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政产学研”四位一体协同创新下的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2024-10-18李思蒙谷巍吴啟南严辉

江苏科技信息 2024年18期

摘要:文章围绕国家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战略,以国家级一流专业中药资源与开发建设为基础,开展“政产学研”四位一体融合创新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的探讨研究。通过搭建“共建、共管、共享”协同创新育人平台,构建“政产学研”四位一体协同创新下的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解决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培养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为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发展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中药资源与开发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0 引言

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曾强调,要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1]。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是高等院校落实办学定位和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在政产学研协同育人视角下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有助于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弥补我国高校重理论、轻实践的短板,同时也对高等教育提出具体要求——“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对于中医药高等院校来说,伴随中药现代化进程,单纯的学术型专业人才已经难以适应中药事业发展的需求,高校需不断改进人才培养模式,尊重企业在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中的地位,充分发挥政府统筹、协同育人管理的作用,促进高校大学生的进一步发展。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旨在培养从事中药资源研究、中药生产、质量监控检测、中药资源性新产品的创制、新药研发以及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因此,在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视角下开展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是推进一流专业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行业能力的重要手段。

1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1.1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政产学研四位一体模式是“三螺旋”理论的衍生,根本目的都是实现政府、企业、院校和科研院所的无缝对接[2]。在“政产学研”模式中,政府起引导、规划、保障作用,侧重于为学生培养提供政策导向和经费支持;产业及企业是科技与生产结合的载体,居于主导地位,与学校共建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接纳学生实习实践,承担部分毕业设计等;科研院所提供优质的实验平台与教学共用,发挥协作作用;学校是协同创新的核心要素,为学生提供实验平台和必要的师资及学术环境,接受社会对学生的评估与反馈,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培养体系[3]。

目前,中医药行业的校企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多流于形式,制度不全或管理不善,尤其缺乏地方政府的参与,导致实效不佳,因此,必须立足于国家发展战略与行业需求,以高校和研究机构为教育主体,建立校企合作的制度,确保育人理念的前沿性以及教改措施的可行性。现阶段,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仍处于实践与探索中[4],在一流学科建设背景下,人才培养要努力打破学科壁垒,面向社会服务,推进教学改革,也是国家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战略的需求。

针对中药资源行业需求与人才培养衔接不精准、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各方主体协调不足,不能有效汇聚创新资源和要素等问题,率先开展了相关的探索工作。专业建设以立德树人为宗旨,以人才质量为核心,以学科建设为引领,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培养学生中医药思维与科学精神,科教融合与产学研结合,加强教学资源和实践条件建设,推进政产学研合作交流,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目前,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已通过国家一流专业论证,“药用植物学”已获批国家一流课程、江苏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等建设。

1.2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关于协同育人模式策略、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校企协同合作、政产学研协同创新等主题也一直处于研究热点之中,结合中医药院校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人才培养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1.2.1 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的实践参与度不够

目前,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占比较大,实践环节占比小,关于中药资源相关的理论学习与学术研究仍是主流,缺少与中药资源行业结合的实践环节,学生行业实践参与度不够,导致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脱节。

1.2.2 知识体系陈旧,学生缺乏科技创新能力

课堂教学仍是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主要育人方式,学生融入科研的深度和广度不够,缺乏创新性,造成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育人效果不佳,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没有得到有效提升。

1.2.3 中药资源行业需求与人才培养衔接不精准

人才培养不适应中药资源行业的市场需求是目前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的突出问题。课程体系的设计中缺少与中药资源产业、中药材生产实践的有效对接,无法满足新时代中药学类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

1.2.4 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各方主体协调不足,不能有效汇聚创新资源和要素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主体单一,教学与科研和产业彼此分离,没有形成育人合力。校企合作流于形式,协同机制不畅,实效不佳,缺乏强有力的保障机制与科学的评价体系。

