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市消防专项规划编制探索

2024-10-22周艳彦陈奇周侗张丹

今日消防 2024年8期

摘要:消防专项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重要专项规划类别之一,是完善城市消防安全体系、维护城市消防安全的行动纲领。现以长三角地区某县级城市消防专项规划为例,分析火灾风险评估、消防站空间布局、综合救援体系构建等编制要点,以期为其他城市的消防专项规划编制提供参考。

关键词:消防专项规划;国土空间规划体系;风险评估

中图分类号:D6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227(2024)08-0136-03

消防安全是城市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基石,是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的重要条件,将消防工作纳入平安建设、高质量发展等工作体系高位推进,具有重要意义。在“五级三类”的空间规划体系下[1],消防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重要专项规划类别之一,是一定时期内开展消防工作的行动纲领。本文以长三角地区某县级市为研究对象,探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城市消防专项规划编制要点。

1 消防专项规划编制面临的新挑战

1.1 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对消防专项规划提出新要求

2019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强调,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实现“多规合一”。《意见》指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是详细规划的依据、相关专项规划的基础;相关专项规划要相互协同,并与详细规划做好衔接。因此,需要进一步强化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对各专项规划的指导约束和统筹协调作用[2]。消防专项规划是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专项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完善城乡消防安全体系、提高抗御火灾和应急救援能力、维护公共安全、优化空间功能和保障城乡安全韧性的重要措施。新时期消防专项规划编制内容应具有较强的支撑性和指导性,合理组织城市消防安全布局,确保新增消防站点与国土空间规划相协调,对保障消防设施可落地起到关键作用。“五级三类”的空间规划体系见图1。

1.2 新安全格局建设对消防工作提出新指示

近年来,我国不断强调,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国,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发展格局。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是新安全格局中的重要一项,应通过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以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依据国家消防救援局提供数据,火灾仍是我国发生频率最高、影响最大的灾害之一,可以说消防安全是我国新安全格局建设的基础。防范化解火灾风险是应急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

1.3 消防救援需向“全灾种、大应急”拓展

2018年,在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中,公安消防部队、武警森林部队退出现役,成建制划归应急管理部,组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自此,综合消防救援队伍担负起应对处置各类灾害事故的重要职责,向“全灾种、大应急”拓展,覆盖城乡和森林草原火灾扑救以及危化品泄漏等灾害事故救援各领域。面对新队伍和新要求,消防专项规划的编制也需要与此相适应,从消防体系构建、消防站及装备配备、消防基础设施等多方面全面协调。

2 消防专项规划的编制要点

2.1 完善火灾风险评估,针对性提出火灾应对策略

基于层次分析法,考虑城市特征和火灾危险指标两方面因素,对火灾危险性进行评估。其中,城市特征考虑人口密度、用地性质、建筑高度、重点防护单位数量等因素;火灾危险指标考虑易燃易爆危化品场所、大型燃气设施、加油加气站分布、历史火灾高发地区等因素。

通过对各火灾发生风险因素的分析和空间叠加,得到规划用地风险评估结果。以长三角地区某县级城市为例,火灾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高层建筑集中建设区、人口密度及人口流动较大区和消防重点保护单位分布密集区。针对火灾高风险区,应优先在消防5min出警无法到达的区域布局消防站;在人员密集区,搬迁危险品仓储,增设消防应急车道;增设消火栓等消防设施,并依托城市支路构建防火隔离带;加强城内的消防重点单位的消防安全管控,避免消防车通道被占用,并增设微型消防站,购置小型消防车。

2.2 合理组织消防安全布局,消除城市不安全因素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应结合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的契机,同步编制消防专项规划,从系统安全角度对国土空间规划的用地布局、消防隔离、避难疏散通道等方面进行统筹安排。明确在国土空间规划布局中,必须将生产、储存易燃易爆品的仓库、工厂设在城市边缘的独立安全地区,并与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保持规定的防火安全距离。对布局不合理的旧城区影响城市消防安全的工厂、仓库,必须纳入近期改造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采取限期迁移或改变生产使用性质等措施,消除城市不安全因素。

2.3 优化空间布局,统筹消防站落地实施

消防站的布局应结合区域的火灾风险评估情况以及消防重点防护区域的分布状况进行统筹考虑,可借助GIS软件进行消防5min可达性分析,对选址进行优化。同时落实用地要求,通过划定用地控制线等方式,强化专项规划的空间属性,增强专项规划的可实施性和对详细规划的传导指引。

为破解老旧城区用地紧张、道路狭窄,消防救援难以覆盖的普遍问题,对于新建普通消防站有困难的建成区和用地紧张区域,可采取改建、配建、租赁等方式,以模块化、移动式消防站等形式,加密消防站点,从而构建以特勤、普通消防站为支点,小型、微型消防站全覆盖的火灾救援网络。在应急响应背景下,移动消防站的模块化设计融合了快速部署、高效性能和环境可持续性等多种功能,显著提升了城市在紧急情况下的应对能力[3]。

