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闲”看传统养生心理调适观

2024-10-22董徐斌

中医健康养生 2024年10期

中医传统观念认为,人的自然寿命在100 岁以上。《黄帝内经》云:“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但是人生这趟旅程,如同坐公交车一般,每个人的终点并不是同一站,其中的原因有很多。

《道德经》曰:“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而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意思是说,十分之三的人是生之徒;十分之三的人会由于各种原因而意外死亡;还有十分之三的人原本可以生,但因为各种“动作”“行为”,将自己置于死地,这类人属于不善养生的人。那还有十分之一是什么人呢?是“善摄生者”,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养生之人”,是极其善于保全自己生命、能够提早避免危险和意外的人。

“养生”的本质是身心同调

“养生”的本质,就是保全自己的身体与精神,健康地生活和工作,使生命自然而终。现在,“养生”之风已经吹到年轻人群中,甚至相比于部分老年人,年轻人的养生热情更为高涨。“养生茶饮”“中药咖啡”“保温杯里泡枸杞”风靡网络,可见,年轻人也慢慢开始重视保养自己的身体,希望能够有良好的状态来面对生活。

但在此过程中,年轻人需要注意,养生并不仅仅是我们所理解的身体上的调适,比如秋季进补、夏季祛湿,更要重视心理上的调节,不使过多的外界刺激扰乱内心,才能让我们的身体维持正常规律,正常运行。其中,颇有道家“无为”的内涵。我国传统的养生观念,尤其重视精神、心理方面的调适。笔者认为,养心尤其应重视一个“闲”字。

心“闲”则从容自在

古代医家和养生学家对于“闲”,有着独特的理解。

老子说“以无事取天下”“取天下常以无事”。“无事”,就是不要有太多计划之外、意料之外的事情。

《黄帝内经》说“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恬淡虚无,真气从之”。“闲”就是不使外物扰乱自己的思想,心里感觉安定、踏实,不因为某件事情做不好、某个目标达不成而感到害怕、焦虑。因为身体的本性,是更爱清净、闲适的。

“闲”还存在于古诗词与俗语的意境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人们也常说“气定神闲”。其实,只有精神上闲下来、慢下来、静下来,身体的真气运行才会非常稳定,才能抵御疾病。

稳步前行,以“闲”待“卷”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社会,人们能够接触到、看到很多并非“身边事”的新闻。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性和高效性。但人们慢慢发现,信息太多了,反而不知道如何去取舍、怎么去判断。正如《道德经》所讲的“其出弥远,其知弥少”“少则得,多则惑”。现阶段,人们经常会感到迷茫是正常的现象,科技发展太快,就像把一个一直缓慢、平稳步行的人,突然拽进高速运行的列车中,自然让人无所适从。

您是否曾经因为别人的一句话而怀疑自己、否定自己,是否曾经因为一时的得失好坏而辗转反侧呢?临床上,有许多因为一时的烦恼、挫折而情绪低落,或因为过于担忧未来而紧张、焦虑的患者。焦虑更像是慢节奏的大脑、身体与快节奏的社会运转之间的冲突,是目前比较需要重视的社会心理问题。

莫名的担忧和紧张,莫名的不安……这些消极情绪很容易使人乱了脚步和节奏,被迫陷入“内卷”的氛围中,甚至慌不择路,盲目做出选择。“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踮着脚尖站立是站不稳的,跨着大步走也是走不了多远的。欲速则不达,人生重要的是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能够缓慢而坚定地前行。《列子》曰:“少不勤行,壮不竞时,长而安贫,老而寡欲,闲心劳形,养生之方也。”人要做事,但不能太急,也不必太快;人要劳动,但也不必太过疲倦,正所谓“形劳而不倦”。

所以说,如果感到疲惫与迷茫了,不妨停一停、静一静,给自己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适应。有时候,我们不得不放弃一些事情,做出一些取舍,来达到内心安定闲适的状态;又不必太过于在乎一时的得失祸福,因为从更长久的时间角度来看,福与祸、得与失,常常会相互转化。

“闲”是无用之用

如果人人都追求“闲”,社会怎么进步呢?“闲”就是无所事事,无事可做吗?当然不是。陶弘景曰:“任性灵而直往,保无用以得闲。”“闲”是一种率性而往,“无用之用”,跟随内心真实的感受,率性而行。诸葛孔明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就像植物在冬天潜藏阳气、积蓄力量,在春天生发、生长,直到夏季枝繁叶茂,到秋季硕果累累。这是一个阴阳循环、动静交替的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没有稳定的情绪,没有放松的心态,人的创造力、潜力是无法得以发挥的。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劳作之余,不免偶尔混沌、迷茫、焦虑。此时,我们需要闲下来、静下来,直到内心的信念清晰而坚定,让生命力在安定的环境中得到滋养,缓缓生长、活动。

您是否还记得小时候“无所事事”的日子?那些闲适、安静的日子,的确给成年的我们带来无穷的创造力、灵感和情绪支持,时常成为我们今日力量的重要源泉。这就是“无用之用”。

此外,中医学强调阴阳平衡,过度的运动往往会使人陷入阳强而亢的状态。阴阳调和,可以使心里柔和、宁静。因此,不必害怕“闲”,古人云“得一日闲方是福”“清闲无欲是一药”。能够得“闲”,是一种重要的福气和财富,甚至是一味治病良药。

“闲”应在心不在身

很多人把身体的休息、非劳作状态定义为“闲”,如由于某些原因休学在家的学生,或赋闲在家的成年人。在外人看来,这类人群就是“闲”的代表,他们终日“无所事事”,每天除了吃饭,就是睡觉、打游戏,甚至昼夜颠倒。

他们真的闲得舒适吗?答案基本上是否定的。这类人群的内心往往是非常矛盾、痛苦的。因此,身“闲”不一定代表舒适。若想求得“闲适”,还得从内心出发,顺应四时、顺应环境、顺应人之本性,找到真正合适自己的节奏和环境,总结好与自己生命运转契合的规律,使生命得到滋养,让人生得到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