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类建筑的防火策略研究
2024-10-22梁晓雄
摘要:当前,城市中的建筑物数量越来越多,且为满足日益增长的功能与审美需求,其内部设计日益复杂,尤其是管道线路密布,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建筑的消防安全隐患。因此,加强防火工作,探索并实施有效的防火策略,对于降低办公建筑等场所火灾事故的发生率、提升火灾预防水平具有重要意义。以某办公建筑为例,针对建筑物防火的有效策略展开研究,旨在提升建筑物火灾事故的预防水平,避免对建筑物内部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造成威胁。
关键词:办公建筑;消防安全隐患;防火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9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227(2024)08-0101-03
加强建筑物的防火有利于促进消防工作的顺利开展,对提升建筑整体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办公建筑作为人员密集且疏散难度较大的场所,一旦发生火灾,不仅会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还会威胁内部人员的生命安全。因此,为确保建筑物安全高效地投入使用,并保障内部人员安全,采取有效的防火策略,做好防火工作至关重要。
1 办公建筑常见消防隐患分析
1.1 电气火灾隐患
电气火灾隐患是办公建筑中常见的消防问题,主要因电气线路与设备的潜在风险。这些隐患包括电线与电器设备的自然老化、电器设备超负荷运行,以及插座与电源线的使用不当。在办公环境中,多设备同时使用极易导致电力负荷激增,不仅加速了电气系统的老化,还可能引发电路过载,从而引发火灾,危及办公建筑内的人员安全[1]。
1.2 可燃材料较多
办公建筑内存在着大量的可燃材料,如办公用纸、塑料文件夹及未及时处理的废弃物等,这些材料不仅提升了火灾发生的概率,还加剧了火灾发生时的蔓延速度,使得火情难以得到有效控制。此外,部分内部人员消防安全意识淡薄,缺乏合理管理和储存办公文件的意识,导致文件被随意堆放,无形中增加了火灾风险。一些企业在装修时选用的木制家具、地毯、窗帘等装饰材料,也存在较高的易燃风险,当火灾发生时,这些材料不仅燃烧迅速,还可能释放大量有毒烟雾,威胁内部人员的生命安全。
1.3 消防设施不完善
部分办公建筑在消防安全方面暴露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直接威胁到火灾发生时的应急响应效率与人员安全。具体而言,部分办公建筑在规划设计阶段,存在消防设备配置不健全的问题,如灭火器、火灾报警系统、自动喷淋装置等,其配置不足或性能不达标,制约了火灾初期的快速控制与扑救能力。部分办公建筑的消防通道数量、宽度不符合国家规定,且存在消防通道和安全出口被杂物堵塞或占用的现象,致使火灾发生时,人员难以第一时间得到疏散。同时,部分消防通道内的逃生标识设置不合理,无法准确引导人员安全撤离。
2 建筑物防火的有效策略
以中部地区某城市高层商务写字楼为例,该建筑共有32层,地上30层,地下2层,总建筑面积达到52680m2,顶部设有员工食堂。该建筑工作日时人员数量较多,约在2500人。为满足建筑内租户多元化的用电需求,整栋建筑物的电气管线设计较为复杂,线路较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火灾防控的难度。为应对这一挑战,该工程在建设阶段便引入了智能消防系统,该系统集成了火灾自动报警、高效喷淋设施、传感器、应急照明设备等装置,用于全方位实时监测建筑物内部的火灾安全隐患,最大限度减少或避免火灾事故的发生或扩散,保障建筑物内部人员的生命安全。
2.1 应用消防设施设备
本工程中,针对消防设施设备的管理,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第一,优化与升级消防设施设备。建筑物消防管理中,完善的消防设施设备是保障内部人员生命安全的基础,本工程配备了各种智能化的消防设施设备,包括火灾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和消火栓系统,确保其最大净空高度、喷水强度和作用面积均符合国家相关规范。第二,实施严格的定期检查和维护制度。为确保消防设施设备在紧急情况下能迅速响应,在建筑交付使用后,立即制定了详细的设备检修和维护计划。一方面,管理单位安排专业的检修人员定期进行设备检查和维护,及时发现并消除潜在故障或异常,避免因设备问题而导致火灾无法得到及时控制和处理。另一方面,强化智能化监控系统的建设,通过传感器、远程控制等技术,实时监测消防设备的运行状况。
2.2 应用数字消防技术
火灾监测与预警系统作为消防体系的基础与核心,贯穿于建筑物建设的始终。施工团队部署了烟雾探测器、温度传感器等智能感应设备,用于实时监测内部环境变化。一旦探测到火情迹象,这些探测器和传感器系统会立刻触发警报机制,引导建筑内人员安全撤离,并以邮件、电话等渠道向相关负责人和消防部门发送预警信息,确保应急响应的迅速启动。针对火灾高风险区域,如仓库、餐厅厨房等,本工程还设置了高清摄像头,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对重点区域进行24h不间断的智能监控,有效捕捉并识别火源。大数据分析技术作为提升防火防控能力的关键引擎,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实时收集并获取建筑物中的火情动态与消防设备状态数据,为管理人员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提供数据支持。此外,智能消防调度与指挥系统的引入,是提升建筑物应对火灾事故的坚实防线。该系统能够基于火情信息智能匹配最为适宜的消防资源,实现快速调度与指挥,为火灾控制、救援工作赢得宝贵时间,提升应急响应的效率和质量[2]。
