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评估视域下江苏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提升路径探索与实践
2024-10-18周佳栋
摘要:学科评估是对高校学科建设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对学科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文章首先梳理学科评估发展历程及改革趋势,进而剖析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最后探索基于学科评估发展改革的江苏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成效提升路径并付诸具体实践,助推江苏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不断深入与发展。
关键词:学科评估;学科建设;学科交叉;地方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0 引言
2023年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1]。学科建设是高校发展中具有战略性的基础建设,是高校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体现高校学术地位、办学特色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建设高水平优势特色学科,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打造一流师资队伍,产出重大创新成果,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于江苏高质量推进高等教育强省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学科评估作为一种评价学科建设发展成效的重要举措,其重要性和影响力逐渐受到社会公众的普遍关注[2]。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学科评估,自2002年首次开展以来已完成5轮,是对全国高校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一级学科进行的周期性、“体检式”整体水平评估,以评促建、以评促升,有效推进高校学科建设顶层设计和科学布局,优化学科资源配置,深化学科内涵建设,促进学科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本文首先梳理学科评估发展历程及改革趋势,进而剖析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最后探索基于学科评估发展改革的江苏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成效提升路径并付诸具体实践,助推江苏地方高校学科建设不断深入与发展。
1 学科评估发展历程及改革趋势
第一轮学科评估于2002—2004年分3批进行,共有229个单位的1366个学科参评,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学术声誉4个一级指标。第二轮学科评估于2006—2008年分两批进行,共有331个单位的2369个学科参评,评估指标体系的4个一级指标与第一轮相同。第三轮学科评估于2012年进行,共有391个单位的4235个学科参评,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人才培养质量、学科声誉4个一级指标。第四轮学科评估于2016年进行,共有513个单位的7449个学科参评,评估指标体系包括师资队伍与资源、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4个一级指标。第五轮学科评估于2020年进行,评估结果并未公开公布,具体参评单位和参评学科数量未知,评估指标体系包括人才培养质量、师资队伍与资源、科学研究(艺术/设计实践)水平、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4个一级指标。
1.1 强调人才培养中心地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学生为本。人才培养是高校五大职能之首,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核心使命和根本任务。前两轮学科评估侧重量化评价,“人才培养”在4个一级指标中都位居第3位;第三轮学科评估开始,淡化“规模”和“数量”导向,突出“质量”要求,将“人才培养”调整为“人才培养质量”,但仍位居4个一级指标的第3位;第四轮学科评估提升至第2位,第五轮学科评估进一步提升至第一位,充分体现了人才培养在高校学科建设发展中的中心地位,同时将“思政教育”置于一级指标“人才培养(质量)”下二级指标的首位,重点考察“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情况及成效。
1.2 体现师资队伍科学评价
贯彻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坚决破除“五唯”顽疾,注重多元评价,淡化人才“帽子”。前两轮学科评估,一级指标是“学术队伍”,侧重评价院士、国家级人才计划等教师个体“帽子”数量;第三轮学科评估开始,将一级指标调整为“师资队伍与资源”,增加评价教师团队和资源(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等)情况;第四轮不再评价人才总量,而是评价代表性骨干教师质量,但表格中仍然要求填写具体“学术头衔”;第五轮学科评估表格中不再设置填写人才“帽子”栏目,同时,首次把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第一标准,促进师德与师能相统一[3]。
1.3 突出科学研究质量贡献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要淡化论文收录数、引用率、奖项数等数量指标,突出学科特色、质量和贡献[4]。前两轮学科评估侧重评价“数量”,包括获奖数、论文数、收录数、专利数等;第三轮学科评估淡化“数量”,强调“质量”,首次提出“代表性论文”评价,专利评价也明确要求“已转化或应用”;第四轮学科评估开始将一级指标“科学研究”调整为“科学研究水平”,突出中国特色和中国贡献,规定“代表性论文”中的国内论文数量下限要求,对同一作者论文数量上限也作了要求;第五轮学科评估进一步突出质量和贡献,不设置论文数、专利数等指标,论文重点考察质量,要求从论文中凝练出5项标志性学术成果,专利重点考察转化形式和实际到账。
1.4 强化社会服务职能使命
