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视角下课程思政改革教学模式设计的研究

2024-10-19刘记红

公关世界 2024年20期

摘要:近年来,老龄化趋势愈发明显,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应运而生,所受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为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必须加强德技兼修的养老服务与管理人才培养,才可确保老龄化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获得满足。纵观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现状,还存在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体系不完善、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等问题,导致实际的人才培养效果不尽如人意。因此,相关教育工作者必须充分认知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不足之处,深入了解产教融合视角下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并积极挖掘课程潜藏的思政元素,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确保教育实效和预期更为接近。本文通过对产教融合视角下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进行探究,指出产教融合视角下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提出产教融合视角下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的路径。

关键词: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产教融合;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引言

人口老龄化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养老服务需求也在持续提升,但由于我国养老产业起步时间较晚,尚未建立科学的发展体系,人才缺口也相对较大,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在此背景下,必须积极推动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才可更好地应对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智慧养老指的是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促进养老机构、医疗机构等的整合,打造智能化、便捷化的养老服务,保障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获得更高程度的满足。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必须要自觉肩负起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重任,但从以往的教育工作情况来看,过于偏向于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对人才的道德品质、专业素养等方面的培养严重不足,使培养的人才和社会所需不相匹配。因此,该专业教师需意识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积极围绕着智慧养老的需求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建设优质的师资队伍,加强和相关企业的协作,为养老产业发展贡献自身的力量。

一、产教融合视角下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实施课程思政改革的必要性

(一)老龄化提升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老龄化趋势愈发明显,对专业养老服务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沿用以往的人才培养方式显然已不再适宜。因而,作为和老龄化人才培养高度关联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管理专业,在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更应加强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应用,积极推动产教融合的开展,确保课程教学质量得以提升,培养出更多符合健康养老需求的优质人才。同时,将思政元素渗透到该课程教学中,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对课程的认同感,这也是当下该课程教学追求的主要目标。此外,老龄化也表明专业人才必须提升自身的实践能力水平,这便使得在教育过程中需加强校企的协同,深入挖掘课程潜藏的思政元素,助力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逐步成为社会想要的人才[1]。

(二)顺应专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要求

社会经济发展步伐加快的过程中,养老机构及服务体系的建设所受的重视度也在不断提升,特别是经济发展状况较好的区域,已在积极推进医养结合项目的发展。因而当下社会发展过程中,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已成为重点任务,也应同步落实相应的专业建设工作,使行业发展和人才培养并驾齐驱。人们不断提升服务人性化要求的过程中,也表明相关人才也应提升自身的思想认知、实践能力等,这便需要学校教学工作开展时积极融入思政元素,将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紧密配合,加强对学生的思想引导,才可和专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相辅相成,共同推进养老产业的发展。

(三)适应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

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各行业提供强大的发展助力,教育领域也不例外。为顺应时代的发展脚步,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也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将教学和智慧平台紧密结合,才可保障课程的教学价值充分展现出来。养老机构建设和信息技术的联系更为紧密时,高校也应注重课程建设的先进性、智慧化,加强网络平台利用的情况下,并注重思政元素的融入,才可和现代化发展趋势更加匹配,最终的课程教育质量也可大幅提升[2]。

二、产教融合视角下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存在的问题

老龄化步伐加快的过程中,也会相应地提升养老服务需求,智慧养老产业规模日益扩大,但人才不足的问题给智慧养老产业的推进造成巨大阻碍。如今的养老人才存在很大的缺口,且从业人员年龄相对较大,专业水准普遍偏低,特别是农村地区由于专业人才不足,基本是附近村民从事老年护理工作,甚至存在老年人服务老年人的情形。智慧养老产业除了医护人员、家政人员外,还需掌握信息技术的人员,才可更好地利用智能设备,但如今此种复合型人才极少。因此,高校必须加强课程的改革,积极弥补当下的人口缺口。

