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落实五育并举,浅谈高校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模式

2024-10-19芦嘉俊 武健 王钰清

公关世界 2024年20期

摘要:加快推进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在高校落实五育并举培养模式,对于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促进高校思政工作育人水平,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深入研究五育并举的时代内涵,探索五育融合的新模式,加强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高校为国家培养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五育并举;全面发展;思政工作

引言

国家的未来发展离不开青少年的整体素质,他们的综合素养决定着国家的文明程度和发展潜力,着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引导学生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1]。深入研究“五育并举”的内涵及价值,主动将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行有机融合,对国家早日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

一、“五育并举”的时代价值

(一)适应了当今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当今社会变革速度前所未有,信息化、智能化、科技化的普及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分工日益精细,竞争愈发激烈。这些变化对人才的要求随之提升,为高校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教育模式已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需求,而“五育并举”的理念突破了这一局限。该理念强调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旨在培养综合素质强、能够多维度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的人才。这种培养模式有助于提升个体在未来社会和就业市场中的适应能力,突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通过实施“五育并举”,高校能够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更好地适应和满足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这一人才培养理念不仅能够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能培养出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的学生,为社会输送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同时,“五育并举”的实施有助于创新教育方法,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育内容,从而全方位提升教育质量,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人生规划奠定坚实基础。

(二)顺应国家的发展战略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关键阶段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交汇点。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科技发展和人才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肩负着为国家建设发展输送有用人才的重任。对人才的评价标准不仅包括高尚的品德,还包括良好的道德情操以及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实施“五育并举”的教育理念,能够培养出更多具备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为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提升教育的质量和效益,使教育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和人民的需求。坚持“五育并举”对于实现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促进国家的未来建设和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通过全面发展教育,高校可以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人才将成为推动国家发展的重要力量。“五育并举”的实施不仅符合国家的发展战略,也是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途径,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五育并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德育成效不够,未能贴近学生

在“五育并举”的发展过程中,德育工作的成效不够理想,未能真正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许多学校仍然沿用传统的德育模式,将其完全寄托于思想政治理论课,采用灌输式和死板的教学方式,导致学生的课程体验感较差。课堂氛围沉闷,学生积极性不高,睡觉和逃课现象屡见不鲜,难以达到预期的德育目标。思政课的形式传统老套,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更难以真正感同身受地体会课程所传达的内容。此外,“德育”的培养尚未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的合力,没有完全贯彻到教书育人的全员、全方位、全过程之中。在促进学生德育培养的校园活动方面,很多活动形式无法真正被学生所接受,流于形式,敷衍了事,未能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点进行设计,导致参与活动的学生数量寥寥无几,违背了育人的初衷。这些问题反映出当前德育工作存在的诸多不足,如教学方式单一、内容脱离实际、缺乏吸引力、各方合力不足、活动形式不够丰富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实效性+3VEwuDM0llM/v/5foQBSw==,阻碍了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因此,如何创新德育模式,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形成社会、学校、家庭的育人合力,设计符合学生需求和兴趣的校园活动,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二)智育脱离德育,未能贯彻结合

在当前的教育实践中,智育与德育之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脱节和失衡现象,这种现象在部分学校表现得尤为明显。受“重智、轻德”观念意识的影响,一些学校过分强调智育发展,忽视了德育培养的重要性,导致智育和德育之间未能形成合力,缺乏有机结合和交叉融合。具体表现为:思政课投入有限,师资力量薄弱,学生对课程的内心认同感不足;专业课教育中,教师未能深入挖掘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结合点,课程思政建设尚未切实落实;其他专业教育环节与德育培养之间也存在严重脱节,未能与思政教育紧密结合。这种智育与德育脱节的现象,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智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智力和知识技能,使其具备解决问题、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为未来发展奠定知识和技能基础;而德育则着重于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帮助完善人格,提高道德水平。两者在学生成长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只有实现智育和德育双管齐下、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格局,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和谐全面发展,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体、美、劳教育未能得到重视

在我国教育体系中,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长期以来一直是五育中的薄弱环节,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许多高校对这些领域的综合投入明显不足,导致硬件设施陈旧、课程体系不健全、师资力量匮乏等问题普遍存在。以体育教育为例,尽管其对提升大学生身体素质至关重要,但部分院校却忽视体育设施建设,致使场地条件较差。更令人担忧的是,体育课程往往缺乏科学指导,沦为可以随意提前下课或逃课的科目,反映出体育教育理念的严重滞后。美育方面同样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作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重要教育内容,美育在当前高校中普遍呈现出氛围不浓厚、课程数量和质量亟待提升的状况。劳动教育作为培育学生劳动品格、加强劳动技能训练的关键课程,也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缺乏相关要求和约束机制。更有甚者,部分学校仍过分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视了德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重要性,这种片面的教育观念导致五育在实施过程中难以形成合力,甚至出现相互割裂的情况。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教育的全面性和均衡性,不利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因此,五育融合发展的目标仍需要通过高校的高度重视以及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进一步推进。

