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策略

2024-10-19吴玉伟

公关世界 2024年20期

摘要:社会日益进步的过程中,不再单一地注重人才的知识与经验,愈发看重人才的思想品质。作为人才培育的主阵地,高校必须肩负起思想教育的重任,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建设。纵观高校如今的育人实况,高校辅导员和思政教师基本是各自为政,导致协同育人效用无法发挥出来,人才培育效果和预期有着明显差距。基于此,本文对高校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必要性进行探究,指出高校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现存的问题,提出高校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策略。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思政教师;协同育人

引言

新时代背景下,社会发展状态瞬息万变,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为确保所培养的人才符合社会要求,高校也应积极调整人才培养策略。高校辅导员和思政教师是德育的主要实施者,是学生的指引者,是活动的组织者,其对学生价值观塑造起到重要的作用。如今由于受到各种思想影响,部分意志不坚定的大学生容易被不良思想侵蚀,从而出现行为偏差,如何把握好思想阵地,传递正确的思想给学生,促进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是辅导员和思政教师应着重落实的工作。而在具体工作开展时,必须注重明确辅导员与思政教师的职责,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基于协同育人的基础之上,推动育人工作实效的提升。

一、高校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必要性

(一)促进育人工作改进的必然要求

高校思政教师肩负着正确观念传递的使命,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重要指路人,但之前的思政教学实效和预期有着较大差距,因而反思与改进课堂教学模式是有必然性的。辅导员除了要负责大学生日常事务管理,还需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思想引导,但大多数辅导员思政理论掌握不到位也是事实,从而难以肩负起思想传播的重任,育人效果自然会被削弱,因而调整育人策略是有必然性的。辅导员和思政教师协同育人是促进双方功能互补,可更好地保障育人实效,是一项值得尝试的工作。

(二)形成思政教育合力的必备基础

若要使思政育人的作用更加明显,合力育人相比单打独斗显然是更为合适的。新时代的思政教育要求不断提升,而大学生的个性日渐凸显,使辅导员与思政教师的压力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发挥合力效用是减轻压力的极佳手段。只有辅导员和思政教师共同发挥自身的作用,才可为思政教育实效提升提供有力保障,弥补以往各自为政存在的缺陷[1]。

(三)适应社会环境变化的重要手段

社会环境不断变化的同时,对人才的要求也日渐提升,不再局限于知识与技能,对思想道德等方面的要求也有了大幅提升,促使高校的育人压力倍增。若要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塑造、道德素养的提升,就不可局限于课堂理论教育,而是要将教育延伸至学生的生活,辅导员和学生是接触最多的群体,只有让辅导员和思政教师联手,才可弥补各自的不足,发挥各自的引入优势,打造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育人局面,培养出更多优质的人才,满足社会的人才需求。

二、高校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现存的问题

(一)协同育人意识相对薄弱

纵观辅导员和思政教师评价实况,对思政教师评价更偏向于考试成绩等指标,而辅导员评价更偏向于升学率等指标,在育人效果评价方面甚少涉及。当下的考核标准过于片面化,无法对协同育人起到有效地引导,也影响了协同育人工作的开展。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经过权衡利害后,更愿意将时间与精力花费在自身的本职工作上,而协同育人参与意愿薄弱。同时,双方信心不足也是推进协同育人的阻碍因素,思政教师认为自身缺乏管理能力,辅导员认为自身思政理论知识不扎实,从而影响双方的深度交流,要产生协同效应自然是极为困难的。

(二)协同育人交流平台缺失

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是垂直管理模式,此种模式可实现高效决策,但也有着明显的缺陷,即育人队伍间存在行政分割,思政教师归属教学系统,辅导员归属学工系统,使相互间无法顺畅交流,使育人力量难以集中。正是因为行政分割问题以及教师们的主观意识影响,要构建辅导员和思政教师的交流平台相对不易,而要将平台的协同育人价值发挥出来更是尤为困难。