(一)未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科技日益进步,各种新型养老模式陆续诞生,老年人由此获得更为便捷、针对性的养老服务。以往的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工作开展时,更加偏向于老年人生活料理服务能力的培养,智慧养老服务人才与之不同,其强调的是培养掌握基本养老服务能力、心理学、医疗、信息技术等的复合型人才。传统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并未开展深入的调研工作,和产业发展前沿对接不足,极易使人才培养和岗位需求不相匹配,导致养老产业出现供需不平衡的现象。之所以会出现此现象,源于高校并未明确人才培养目标,课程教学的开展方向自然也会存在偏差,从而使教学成效不尽如人意。

(二)思想认知不到位

当下已有不少高校积极引入智能化教学设备,但这些设备基本应用于和计算机专业相关的教学活动中,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教学时还过于偏向理论性,实践操作相对不足,使得课程教学的智慧性无法充分展现出来。部分教师在课堂中仍以讲授法为主,学生长期在此教学模式下,显然会产生疲惫感,甚至在某些课堂中都是教师在唱独角戏。部分教师已对智能化设备在教学中的功能有一定的认知,但在实践开展过程中却不会在此方面花费较多的精力。在智能设备引入不到位以及教育工作者认知有误的情况下,课程教学自然和预期存在明显差别[3]。

(三)课程体系不够完善

如今的智慧养老专业基本已设置老年照护、膳食与营养、康复等课程内容,这些课程基本和养老相关,但和智慧相关的课程甚少。大部分院校尚未设置智慧相关课程,纵使已开设课程的院校,课程内容覆盖不够广泛,师资力量相对不足,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浮于表面,无法深刻感受智慧养老开展的意义。同时,学时安排中理论课程占据较高比例,实训课时远远不足。基于此种课程体系开展的教育活动,培养的学生普遍缺乏创新意识、科技素养,且动手能力也相对较弱,和智慧养老岗位需求不相匹配,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智慧养老产业的发展。

(四)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教学工作质量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这点毋庸置疑。如今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师资,基本是护理学、社会学等专业的教师通过简单学习健康与养老服务知识后上岗,一些未接受系统化培训的教师,专业能力相对较弱,难以胜任教学任务。同时,部分教师都是在毕业后直接投入到教育事业中,并无养老服务行业从业的经历,实践经验严重不足,教学时也只是纸上谈兵,难以为学生提供实质性的内容。而步入信息化时代后,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领域需要的人才还必须掌握信息技术,但如今大多数教师在此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由此可见,高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若要确保人才培育质量,加强师资建设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三、产教融合视角下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模式改革的路径

(一)凸显学生课堂主体地位,有效融入思政元素

高校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体验感,即是否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大多数院校课程教学时,已愈发注重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但仍存在思政教学和学生主体地位联动不足的问题。而产教融合视角下,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也注重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并根据实际教学状况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积极探讨该专业学生需具备的能力,做好课程的规划设计,创新教学组织模式,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尤其注重在实践操作环节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入思政元素可使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价值有更清晰的认知,教师在思政内容渗透过程中,也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借助有价值的实践案例,引导学生对养老业务和服务工作在老龄化社会中的作用形成深入认知[4]。教师为使学生的主观意识被充分激发,可围绕学生的生活,将学生家庭成员的养老需求和教学工作的开展联动分析,让学生明确自身所学专业的实际意义,从而在后续的学习中更为积极。

(二)注重开发多元教学内容,优化教材体系建设

顺应产教融合的发展要求,积极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必须对现有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教材资源进行优化。在具体开发教材资源过程中,需要注重让专业课程和思政元素进行融合,不单要在专业课程中将辅助的思政教育环节引入其中,还需借助微课视频等手段促进融合效果的提升。而引入各种先进教辅工具后,也应对教学素材和课程体系进行同步优化,教师在此情形下,需在课程规划环节将专业课程内容和思政教育内容结合设计,并对先进技术的应用情况进行明确,使得在课程编排中两者的融合可更具针对性、有效性。在优化教学素材的过程中,除了要充分发挥纸质理论知识的作用外,还需利用好实践平台促进学生有效提升实践能力。课程设置时还应加强校企合作,通过企业维度元素的融入,有效拓宽课程体系。实践课程模块设计时,将相关企业或养老机构人员引入其中,一同为课程设计出谋划策,并将和老年人实况相匹配的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其中,通过教材编排质量的全方位提升,为实践教学的落实奠定良好基础。此外,为使教材内容更具人性化,学校还可注重校本课程的开发,多与学生进行交流,明确该专业学生的实际需求,在教材体系中融入学生切实所需的知识内容,从而有效提升教材建设的灵活性。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学工作质量提升

