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想引领提升社会时间现代性体验的样本研究及路径探索
2024-10-19魏利
摘要:在社会时间的现代性体验背景下,本研究对医学科技工作者的时间焦虑感这一群体心理进行调查研究,结果显示样本群体在等待焦虑、过度计划、时间压力3个维度上表现出显著的群体差异。以此为基础,本研究对提升医学科技工作者的社会时间现代性体验提出了“四个一”路径,以期为加强新时代医学科技工作者的思想引领提供实践模式。
关键词:社会时间;时间焦虑感;现代性体验;科学家精神
引言
日月不居,时光如流,时间流逝之感是古今中外人们不曾间断的共同体验。随着人类社会步入风云激荡的21世纪,以知识为中心资源的第3次浪潮经济滚滚而来,“快”已成现代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常态。无论人们自觉与否,这样的社会变迁客观进程都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工作环境、生理节奏、心理状态等不同层面进行着细微却广泛的渗透。
一、医学科技工作者社会时间现代性体验的时代场域
2021年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网站上的一则提案答复引起了科研院所和科技工作者们的共同关注。提案直指科技人才课题项目申报的年龄限制,特别提出为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专设“青年项目”。该提案及答复中,“35岁以下”“40周岁以下”等关于年龄的表述频频被提及。在科技工作者职业发展的语境下,这样的时间坐标似乎无意中构建起了一种节奏范式,而将他们心中的时间焦虑感显性化。身处时代潮头的医学科技工作者们,其社会分工是认识和揭示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过程,提出防治的有效措施和方法,以此提高医学科学水平,促进人类健康,保证社会安定和繁荣[1]。他们在当下社会时间意义上所体验到的上述共性体验,正是本项研究关注的现实起点。
二、对医学科技工作者社会时间现代性体验的调查研究
(一)理论基础
1.社会时间。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之一,其特点是一维性。它总是依照着由过去、现在和将来一个方向流逝[2]。当这样一种绝对化的自然现象与人及其社会生活发生细微而广泛的联系,时间的自然性渐渐消退而被浸染成了与人的社会属性紧密联系的社会性。社会个体所拥有的时间进而衍变出更多意义,既有生物学意义上的自然时间内涵,也有社会学意义上的社会时间内涵,还有哲学意义上的历史时间内涵。其中,“社会时间”即是本研究所言说的理论场域。社会时间与个体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而不同个体的不同社会学属性均会影响他们对时间的感知,比如,不同职业的工作节奏、不同民族的节日惯例、不同家庭的生活习惯等。因此,在社会生活相对简单、变迁相对缓慢的时代,人们对社会时间拥有更多的自我掌控感。但是,当钟表出现并普及后,时间有了可度量的精确标准,社会时间被强制变得可度量,“同步”因而得以成为现实,科学管理泰勒主义便是其极端体现之一。
2.时间焦虑感。与此同时,时间在个体心理上发生了“价值启动效应”,即当人们发现某件物品的价值比较高时,则会想当然地认为这是由于它很稀少。这种时间的价值,并非可衡量的客观价值,而是不同个体经过内心衡量出的主观价值,既有时间的直接成本(相应时间内可以换取的经济和经验价值),也有时间的选择成本(相应时间内可以进行各种不同活动的项目)[3]。因此,当人们发现时间的价值越来越大的时候,就会不由自主地感知到时间的稀缺性,进而感受到时间的压力与焦虑。
(二)调查方法
1.调查问卷。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许多社会心理学家分别用不同模式、不同维度、不同方式,对不同群体进行了时间焦虑感体验测量,做出了一些有益探索与积累。直至2011年,DeVoe和Pfeffer编制出一套7条目时间焦虑感体验量表,成为相关领域中实验条件下非常重要,也是唯一可用的测量工具。我国南京大学周晓虹、陈昌凯等学者以此为基础,立足中西文化差异,结合中国社会变迁实际,编制了一份新的更符合中国时代特征的时间焦虑感测量表[4],并通过SPSS因子测试、信度和效度检验,实测有效。故本研究选用此分量表。
