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美育的价值指向、现实困境与破解对策
2024-10-19李清薇
摘要:云南地方高校的美育工作在各方面取得了诸多可喜的进展和成就,但还存在诸多矛盾与问题,如高校美育工作与现阶段的教育改革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对于美育概念的认知不够清晰,对于“何谓美育”和“美育何为”的问题,认识还不够科学、全面与系统,而在美育目标的落实之中还存在诸多矛盾。高校需要进一步科学、清晰与准确地认识美育这一范畴,在对美育的顶层设计之中凸显美育的现实工具性与未来价值性的统一,探索大美育体系的构建,创新美育的实施路径、方式与方法,将美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
关键词:新时代;高校;美育
引言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高校的美育工作既不能适应于当下的教育改革发展,也不能和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育人体系相适应,更不能满足当下大学生的美育资源需求。在《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的教育战略部署安排中,重申了学校美育工作的重要性,强调要对学校美育进行全面加强与改进。
一、新时代高校美育的价值指向
(一)关涉人的全面发展
美育所关涉的是人的教育,它所指向的教育目标不仅仅是对美自身的关注,更在于通过审美意识的培养、审美素养的提升与审美活动的开展,指向于人的存在方式本身,进而不断促进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美育具有中介性,通过鉴赏美与传递美感教育,促进个体的德性养成与人生境界的提升。美与德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天然联系,美育对于立德树人有着重要的价值与作用。无论是孔子、康德、鲍姆嘉通、席勒还是马克思,都深入地探讨了美育与人的教育之间的关系,美育自身所拥有的情感性、丰富性的特点,能够与人的道德教化相互弥补与融通。美育不仅能够促进个人的成长,还能通过美的价值追求与情感共鸣,促进个体的完善、人格的健全与全面的发展。
(二)对中华美育精神的传承
在新的历史时期,高校美育工作担负着传承中华美育精神的重要使命。中华美育精神有着深厚的历史基础与底蕴。美育对于教育对象审美能力的提升、高尚情操的陶冶、美好心灵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美育这一词的兴起是在近代,而在中国古代美育这一词相当于乐教,在《尚书》中就提及要用诗歌、音乐等艺术来对人进行教导,让人们有着正直、温和、庄重、简约等特点。在古代社会,中华文明之中就注重礼乐之教,重视美所具有的育人作用。孔子首创私学,重视将礼乐之教贯穿于教学的各环节,也重视礼对于个人道德品质的影响。他主张将礼作为人生之根本,用乐来进行人生的完善,通过礼的约束与规范来实现德性的教化,对人格塑造实现潜移默化的影响。到近代中国,王国维首次提倡美育,强调德、智、体、美四育并重。蔡元培第一次在教育史上确定了美育的重要地位与作用,认为美育与德育在教育实践之中是不可分割的整体。中华美育精神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新时代高校需要将中华美育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1]。
(三)立德树人目标的落实
从改革开放以后,学校教育之中美育的地位得以重视和提升,国家颁布了系列的文件。随着国家对美育的重视以及在教育改革之中美育作用的凸显,使美育逐渐提升到与德育、智育、体育等同等重要的位置。对于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全面加强与改进之中,强调对于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的落实,需要引领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美育观念,实现以美育人与以美化人。新时代以来,国家高度重视艺术的重要作用与价值,重视美育在立德树人中的功能,强调文艺作品对于个人思想的启迪、心灵的温润与人生的陶冶。高校立身的根本在于立德树人,需要将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要将立德树人融入各环节与领域。在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的过程中,需要不断改进学校美育工作,不断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明确立德树人是美育的根本宗旨与根本遵循。在思想上需要将学校美育工作与立德树人的根本方向统一起来,正确认识美育对于学生与学校的重要价值,不断优化美育的顶层设计,促进学校美育改革。
二、新时代高校美育的现2e98f765443622ad70fa0b4a8b607d7e实困境
