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独立新校区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路径探析

2024-10-19邹晓婷

公关世界 2024年20期

摘要: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是高校开展大学生育人工作的开端环节,其教育效果与大学新生的成长成才以及高校整体人才的培养质量息息相关。本文首先结合高校独立新校区的特殊地域环境以及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意义进行合理分析,然后通过对大学新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独立新校区的大学新生在适应大学生活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形成原因,最后总结探讨独立新校区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有效路径,以求创新高校学生适应性教育的方式方法,帮助学生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

关键词:适应性教育;独立新校区;“00后”大学新生

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不少高校采取两校区办学模式,在原有校园之外建立一个新的、独立的校区,并安排大一新生入住独立新校区。考虑到独立新校区地域环境的特殊性,这部分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另一方面,“00后”大学新生出生在“信息时代”,因而思维活跃、价值多元、创新意识较强。面对新环境的挑战,特别是对于缺乏前辈指导的“00后”一代,如何协助他们快速实现身份转换、适应大学生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独立新校区特有的地域环境以及大学新生特点,以青岛某高校独立新校区新生作为调查研究对象,从崭新的角度探析新生适应性教育,有助于解决大学新生适应大学生活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拓展三全育人新路径,提升大学生育人工作有效性[1]。

一、独立新校区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意义

大学独立新校区通常具有完整的教学设施、科研设施和行政设施,可以独立地承担大学的部分或全部功能,具有独立性、完整性、扩展性、多元化以及共享性的特点。虽然独立新校区可以满足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基本需求,但由于其在地理位置上通常与原校区有一定的距离,这种相对独立性容易致使新校区与原校区难以保持紧密的联系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的难度也稍大;另一方面,对于刚刚高中毕业便入住新校区的“00后”大学生而言,入学之初往往难以顺利适应校园生活。因而,结合独立新校区特有的地域环境,从崭新的角度探析新生适应性教育,有助于大学生顺利适应新生活、成功地实现角色转换,也有助于为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从而促进高校教育工作的全过程育人发展。

二、独立新校区大学新生存在的适应性问题

(一)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青岛某大学独立校区大学新生为调查对象,旨在探讨独立新校区的大学新生在适应大学生活过程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从而帮助大学新生顺利地适应大学生活、成功地实现角色转换,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良好的基础。调查问卷包含60个问题,利用问卷星调查系统面向该高校独立新校区大一新生进行发放,共收到了48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2]。

(二)独立新校区大学新生存在的主要适应性问题

如表1所示,独立新校区的特殊地域环境对新生的适应性产生一定影响。超过一半(57.5%)的学生出现过不适情况,且大部分人在入学后的前3个月内产生,其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和生活方面[3]。首先,学习不适最为明显,占比32.92%;其次,生活身心不适及校区管理制度、两校区交流障碍感到不适的新生占比也较高,分别为26.88%和22.71%;而另一方面对于人际交往障碍和教学方式感到不适的学生较少,分别为13.33%和17.5%。

1.学习不适具体表现

问卷结果显示,虽大部分人对自己的专业比较满意,但大多数人认为专业知识难度适中,且有超过45%的学生认为自己专业的发展前景一般,就业面较窄,对自己专业的发展前景持谨慎态度,甚至有18.96%的学生有转专业的想法,这反映出同学们存在学习目标不清晰、没有明确的学习规划、专业难度较高、学习动力不足等不适。

2.生活不适具体表现

关于独立新校区的生活的不便性方面,大约一半学生表示对大学生活的预期与实际有所不同,主要表现为对餐饮口味、饮食习惯、校区位置与交通等方面。80%的学生认为“新校区非常偏僻,交通不便”,54.58%的学生认为“新校区缺乏与城市文化的密切互动,非常密闭”。由此可见,学生们对独立新校区的位置、交通以及文化生活表现出极大的不适。

三、独立新校区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原因分析

独立新校区大学新生出现不适应的最主要的原因集中在适应性教育开展力度、办学模式和资源分配、独立新校区的特殊性及学生的自适应能力等方面。

(一)入学教育、专业教育开展力度不够

入学教育的开展力度会影响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如表2所示,51.25%的学生认为产生不适的原因在于“学习目标不明确、专业不了解、学习压力大”,可见独立新校区新生产生不适的主要因素来源于入学教育以及专业教育开展的力度不充分、教育覆盖面不够广泛、内容不够丰富等。

(二)独立新校区办学模式不变、资源分配不均匀

独立新校区的办学模式会影响校园资源分配,进而影响校园文化传承。结果显示,93.75%的学生认为高年级老生的传帮带作用很重要。另外,62.92%的新生认为“新校区不利于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的沟通交流”,51.67%的新生“授课教师不在学校周边居住,不利于师生课余交流”,54.58%的新生认为“新校区缺乏与城市文化的密切互动,非常密闭”,这都说明独立新校区的办学模式下的资源分配不均匀使教师以及高年级老生无法和新生进行有效且便利的交流,甚至无法感受主校区的文化氛围等,因而致使新生产生不适[4]。

(三)独立新校区位置偏僻、交通不便

本次调查的大学独立校区位于小镇,与主校区位置相隔较远。结果显示,50.42%的学生认为进入独立新校区后存在“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心理失衡”等问题,从而引起不适。此外,80%的学生认为“新校区非常偏僻,交通不便”。可见,独立新校区的特殊性致使两校区办学模式下存在师生互动交流不方便、高年级学生的传帮带作用无法发挥等问题,从而导致新生出现心理落差与失衡的现象。

