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心理委员朋辈辅导模式研究

2024-10-19王君

公关世界 2024年20期

摘要:心理委员作为高职院校朋辈心理辅导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心理健康辅导、心理知识宣传、心理危机预防等重要任务,在高校四级心理教育工作网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分析目前心理委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优化策略,结合笔者所在学校实践探索,尝试构建以二级辅导站为阵地,以班级心理委员为主体,以重要时间节点为契机的高职院校朋辈辅导模式,以期为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心理委员;朋辈辅导

引言

中共教育部党组于2018年颁发的《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提出,“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积极进行心理健康自助互助”。发挥学生主体作用,首先要加强大学生朋辈辅导队伍建设,发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功能;其次要激发全体学生主观能动性,不断扩大心理育人辐射面,构建多元化心理委员朋辈辅导模式,发挥全员育人作用,提升心理育人实效。

一、心理委员与朋辈辅导

心理委员指在高校班级内专门承担心理健康教育相关职责的班委成员。在高校班级里设置心理委员是由2004年天津大学首次尝试设立,最初是为了应对高校学生心理危机事件,做到心理危机问题的早发现早干预。在近几年的工作和实践过程中,将心理委员的职责定位在宣传员、组织员、信息员和助人者[1]。心理委员在班级学生中产生,作为连接班级学生和老师的纽带,是大学生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重要力量,也是高校危机干预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心理委员作为“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重要一环,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他们是所在班级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员,是帮助同学排忧解难的朋辈辅导员,也是及时发现同学存在潜在心理问题的“岗哨”,是推荐同学寻求心理咨询的“中转站”[3]。

朋辈辅导是以“同辈”和“朋友”的关系为基础,以“非专业心理咨询”的方式,向周围的同学和朋友提供心理帮助[4]。朋辈辅导者具有年龄相近、环境相同、经验和价值观相似等特点,具备着特有的优势,在高校心理健康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班级心理委员作为连接学院与班级的桥梁,面向班级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在班级中承担心理健康教育重要职能。班级心理委员本人一方面具有较强的助人意愿,另一方面直接面向班级同学进行工作,是朋辈心理辅导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二、高职院校心理委员朋辈心理辅导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心理委员队伍作为“四级网络”中的重要一环,其建设发展一直备受重视。目前,许多高职院校已设立了班级心理委员并建立了班级心理委员工作制度,取得了一定的工作实效。然而,在对心理委员朋辈心理辅导队伍进行选拔和培养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

(一)心理委员的选拔程序不够规范

心理委员作为朋辈心理辅导的主力军,除了要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和工作技巧外,还应该具备热心、爱心、责任心以及服务意识和助人意愿。而当前的心理委员选拔过程中还存在重视程度不够,对心理委员职责认识不清,缺乏对心理委员所需特质进行科学有效测评的情况,导致选出的心理委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和素质参差不齐,工作成效难以保证。

(二)心理委员对自身角色定位不够明晰

班级心理委员对自身角色还存在定位不够清晰的情况,学院朋辈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缺乏明确的分工和立体式的构建。如何帮助心理委员明确其岗位角色,规范自身的角色行为,成为当前心理委员队伍建设的重要问题。

(三)心理委员专业培训缺乏系统性与实效性

部分高校虽然对心理委员开展了朋辈心理辅导培训,但培训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1)培训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情况,导致心理委员无法将其直接应用于实际工作当中;(2)培训方式单一,培训缺乏系统、持续性,培训时间相对集中,缺乏连续性;(3)培训师资力量的薄弱也使培训效果不尽如人意,可以通过发挥不同教师所长,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四)心理委员考核与奖励机制不够健全

长期以来,班级心理委员的工作效果缺乏持续有效地评估。这就亟须建立完善的过程性评价标准,以此激励心理委员实现个人成长,推动心理委员工作能力提升,增强心理委员工作责任感与使命感。

三、高职院校班级心理委员队伍建设与培养

针对当前学院心理委员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可以从规范心理委员选拔程序,帮助心理委员明晰自身角色身份,优化心理委员培训体系,完善心理委员考核与奖励机制几个方面进行实践探索。

(一)建立科学有效的心理委员选拔机制,严把心理委员“入口关”