2.问卷结构 。本研究所使用的问卷共100道单选题,其中6道题为出于研究的需要而增设的个人基本信息题,94道题组成“个人生活自评量表”。量表中,其中84道题经因子分析萃取出9个因子维度,涵盖速度感知、时间控制、时间压力、过度计划、等待焦虑、言语模式、竞争好胜、悠闲享受、神经能量,每道题有“完全不符合、比较不符合、介于中间、比较符合、完全符合”5个计分选项,依次计分为1—5分,分值越高表示对题目表述的感受越强;另有10道测谎是非题,以“是否合乎常理”为参考实行反向计分,用来判断调查对象的真实意愿表达与否,以确定其所答问卷的有效性与否。
3.调查对象。本次调查选取在医药创新特定领域有较高知名度的某医学科研院所进行,其医学科研工作以医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研究为重点,科研岗位类别具有行业典型性。同时,该研究所人员规模适中、岗位类别多样,预期能够提供足够的样本量和差异化的样本结果。为体现群体差异性,本次调查设置了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对应医学科研工作人员(基础研究部门和开发应用部门)和非医学科研工作人员(临床工作部门、管理工作部门、后勤保障部门等)。
(三)调查结果分析及结论
1.问卷回收情况。问卷调查采用不记名方式,通过第三方平台制作成便于手机端和电脑端使用的网页模式,通过统一渠道发送至不同的调查对象。回收实验组问卷79份,对照组问卷125份。根据测谎结果,剔除无效问卷后,共回收实验组有效问卷65份,对照组有效问卷92份。
2.实验组调查结果。为了解实验组对象的群体特点,本研究对65份有效问卷进行计分统计,得出9个维度的群体平均分雷达图,如图1。
3.对照组调查情况。为了解对照组对象的群体特点,本研究对92份有效问卷进行计分统计,得出9个维度的群体平均分雷达图,如图2。
4.调查结论。在一致性方面:两组实验对象在时间控制维度上非常接近,分别达到48.6和49。这说明,实验组和对照组对象在工作节奏的安排和工作结果的产出方面有一致的心理预期和状态,同样希望用更少的时间、更快的进度实现更好的工作结果,因而产生了时间控制维度的一致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了不同群体对时间焦虑感这一现代性体验的共性感受。
在差异性方面:在维度总和值对比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反差较大的前5个维度依次是等待焦虑、过度计划、竞争好胜、时间压力、悠闲享受,见图3。在维度平均值对比中,实验组与对照组反差较大的前5个维度依次是时间压力、神经能量、过度计划、等待焦虑、竞争好胜,见图4。
对上述两组5个维度按照序位进行反向计分赋值,根据计分结果进一步筛选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反差较大的前3个维度分别是等待焦虑、过度计划、时间压力。
鉴于科研工作投入产出关系的不确定性、创新周期的长期性、工作考核的规律性等客观特点或环境因素,科技工作者若要在这样的现代性体验下实现社会时间的掌控感,往往诉诸个体层面的努力,对时间计划进行紧凑安排以期实现时间效率,但是现实体验并不理想。
三、以思想引领提升医学科技工作者社会时间现代性体验的路径
(一)秉持科学家精神,铸牢理想信念,亮一盏明灯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样本单位首先着眼于对医学科技工作者理想信念的教育引导,以5月30日“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为重要的工作节点,通过高质量发展专题座谈会、科技领域时政事件讨论交流、高精尖科技场馆单位实地参观交流等多种方式,结合常态化开展的党员教育工作、组织生活会、谈心谈话、思想动态分析会、知识分子结对等工作,多角度开展党性修养锤炼、爱国主义教育,打造出“红色530”全国科技工作日活动品牌,大力弘扬 “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科学家精神”等理想信念,在该单位科技工作者中引起思想激荡和精神共鸣。