2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政产学研”四位一体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是基于新一轮对人才培养的客观需求[5]。针对人才培养与行业衔接不精准等问题导致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国家战略和行业需要的瓶颈,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以“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理论为指导,以国家一流专业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建设为支撑,以“科教+产教”两融合为手段,强调以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合作能力4种能力达成为目的,将思政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6]。通过完善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建设一流课程群、搭建协同育人实践平台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等工作达成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大力营造人才培养环境,整合行业、企业资源优势,深度挖掘创新要素,改变传统教学培养模式,构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见图1),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2.1 准确把握政策导向,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落实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顶层设计

以国家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战略为引领,依托中药学国家“双一流”学科建设,科学定位“懂传承,善创新,重保护,会利用,通资源”的中药资源人才培养目标,准确把握政策导向,确保人才培养能够符合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要求,做好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规划及建设工作,吸引多方力量参与中药资源与开发一流专业建设;以优秀教师为核心,建设成为“老、中、青”相结合、“传、帮、带”一体化团队,形成国内领先的科教一体化教学团队;以教学改革为导向,推动教学方法和内容的创新,适应行业发展需求;以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药用植物学”建设为指导,全面推进专业课程体系中的课程思政改革,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专业教学,从而真正落实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顶层设计。

2.2 优化课程体系,重塑教学内容,落实政产学研协同育人运行机制

在“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理念的指导下,课程设置综合考虑专业能力和创新性培养、社会发展和行业需求,以“药用植物学”国家级一流课程的建设标准为导向,开展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一流课程群建设,优化“药用植物栽培学”“中药资源学”“中药鉴定学”等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同时完善网络课件、虚拟仿真、在线课程、精品课程等课程学习资源。通过系统的传统中医药课程,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如虚拟仿真实验室、3D模拟野外采药平台等,提升学生对中医药经典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引导学生开展研究型自主学习,进行多样化探索实践,强化中医药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从而真正落实政产学研协同育人运行机制。

2.3 研融于教,对接政府,整合多方资源搭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

对接政府,整合地方、企业、科研机构多方资源,将中药资源科研平台与教学平台互通共用,将科研资源转化为教学资源,对宜兴茂花村大学生实习基地、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及中药材种植基地等地方特色资源,海陵药业、圣和药业等企业实践基地等多方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以“校内实验室—校内实训基地—校外实习基地”相配套的中药资源实践教学基地系统,从而搭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实践平台,提高学生研究能力和创新兴趣以满足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2.4 校企联动,知行合一,保障政产学研协同育人效果

将社会实践贯穿教学全过程,利用专业所长,科技兴农,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各种社会服务,指导农民中药材种植工作,利用互联网等技术形成药材种植-生态建设-观光旅游-健康养生融合一体化,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多赢,带动农民增收致富,推动乡村振兴,真正实现知行合一,切实保障政产学研育人效果。

2.5 “共建、共管、共享”,多方协同,构建“政产学研”四位一体协同育人培养模式

以政策为指导,产业应用为实践育人导向,学校和科研机构为育人主体,围绕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四位一体有机融合,多方协同“共建、共管、共享”人才培养机制体系,积极构建多维度、多途径的“政产学研”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见图2),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能适应中药资源产业发展现实需求的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

3 “政产学研”四位一体协同创新下的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实践

3.1 “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将“政产学研”协同育人理念融入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

紧扣中医药行业发展对实用型、创新性人才的需求,精准定位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将“政产学研”四位一体协同育人嵌入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学运行、创新创业教育的全周期、全过程。将学科研究的前沿性成果和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及时融入教学资源,将中医药传统典籍和技能所蕴含的隐性知识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融合,继承与创新并举、医药与人文融通、研究与应用结合,从而创新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引领人才培养方向,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行业的广泛认可,2021年获批国家级一流专业,2022年获批江苏省品牌专业。

3.2 以国家和行业需求为导向,构建“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实践教学体系

契合国家关于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战略的举措,扩展社会服务领域和发展空间,以国家和行业需求为导向,与地方政府、各级药检所、医药企业等企事业单位合作与共建;积极推进实践实训教学基地建设,加强长三角中医药高等院校院际教育合作;以两个国家级教学示范中心、两个国家级中药特色传承基地的内涵提升为契机,贯彻“实践为重、融会贯通、能力优先”的实践课程改革,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在学习中拓展、在拓展中学习”良性机制,不断提升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通过多元主体参与的资源管理平台,构建“共建、共管、共享”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实践教学,培育新时代创新型人才。