心理委员一职对个人素质和综合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敏锐、热情、善于沟通、乐于助人、有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服务意识等个性特点和能力是后续顺利开展心理互助工作的重要保障。建立科学有效的心理委员选拔机制是心理委员队伍建设的第一步,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可以通过把握重要时间节点开展心理委员选拔工作。心理健康中心可以联合学生处共同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工作,将心理委员选拔通知纳入新生入学教育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块。通过播放心理委员工作掠影视频,让新生了解心理委员的工作性质,邀请老生介绍心理委员培训和考核机制,吸引乐于助人和寻求自我成长的同学参与到心理委员的竞选之中。通过问卷测评,测试心理委员候选者人格特质和胜任力情况,根据个人自愿报名、班级选举推荐、辅导员考察确认、专业培训培养的原则产生。

(二)提升心理委员角色认同,实现“助人—自助”型成长

心理委员的心理育人功能既表现在助人上,也表现在自助上,既反映在育心上,也反映在育德上,是两者的结合。心理委员在帮助他人解决心理困扰的同时,其个人成长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一样具有重要意义。健全高校心理危机预防和快速反应机制,建立学校、院系、班级、宿舍“四级”预警防控体系。心理委员是班级和宿舍两极的关键力量。高校心理委员角色自我认同能充分反映心理委员的胜任力、高校心理委员制度建设成效及心理健康“四级”预警防控体系是否健全。

心理委员作为高校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班级这一层面的主体,在日常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心理问题筛查与发现的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研究者对心理委员的角色定位可以概括为以下4点:(1)维护自身心理健康的示范者;(2)心理健康基础知识的宣传者;(3)维护同学心理健康的支持者;(4)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现者[5]。针对心理委员在日常工作中的角色边界问题、自身发展与助人行为的关系协调问题、心理委员在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干预中实际扮演的角色以及所发挥的作用问题,可尝试以专业成长小组、心理委员工作坊等形式开展系列主题活动,帮助心理委员明晰其身份角色和工作职责,避免因角色不明晰而产生的低自我效能感、自我否定和职业倦怠等消极情况的发生。

(三)优化心理委员培养体系,提升心理委员工作胜任力

高职院校可以依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和《心理委员职业能力提升》选修课,提升心理委员专业理论水平。笔者所在学校已面向全体大一新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且面向全校班级心理委员开设了《班级心理委员能力提升》专业限制选修课,并尝试进一步开设其他心理学专业课程。通过集中讲授《心理委员标准化教程》等内容,对班级心理委员进行系统的心理学理论知识教育教学。通过对包括心理健康的标准、常见心理问题的症状及识别、心理咨询的理论流派、心理咨询中的伦理问题、心理咨询的谈话艺术、心理委员的会谈技巧等理论知识的学习,提升心理委员专业理论水平。通过开设主题班会策划、团体辅导方案设计、案例分析、班级心理训练活动模拟演练、个人体验分享、合作探究、心理情景剧创作等实践模块,提升心理委员的实际操作水平,从而为班级同学提供更加科学和专业的帮助。

以“互学互鉴,共同成长”为目标,形成朋辈辅导互助新模式。在心理委员队伍建设过程中探索实行“引进来,走出去”的互助交流模式,加强与兄弟院校的学习交流,使心理委员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在高年级的心理委员中评选出一些专业基础扎实、责任心强、工作能力突出的队伍骨干,分配至各二级学院指导新生心理委员开展工作,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促进新生班级心理委员快速成长,增强团队凝聚力,形成“以老带新,共同成长”的良好局面。

(四)构建心理委员考核评价机制,激励心理委员内生动力

构建多维度、全过程的评价机制,建立心理委员“自评—互评—他评”的评价体系。通过对心理委员选拔竞聘、评优评先,激发心理委员工作动力。成立心理社团,依托社团召开全体成员大会、换届选举等活动,进一步规范心理委员队伍考核机制。编制《班级心理委员工作手册》,使心理委员的工作有据可循且留有痕迹。除此之外,可在每年心理健康月进行先进表彰,评选出“校十佳心理委员”“最美心灵使者”,激发心理委员工作积极性。除了评奖评优之外,还要为心理委员的专业发展提供便利,提供日常学习研讨的场所和技术支持,为心理委员做好生涯规划,激发学生内生动力,使他们在服务学生中实现自我成长,提升自我价值感。

