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提质增效研究
2024-10-18黄春美
摘要:为加快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主承载区,2017年9月,南京市委、市政府启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推进工作。经过5年发展积淀,经过3年疫情考验已度过创业“破冰期”,正步入快速上升通道 。文章以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为研究对象,总结其发展现状、发展特征,找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和不足,提出相应的优化发展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新型研发机构;南京市;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F276.3 文献标志码:A
0 引言
为充分发挥科技资源优势,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2017年9月,南京市启动“两落地、一融合”工程(科技成果项目落地、新型研发机构落地、校地融合发展),以新型研发机构作为科技机制创新提升“软实力”的重要抓手,通过培育大批体制新颖、机制灵活的新型研发机构,有效推动传统产业结构升级、高端人才集聚等创新体系建设关键领域与龙头骨干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共同发挥重要支撑作用。然而,随着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由初创期向成熟期转变、取得阶段性成效的同时,出现了一系列新的体制机制障碍,极大地制约了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因此,梳理相关部门在扶持推动新型研发机构过程中的举措、分析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面临的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政策性问题和普遍性需求,掌握激发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动力源,有利于推进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建设。
1 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主要政策举措
南京市委高度重视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先后于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连续4年在一号文中提出关于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主要目标、任务和要点,提纲挈领地为全市促进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同时,根据4年市委一号文精神,《南京市关于新型研发机构的备案管理办法(试行)》《南京市关于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管理办法》《南京市关于推动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的管理服务办法》等系列配套细则不断出台,逐步规范健全新型研发机构认定备案、政策支持、管理服务等全流程关键环节,为推进新型研发机构有序、健康发展提供充分的政策保障。
2 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现状
2.1 总体情况
截至2024年4月,南京市共签约建设市级新型研发机构401家[1],其中,203家新研机构成长为高企,21家新研机构成为规上企业;引进配备科研和管理人才超1.4万人,其中:图灵奖获得者1名、诺贝尔奖获得者5名、中外院士98人;申请专利超17900件,获批近6000件;孵化引进企业7200余家,累计实现营业收入超1500亿元;设立天使基金规模超75亿元。
2.2 区域分布
南京市各行政区新型研发机构位置分布如图1所示,从区域分布看,江宁区、江北新区和栖霞区累计认定的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分别为111家、87家、57家,合计占到全市备案总数的63.6%,是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密集区、样板区。
2.3 产业分布
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紧扣“4+4+1”主导产业和八大产业链布局(见图2),主要集中在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高端智能装备、节能环保等领域。
2.4 机构分类
从依托平台性质来看,高校成果自主转化型占机构总量的81%,国有科研院所改制型占机构总量的 15%,民营企业支撑引领型占机构总量的4%,三大类型如图3所示。这3种类型既具有新型研发机构的共性特征,也呈现不同个性的特点。
2.5 部分行政区新研机构建设推进特色举措
为贯彻落实“两落地一融合”工程,协同推进市级层面新型研发机构建设高质量发展,南京市各行政区结合辖区特色和发展需求,纷纷发起一系列特色举措。江宁区、玄武区、建邺区、江北新区等行政区出台的特色举措方案加大了对新型研发机构支持力度,有效促进了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
2.5.1 江宁区:个性化、精细化、信息化精准推进
一是突出“个性化”服务。对照市级新型研发机构最新的遴选标准,采取“大会”培训、“小会”一对一辅导、政策“面对面”宣传等“组合拳”方式进行精准服务。二是强化“精细化”保障。定期组织召开各园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推进会,梳理问题,研究对策,共同协商解决推进过程中的难点问题。三是实施“信息化”监测。对园区开展数据周报制度,每周实时跟踪各园区新型研发机构及孵化引进企业推进情况。