2.4 根据“全灾种、大应急”需求,构建综合救援体系

消防规划编制过程中,应将“全灾种”落实到消防站和队伍建设,充分考虑陆地、水域、航空、森林的消防需求,在规划陆上消防站的同时,还应按需规划水上消防站、航空消防站和森林消防站。

2.4.1 水上消防站

水上消防站选址时,应保证消防船30min内可到达其辖区边缘,且消防队至其辖区最远距离不超过30km。规划水上消防站的同时,还应同步建设水上消防站陆上基地。

2.4.2 航空消防站

可结合机场设置航空消防站,并结合机场建设陆上基地。陆上基地用地面积可借鉴陆上一级普通消防站。陆上基地建筑应独立设置,确有困难时,消防用房可与机场建筑合建,但应划分独立的功能分区。参考相关实践经验,航空消防站配备消防直升机不应少于1架。消防器材应根据航空消防站救援任务的需要合理设置,包括灭火器材、人身防护装备、通信器材等。

2.4.3 森林消防站

对森林面积较大的城市,应设置森林消防站,增加森林消防战斗力。通过新建森林防火通道,增设森林防火蓄水池、护林哨(岗)及森林火灾先期处置扑救装备等措施,提升森林火灾防扑救能力。

2.5 分类施策,针对性提出消防应对策略

2.5.1 易燃易6e4vTZ91fP862Q8mnpaWsxz27Jgp1NwSXkkZWHM/DBQ=爆危险品场所和设施

对现有易燃易爆危险品生产、储存单位存在的问题,近期以控制生产或储存的规模、加强技术改造或者转变生产方向为主,远期尽量创造搬迁条件,从根本上消除潜在风险。对规划新建的易燃易爆危险品生产、储存单位,应妥善选址,设在城市边缘的独立安全地区,并与人员密集的公共建筑保持规范要求的防火距离。

2.5.2 高层建筑

高层建筑消防应以自防自救为基础,同时加强消防装备配备,提高扑救火灾事故的能力。城市公共功能的高层建筑应建设于城市开敞空间,居住功能的高层建筑应注重公共绿地或疏散空间建设。高层建筑消防供水应加强室外供水的可靠程度。严格管理高层建筑外部的停车场、防火间距、消防通道等。应设置环形消防通道,确有困难时,可沿建筑的两个长边设置消防车道。消防车登高操作场地的要求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规定。建筑高度大于100m的城市公共功能的高层建筑,应设置避难层。对已建但消防不达标高层建筑,必须立刻按照要求进行整改,对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和火灾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内装修材料耐火设计、防排烟系统、安全出口、疏散楼梯通畅等方面进行检查,确保消防安全。

2.5.3 建筑耐火等级低或建筑密集区

逐步拆除老旧城区中搭建的简陋临时建筑,严格控制开发强度,降低老旧城区建设密度,调整室外空间、增加防火间距,提高建筑耐火等级。对老旧城区内的“三合一”场所进行调整,根据火灾危险程度采取保留、合并、迁移等办法,将人员密集、火灾隐患大的单位迁出,改善消防安全条件。同时推进老旧城区消防设施更新换代及改扩建,完善供水系统,优化市政消火栓设置,在消防水源缺乏地区,结合地形特点建设不同类型的消防水池和消防泵房,设置消防车取水设施。

2.5.4 历史城区及历史文化街区

该城市中心城区范围内存在历史文化街区。根据相关文献[4],历史文化街区普遍面临建筑结构耐火等级偏低;多以成片连排形式布置,防火间距不足;街巷宽度较窄,消防车通行困难等问题。因此,规划提出如下应对策略:在保留原有道路格局的基础上,道路系统应考虑增设消防通道;应配置小型消防设施及器材,部分无法设置消防车通道和消防供水的街巷,应设置水缸、沙池、灭火器等设施和器材;历史文化街区外围宜设置环形消防车通道;与历史建筑保护区毗连的其他建筑,应设置防火分隔墙并开辟防火通道;历史建筑保护区的出入口应保持畅通,不得被堵塞和侵占;以“从严管理、防患未然”为消防安全管理原则,杜绝火灾隐患。

3 结束语

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下,消防专项规划应适应“全灾种、大应急”的新时代消防应急救援需求,更新消防规划思路,创新“防消一体”安全布局,强化火灾风险评估与预防,增强灭火与应急救援能力的规划,提升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配备水平,以全面提高综合防御火灾的能力为目标,坚持以人民安全为中心,切实从空间规划的角度,保障城市消防安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建立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并监督实施的若干意见[EB/OL].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397679.htm

[2]刘作燕,曹洪华,张林,等.《云南省消防专项规划编制技术导则》编制探讨[J].规划师,2024,40(5):145-153.

[3]徐磊.移动消防站模块化设计在应急响应实践运用中的思考[J].建设科技,2024(8):76-78.

[4]朱磊,杨志,邵菲菲.历史文化街区消防安全管理对策研究[J].中国消防,2023,(S1):30-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