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季护肝法则:春畅夏防,秋冬滋养

2024-10-22郑雨青赵天易李洪皎

中医健康养生 2024年10期

中医理论向来重视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我国古人亦遵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规律,顺应昼夜的更替来调整自己的作息。

我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极为重视时间节律,并将其划分为三个不同层次:周日节律、周月节律及周年节律。该书详细论述了不同节律对人体的影响,为后世顺应自然规律养生提供了理论基础。《黄帝内经》中提及,人类因禀承天地之气而生,故顺应四时规律方能确保健康。同时,书中将五脏系统与四季相对应。《黄帝内经》记载:“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脏在四季变化的影响下,维持不同的生理状态,为了有效调养肝脏,应密切关注每个季节的特点,并依据这些特点来调整养护措施。

春宜舒肝畅情志

春季是肝当令主气的季节。《黄帝内经》记载:“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通于春气。”春为四季之始,阳气始发,内孕生升之机;肝在五行属木,通于春气。故肝气与春天相通应,此为肝应春。此时,肝气的升发之性发挥得最为充分。肝主生发的作用使得肺气宣发的作用相对增强,抑制了肺气肃降的作用,有助于心的长养抑制了肾的闭藏作用。所以,此时宜进行适当的户外运动,多多亲近自然,保持精神愉快,舒畅肝气,调畅情志。

春季养肝,应遵循少酸增甘的饮食原则。吴瑞在《日用本草》一书中说:“每于春三月,七十二日,减省于酸味饮食,增添甘味,以养脾气,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肝在味为酸,但春天肝气旺盛,宜少食酸味。肝木易克脾土,而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故宜食辛甘之品,使脾气健运、肝气畅达。推荐食用糯米、大枣、山药、养麦、豆芽、姜、葱白、猪肝等。中医理论有“青色入肝经”的说法,绿色的食物有助于肝气疏泄,所以春季可适当摄入新鲜的蔬果,尤其是绿色蔬菜,如菠菜、西兰花等。同时,春季阳气上升,容易伤阴,因此此时要注重养阴,可以选择百合、山药、莲子、枸杞子等养阴之品。

在五脏之中,尤以肝在调畅情志方面的作用重要。春季应注意戒怒,春季肝气旺盛,肝在志为怒,因此春季容易出现愤怒情绪。过怒伤肝,会导致肝脏系统的生理功能异常,引起气血运行异常、气机失调等情况。肝喜条达而恶抑郁,所以在春季,也要注意保持情志舒畅。

夏宜养心防伤肝

夏季万物繁秀,心阳旺盛,以充分供应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气血、津液等精微物质。在此影响下,肝气主升发的作用也相应增强。因此,人们在较长的白天里可以适当增加活动量,保持精神愉悦,以舒畅情志。

夏季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饮食应以清淡为主,避免摄入过多油腻、辛辣的食物,以防止体内津液过度消耗、气血过度损耗。肝脏是人体重要的解毒器官,夏季养肝,有助于提高身体的排毒能力和免疫力。为了养护肝脏,夏季可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养肝作用的食物,如枸杞子、菊花等。

秋宜敛肝重滋润

秋季,阳气内敛,肃降之气来袭,肝的升发功能得到抑制,肝气内敛,藏血功能得到加强,人体的精气、气血、津液顺应肺的肃降之气,不断收敛,供应人体进行生命活动的精微物质不断减少。所以,此时人们当逐渐减少户外活动,以收敛自己的情志,减少兴奋。

秋季应以润燥为主,做到养肝润肺。秋季气候干燥,容易导致人体津液耗损,因此应适当摄入具有润燥生津功效的食物,如梨、百合等。梨能生津止渴、润肺止咳,可缓解秋燥带来的诸多不适;百合具有养阴润肺、清心安神等作用。秋季,肺气旺盛,为了防止过旺的肺气对肝脏造成不利影响,可以适当食用蜂蜜、核桃等滋润的食物。

冬宜滋补益肝肾

冬季,天寒地冻,万物伏蛰,阳气潜藏。此时,肾的“封藏”起主要作用,肝的疏泄作用处于从属地位,相对较弱,但藏血功能依然较强。肾的闭藏、固摄作用可以防止精气、气血、津液过度排泄与流失,以维持人体的平稳呼吸。所以,在冬季人们应减少外出,注意保暖,不要受风、受寒,保护身体阳气。

冬季应遵循补肾益肝的养生原则。冬季气候寒冷,人体需要更多的热量来抵御严寒。因此,这个时节宜食用温补食物,如羊肉、核桃等。羊肉性温热,能够温补气血,增强体质,是冬季进补的佳品;而核桃则富含油脂和蛋白质,不仅能为人体提供充足的能量,还兼具补肾固精、温肺定喘的功效。此时可适当食用黑色食物,如黑豆、黑芝麻等。中医理论认为,黑色食物入肾经,有助于补肾。黑豆富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以及多种维生素,不仅能增强体力,还有美容养颜的效果。黑芝麻具有补肝肾、润五脏、益气力的作用,对于冬季补肾养肝十分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