2.5.2 玄武区:“百家汇”开放式创新创业载体
一是对百家汇开展常态化的创业辅导孵化、企业投融资对接、科技创新业务培训、创新主体沙龙等各类活动,打造创新创业适宜软环境。二是协调金融局、市场局为精准医疗产业项目投资,助力项目产业化发展。三是以国家级众创空间精准医疗“百家汇”为抓手,发挥集聚中国制药企业研发资源与技术平台优势,构筑精准医疗产业链布局。
2.5.3 建邺区:“金鱼嘴每日路演”活动
建邺区实施“金鱼嘴每日路演”活动,全力打造全国首个资本要素撮合平台。该活动秉承“创投汇活水”的宗旨,解决创投机构投资信息不对称、获取信息成本高的痛点,并从项目筛选、赛道比选、机构遴选、专家优选等多个环节进行优化和耦合。
2.5.4 鼓楼区:“四类机构”分类机制
做优“尖子生”,在原合作协议外加大扶持和服务力度,对接资本基金给予融资服务;提质“优等生”,在原合作协议基础上,可加大某方面专业扶持;对可以存活发展的“普通生”,按照原合作协议履行扶持政策,并做好跟踪服务,密切关注其成长;消除“特困生”,无法独立存活下去的“特困生”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努力,按照有关程序及时处理。
2.5.5 栖霞区:“栖霞行”技术转移市场
一是政府搭台,集聚全要素资源。栖霞区政府统筹组建“栖霞行”技术转移市场平台,盘活以仙林大学城为代表的产学研资源。二是双线联动,优化全流程服务。“栖霞行”构建线上互联网平台、线下服务大厅和市场运营体系三位一体的技术转移服务架构。三是一站集成,提供全链条支撑。探索形成从解决信息对称、精准对接到有效撮合,金融嫁接,再到创业孵化的完整链条。四是市场运营,打造专业化队伍。引进优质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涵盖知识产权、技术转移、科技金融、法律财务等专业服务各个方面。
2.5.6 江北新区:人才“双聘制”试点
江北新区在国内率先明确提出在新型研发机构科研人员中推出“双聘制”,以解决高层次人才“后顾之忧”,增强新型研发机构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在人才机制上推动新型研发机构市场化与高校科研的无缝连接。围绕新型研发机构“双聘制”科研人员制定《南京江北新区新型研发机构“双聘制”科研人员支持资金实施细则》,支持新型研发机构人才团队核心成员参加江北新区与战略合作高校开展的科研人员“双聘制”试点。
3 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作为科技创新体系中出现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是加快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的有益尝试和重要突破。在取得重要突破的同时,仍存在一些瓶颈问题和不足,以下逐一分析3种类型新型研发机构的发展劣势。
3.1 高校自主转化型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劣势
高校教师团队对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内涵理解不够深入,往往存在发展定位不清晰、缺乏顶层设计和发展规划,导致创办的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定位不清晰,功能设计方面相对保守和单一,过多地偏重理论研究和应用基础小试、中试平台建设,但对于涉及产业化的技术转移、市场运营、技术服务、资本运营方面投入比较少,从而导致总体上无法满足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要求。另外,教师团队人员薪酬设计受所在高校的约束,成果转化和市场化进展缓慢,可持续性生存压力大。
3.2 国企科研院所改制型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劣势
国企科研院所改制型新型研发机构没有强烈孵化企业的意愿。参与国企科研院所改制型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国有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首先应用于推进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用于支持国企科研院所改制型新型研发机构的科技成果在前沿性和创新性方面天然存在不足。
3.3 民营企业支撑引领型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劣势
民营支撑引领型新型研发机构的目标仍是“营利性”,与新型研发机构面向产业、面向行业的公益性研发目标不完全一致。此外,企业主导型在制度政策扶持、协调机构优势、科学技术研发等方面与国企改制型和高校主导型新型研发机构存在一定的差距。
4 推进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发展中的对策建议
针对3种不同类型新型研发机构中存在的组织推进、自我发展、人才引进、资金投入、平台条件、生态环境等瓶颈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4.1 注重顶层设计,健全制度保障
一是提升建设目标和推进举措。加强顶层设计[2],按照世界一流的目标进行重点建设和精准扶持。引入第三方机构专业化管理[3],做强南京新型研发机构。
二是凝聚部门间合力。推进政府部门间政策集成,上下衔接一致,同级部门有效协调,促进新型研发机构政策提档升级,加快政策落实生效。建立市级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指导新型研发机构建设。
4.2 聚焦能级提升,提升造血能力
聚焦开展技术研发、孵化科技企业,转化科技成果、集聚高端人才,帮助新型研发机构动态均衡协调任务投入。分行业划分新型研发机构梯队,采取“引进来、扶上马、送一程、走出去”的方式,根据不同发展阶段,“一阶段一政策”给予指导扶持,围绕提升自身造血能力[4],推动新型研发机构从“外部输血”到“自我造血”的能级提升,加快市场化发展和提升竞争水平,实现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在发展起步期,重点提供设备、技术、场地支持并给予资金投入,加快新型研发机构高水平科技成果产出;在发展加速期,重点推动新型研发机构科技成果转化,促进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在发展成熟期,重点支持新型研发机构持续做大做强,推动上市融资。