教师应紧跟时代的发展之趋,不断更新自身的教育理念,积极学习先进的养老知识以及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高校需要结合专业建设的实际要求,打造一支结构科学、专业素养较高的教师队伍[5]。在教师队伍具体建设时,应积极引入该专业领域的优质人才,确保专任教师在相关行业有着3年以上的从业经验,即需要的是有行业资格证和教师资格证的复合型人才。同时,需定期安排教师到智慧养老岗位中进行实践锻炼,促进职业素养不断提升,才可为学生提供更为有效的实践指导。还应引入行业的专家学者到校开设讲座,或组织开展智慧养老新品展览会,使教师可获得前沿的行业资讯,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

(四)加强校企互动交流,推动校企协同发展

一方面,高校可主动为养老产业提供服务,在技术方面为机构提供有效指导。如今养老产业的从业者中,有一部分的学历不高、职业技术水平偏低,给产业的发展造成一定的限制。高校可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为产业的新员工入职培训、职业资格证书培训等活动提供协助,切实促进相关从业人员能力水平的有效提升,为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其次,养老产业创新实践活动的开展,也可积极引导师生共同参与其中[6]。除了联合研发养老行业的服务项目、服务要求等外,还可为养老产业智慧终端设备的升级提供有效协助,结合养老产业发展需求,联合科技企业研发备受老年人喜爱的智能养老服务产品,并加强智慧养老服务管理平台、健康评估软件等,使养老产业存在的研发力量偏弱、技术人员缺口过大的问题获得有效弥补,为产业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竭的发展动力。在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模式建设之下,该专业师生的创新水平也可获得有效提升,从而实现校企的共赢。

(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智慧化发展

步入信息化社会后,教师在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专业教学工作开展过程中,可积极引入微课、慕课等新兴的方式,借助VR、AR等技术手段促进课程学习的优化,激发学生的课堂参与兴趣,丰富现有的课程内容,弥补以往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的缺陷。养老专业中有很多内容是无法通过实拍抵达的,二维动画可使得抽象的概念以动态化的形式来呈现,让知识的展现更为直观化。只有信息技术的科学利用,才可使教育朝着智慧化方向发展,而教育工作的质量也会大幅提升,培养的人才和行业实际所需相匹配,从而为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良好助力。

结语

综上所述,近年来养老产业已获得不错的发展,但人才稀缺的问题始终存在,特别是复合型养老服务与管理人才缺口巨大。高校作为人才培育的主阵地,必须肩负起高端养老专业人才培养的重任,基于传统课程的基础之上,结合产教融合与课程思政的要求,对教材内容进行优化,加强校企间的协作,增加实践课程的比例,凸显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同时,在教学方面以适应社会化养老服务的人才需求为主,充分发挥高等教育在养老服务行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

本文系1.2022江苏省现代教育技术研究课题《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校企合作混合式教学模式创新研究》(课题编号:2022-R-105477);2.2023南通市热点课题《四链融合完善南通链式养老服务体系研究》(课题编号:RB23-11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杨佳敏,王文焕,翟颖莉.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J].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学报,2024,18(01):59-65.

[2]周灿.“岗课赛证”融通下的高职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24,38(01):91-96.

[3]张琳宜.高职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证岗”融合研究[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24,(02):53-56.

[4]王薇.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1+X育训结合教学改革新思路[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4,40(01):202-204.

[5]钱诗.新职业教育法视域下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建设路径研究[J].职业教育,2024,23(02):75-80.

[6]李冉亭,刘怡娟.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融入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与管理专业课程教学的路径[J].新课程研究,2023,(06):11-13.

(作者单位:江苏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