3.3 改革创新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建设“政产学研”协同育人平台

根据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及一流专业的建设方案,“以学生为中心”打造金课标准的专业课程群,制定“传承创新、强化实践、提升能力、服务社会”的教学理念。采用优化课程体系、研融于教、校企联动等教育改革措施,协调统筹专业相关中药生产、中药经营、中药资源监督检验管理机构和科研院所等单位和部门,打造国内领先的药用植物栽培实践基地、中药资源种质资源圃,加大实践教学的考核力度与实践平台的开放力度,以评促建、以评促改,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满足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需求。指导学生积极参加科创活动,获全国大学生“挑战杯”、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奖项;多次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省级重点项目。培养了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激发了学生学习与科研创新的积极性。目前已建设了国家级一流课程,江苏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校级课程思政精品课程4门,校级教改项目3项。

4 讨论与展望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由于人才培养与行业衔接不精准等问题,导致人才培养质量难以满足国家战略和行业需要的瓶颈,应精准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性提出“政产学研”四位一体协同创新下的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人才培养理念。培养模式契合国家关于中医药大健康产业发展战略的举措,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构建协同型聚集模式,建立多元主体参与的资源管理平台,创建政产学研多元协同“共建、共管、共享”人才培养机制体系[7],制定了“传承创新、强化实践、提升能力、服务社会”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

“政产学研”四位一体协同创新下的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在已有的研究与探索基础上,强化立德树人,从优化课程体系、研融于教、产教融合、校企联动、强化实践等方面进行了更深层次的探索与创新,已建设成理念先进、定位明确、中药资源特色鲜明、培养模式新颖、人才素质能力突出、引领全国中药高等教育领域的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通过揭示“政产学研”协同创新育人机制、搭建创新实践协同育人平台、深化产教融合等措施,有力推动了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高素质创新型应用人才的培养,激发了学生学习与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培育了新时代创新型人才,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具有较强的可行性和实践性,是促进毕业生良好就业的有效措施,对提升学生社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李森,刘振天,陈时见,等.高等教育强国建设的中国道路[J].高校教育管理,2024(1):1-23.

[2]张桂华,姚冠新,陈桂香.三螺旋理论视阈下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协同育人探析[J].江苏高教,2015(6):97-99.

[3]闫娟娟,刘寄权,祁晓鸣,等.基于“政产学研用”的中药学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研究[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9(16):20-22.

[4]肖碧云.应用型本科高校现代产业学院建设研究与实践:基于协同创新的视角[J].海峡科技与产业,2023(3):4-7.

[5]方炫,徐琪.高校师范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研究现状与创新构想[J].教育现代化,2018(9):19-21.

[6]惠记庄,王帅,丁凯,等.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创新模式:“两融合一贯通四促进”多元主体协同育人[J].高教学刊,2022(16):174-178.

[7]雷明镜,张华,武卫东,等.“政产学研用”多元协同育人机制探索:以上海理工大学制冷空调产业学院(含山)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6):81-85.

(编辑 何 琳编辑)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overnment-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operation

LI Simeng, GU Wei*, WU Qinan, YAN Hui

(School of Pharmacy,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210023, China)

Abstract: The article revolves around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health industry,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national first-class profession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and explores and researches the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a talent training model under the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 of “government-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By building a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and education platform of “co-construction, co-management, and sharing”, a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under the “government-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four in one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is constructed to solve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in the talent cultivation process, cultivate high-quality and innovative applied talents in the fiel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and provide new idea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government-industry-university-research;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基金项目:南京中医药大学2022年度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项目编号:NZYJG2022010。

作者简介:李思蒙(1984— ),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中药资源学。

通信作者:谷巍(1969— ),女,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中药资源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