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是高校五大职能之一,积极拓展社会服务领域、提升社会服务职能、参与经济社会发展是高等教育的重要历史使命。前三轮学科评估的一级指标中没有出现“社会服务”(前两轮学科评估的第4个一级指标是“学术声誉”,第三轮学科评估调整为“学科声誉”);第四轮学科评估开始增加“社会服务”内容,进一步将一级指标调整为“社会服务与学科声誉”,下设“社会服务贡献”二级指标和“社会服务特色及贡献”三级指标;第五轮学科评估将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分别调整为“社会服务”和“社会服务贡献”,要求以5个典型案例展现社会服务具体贡献。
2 地方高校学科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学科高度不高
与部属高校多年来通过国家“211”“985”“‘双一流’建设”等重点工程建设取得重大发展相比,地方高校往往存在资金少、资源少、人才少、规模小、发展慢等问题,只能集中有限的人力财力物力打造1~2个优势学科,能够打造成高峰学科的更是少之又少。从公开发布的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来看,全国共有A+学科210个,其中非首轮“双一流”建设高校仅有3个,占比不足2%;共有A类学科710个,其中非首轮“双一流”建设高校也仅有47个,占比不足7%。
2.2 学科特色不亮
地方高校往往以行业特色型高校居多,在中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之前隶属于国务院某个部委,改革后则划归地方政府管辖,成为普通地方高校,在解除行业隶属关系之后,走上了综合化发展道路,行业特色也逐渐被综合化浪潮淹没[5]。地方高校学科特色往往就是学校特色最显著的体现,学校特色变化也直接影响到学科特色变化,学校综合化发展带动学科建设发展中出现盲目跟风、贪多求全的倾向,这一倾向也使得多年积累的学科特色呈现淡化的局面[5]。
2.3 学科交叉不足
学科交叉是两个及以上学科之间相互交叉、渗透、融合,产生化学反应,直至形成新的交叉学科。地方高校往往学科间发展不平衡,有些学科发展有优势,有些学科则相对薄弱,由此导致学科交叉存在“先天不足”,难以充分发挥学科交叉应有的价值和作用。另外,地方高校碍于人财物的紧缺,学科交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相对不足,如何协调交叉学科和学校现有学科之间的关系,交叉学科的师资队伍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科研支撑和质量保障机制等问题都有待解决。
2.4 学科成效不显 9de733d9b96b6486729a27c7193708b8fddb4a84c7dba33dd9461fa37b49922c
学科建设是集学科定位、人才培养、师资队伍、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国际交流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建设,是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的有力结合点。地方高校往往存在学科定位模糊、学科领军人才缺乏、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需求脱节、科学研究有组织化程度不深等问题,导致学科建设整体成效不甚显著。从学科建设重大标志性成果之一的国家科学技术奖来看,在2023年度获奖的202项通用项目中,以高校为第一完成单位的共计135项,其中非“双一流”建设高校仅获20项,占比不足15%。
3 基于学科评估发展改革的江苏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成效提升路径及具体实践
3.1 优化学科布局,构筑学科高峰
高峰学科通常具备以下特征:能够培养出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拥有顶尖专家学者团队,产生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为社会和行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学科影响力和学科声誉卓越,这些特征都与学科评估指标体系的发展改革不谋而合。学科评估为构筑高峰学科提供了参考和依据,而构筑高峰学科则是高校提升整体学科水平和综合实力的关键路径。紧扣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需求,瞄准国际学科前沿,牢牢把握学科建设龙头地位,以创建高峰学科为核心任务,向内聚力、向外引力,优化学科战略布局,构建“高原迭起、高峰竞秀”的学科生态,引领学科建设高质量发展。南京工业大学按照“工科强优开新、理科强基固本、文科强用促专”总体思路,秉持“扶优扶特扶需扶新”理念,系统推进“高峰、高原、基础、交叉”学科群建设,分类别分层次优化学科布局体系。深入实施一流高峰学科提升计划,瞄准学科做强、做优,重点建设以化学工程与技术为主体的优势学科群,强化优势集聚,深化一流学科综合体理念,聚焦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攻关“卡脖子”难题,助力江苏构建本质安全绿色高端的现代化工产业体系、培育战略科学家与高精尖缺学科领军人才、培养国家急需紧缺创新人才等关键领域取得突破,全力冲击在国家新一轮“双一流”动态调整中跻身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在第六轮学科评估中跻身A+行列。
3.2 产业地图制导,打造学科特色
第五轮学科评估在10个方面进行了改革完善,其中就包括进一步突出质量、贡献和特色[6]。学科特色是学科建设的核心和灵魂,学科特色能够明确学科建设的定位和发展方向,促使学科建设更具针对性和聚焦性。根据产业发展方向和区域发展规划,调整学科建设内涵和学科形象呈现,凝练特色、聚合亮色,支持学科在已有优势方向上取得新突破,打造学科发展新的核心竞争力、社会贡献力和对行业支撑的不可替代性。南京工业大学聚焦碳达峰碳中和、能源安全等重大使命,加强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的协同,实现稳定传统优势学科与开拓前沿新兴学科并举。以化工、装备、能源、生物、建筑等产业转型升级所需为导向,强化中国特色、区域特色和行业特色,围绕办学目标和学科布局,促进学科差异化、特色化发展,加大对传统优势学科及化学、光学工程、应急管理等重点学科群的支持力度。深入实施学位点培育培优行动,以产业技术创新和行业人才培养为特色,统筹谋划控制科学与工程、建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等博士点培育学科建设,推动材料与化工、生物与医药、资源与环境、能源动力、土木水利等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建设,提升学校学科体系与国家重大需求、科技关键领域的匹配度。
3.3 坚持需求牵引,引导学科交叉
