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研究

2024-10-19陈淑夏 陈恩泽 杨钧

公关世界 2024年20期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大学生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其心理品质的培养受到了广泛关注。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还能增强其抗压能力和适应能力,促进个人全面发展,并培养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本研究旨在通过深入了解新媒体时代下海南高校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表现及培育路径,为提升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路径

引言

在新时代发展背景下,新媒体已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思想、传播文化重要平台,对大学生心理发展有着深远影响,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和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如《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等政策文件,为高校心理素质教育的推进提供了明确的指导方向[1]。海南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目前高校在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方面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以海南高校为例,截至目前共有高校22所,其中包括海南大学、三亚学院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本科院校,高校在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如良好的自然环境、开放的教育理念、多元的文化交融等,为研究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资源和理论素材。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路径,以期为海南高校心理素质教育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参考。

一、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重要性

(一)提升个体心理健康水平

在当前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面临前所未有的心理压力和挑战,培育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对于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心理品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面对生活和学习中困难,有效应对压力和挫折,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积极心理品质还能够帮助大学生建立积极价值观,形成健康生活方式,增强心理韧性,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促进其健康成长。

(二)增强抗压能力和适应能力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面临各种复杂的压力和挑战,如学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对于增强其抗压能力和适应能力具有积极的影响。积极心理品质帮助大学生更好面对压力和挑战,有效应对各种困难和挫折,还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适应新环境和新事物,如适应新的学习和生活环境,适应新的人际关系等,增强其抗压能力和适应能力。

(三)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面临各种发展机遇和挑战,培育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对于促进其个人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心理品质帮助大学生更好发挥自身潜能,积极面对挑战,实现自我价值。积极心理品质还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健康生活方式。

(四)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作为国家未来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传承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使命,培育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对于培养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心理品质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坚定信仰,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为国家和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二、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表现

(一)自我认知与自我效能感的提升

在日新月异的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面临信息爆炸的挑战与机遇,借助新媒体这一平台,得以更广泛地接触和了解世界,开阔视野,从而在自我认知方面有显著提升,在众多信息冲击和筛选过程中,大学生逐渐学会独立思考,形成对自我更为全面和深入的认识,开始审视自己的兴趣、价值观以及人生目标,借助新媒体提供资源和工具进行自我分析和反思,逐步建立起积极的自我形象。通过在线课程、专业论坛、社交媒体等渠道,大学生轻松获取到前沿的知识和资讯,通过自学和实践,不断磨炼和提升自我能力,在此过程中,学生体验到学习乐趣和成就感,从而更加自信的面对未来挑战。

(二)乐观态度与积极情绪的展现

乐观的态度和积极情绪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组成部分,是大学生在新媒体时代下的一种显著特征[2]。新媒体具有互动性和及时性,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表达和交流情感的空间,借助社交媒体、论坛等平台,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快乐、忧愁、希望和梦想,得到他人理解和鼓励,有助于大学生形成乐观人生态度。同时,新媒体时代丰富的信息和多元文化氛围,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积极情绪体验机会,通过观看正能量视频内容、参与线上公益活动、阅读激励性文章等方式,不断吸收积极情绪养料,提升自身情绪智力,大学生学会以积极心态面对生活中困难和挫折,培养更加坚韧和向上的品质。

(三)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

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借助多样化网络社交平台,如微信、QQ、微博等,拓宽人际交往渠道,同时锻炼并提升自身沟通能力,利用新媒体即时通讯功能,与朋友、同学和老师保持紧密联系,跨越地域限制,进行有效沟通,在网络社交中,大学生学会尊重他人观点,倾听他人声音,善于表达想法和情感,培养良好交流技巧。新媒体还提供公共讨论区和兴趣社群,使大学生能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交流和互动,在平台上就各类话题展开讨论,学会在多元化环境中协调观点,增进了解,有助于提高处理复杂人际关系的能力。

(四)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的体现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接触到更广泛社会信息,了解社会问题多样性,视野的拓展使得学生更容易产生社会责任感,在网络社交中,大学生往往积极参与公共话题的讨论,关心国家大事,对于社会问题能够提出自己的见解,并愿意为之付诸行动。同时,新媒体也极大地便利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和志愿服务,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公益活动信息,报名参与,将爱心传递给需要帮助的人,在参与公益活动过程中,大学生体验到奉献的快乐,进一步强化社会责任感,逐渐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奉献精神。

三、新媒体时代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路径

(一)立德树人,构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

1.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在新媒体时代下,海南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关注个体的心理问题,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基于立德树人理念,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必修课程,不仅帮助学生了解和认识自我,也能更好应对生活中压力与挑战,开设“情绪管理”“人际交往技巧”等课程,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如何调节情绪、处理人际关系,借助互动式、体验式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参与热情,如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和理解心理学知识,从而增强心理素质。

2.举办积极心理学讲座和研讨会

为了进一步提升海南高校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心理学家来校举办讲座,分享积极心理学领域研究成果,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和人生观,如邀请马丁·塞利格曼教授这样的积极心理学大师,讲述幸福理论,帮助学生建立积极的人生观。举办积极心理学研讨会,让师生共同探讨积极心理学相关话题,既提升学生学术素养,又能促进师生间交流与合作,从而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二)三全育人,提升大学生自我认知与自我效能

