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两性一度”标准的《防排烟工程》教学 改革研究

2024-10-22杨柳葛巍巍朱思敏何楷强

今日消防 2024年8期

摘要: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践行“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的训词精神,按照“两性一度”标准,对《防排烟工程》课程进行改革,探索符合学院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质量建设新路径和新模式,以实际行动践行“为党育人、为消防救援事业育才”的初心和使命。

关键词:两性一度;防排烟工程;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D63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227(2024)08-0023-03

中国消防救援学院作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高学府,承担着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本科教育和高等学历继续教育等任务。学院始终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入贯彻“忠勇兼备、知行合一”的培养目标,着力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培养和输送复合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1]。

课程组根据《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紧贴学院突出的专业发展特色,按照“两性一度”标准,对《防排烟工程》课程教学进行改革,以实际行动培育高素质消防救援专业人才,推动新时代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

1 课程基本情况

1.1 课程内容与课程特点

《防排烟工程》是研究火灾烟气产生、蔓延与控制规律的学科,是面向消防工程专业本科生开设的必修专业课。课程聚焦“两严两准”纪律要求和“全灾种、大应急”建设需求,以烟气产生和蔓延机理为基础理论,以防烟和排烟技术为主线,以我国现行国家标准为主要依据,囊括了建筑火灾烟气流动规律、防烟和排烟的基本原理、建筑防排烟系统设计、系统联动控制要求等内容。

该课程具有以下突出特点:第一,时代性强。课程要秉承时代特征,确保知识架构与国家现行标准的一致性;需密切关注基层队伍的改革、变化和发展趋势,在教学内容等方面紧跟党和国家政策导向,有针对性地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第二,创新性强。为了实现复合型技术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需要将消防科技发展的前沿信息及消防科学研究成果融入教学内容中,提高课程内容的创新性和高阶性,加强前沿理论技术探索。第三,实践性强。为了推动教学“面向基层”,使教学适应消防的新形势、新发展,迫切需要提高课程的针对性、实践性,将“教为战”作为教学要求,提升课程的挑战度。

1.2 学情分析

学院的生源分为队伍生和地方青年生。地方青年生通过高考选拔,学习能力较强,但对消防工作缺乏直观认知;队伍生从消防救援队伍中选拔,虽然有过战斗经历,但是学习基础相对薄弱。教学时要关注学员之间的差异性,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各有侧重,合理安排教学任务,有效解决“大锅饭”和“吃不饱”的问题。

1.3 痛点剖析

1.3.1 学员收获感不够明显

“满堂灌”现象较为突出,学员只是“为考而学”而不是“为用而学”。如何加深学员对知识单元的理解能力,如何提高学员对知识原理的深入挖掘能力,如何考查学员对知识点的灵活运用能力,如何培养学员的高阶思维,都是教学改革的重要突破点。

1.3.2 课程思政不够突出

学院的使命特殊,地方院校的思政案例库与消防救援行业偏离较大,很难引起学员共鸣。有必要深入挖掘具有消防特色的思政案例,在利用理论知识解决消防实践问题的同时,实现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的同向同行。

1.3.3 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不够成熟

传统教学资源的“二维”瓶颈明显,拓展性不强。急需引入数字化模拟技术,开创“三维”立体化表现形式,探索立体化、数字化教材。在线课程资源库、火灾案例库及火灾烟气模拟场景文件库等数字化教学资源还不够丰富,也限制了课程高阶性和创新性的提升。

2 课程改革目标

2.1 变革教学内容——体现课程的高阶性

以高阶性为引领。重塑知识单元,针对重点知识单元建立火灾场景模型,实现知识单元的动态演示,提升教学内容的原理性和创新性;课后布置实践作业,对知识单元的火灾场景模型进行复盘;课程大作业针对特定火灾场景建模,利用数字化模拟技术解决消防实际问题,培养学员的高阶思维。

2.2 改进教学方法——强化课程的创新性

以创新性为导向。采用BOPPPS教学模型组织和优化教学活动,着重突出数字化模拟技术的应用。注重学员的全方位参与式学习,课前利用线上资源完成知识单元的预习和摸底测验;课中结合数字化模拟技术,实现知识单元的动态演示,提升课程的创新性;课后开展实践拓展训练,以期达到教学目标。