(四)学生自适应能力不高

认为“环境的突然改变、水土不服、想家”和“个人特殊原因(性格、心理)”致使自己产生不适的新生比例分别为45%和33.54%,另有19.38%的学生认为自己“不会处理大学人际关系、失恋等”,可以推测新生的自我适应能力与水平较低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力度不够也是产生不适的影响因素之一。

四、独立新校区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针对性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教育内容多样化

高校育人工作是高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应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5]。为实现全员、全方位帮助大学新生快速适应大学生活,学校应针对性地开展适应性教育,丰富教育内容。内容不应只停留在生活适应教育层次,更应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习适应性教育等。此外,教育范围需涉及校史校情、校规校纪教育、院系入学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业生活指导、理想信念教育、军事教育和人际交往技巧教育等多方面。

(二)拓展适应性教育新路径,丰富教育新方法

苟日新则日日新。面临具有特殊性的“00”后大学新生,高校也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发展“君子之学必日新”的精神开展大学新生喜闻乐见的适应性教育方法。要充分利用现代化新媒体建立健全网络新生适应性教育平台,利用两微两端、抖音、学校官媒等进行教育宣传;要利用QQ群、微信群等方式以班级或宿舍为单位建立互动交流平台,及时了解大学新生的困难,从而有效且及时地解决新生问题;要充分发挥好辅导员及班主任的引导监督作用,通过建立网络评价系统或者匿名表白墙等方式做到由点及线及面的全方位教育,真正实现师生间、教职员工间、学生间的互动交流。

(三)实现校区交流常态化,加强独立校区文化建设

大学校园文化与大学生的生活、学习息息相关,对其认知、行为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持续性影响。为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实现两校区交流常态化建设,必须精心组织校园文化活动以弥补独立新校区位置偏僻带来的不足。可在关键时间节点举办“大学生科技文化节”“大学生挑战杯”等形式新颖的校园文化活动,也可以班级或者寝室为单位开展公寓文化节、新老生交流会、学生座谈会、专任教师讲座等更好地了解新生诉求,实现校区交流常态化。

(四)构建家校互动教育平台,健全协同育人体系

高校育人工作既要坚持育人导向,突出价值引领,同时要坚持协同联动,强化责任落实。为提升独立新校区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的质量,应充分发挥家校联动的作用,构建家校互动适应性教育平台,建立健全协同育人体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要充分利用微信群、QQ群等网络平台或电话、短信交流等方式加强与新生父母的沟通交流。一方面及时向家长反映学校对学生的培养计划、学生的生活学习状况,让家长放心;另一方面也要及时了解学生的以往情况、心理状态等,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指导与关怀。

(五)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学生自适应能力

独立新校区大学新生进入大学之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适应性问题,加上家庭、受教育环境、成长经历的不同,无论是自我认识还是人际交往、自然环境等方面都面临全面的调整适应。在巨大的压力下,不少学生容易产生心理问题,而如何帮助学生提升自我适应能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也显得极其重要。

首先,要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通过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新生心理适应讲座”来帮助大学新生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其次,要利用现有宣传媒介,做好宣传工作。利用学校的广播、电视、校刊校报、板报等宣传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大学新生心理保健意识;再者,要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健全完善心理健康网络。要做好开学初的心理普查工作,对心理问题学生做到重点辅导与监控,从而防患于未然。同时也要建立校级、院级、班级心理健康小组,通过构建心理健康保健网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最后,要积极倡导学生进行主体自我教育,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多引导学生主动参加“个人成长小组”等团队活动,不断提升新生的自我调控、自我激励、自我发展与认知的能力,掌握自我调控的方法,从而适应复杂的社会生活变化。

结语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独立新校区大学新生的适应性教育问题日益凸显。本文以青岛某高校为例,深入探讨了独立新校区大学新生面临的适应性问题及成因,并总结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结果发现,独立新校区大学新生在学业适应、生活适应和人际交往适应存在诸多不适,只有学校、家庭、社会和学生自身的共同参与,才能够真正提升学生的适应能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帮助和引导独立新校区大学生树立远大目标、保持良好的人际、发现自身优点以便尽快适应教育环境,是一项系统工程,是培养中国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必经之路,以期培养出更多具有良好适应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的新时代大学生。

本文系青岛农业大学2023年度思想政治课题《独立新校区大学新生适应性教育路径探析——以青岛农业大学大学为例》(课题编号:QNSZ2023099)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孙磊,邓丽芳,侯丹丹.大学新生适应性心理问题的案例分析与干预启示——基于高校辅导员工作视角[J].教育教学论坛,2023,(39):1-4.

[2]郝春芝,王蒙蒙,薛祝缘,等.新时代“五育并举”背景下大学生适应性教育的问题及对策[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23(03):33-36.

[3]宋雅倩.辅导员视阈下大学新生适应性问题成因分析及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21,(24):45-48.

[4]尹莉.“三全育人”理念下大学生适应性教育研究——以北京理工大学珠海学院商学院为例[J].高教学刊,2023,9(10):182-185.

[5]杜召辉,史蜜儿.两校区办学模式下大学生适应性教育调查[J].教育观察, 2020,(04):70-71 .

(作者单位:青岛农业大学)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