1.构建个体心理咨询与辅导机制

在海南高校中,建立个体心理咨询与辅导机制是一项紧迫任务,高校设立专业心理咨询团队,由经验丰富的心理教师和专业心理咨询师组成,具备扎实心理咨询理论基础,掌握多种心理咨询技术,能够针对不同学生心理问题提供个性化咨询与辅导,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测量工具,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比如,通过霍兰德职业兴趣测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倾向,从而更好规划职业道路。同时,心理咨询师还应通过心理辅导,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自我概念,提高自我效能感,如在面对学业压力时,心理咨询师引导学生运用积极心理学理念,如感恩、乐观等,来调整心态,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通过辅导员、任课教师日常引导、专业心理教师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等多种方式,关心他们的心理痛苦,解决他们的学习和就业中遇到的困难,让他们感到学校和教师是他们坚强的后盾,都在为他们积极开展工作,创造条件在帮助他们,只有调动了同学们的积极性,鼓足他们的勇气,才能从根本上增强抗压能力[3]。

2.开展自我探索与目标设定活动

为了提升海南高校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效能,高校组织开展一系列自我探索与目标设定的活动,定期举办职业生涯规划讲座和研讨会,邀请成功企业家、职场人士和心理咨询师为学生分享职业经验和人生感悟,大学生可以接触到不同领域的成功人士,了解其人生经历和成功之道,从而激发学生对未来的思考和规划。高校应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活动,如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创新创业项目等,帮助学生锻炼能力、提升自我效能感,同时也能在实践中找到自己的兴趣和激情,为自己职业生涯和人生目标奠定基础。

(三)家校社会协同,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发挥家庭教育作用

家庭教育是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环节,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的作用在于为学生提供一个温暖、和谐、充满爱的成长环境,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4]。要发挥家庭教育作用,父母需树立正确教育观念,关注孩子心理健康,尊重孩子个性,培养其自主性和创造力,父母应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传递正能量,让孩子在家庭中感受到快乐和幸福。家庭教育还应注重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父母可以引导孩子参与一些社会公益活动,如志愿服务、捐款捐物等,让孩子体会到帮助他人的快乐,培养学生同情心和爱心,促使孩子能够认识到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使命,从而培养出积极的社会责任感。

2.社会熔炉铸就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社会提供了各种各样的机遇和挑战,让大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培养积极心理品质。社会熔炉铸就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首先在于社会对大学生的关爱和引导,社会各界应该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支持和帮助,同时社会各界通过举办各种活动,如创业大赛、志愿服务等,激发大学生积极性和创造力。学生要面对应激作出适当反应,需要做认知调整,注意多方位地看问题,多从积极角度去理解事物的发展,从而增强自信心,增强抗压能力,保持稳定的心态。

(四)网络媒体融合,塑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

1.推广正能量的网络文化产品

网络文化产品传播速度快,影响范围广,对大学生价值观和心理状态有着直接影响,利用网络平台,推广具有积极意义、健康向上、富有创造性和启发性的文化产品。通过海南高校网络平台,如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定期发布具有教育意义、充满正能量的网络文化产品,例如,推出一系列以海南特色为主题的网络文化作品,展示海南自然风光、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让大学生在了解海南同时,感受到生活美好,还可以推出一系列心理健康教育的网络课程,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生活压力,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鼓励海南高校大学生参与到正能量网络文化创作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创作出具有海南特色、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产品,组织大学生参加网络短视频创作大赛,通过镜头,展示海南的风土人情,分享自己美好生活和成长经历,既能让大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成就感,又能让作品影响到更多的人,传递正能量。

2.加强网络素养教育,引导理性网络行为

网络素养教育是指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识别网络信息、防范网络风险的能力,在网络世界中大学生面临各种诱惑和挑战,提高网络素养,有助于学生理性对待网络信息,避免受到不良信息的影响[5]。为了加强海南高校大学生的网络素养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将网络素养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开设相关课程,系统地教授网络知识,提高大学生的网络素养;(2)举办各类网络素养教育活动,如网络安全知识竞赛、网络素养讲座等,让大学生在参与中提升自身网络素养;(3)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明白网络并非法外之地,网络行为也要遵循道德和法律规范,例如,在网络交流中,要尊重他人,不传播虚假信息,不参与网络暴力等,进而塑造一个积极健康网络环境,让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感受到正能量,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品质。

结语

新媒体时代下,海南高校在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果,大学生在新媒体环境下表现出较高的自我认知与自我效能,持有乐观态度和积极情绪,同时,他们也表现出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以及社会责任感与奉献精神。然而,仍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培育路径,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适应能力。展望未来,海南高校应继续深化立德树人理念,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推动家校社会协同育人,充分利用网络媒体资源,创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培养具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心理品质的大学生。

本文系1.2023年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专项科研课题《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研究——以海南高校为例》(项目编号:RHSZ2023YB16);2.2023年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专项科研课题《新时代背景下高校“一站式”学生社区建设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以海南高校为例》(课题编号:RHSZ2023YB17)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孟凡宝,樊玉华,宋阔,等.新形势下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策略研究[J].心理学进展, 2024, 14(02):5-6.

[2]李鑫洁,裴秀芳.新时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育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 2023,(27):21-24.

[3]颜涵.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心理月刊, 2023,(17):89-91.

[4]章玲玲,谢金之.新时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研究[J].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3, 23(04):101-103.

[5]祁进,周方遒.新时代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路径研究[J].锦州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 20(02):83-86.

(作者单位:海南热带海洋学院)

(责任编辑:豆瑞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