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烦恼,与幸福同行
2024-10-22程万军宗子皙
“最近总是感到烦闷,为什么生活总是如此不如意?”人们只有在无法进行情绪自救时,才会向外界寻求帮助。但如果心灵没有到“生病”的程度,只是偶尔出现“坏”情绪,觉得自己不幸福、不快乐时,我们该如何关照它呢?
“请用0~10分评价你当前的幸福感。分数越高,代表幸福感越高。你会怎么打分?”
“也就打4分。要是工资能再高一些,孩子能再听话一些,伴侣能不再惹我生气,自然就幸福了。”
似乎很多朋友认为,只有生活中的烦恼统统消失,琐事一扫而空,生活才算得上如意,幸福才会到来。
逃避烦恼,就会幸福?
当前,大多数人的基本物质需求已经得到满足,但仍然被生活中一些琐事困扰,觉得生活不如意、不幸福。针对这个问题,一位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研究积极心理学时找到了解题方向:让心理学从只关注“补救生活中最糟糕的事”,到关注“建立生活中最美好的事”。
获得幸福的途径并非只有对痛苦的否定,也包括对积极情绪体验的珍视。同样,对于同一事实,换作用欣赏的眼光、积极的情绪去评价它,则会带给人不同的视角与感受。哈佛大学泰尔·本·沙哈尔教授认为,预防和缓解烦闷最有效的方法不是克服、逃避、摒弃消极情绪,而是专注于培养积极心态。换句话说,就是拥抱烦恼,体验幸福。
拥抱烦恼,与生活的不如意握手言和。人们之所以抑郁,不是因为烦恼的实际影响很严重,而是因为人拒绝烦恼与悲伤。当你接纳自己的烦恼与疲惫,并给予自己足够的空间和时间去体会这一感受时,就会发现,好心情会在顺其自然中变得更容易获得。
体验幸福,并将其视作一种技能,加强练习与逐步强化。神经科学家理查德·戴维森认为,大脑中有一个“关怀回路”,每当人感受到温暖和爱时,这个“关怀回路”就会被激活。因此,我们应不断练习如何激活自己大脑中的“关怀回路”,将感恩与快乐视为生活中的习惯、人生的珍宝。久而久之,就能逐渐学会如何发现生活中的“小确幸”,体验更加积极、畅快的人生。
获得幸福,体验幸福
在生活中,有些人可能时不时会扪心自问:“我幸福吗?”“怎么样才能判断自己是否幸福?”“如果幸福有标准,那么它是什么呢?”“我的幸福与身边人的幸福有关吗?”这些问题本身很难有确切的答案。但反复思考这些问题的行为,于提升幸福感无益。
“我是否幸福?”这个问题本身就暗示着对幸福的两极看法:要么幸福,要么不幸福。在这种观念中,幸福成为一个终点,成为童话故事里的“HappyEnding”,似乎一旦达到,就意味着我们对幸福的追求就结束了,故事就完结了。
实际上,对于幸福终点的执着追求,可能会给人带来更多的不满和挫败。与其耗费精力去捕捉自己是否幸福的细枝末节,不如认真体会,并挖掘自己拥有的宝藏。正如开篇的问题:“请用0~10分评价你当前的幸福感。分数越高,代表幸福感越高。你会怎么打分?”重要的不是给自己打了4分还是7分,而是在评分后,扪心自问:“如果让评分再提高1分,我需要做些什么?”
也就是说,如果将追求幸福的努力看作不断收获和成长的过程,那么我们可以得到的幸福便是无限的。“成功取得奖学金”“完成一次5公里的跑步”“顺利完成工作项目”,这些阶段性的“小确幸”的确会带来喜悦、激动、快乐;接下来,还可以继续挖掘这些幸福事件中的积极体验与收获:“成功获得奖学金,说明校园生活充实且有意义。”“跑完10公里的马拉松。真棒!我是一个有毅力的人。”“顺利完成工作项目,我的团队合作能力得到极大的锻炼。”明确和巩固人生的收获,会让幸福体验变得更加持久。
所以,想要拥有幸福的生活,我们应当允许并接纳烦恼的存在,认识并体验幸福的流动,发掘自己幸福的潜力。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亦是如此,当我们以接纳与平和滋养自己的同时,也在支持着其他人的幸福与安康;越是用平和与快乐的阳光来滋养自己,就越能获得更多的能量来支持与我们相链接的所有人和事,让我们从幸福到达更幸福。
与其说幸福是人生之路的终点站,不如说是一个陪伴我们一生的好友。与之为友,方能更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