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森林火灾致灾因素及应对策略研究
2024-10-22王诗镝
摘要:森林火灾是目前对人类社会危害较大的自然灾害之一,通过对贵州省森林火灾发生原因及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从统筹规划构建林火阻隔网络、强化落实追责问责机制、增加科技手段投入力度、打造高水平专业消防队伍等方面采取应对举措,进一步强化贵州省森林火灾防治能力。
关键词:贵州省;森林火灾;致灾因素
中图分类号:S7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227(2024)08-0010-04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厄尔尼诺和拉尼娜现象对全球气候的影响,世界各国森林火灾的发生率正逐渐攀升。例如,2007年希腊发生的森林大火,是20世纪以来欧洲最严重的火灾事故之一,导致96人死亡、25人失踪及多人受伤,后果惨重。同样,2018年美国加州天堂镇发生的林火,也造成了85人死亡、千人失踪的惨剧[1]。面对潜在的林火风险,构建系统全面的应急管理策略,成为预防安全事故发生、降低生命财产损失的迫切需求[2]。贵州省森林资源丰富,近年来通过实施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天然林资源保护、植被恢复等,有效提高了林地的覆盖率与质量[3]。由于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接触越来越多,加之高温干燥等不利天气的影响,森林火灾防范的压力与日俱增。
1 贵州森林火灾现状
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数据显示,贵州省2018—2022年森林火灾发生次数统计,见图1,2019年森林火灾数量有所下降,2020年小幅上升,2021—2022年变化较小。
以上统计资料显示,在2018—2022年期间贵州省森林火灾发生次数为74起,火场总面积为1375hm2,受害森林面积为526hm2,其他经济损失413.8万元[4-8]。人为因素是引发森林火灾的主要原因,部分火灾为气象因素引起。
1.1 火灾时间特点
贵州省每年4—11月夏秋季节降雨量较多、阳光充沛,而冬春季节降雨量低、植被含水量少、风大且较为干燥,容易为火灾的发生创造条件。
1.2 火灾地域特点
由于贵州欠发达地区的居民“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观念较为浓厚,当地人与山林之间的互动较为频繁,加之部分群众的文化素质水平有限,对火灾的防范意识薄弱,以及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导致在开垦荒地或播种秋收时,可能会采取火烧杂草的方式,引发人为森林火灾事故。
1.3 森林结构特点
贵州属于亚热带高原或山区地带,四季分明,气候温湿,地貌、土壤类型和植物类型较为复杂。根据贵州省林业局截至2023年统计数据,贵州全省森林面积为1109.91万hm2,森林覆盖率63%,乔木大约占67%,灌木占27%,还有部分竹林及水生沼泽植被等。其中包含的杉木及常绿阔叶林等植被油脂含量高,燃烧后火势会迅速扩散,难以在短时间内扑灭,给灭火与人员救援带来难度。
2 贵州森林火灾主要致灾因素及伤亡原因分析
m1wNszCrdyffvSMvduPm2MysgHyq/LihXBBLs0SKVgI=鉴于森林火灾对社会和生态系统的危害性,了解导致林火灾害的主要原因至关重要。通常,一场火灾的发生由一种或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根据时间及空间特征的不同,森林火灾的主要发生因素分为气象因素和人为因素,从伤亡原因方面分析,森林火灾与城市火灾也有不同。
2.1 气象因素至关重要
区域的平均风速与森林火灾发生次数或严重程度有着较大关系,从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大风加上贵州省4—11月份干旱天气的共同影响下,燃烧的火焰或火星极易扩散成迅猛火势。除此之外,高温、闪电、雷击等极端天气也会直接引发或间接加重火势蔓延,使得救援难度和人员伤亡增大。
2.2 人为因素不可忽视
与自然气象因素相比,人类在森林、草原或畜牧业地区的生产活动行为更容易导致森林火灾的发生与扩散。人为因素导致的火源又可分为生产性火源,(如烧荒烧炭、炼山造林等)以及非生产性火源,(如野外吸烟、烧火取暖、上坟祭祀、电线短路等)。尤其清明期间天气干燥,贵州传统上坟祭祀时烧香烧纸易引发山火。
2.3 直接伤亡原因与城市火灾相比差异较大
森林火灾的发生不是瞬间的事件,其程度会受地质条件、可燃物种类、天气状况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充满不确定性。即使已经扑灭的火场也可能存在复燃或引燃周边区域的风险,可能引发二次灾害。森林火灾因破坏性大,往往伴随着人员伤亡,加之火灾现场受到各种复杂环境的限制,使得森林火灾扑灭与救援难度更大。