(三)协同育人机制不够完善

高校对于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分工,通常都将前者归为教学人员,其育人重心在课堂,后者归为行政人员,其育人重心在课外,因而两者的工作交集甚少,工作规划的制定衔接性不足,从而弱化育人协同作用。高校尚未构建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学工处和行政处的协调严重不足,难以发挥集中统一领导的成效。激励机制建设滞后,并未对协同育人的人员实施同评奖惩,使双方协同动力大幅降低。同时,高校普遍未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对协同育人重视度不足,尚未提供足够的经费,使得协同育人平台、教师培训、校外研修等方面的资金支持缺口较大。此外,考核评价机制的实际效用未发挥出来,考核标准、方式规范性不足,过于在意量化指标,而无法量化的指标甚少纳入其中。

三、新时代高校辅导员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的策略

新时代背景下,人才的培养需求不断发生变化,尤其是对思想品德方面的要求持续提升。若要使高校培养的人才和社会所需更为契合,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达到更高,就应改变辅导员和思政教师各自为政的局面,通过建设科学的协同育人机制,明确各自的职责,在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基础上真正完成立德树人的任务[2]。

(一)管理协同:融合构建辅导员及思政教师队伍

思政教师和辅导员若要真正地实现协同育人,对双方实施统一管理是必不可少的基础。在以往因思政教师和辅导员职业特性及工作重心存在差别以及双方并无统一的评价体系,这便使两支队伍各自为政,出现工作相互扯皮的现象,无法发挥联动效应。协同育人并非两支队伍工作的简单叠加,而是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对两支队伍统一管理,才可保障两支队伍实现真正的融合联动。首先,需专门建立思政教育工作小组,引入辅导员与思政教师,由该小组定期分析学生的思想行为动态,制定切实可行的应对预案。这不仅可对两支队伍进行科学管理,还可促进队伍信息的及时分享,并将双方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其次,构建协同育人平台,拓宽学生的思想品格塑造路径,及时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服务;再者,加强骨干培养。构建统一的人才引入标准,结合辅导员和思政教师的特性制定科学的培训规划,为双方的高度协同奠定良好的人力基础;最后,需将协同育人纳入辅导员和思政教师考核晋升体系中,才可更好地激励双方积极参与协同育人。应在思政教师职称评定中纳入学生日常行为管理的内容,而在辅导员的晋升标准中纳入教研相关指标,促进辅导员教科研能力得以提升。

(二)渠道协同:促进双方资源实现高度共享

思政教师在以往负责学生思政理论知识的传授,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思想观念,而辅导员在以往主要负责学生日常事务管理以及思想行为纠偏。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思政教育实施路径不同,极易使工作中出现配合度不同的问题。实现协同育人除了要加强管理协同外,渠道协同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统一思政工作实施渠道,才可更好地实现优势互补。

首先,加强主渠道建设,思政课堂中可引入辅导员参与,由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共同备课与授课以及对学生进行共同评价。思政教师通过自身扎实理论知识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知识讲解,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辅导员依据自身对学生的了解以及工作经验,在思政课中融入亲和力元素,让学生感到亲切,并提升教育管理针对性,使得学生们在学习中都可有所收获。如对于一些和辅导员工作实际更为贴近的思政课程,可让辅导员负责课堂的讲授,将辅导员和学生关系较近的优势发挥出来[3]。为使协同育人效用更为充分地发挥,还可在此类思政课程中安排辅导员和思政教师配合,负责不同环节的课程教授,在优势互补的基础上提升育人效果。

其次,加强主阵地协同,鼓励思政教师积极加入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可把握好开学季、重要节日等时间节点,由两支队伍共同发力在活动组织开展中融入思政教育。同时,鼓励学校各社团积极开展文化活动,由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共同参与指导,凭借一方的理论功底和一方的实践经验,促进活动的顺利开展,引导参与活动的全员提升价值认同。