(一)对美育范畴认知的模糊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美育的重视,关于美育的学理研究与教育实践层面的探讨都有了很多的成果与可供借鉴的经验。但是,对于美育范畴的认识,有的研究是以席勒、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为核心,从社会价值与美育育人的功能的出发进行探讨,认为美育能够激发人的内在心灵,塑造高尚的人格,起着陶冶的作用。有的将美育局限于艺术技能的培养与教育,认为绘画、舞蹈等课程的开设就完成了学生的审美教育。有的认为美育的目的在于推进素质教育,更多的是培养人文素质、素质与精神等。这些观点对于美育的部分内涵与功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易于将美育的局部功能当作美育本身的属性,在观念上以偏概全,使高校美育的贯彻与落实产生偏差[2]。
(二)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边缘化
在部分高校之中,美育存在名不副实与名高位低等现象。在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与考核评价等指标体系之中,美育常常落入边缘化或是配角的位置,美育教育实践的开展也多限于课外活动之中或者纳入选修课之内,被置于常规教学或是必修课之外,有的甚至成了可有可无的课程。尽管近年来国家颁布了诸多的文件,强调美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但是各高等院校、各不同的专业中,美育应当置于什么样的位置与作用,依旧认识不够清晰。当前的学校教育中,部分学校的美育工作仍处于薄弱环节,不同专业之中对于美育的实施路径、方式方法的认识还不够充分,美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脱节,使美育工作在具体的实践与开展之中,发挥不了应有的价值与作用,逐渐被边缘化。
(三)美育实施过程中的诸多矛盾
1.国家政策要求与学校政策落实之间的矛盾
国家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从政策、制度等顶层设计的层面,凸显了美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强调高校在落实国家美育政策之中的重要战略意义。但是在部分高校的实施之中,还停留于已有的教育理念、工作思维之中,学校对于美育的实施没有准确的评价机制,对于资源配置、课程开发、队伍建设等方面还有所欠缺。
2.构建大美育体系与美育评价指标间的矛盾
现阶段的大部分高校都由艺术教育代替了美育,旨在通过艺术教育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同时,未重视对于美育的联合创新,美育工作仅限于学校内部的开展,未能有效联合校外资源探索合作培养的模式,也未能将美育与其他教育工作相整合,使专业教育与美育充分融合,未能充分挖掘各学科之中的审美要素。在美育的实施过程中,没能构建大美育体系,未能实现美育的跨界整合以及政府部门、社会组织间的联合互动。
3.学校美育发展需求与美育师资短缺之间的矛盾
国家出台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政策文件之中,提出了针对薄弱学校与薄弱环节的改进措施与建议,清晰地给出了时间表与路线图。但在高校推进美育工作的过程之中,却面临专业师资严重短缺的局面,部分高校却很难配备充足的美育教师[3]。
三、新时代高校美育的破解对策
(一)澄清美育理念的诸多误区
对于美育范畴的准确认识,不仅仅是美育研究的起点,更是在学校美育培养方案设定、美育课程设置等环节中的重要依据与指导。对于美育这一观念的准确认识与美育功能之间有着密切的逻辑联系,将美育功能简单地视作人的情感培养、审美情趣培养,将美育视作简单地视作艺术鉴赏课、艺术理论课,或者将其沦为德育、智育的工具、附庸,都是片面与不合理的认识。美育作为高校五育并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环节中的重要组成,既是人的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在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中也发挥着重要的功能和作用。美育自身与学校的整合教育目的具有一致性的方向与目标,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与功能,同时它还有着自身的规定性与特定的教育功能,在整个教育结构之中起着支撑的作用。美育到底可以做什么,既关系到美育的功能、作用,还关系到美育实施的路径与方法,如美育自身的教育目标、美育课程的设置,在整合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实施计划中的体现。高校应对美育的基本范畴与美育的功能这两个问题进行清晰的辨析、科学的认识与准确的判断,准确把握美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与立德树人中的重要价值与作用,避免在美育实践活动开展的过程之中出现思想混乱或迷茫,使美育最终的教育效果背离了美育的初衷或应有的价值。
(二)凸显美育的工具性与价值性的统一