三、关于加强“五育并举”发展的构想

(一)拓宽五育培养渠道形式 ,提升育人成效

随着00后逐渐成为校园大学生的主体群体,高校在加强学生五育培养方面应与时俱进,不断丰富育人活动形式,拓宽教育渠道。打破传统单一的育人模式,对于思政工作的整体布局和提升育人成效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以往对学生德育培养,很多情况下依靠单一的课堂形式,即使开展一些相关的校园活动,类型也比较简单。在这种单调的形式之下,学生们会逐渐感到疲倦,从而丧失对课堂或活动的兴趣。作为受教育主体的学生如果无法直接参与其中,则难以达到育人目的。因此,通过开展贴近学生、多种渠道的活动形式,可以有效加强育人成效并保证持续性发展,多渠道地促进学生能力的培育。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志愿服务活动、文化艺术比赛等,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增长见识、陶冶情操,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实现知行合一。例如,将思政课从教室内搬进校园,开展爱国诗歌朗诵比赛等形式的活动,可以让作为受众群体的学生更广泛地投身于活动之中。专业课教育作为学生大学4年的必修课,也可以通过第二课堂的形式来进一步巩固课程内容,拓宽育人的主渠道。通过创新育人活动形式,丰富教育内容,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才能真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育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五育工作取得实效。

(二)加强五育课程体系建设,改善课程质量

高校作为教书育人、人才培育的摇篮,要想加强五育建设,首当其冲的是从课程建设上着手[2]。当前,许多学校对五育的相关课程开设还略显不足,师资配备以及配套设施都不够充分,因此对五育的课程建设亟需加强。德育课程需要提升课程的创新能力,改变课堂形式,引入多方面、多维度的内容知识,丰富课堂内容,改善以往在学生心中思政课刻板枯燥的印象。专业课应与思政课形成聚合效应,二者相互贯穿,增强专业课中的德育内容,将德育培养和考核融入其中。而其他课程,尤其是关于体美劳教育方面,学校应积极开设相关课程,并引入优秀师资来为学生弥补这些方面的短板。在体育培养方面,应建立科学的课程培养体系,提升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加强学生体育技能的训练,让学生从观念上认识到拥有健康体魄的重要性,将体育精神渗透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美育方面,开设艺术审美修养类课程,提升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发现和感知生活中美的能力,并具备对美学的鉴赏能力,从而完善人格,增强艺术修养。在劳动教育方面,开展劳动观念与技能相关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取向,让劳动光荣、劳动伟大、劳动美丽的价值观念扎根于学生心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劳动能力,使学生都能拥有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品质。只有通过完善五育课程体系建设,提高课程质量和教学水平,才能真正实现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形成教师多级联动机制,实现协同育人

在当下的高校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五育并举的育人格局,促进学生各方面综合素质全面发展,不能单纯地只依赖一个人,也并非只依靠一类人,而是依靠学生的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健康师甚至专业教师和公共课教师等多种教师角色共同努力,齐头并进,彼此形成联动。从思政课堂到专业课堂、从必修课程到选修课程,各个环节,层层推进,共同构建其五育发展的模式,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而共同发力。学校应加大对音体美等学科师资的培养力度,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同时,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培训和学习活动,不断更新教育观念和方法,以更加适应五育并举的教学需求。以理论武装、学科教学、实践教育、文化教育、网络教育等多方面入手,协同育人、同向同行,进而形成全面的育人格局。在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如果想落实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只凭借思政课程的教学难以实现这一目的。因此对于学生品德方面的教育,它不仅是基础课教师的义务,同样也是专业课教师的义不容辞的任务,专业课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专业技能训练和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也需要加强对学生品德修养培养方面的重视程度。教师应着重提升课程的创新能力,加强课程的亲和力,以共情之心来建立课程和学生之间的纽带,增强育德意识。在实际育人过程中,只有专业让专业教师和基础课教师形成联动教学的课程格局,进一步深刻认识到教书育人的根本任务,才能够进一步加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将五育并举真正地落在实处。

结语

“五育”并举 作为新时代教育发展的重要理念,对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深远影响。当前,其实施仍面临诸多挑战,需要高校不断创新教育模式,完善课程体系,加强师资建设,形成协同育人机制。通过拓宽育人渠道,提升教育质量,改善课程内容,实现德、智、体、美、劳的有机融合,才能真正落实五育并举的教育目标。这不仅是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也是顺应国家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唯有多方共同努力,才能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

本文系2023年度河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文旅融合背景下中原乡村景观艺术化更新模式研究》(项目编号:2023CYS05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李庆九.落实“五育”并举 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兼谈高品质学校的核心指向及其行动方略[J].教育科学论坛,2019,(29):8-13.

[2]杨培明.重新认识和思考“五育”并举[J].人民教育,2020,(19):50-52.

(作者单位:河南农业大学)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