(二)心怀国之大者,把准科研方向,带一条大路
样本单位着力于促进“国之大者”与“小我之志”的有机统一,以服务人民健康为宗旨使命,以凝聚科研创新优势资源为切实抓手,引导医学科技工作者将身心精力专注于事业初心。近年来,作为国家卫生健康委核医学重点实验室的依托单位,样本单位立定放射性药物研究与开发这个根本方向不动摇,做出了事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成功立项并推进建设全新的科研中心大楼。在可望可及的发展蓝图面前,该单位的医学科技工作者们既感受到了国家对医学科研工作的关心重视和投入支持,也预见到个人事业的开阔局面和成长空间。个体生命在自然意义、社会意义和历史意义的坐标轴上汇合到了同一指向,创新之路上的挑战因为有了“良好未来导向”而被优化为“个体的主观幸福体验”,成为时间流逝沉淀后的风景。
(三)巧用考核指挥棒,创新激励机制,提一股劲头
样本单位在思想政治工作中注重守正创新,在保持人员激励政策连续性的同时,探索建设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近年来,样本单位在新一轮考核评价体系中设置“放射性药物研究”绩效评估项目,细化了18个激励指标,覆盖放射性药物研究、开发、转化的全流程周期,以完善健全的客观工作量评价体系淡化以标准时间为评价周期带来的考核压力,以政策的创新提升科研成果的创新。在这样有的放矢的政策激励下,科研人员在放射性药物、核医学领域的多个国际权威期刊上发表最新成果,数量和质量都较以往有突破式增长;多项成果正在向着临床转化的方向积极推进。
(四)顺应个性化需求,加大精准支持,送一方暖凳
样本单位坚持人才强所战略,立足医学科技工作者的差异化需求,在科研资源的配置方面做足文章、花细功夫,对不同成长阶段的医学科技工作者给予不同的资源支持。具体而言,样本单位不仅通过落实人才专项资金、鼓励科研人员在职攻读更高学位等方式进行普适性支持,还构建起个性化、多层次的资源支持模式,例如,针对年轻人员设立青年基金项目,历练他们的科研经验和基本素养;针对后备骨干,支持选送他们赴国外一流研究中心访问求学;针对优秀骨干,支持鼓励他们在各级学会担任重要职务,挑大梁、当主角,发挥学术能量;针对引进人才,及时优化待遇政策,提升政策竞争力。在畅通职业发展渠道方面,样本单位为优秀科研骨干赋予更大的管理自主空间,开阔他们的战略视野,提升他们的前瞻性判断力、跨学科理解能力、协同组织领导能力;为不能在科研创新岗位实现自我价值的员工提供岗位流转机会,支持鼓励他们在新的工作角色中发挥优势提升自信;为暂无资助项目的科研员工,给予基本运转经费、实验场所、实验用品等各方面的兜底保障,支持他们体面坚守科研一线岗位,不让任何一位员工坐伤害科研热情的“冷板凳”。
结语
在新时代的历史坐标上,广大医学科技工作者正在用行动勾勒一幅关于使命与担当的群体“自画像”:他们是足下有根脉、身中有胆魄、脑中有办法、手中有力量、心中有定力的新时代科学家,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人民科学家,是为医学创新敢于揭榜立状的战略科学家,是能坐定科研冷板凳的抗压科学家。这幅“自画像”既是广大医学科技工作者在生命时间和历史时间意义上的宏大追求,也是本项研究希望探寻的实践彼岸。探寻真理与思想引领,同样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胡皓夫.儿科学辞典[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刘佩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辞典[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
[3]陈昌凯.时间焦虑感——剧烈社会变迁中的“中国体验”[D].南京:南京大学,2013.
[4]李小保,杜刚,吕厚超,等.现在宿命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时间焦虑和时间顺从的中介作用[J].心理研究,2020,13(01):25-31.
(作者单位: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