4.3 释放人才效能,打造智力驱动引擎
一是贯彻人才优先战略,激活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动力”[5]。坚持产才融合、产教融合,实施新型研发机构科技人才集聚行动,围绕“4+4+1”产业大力引进和培养一批全球顶尖技术人才。鼓励有条件的新型研发机构申请研究生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以政府认定、高校培养、企业实践的方式培养具有实干经验的科技人才。二是打造高素质职业经理人队伍。充分保障科研人员全身心投入科研攻坚。三是完善“名利双收”的人才激励体系。推动人才评价多元化、科学化,建立面向新型研发机构的职称评审“直通车”机制。
4.4 优化资金配置,放大杠杆撬动作用
一是推进财政精准支持。通过集聚、创新系列财政政策,提高财政支持的精准度,助推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二是设立专项引导基金。成立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专项引导基金,吸引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新型研发机构科技创新活动。
4.5 完善建设生态,优化政策环境
一是打造新型研发机构创新联合体。构建长三角城市新型研发机构库,聚焦长三角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定期发布科技成果、经典案例和服务信息,支持新型研发机构之间互融互通。二是建立退出和并购机制[6]。充分重视绩效考核结果,对连续3次绩效考核不合格的予以摘牌清退。三是构建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良好氛围。提高新型研发机构科研人员的收益比例,增强机构的知识产权创造与运用能力,形成良性循环。
5 结语
走过创业“破冰期”,一批新型研发机构崭露头角。下一步,南京市科学技术局将支持服务新型研发机构更聚焦、更精准、更突出重点,进一步营造良好生态环境,提供稳定政治保障,久久为功,推动南京市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南京市统计局.南京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22-04-20)[2024-04-26].https://tjj.nanjing.gov.cn/njstjj/202204/t2022 0420_3347004.html.
[2]陈晴,于磊,黄燕飞.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现状及政策建议[J].研究与探讨,2021(12):28-30.
[3]王萌,刘小玲.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现状及上海的相关政策建议[J].科学发展,2021(3):26-31.
[4]周君璧,胡贝贝,马文静,等.新型研发机构的不同类型与发展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21(7):29-36.
[5]王建军,曾方,李媛,等.上海市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现状及推进深化的对策建议[J].科技瞭望,2021(9):17-21.
[6]陈红梅.新型研发机构运行机制研究[D].广州:中共广东省委党校,2016.
(编辑 李春燕编辑)
Research on improving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new R&D institutions of Nanjing
HUANG Chunmei
(Nanj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Service Center, Nanjing 210018, China)
Abstract: In September 2017, the Nanjing Municipal Party Committee and Government launched the construction and promotion of new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ions to accelera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ain carrier area of industrial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s with global influence. After five years of development and accumulation, and three years of testing by the epidemic, we have passed the “ice breaking period” of entrepreneurship and are stepping into a rapid upward trend. The article takes the new R&D institutions in Nanjing as the research object, summarizes their development status and characteristics, identifies bottlenecks and shortcomings that restrict their development, and proposes corresponding optimiz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suggestions.
Key words: new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ions; Nanjing city; problem; countermeasu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