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园20分钟:城市人的心理自救

2024-10-22张其成

中医健康养生 2024年10期

公园场地空旷、空气清新、光线充足,遍布花草树木,到处鸟语花香。这类亲近自然的环境,契合人的天性追求,能给人带来心理疗愈。

法自然:满足天性追求

当人们置身于自然环境中,大脑会自然地进入放松状态,体内的皮质醇水平随之下降。皮质醇水平的降低与人们的快乐感受密切相关,有助于缓解压力,改善心情。

其实,公园这类天然环境能给人带来放松和释然的现象,并不难理解。《庄子·秋水》中提到:“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牛马四足”代表了自然赋予万物的本性,而“落马首,穿牛鼻”则是人为的干预,是对自然状态的一种干预和束缚。对野牛、野马而言,他们当然不希望被套上笼头、穿上鼻绳,失去天生的自由。人的天性亦然,《论语·为政》所描述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一直是儒家的理想境界。《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最根本的、可效法的是事物自然天性、自然而然的样子和规律。

这也符合中医学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理念,其内在逻辑依然是人自然而然的本性、天性是和自然环境整体统一的。

近自然:实现心性疗愈

有一种说法认为,现代人是被装进“盒子”里的——每天两点一线的工作生活,定时准点的通勤路线,固定的格子间工作环境……尤其随着城镇化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现代人被自己制造的钢筋混凝土丛林所围困。

相对于人类百万年的进化史来说,人们被“禁锢”的时间较为短暂。也许,人类基因的进化还远远跟不上这短短百十年来日新月异的社会变迁。因此,现代人内心深处或者集体潜意识里,仍有亲近自然的天然需求,哪怕只是在公园里发发呆、听听歌曲、喂喂鸭子、看看老年人跳广场舞……

大约半年前,我去敦煌鸣沙山参观,全程、全景区只有我一个人赤脚参观。出门的时候,有人问我:“你怎么不买一个防沙脚套啊?”我与他们开玩笑说:“我哪里有钱买啊!”其实,我不想买防沙脚套的原因主要是想通过亲近沙子,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自然,这多有意思啊!

归自然:促成健康样态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这是陶渊明的理想。今天的我们每每读到这首诗,仍然会被打动,原因就在于这般景象、氛围是人天性里喜欢的、向往的。

即便在今天,人们仍然希望有一个亲近自然的小院儿,希望有一方可以种点花花草草的土地……也许这种对土地、自然的眷念也写进了国人的文化基因里。

归于田园自然,不仅是人心的向往需求,更有疗愈的现实价值。比如,户外活动时间的长短与近视的发病率及其进展密切相关,多一些户外活动是避免近视的一种重要方法,只要有足够的户外自然光照射,即便人在户外不做任何运动,都能有效预防近视。因此,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发布的《近视防治指南(2024 年版)》中就提倡儿童在学龄前就开始增加户外活动时长,每天户外活动至少2 小时。

此外,与“公园20分钟”相伴随的其他因素和活动,如树木、花草、流水等对视觉、嗅觉多元立体的刺激,散步、打太极拳、做八段锦等能舒缓躯体的活动,自然且“去功利化”的人际互动、交流,等等,均能为抚慰和疗愈身心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