、银行等多种渠道发布详细的数字金融与信贷使用方面的信息,减少不了解与不信任所形成的金融排斥。
资金供给方还可以下乡开展常态化、针对性的数字金融培训,利用“金融知识普及月”等活动,推进农村“星海计划与金育工程”,着力打造“全覆盖、常态化、看得见、用得着”的农村数字金融教育基地。关于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面,地方政府可以建立金融普惠主题馆、主题公园、主题课堂等,鼓励农户借助网络、利用公共资源获取数字金融与信贷知识。
4.4.2 农户要树立数字金融风险防范意识
例如,杭州银行下陈支行联合两爿墩村村委,开展金融诈骗知识普及等。同时行业协会要依托讲座、网站专栏、风险提示等载体,做好农户数字金融与信贷风险教育。
参考文献:
[1]成学真,龚沁宜.数字普惠金融如何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基于系统GMM模型和中介效应检验的分析[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59-67.
[2]杨彩林,李雯雅,曹秋菊.数字普惠金融、农户信贷供给与城乡收入差距[J].统计与决策,2022,38(12):130-135.
[3]赵晓红.数字普惠金融、农户信贷可得性与农村相对贫困治理[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23(4):63-70.
[4]熊德平,黄倩.数字普惠金融、农户创业与多维相对贫困[J].东岳论丛,2022,43(9):38-48,191.
[5]陈宝珍,李焕宝,任金政.村庄数字金融使用水平、信贷可得性与农户创业行为 [J].财务研究,2023(2):70-79.
[6]熊健,董晓林.数字金融参与促进农户创业决策了吗?——基于融资规模和机会识别视角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21(5): 123-130.
[7]张呈磊,李文秀.数字普惠金融、社会网络与农户创业——基于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替代的视角 [J].世界农业,2023(2): 104-115.
[8]宋佳琪,白子玉,刘俊杰.数字金融发展背景下农户信贷约束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传统信贷和数字信贷的比较[J].世界农业,2022(3): 62-73.
[9]李彦龙,沈艳.数字普惠金融与区域经济不平衡[J].经济学(季刊),2022,22(5):1805-1828.
[10]浙江深化金融数字化改革 补齐农村服务短板[EB/OL].(2023-01-22).https://xinsanban.10jqka.com.cn/20230122/c644413229.shtml.
[11]达才金,陈敏.金融“及时雨” 普洒乡间田 瑞安农商银行以数字化提升服务“三农”效力[EB/OL]. (2022-03-30).https://zj.zjol.com.cn/news.html?id=1835046.
[12]吕扬建.浙江省数字普惠金融的探索与思考[EB/OL].(2024-02-21).http://k.sina.com.cn/article_7072825535_1a592c0bf00101610g.html.
[基金项目]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研究课题成果“数字信贷使用对农户贷款获取的作用逻辑——基于浙江省农户的异质性研究”(项目编号:2023N096);学校科研启动基金项目宁波工程学院科技(人文社会科学类)项目“共同富裕视廓下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制约因素与路径选择”(项目编号:2022KQ46)。
[作者简介]王一博(1990—),女,汉族,博士,宁波工程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农村金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