2.3 优化考核方式——增强课程的挑战度

以增强挑战度为突破点。教学内容的高阶性是否达成,教学方法的创新性是否有效,都需要通过课程考核来检验。要优化考核方式,注重全过程考核,突出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核,强调实践拓展环节的考核,增强课程的挑战度。通过线上和线下两种方式,考核学生课堂内外学习情况,让学生“忙起来”,学习效果“实起来”。

3 课程改革有效举措

3.1 创新教学理念

针对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梳理培养目标与队伍任职之间的关系,从知识、能力、素养和价值这四个维度,明确《防排烟工程》的教学目标,见图1。《防排烟工程》课程“定性”在应用,“定位”在队伍,“定向”在行业,“定格”在实战。

3.2 创新教学方法

将BOPPPS教学模式贯穿于教学过程始终,强化学员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提升学员的收获感。以某个知识单元的教学组织活动为例,围绕目标达成、教学内容、组织实施和多元评价需求进行整体规划,从课前准备工作、BOPPPS教学过程以及课后任务布置等三个阶段来具体展开,见图2。

3.2.1 课前准备(Before)

课前要求学员搜集与知识单元相关的火灾烟气案例,并开展案例分析;同时自学线上教学资源,提交“自学问题清单”。

3.2.2 教学过程(BOPPPS)

课中,理论讲授、模拟仿真与实训相结合,综合运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项目驱动式教学、案例研讨等方法强化学习效果。

①导入(Bridge)

利用火灾案例引入课程内容,激发学习兴趣。坚持问题导向,带着疑问展开学习。

②目标(Objective)

以掌握知识单元的基本原理为知识目标;以利用知识单元解决消防实际问题为能力目标;以树立科学精神、培育系统思维为素养目标;以培养学员的法制意识、筑牢底线思维,增强消防职业荣誉感为思政目标。

③前测(Pre-assessment)

进行摸底小测验,检测课前线上自学效果;并结合学员提交的“自学问题清单”,动态调整教学组织活动。

④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

坚持OBE教学理念,灵活运用讨论式教学法和启发式教学法,探索翻转课堂,引导学员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活动中来。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对知识单元进行建模,动态演示火灾烟气的蔓延。完善教学组织活动的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实现全过程管理。

⑤后测(Post-assessment)

针对知识单元,量身定制题目,检验学员对知识单元的掌握和运用效果。

⑥小结(Summary)

制作知识单元的图谱,提高学员的逻辑思维能力。有机融入课程思政,提升学员的职业荣誉感和使命感。

3.2.3 课后任务(After)

①布置中级阶梯的实践训练,要求学员对FDS模型进行复盘,加深对知识原理的理解。

②设置高级阶梯的知识拓展,实施项目驱动式教学,利用数值模拟技术解决消防实际问题。

③对教学活动进行复盘,开展教学反思,不断优化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

96c019f8140387565a333a6f38ae8fb73.3 创新课程思政

教学过程中,应持续开展教育理论创新工作,把“课程思政”理念贯穿教学全过程,聚焦“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2]。

选取思政元素浓厚的典型火灾案例,构建与知识单元一一对应的思政案例库,充分利用理论知识分析消防实际问题。通过课程改革,进一步凝练出“知识线、思政线”两条主线,实现双线融合、双线互促。见图3。

4 结束语

《防排烟工程》是一门集知识、能力、价值、情感等多种要素为一体的专业必修课,教学改革过程中,学院要充分认识课程的属性特点,围绕新时代消防救援队伍初级指战员的培养目标,有效发挥专业知识“立德树人”的根本作用。学院要贯彻“教育兴消”“科技强消”原则,创新教育理念,持续教育改革,创新教学方法,多措并举,以实际行动践行“为党育人、为消防救援事业育才”的初心和使命。

参考文献

[1]齐方忠.构建新时代消防救援教育事业新发展格局[J].消防科学与技术,2021(10):40.

[2]李洪国,刘晋军,张华忠.立德树人视域下消防体育课程思政质量建设路径探究[J].今日消防,2022,7(7):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