在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体系中,美育是不可或缺的部分,也是必修的学分。高校的美育,不仅具有现实的工具性作用,还具有未来的价值性作用,将两者对立或者简单地割裂,均为不正确的做法。在现实生活中,美育对于德育、智育都有着促进作用。立德树人作为高校的首要任务,德育在于将社会道德规范与主流的价值观念灌输给学生,让其能够自觉地遵守,使自身的行为举止与社会道德相符合,并不断提升自身的道德修养与素质。美育与德育能够相辅相成,能够促进社会准则与社会道德规范对教育对象潜移默化的内化,通过美育进行道德教化的目标,让教育对象能够自觉地内化与吸收,使美育充分发挥伦理教化与社会政治的工具性功能。美育在非智力因素的形成中具有重要价值,可以促使教育对象将知识转化为自身的内在素质,不断提升其精神境界,指向个人的成长与完善。高校在美育目标的设置上,需要强调现实工具性与未来价值性的相互统一,将美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弥补专业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与完整人格中的不足,促进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有机融合。通过美育能够让教育对象体悟与感悟美的价值,通过美育促进学校教育中立德树人与全面发展的实现,不断完善美育实践活动实施机制,将美育纳入学校必修的规定项目之中,将美育成为学生成长过程之中的必修课,成为高等教育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4]。
(三)改善美育实施的薄弱环节
1.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美育平台与丰富的美育资源
通过美育师资的扩充与配置,开启补足美育的相关课程,不断扩充美育课程的容量,增加精品课程的开设。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使学生能够有机会轮流接受美育理论教学,参与美育课程的学习。在办学理念上重视对于学生美育素养的培养与审美能力的提升,在开展美育实践的过程中,重视对于学生的指导。高校结合国家对于美育的顶层设计、社会对于美育的期许以及学生对于美育的需求,通过跨学校、跨区域的美育课程资源开发,加大对于美育相关的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使学校美育达到国家要求的标准与社会的期许。
2.探索构建大美育体系
高校美育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联合地方、企业、高校等共同探索合作培养的模式,建立协同育人机制。通过美育资源的整合,充分挖掘各学科专业之中的审美要素,在尊重育人规律的基础上,实现跨界的互动与联合,充分挖掘其他学科的美育元素,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强调审美的要素。通过课内外、校内外以及政府部门、企业组织之间的相互联动,探索大美育体系的构建。
3.美育师资队伍的培养与建设
高校美育工作的开展,人才位于第一位,学校应积极争取各类政策,积极地招揽各类美育人才,吸纳社会上有着突出艺术技能、成就的个人成为美育的专家人才,比如非遗传承人进校园、进课堂等。高校基于自身已有的条件,培养一批具有专业能力的优秀指导教师,挖掘学校自身已有的资源,搭建平台促进这部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通过与其他艺术院校的合作,联合培养专门化的美育人才,也可进行师资合作,不断扩充学校的师资队伍供给。
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需要进一步科学、清晰与准确地认识美育这一范畴,在对美育的顶层设计之中凸显美育的现实工具性与未来价值性的统一,探索大美育体系的构建,创新美育的实施路径、方式与方法,将美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中。
本文系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云南地方美育实施困境及其破解对策研究》(项目编号:2023J0990)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杨宗元.坚持立德树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J].红旗文稿,2022,(08):40-42.
[2]王萌.高校美育的逻辑起点、现实困境及突破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12):68-75+95.
[3]丁予茜.以美育人以美化人加强高校美育工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8,(24):40-41.
[4]杨杰.当前高校美育工作的瓶颈及其问题辨析[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65(03):127-140.
(作者单位:玉溪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