2.3 加强消防通道设计
做好消防通道设计是保障人员在火灾等紧急情况下得以快速逃生的关键。本工程在消防通道设计上,从布局规划、标识设置、通道尺寸合理性及防火分区有效性四个方面进行了全面优化。在布局规划层面,遵循了多路径与直线化设计的原则,确保每个楼层均配备了多条疏散路径,使每个房间内的人员均能顺利通过最短路径抵达楼梯间或避难层,有效避免拥挤现象。此外,每层设置两个及以上的安全门,直接通往安全逃生通道,为建筑内人员疏散提供最大便利。在标识设置方面,确保每个疏散通道的出入口及转弯处均设有高亮度、反光且配有备用电源的指示标识,确保在火灾事故发生时,依旧能够醒目可见,为不熟悉环境的人员提供方向。在通道尺寸设计上,本建筑工程依据国家相关规范,将消防通道宽度设定为2.5m,同时,考虑到特殊需求人群,如行动不便者,额外增设了无障碍通道,确保所有人员均能够安全撤离。在防火分区设计上,通过设置防火墙、防火门等关键设施,将建筑物科学划分为多个防火区,当火灾发生时,确认所有人员安全撤离后,防火门会自动关闭,隔离火源,遏制火势蔓延。
2.4 建立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
2.4.1 风险评估模型
为确保建筑物的防火消防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显著提升消防安全质量,应致力于全面排查并尽可能减少建筑物中存在的不安全因素,在此基础上,构建风险评估模型,明确将办公建筑及其楼层作为风险评估对象,降低火灾事故风险并保障人员安全[3]。
在本工程中,风险评估的对象为该商用写字楼,评估范围覆盖建筑物的每个楼层,评估目标为降低火灾事故发生风险与保证人员安全。依照GB/T41020—2021《建筑物财产保险火灾风险评估指南》的标准,建立了三级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第一级指标为火灾风险;第二级指标为火灾危险性、易发性、蔓延性和损失性,主要用于反映建筑物内可能影响火灾发生、扩散和损失的相关因素;第三级指标为对第二级指标的进一步细化和量化,主要根据二级指标的内容,选取相应的量化或定性的评价指标,为后续的风险防控工作奠定良好基础。
在细致划分评估指标后,需要明确风险等级体系,包括极低风险、低风险、中等风险、高风险以及极高风险五个层级,并依据划分的风险等级评估工程的消防安全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本工程的火灾风险等级为高风险,需要采取针对性强、高效有力的消防风险预警与应急措施,以有效降低火灾风险及其潜在影响。
2.4.2 预警机制建设
消防预警机制建设方面,不同的火灾风险等级对应的预警处置方案不同。具体而言,可以根据火灾风险等级将预警信号设计为绿色、蓝色、黄色、橙色和红色,并分别采取对应的风险控制措施,见表1。
2.5 加强消防安全意识宣传
由于办公建筑涉及人员较多,强化消防安全意识教育尤为重要,为此,需从多维度着手提升消防安全认知。从消防部门层面着手,应加大对本工程项目的监管力度,通过定期组织消防演练和培训,增强建筑内人员的火灾应急响应与处理能力。消防部门可以通过发放消防安全手册、制作宣传视频等方式,向建筑物内的人员普及消防安全知识,鼓励人员日常防范火灾隐患,提升自我救援技能。从建筑物管理单位的角度着手,管理单位需要定期对内部人员开展消防安全教育培训,组织内部消防安全讲座与实操演练,确保每位员工熟知火灾应急流程、逃生路径,以及相关部门人员在防火安全中应承担的职责,设立明确的奖惩制度,明确责任分工。
2.6 做好消防安全检查
在办公建筑正式使用前,进行全面的消防安全检查至关重要,以确保建筑在投入使用后的安全性。首先,需检查该建筑物消防设施的工作状态,保证建筑内的火灾报警系统、喷淋系统、灭火器、应急照明系统、指示疏散系统等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能够及时响应火情,从而保证在火灾发生时迅速启动并有效抑制火势蔓延。其次,应对建筑物的电气线路和电气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检查,通过模拟建筑内多个电气设备同时使用的高负荷情况,评估电气设备和线路是否存在异常发热、火花或者短路的风险。再次,重点检查建筑内消防水源及其供水系统的完备性,包括检查消防水池、水箱的容量和水位是否符合标准,检查消防水泵的运行状态及管道安装的合理性,并进行必要的测试,确保供水系统能够在火灾发生时稳定供水。最后,在办公建筑物正式启用前,组织一次全面的消防应急演练,模拟真实的火灾场景,测试消防系统的联动反应效率,以及建筑物管理单位的人员疏散效果。
2.7 加强相关部门的管理
除了建筑管理单位自身的努力外,相关消防部门也要做好对建筑物消防安全的管理职责。消防部门应定期抽查建筑物的消防安全情况,重点检查消防通道的设计合理性与管理有效性、建筑物内消防系统的正常运行状态,以及其他影响建筑物消防安全等级的安全措施是否得到妥善执行。此外,消防部门应积极建立并开放面向社会公众的投诉通道,确保群众能便捷反馈消防安全问题,消防部门应第一时间核实情况,并督促建筑管理单位迅速采取整改措施。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对办公建筑物防火的有效策略进行研究,明确指出加强防火工作是确保办公建筑物长久使用及内部人员生命安全的关键。为此,相关建筑物管理单位应致力于完善消防设施设备,并积极引入和应用数字消防技术等方式,提升建筑物的消防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张泽.论消防设施设备监督管理在消防工作中的重要性[J].中国设备工程,2023(5):150-152.
[2]陈才斌.建筑消防设施安全监督与检查[J].水上消防,2021(4):36-37.
[3]罗元明.智慧消防在防火监督业务中的应用现状与发展前景[J].今日消防,2023,8(10):6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