一是复杂地形地貌,与平原地区的森林火灾不同,贵州全境由山区构成,坡面崎岖且走势复杂,包括峡谷、山洞、山脊和沟壑等地形,不仅容易导致火焰与热量积聚,还容易使火势从横向转换为纵向蔓延,除此之外,还会有浓度较高的刺激性烟雾阻挡视线,致使逃生人员或救援人员迷失方向。复杂的山地结构往往限制了消防车、救护车等大型救援车辆装备抵达灾害现场,只能人力徒步携带装备前往火场救援,这样不仅会大大延长火势扑救时间,增加了人力物力的消耗,也会导致灾情与人员伤亡数量的扩大。
二是潜在的可燃物,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升,树林覆盖面积有所增加,但同时也带来了可燃物的大量累积,特别是含油脂量较高的植被或水分含量较低的枯枝败草,极易成为森林火灾的加速剂,这些物质会迅速提升火势强度与蔓延速度,甚至提升火灾等级。此外,复杂的燃烧种类如地表火、地下火或树冠火可能在纵向分布的可燃物地段如针叶林中同时发生,进一步增加了灭火难度。
三是恶劣天气条件的挑战,干燥、大风、高温及雷击等恶劣气象条件,不仅可能引发或加剧森林火灾,还会引发一些极端火行为,如旋风火、飞火等,对救援人员生命安全构成更大的威胁。火灾现场,经过灼烧的地面将释放巨大热量,地表温度可达200℃,而周边空气温度甚至可达1000℃,这样的高温会严重灼伤皮肤、损害呼吸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此外,高热空气会迅速与冷空气相互作用形成强风,使火势迅速扩大,风力强度将高于周边地区2级以上。
四是应急预警机制不够完善,在森林火灾救援中,现场关键信息的监测对救援行动十分关键,由于现场可燃物浓度、温度、风向风速并非一成不变,逃生人员与救援人员可能会对火场形势产生误判,从而误入或不能及时撤出危险区域。因此,指挥人员可以通过对以上指标的监控及时作出准确判断并制定相应策略,同时,无人机监测等技术的应用,能够提供及时、准确的数据支持,有助于发现早期火情并迅速控制,从而有效减少后续的生命财产损失。
2.4 间接伤亡原因比城市火灾更为复杂
一是风向突变导致人员窒息,森林中的可燃物燃烧不仅产生二氧化碳,当燃烧不充分时,还会释放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因其与血红蛋白的结合能力远超过氧气,约为氧气的300倍,人体吸入后会出现缺氧、头疼、恶心等症状,严重时甚至会致人死亡。此外,植物燃烧还会产生硫、氮氧化物等有害气体,以及浓烟,这些都能刺激喉管,导致充血而引发窒息风险。二是引发意外事故,夜间或浓烟弥漫的火场环境,能见度较低,人的视线会受阻,容易发生坠落山崖或被折断的树干、石头砸伤[9]。同时,在救援过程中,未按照工具操作规程,也可能会造成人身伤害事故,如灭火弹误射向人员、割草机意外将头发或衣物卷入等违规操作。
3 贵州森林火灾防治措施
3.1 统筹规划构建林火阻隔网络
林火阻隔系统是一种利用林区公路、防火障壁、防火植被或河流湖泊等自然与人工构造,旨在阻止或延缓火势蔓延的技术手段[10]。针对贵州省这样地质复杂、地形险要的山区地带,若发生森林火灾,单纯依靠人力扑救不仅费时费力且极易出现伤亡,因此,构建有效的林火阻隔系统显得尤为重要,该系统通过各阻火隔离带形成封闭网,能够将林火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这样不仅灾情损失得到有效降低,还能提高扑救效率。
贵州省目前采用符合防火技术标准的封闭式带状自然阻隔带和人工阻隔带构建林火阻隔体系,具体分为利用型与建设型。尽管防火线和生物阻隔带是主要的实施形式,但其密度也只有0.16m/hm2,远达不到5.66m/hm2的国家最低要求,难以有效阻挡森林火灾的蔓延,延长了救援时间,并降低了火势控制效果。为加强防控,特别是针对林场、育林保护区和森林公园等重点防控的区域,应优先设立林火阻隔带,并制定详细的建设方案,采用自然、工程与生物阻隔带相结合的方式,形成结构科学、防护效率高的闭合保护网络。优先考虑乡间或组内道路作为防火道路纳入阻隔带网络,而贫瘠无植物栽种的石坡石路则适合作为防火线。在烧荒、上坟烧纸等人类活动密集且与森林、田地交界地带,可建造生物阻隔带,以建立完整的林火阻隔体系。充分采用自然、工程与生物隔离带相结合的方式,对现存的受损防火道路进行修缮,使其平整、贯通,以提高通行与阻火能力。充分利用林区内的河流、湖泊、水库等天然隔离带,并在其两侧或单侧增设防火线或防火林,形成更为坚固的组合隔离带。在构建生物隔离带时,应挑选适合当地气候条件的树种,对已经建好的防火林进行定期检查与养护,对存活率、数量不达标的树种进行替换或补种。优先考虑经济效益高与观赏性好的树种,如木荷、火力楠、油茶、杨梅等,结合林业、景观与绿化需求,打造结构完善、防火性能优异的生物阻隔带。鉴于贵州沟壑较多的地形特点,应广泛建立防火线,将大片森林区域分割为易于管理并有效阻火的小片区,同时,推广种植多品种的含水量高、含油脂量低的阻火树种,以改变当前防火树种较为单一的现状。
3.2 强化落实追责问责机制