四、高职院校心理委员朋辈辅导模式探索

(一)加强二级辅导站建设,发挥朋辈辅导员主观能动性

学院二级心理辅导站作为校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延伸,是学校心理咨询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班级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等朋辈辅导员的重要活动阵地。二级心理辅导站负责落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划,预防、发现、解决学生的发展性心理问题,进行心理危机的防范和初步干预,对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等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前,笔者所在学校8个二级学院已全部完成二级辅导站建站工作并配备专门的心理辅导员,成立了心理委员和宿舍心理信息员朋辈辅导队伍。通过5年时间的探索与发展,各二级学院建立了二级辅导站工作制度,明确了各岗位工作职责。结合不同学院学生特点与需求,不断加强硬件建设,创新心理育人途径,提供个性化服务,提升学生满意度。部分二级辅导站已经形成了一些具有学院特色的品牌活动。信息技术学院“阳光心情”二级心理辅导站探索以专业特色带动心理健康工作的模式,建立以“心理漫画设计大赛”和“一日VLOG”为特色的网络心理育人模式;财会金融学院“馨和易站”探索以手语操为特色,依托心理社团,开展系列团体辅导活动的朋辈心理育人形式;能源化工学院“聚·心屿工作室”通过开展心理主题班会、“21天不抱怨打卡”等丰富多彩的班团活动,提倡同学之间的相互协作,给予彼此精神支持的互助心理育人形式等。

通过充分发挥各二级心理辅导站作用,打造“一院一品”特色心理品牌活动,不仅丰富了教育形式,拓展了教育渠道,提升了学生参与度,增强了心理育人活动的亲和力和感染力,而且还激发了朋辈辅导员归属感和荣誉感,有效提升朋辈辅导队伍心理育人水平。

(二)抓住关键人物,构建多元朋辈心理辅导队伍

发挥二级学院心理辅导员的重要作用。二级学院作为高校四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网络的第二层,要明确二级学院心理辅导员工作职责和工作流程,将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危机预防重心下移。通过专题培训、主题沙龙、案例研讨、实战操作等形式,提高心理辅导员心理育人能力。通过定期开展心理督导,提升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

常抓班级心理委员这支主力队伍。班级心理委员作为连接学院与班级的桥梁,面向班级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工作。学校心理中心通过开设《心理委员职业能力提升》专项选修课程对心理委员进行集中培训,通过系统的课程提升心理委员理论水平和专业素养,为心理委员及宿舍心理信息员的培训和具体工作指导。二级学院定期对心理委员进行培训和专业督导,提升心理委员实践操作能力和服务能力,建立一支热心耐心、责任心强、素质过硬的心理委员队伍。

发挥宿舍心理信息员纽带作用。宿舍心理信息员扮演朋辈心理辅导员和心理联络员的角色,要完善宿舍心理信息员队伍建设,健全宿舍心理信息员信息收集和快速反应机制,发挥好宿舍心理信息员“观察员”“信息员”“消防员”的角色作用。

(三)把握重要时间节点,开展特色朋辈心理育人活动

以不同年级学生发展特点为依据,开展系列团体辅导活动。例如,大一时期的团体辅导主要是解决学生的适应性问题;大二时期解决的主要是职业生涯规划问题和时间管理问题。结合不同学生群体和专业特点,开展女生成长下午茶、士官大队心理团体辅导、心理趣味运动会等。通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特色活动,激发学生参与兴趣,满足不同学生群体个性化成长需求,提升朋辈心理辅导魅力。

以“5·25心理健康日”和“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等重要节日为契机,将育心与育德相结合。针对不同的时间节点,社会热点开展固定的心理健康活动。借助每年开展的心理健康月活动,发挥心理委员心理健康教育“组织者”的重要功能,组织朋辈心理辅导队伍开展譬如“3·21”世界睡眠日活动、母亲节感恩活动、重阳节敬老爱老志愿服务、国庆节“祖国,我想对你说”心理征文比赛等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升心理委员组织能力、策划能力、沟通能力,将“所学所思”转化为“所践所悟”,促进了心理委员的个人成长。

结语

朋辈心理自助和互助心理辅导是一种新型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极大地促进作用。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和构建朋辈心理辅导模式,通过发挥大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完善朋辈心理辅导队伍培养体系,构建多元心理育人队伍,开展特色朋辈心理育人活动,扩大心理育人范围,增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断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效,培育大学生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

本文系2023年宁夏大中小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高职院校二级心理辅导站心理育人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项目编号:NXSZ20220433)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詹启生.心理委员标准化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0.

[2]陈瑜,桑志芹.高校心理委员专业能力培训效果评价[J].中国学校卫生,2019,40(01):76-78.

[3]马建青,欧阳胜权.高校心理委员的发展历程及价值[J].思想理论教育,2020,(06):106-111.

[4]成静.大学生朋辈心理辅导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硕士论文. 2012.

[5]詹启生.心理委员角色行为规范化探析[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01):93-96.

(作者单位:宁夏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责任编辑:袁丽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