最后,注重网络协同育人。网络育人在近些年备受关注,其价值也在不断显现,如何做好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实现正向的思想价值引领,是辅导员和思政教师都应着重关注的事宜。思政课教师有着扎实的理论功底,可更好地胜任理论讲解任务,而辅导员和学生接触时间较长,对学生的认知特征把握更具胜任力,双方都有着各自的优势。因而,双方可基于思政教育的主要任务以及学生的兴趣点,联合策划网络教育主题,将传统思政课堂和互联网紧密结合,促进线上线下育人平台优势的互补,使思政育人的效用得以增强。如由辅导员和思政教师联合建设网络育人平台,通过在线教育、实时互动,促进线下课堂延伸到线上,使思政教育更具吸引力[4]。联合建设直播课堂,和学生实现跨地域连接,为学生提供实时答疑解惑服务,并通过有效互动交流和学生形成共鸣,更好地保障教育管理成效。

(三)方法协同:借以科学方法实现全天候育人

首先,从以往的思政教师和辅导员的育人工作开展状况来看,采取的育人方法是完全割离的现象。思政教师主要在课堂中负责传授理论知识,做好思想引导工作,因而理论育人是其主要优势所在,但实践经验不够丰富,育人的效果尚待提升。思政课除了要在课堂中进行外,还需把握好社会生活的优势。辅导员主要负责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管理,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可起到显著作用,但该群体理论基础不够扎实,难以借助科学的理论知识来解决现实中面临的难题。因而,双方在育人方法中的协同是有必要性的。

其次,思政教师除了要引导学生认知世界外,还需引导学生创造世界,这便要求思政课应传授理论知识,还需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行为习惯,保障学生巩固理论基础的情况下,实践能力获得有效提升[5]。辅导员在日常思政活动开展中,往往都是采取主题教育、社会实践等活动方式,其所组织的教育活动有着明显的实践性。思政教师和辅导员可在实践教育活动方面紧密协同,围绕着育人目标来选择思政教学内容和实践活动主题,促进课内课外有效联动,助力学生深入认知思政理论知识,坚定自身的信仰,可将理论应用于自身的实践活动中。

最后,注重将显性与隐性教育进行充分结合。只有显性与隐性教育做到同向同行,才可让思政育人工作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成效,还可提升育人主体的向心力,从而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思政理论课程属于显性课程,可在课堂中通过意识形态教育,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念,促进思想觉悟的提升。同时,采取多元化的方式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将思政教育不断渗透其中,让学生可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政教育。辅导员在思政工作当中,除了要利用主题教育、志愿活动等显性教育方式来引导学生,还应将制度性、文化性的隐性教育价值发挥出来,营造良好的校风学风,在学生生活方方面面渗透思政育人元素,实现全天候教育与管理,实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背景下的育人工作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高校为确保育人实效必须积极调整育人模式与方法。思政教育是极佳的人格塑造、思想行为引导的手段,其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愈发凸显,但从以往的思政教育工作情况来看,辅导员和思政教师基本是各自为政,双方的协同意识偏弱,导致实际的育人效果不如人意。因此,高校必须充分认知协同育人的价值,构建科学的协同育人机制,明确辅导员和思政教师各自的职责,借以激励机制鼓励教师们积极配合,联合制定思政教育方案,真正加强管理、方法以及渠道的协同,在此基础之上共同落实协同育人工作,更好地培养出和社会所需的人才。

本文系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课程思政视域下基于大数据技术的专业教师与思政教师协同育人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31107238081918)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刘艺,陶丽.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的实证探究[J].高校辅导员学刊,2024,16(03):45-50+98.

[2]焦佩玉.高校辅导员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体系构建[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4,24(01):106-108.

[3]谢桂花,张正阳.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协同育人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3,39(06):164-168.

[4]王丽萍,张廷宇,李西.课程思政背景下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3,(50):93-96.

[5]沈飚,杨子瑶,李林霖. 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国防教育资源融合的可行性研究 [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4, 44 (01): 62-67.

(作者单位: 温州商学院学生事务部)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