大多数森林火灾的发生都与人为因素有关,不管是林地经营者、工作人员还是进山旅客,都必须增强防火意识。地方政府可以利用新闻发布会、官网、地方电视台等平台,以及发放传单、举办知识讲座等途径,作为宣传火灾防治工作的最佳媒介。同时,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对林场经营者提供技术支持,提高其对林火阻隔带建设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上级主管部门则需对所管辖区域的林火阻隔带建设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对落实不力的单位或个人,依法进行问责或处分。加强个人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等相关法律的学习,对进山人员进行火种检查,对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人员追究责任[11]。
3.3 增加科技手段投入力度
投入技术手段建立全新高科技防火体系已成为大势所趋。在林区广泛布设烟雾传感器、地下温度传感器、无人机监控以及卫星相关技术如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和遥感系统(RS)等,在各森林区域尤其是部分地形结构险要复杂、人员难以快速抵达的区域,构建一套有效、快速的监控体系[12]。
3.4 打造高水平专业消防队伍
尽管已经建立了早期火情监控体系和林火阻隔带等防护措施,但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火灾扑救最终依然需要人工操作。因此,建立一支高效、专业的救援队伍至关重要,不仅要求救援人员具备出色的体能和精湛的技术,也需要配备精良的救援工具,如消防车、运输车、高效扑火工具和通信器材等,保证一线救援人员与指挥部门的实时联络,及时完成上级下达的救援任务。此外,除了消防员、医护人员等专业救护人员外,还应重视与林地管理人员甚至人民群众的联动,动用一切能用的力量,使救火任务能以最快的速度、最小的伤亡完成。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与森林有关的人类活动应避免非生产性火源的使用,同时对于烧荒等生产性火源必须严格监控。鉴于贵州省森林覆盖面积大、依山傍林而建的住房较多,林区与居住区交界情况复杂,且以农业用火较多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偏多,因此,在该地区贯彻“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森林防火方针显得尤为重要,采取建设林火阻隔带、组建高效灭火队伍及开发高科技的防治系统势在必行,这些措施的实施,将进一步巩固贵州生态建设,促进社会、资源及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澳,王成虎,高桂云,等.2000—2022年我国林火主要致灾因素及扑救伤亡原因分析[J].林草资源研究,2024(1):1-7.
[2]易丽华.林业资源保护和森林防火管理优化措施探究:以贵州省为例[J].广东蚕业,2023,57(6):20-22.
[3]杨旭东,李小永.贵州省林火阻隔系统建设现状及对策研究[J].森林防火,2022,40(1):27-30.
[4]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EB/OL]https://www.stats.gov.cn/sj/ndsj/2019/indexch.htm
[5]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EB/OL]https://www.stats.gov.cn/sj/ndsj/2020/indexch.htm
[6]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EB/OL]https://www.stats.gov.cn/sj/ndsj/2021/indexch.htm
[7]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EB/OL]https://www.stats.gov.cn/sj/ndsj/2022/indexch.htm
[8]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EB/OL]https://www.stats.gov.cn/sj/ndsj/2023/indexch.htm
[9]乐远福,何柳莹,郑卓,等.贵州西部晚全新世植被演替、气候变化与火灾历史[J].第四纪研究,2024,44(1):112-127.
[10]郭瀚文,杨小龙,张玉春,等.气象要素与潜在林火风险关联性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24,43(6):860-866.
[11]张运林,郭妍,胡海清.2001—2017年西南地区森林火灾数据特征分析[J].西北林学院学报,2021,36(1):179-186.
[12]李小永,赵勤.贵州省森林火灾风险普查试点工作启示[J].森林防火,2022,40(1):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