学科交叉融合是探索新兴领域方向、逐步解决重大科学问题、取得关键核心技术革命性突破的重要途径[7]。学科评估坚持一级学科的基本分界,但不排斥在学科交叉和交叉学科领域取得的成绩,鼓励高校跳出一级学科边界,加强重点突破,加强交叉融合。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催化剂”,以需求为牵引,关注学科新的增长点,引导现有学科进行学科交叉,打造交叉学科发展特区,以前沿问题研究为牵引,组建交叉学科团队,搭建跨学科创新平台,促进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南京工业大学深入实施学科交叉发展计划,围绕国家新发展格局重大需求,紧扣江苏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发展需要,把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为学科专业设置调整的前提条件,把落实国家标准作为学科建设的底线要求,优化学科群协同发展机制,推进交叉学科综合楼载体建设,以项目为牵引,培育交叉学科团队,推动跨学科交流合作。加强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节能环保、生命健康、高端装备等前沿领域学科建设,建立重点支持学科清单,推进工科学科与新兴学科交叉融合,推进优势工科与人文社会科学交叉赋能。聚焦大数据、公共安全、应急管理等行业产业急需,引导鼓励化工、生工、材料、土木、机械、安全等传统优势学科向绿色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夯实基于“+安全”“+智能”“+绿色”“+医工”以及新文科等学科的交叉体系建设。
3.4 推进学科建设一体化,提升学科成效
顺应学科评估发展改革趋势,推进“学科办大学”,优化内部治理结构,将人权、财权、事权下沉至学科,形成学校层面重在全局研判和整合布局、职能部门层面重在绩效管理和精准服务、学科层面重在理性规划和稳步实施的一体化学科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有效提升学科建设整体成效。南京工业大学大力推进学科一体化建设,探索形成了“四位一体”的学科一体化建设模式[8]。以内涵建设一体化为核心之义,将高校五大职能纳入学科一体化内涵建设中,坚持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科学研究的关键地位、社会服务的战略地位、文化传承创新的基础地位、国际交流合作的驱动地位,充实和支撑各学科的建设发展。以学科团队一体化为落脚点,明确围绕一个领军人物、构建一个创新团队、支撑一个优势学科、服务一个特色产业,形成“大师+团队”“教学+科研”“基础+应用”的一体化创新团队。以产学研一体化为发展之根,积极回应国家、地方发展需求,提出一个学科面向一个行业、一个学院面向一个集团公司、一个课题组面向一个企业,将学校的创新链、培养链和社会的产业链、需求链相对接。以科学管理和资源配置一体化为保障之基,将经费规划使用权、人才引进评价权、学科发展路径选择权等更多地交给学科,夯实“学科办大学”基础,推进业财融合与预算管理,实现以资源配置和科学管理为基础的学科建设一体化全过程监控。
4 结语
学科评估是对高校学科建设发展状况的综合评价,对学科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江苏地方高校应当理性认知学科评估,科学研判学科评估,合理运用学科评估,但也不能唯学科评估,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发挥学科评估引领作用,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引导学科交叉,打造学科特色,构筑学科高峰,一体化推进学科建设各项任务,促进产出重大标志性成果,努力提升办学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有力推动高等教育强国强省建设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习近平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EB/OL].(2023-05-29)[2024-07-01].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305/content_6883632.htm?device=app&eqid=85e9cedc000257190000000664872880.
[2]任瑜,任雅君.第五轮学科评估的发展趋势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20(6):50-52.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EB/OL].(2020-11-03)[2024-07-01].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946/fj_2020/202011/t20201102_497819.html.
[4]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0-10-13)[2024-07-01].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20/content_5554488.htm.
[5]周南平,蔡媛梦.“双一流”建设中地方行业特色型高校的发展思考[J].江苏高教,2020(2):49-54.
[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扎实做好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 助力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负责人就《第五轮学科评估工作方案》答记者问[EB/OL].(2020-11-03)[2024-07-01].http://www.moe.gov.cn/jyb_xwfb/s271/202011/t20201102_497816.html.
[7]任瑜,李梦圆.高校学科交叉与交叉学科培育建设的思路探究: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J].江苏科技信息,2024(3):85-88.
[8]乔旭.高校学科一体化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J].大学与学科,2020(1):31-33.
(编辑 何 琳编辑)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n the path of improving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 Jiangsu local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discipline evaluation
ZHOU Jiadong
(Office of Discipline Development,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Nanjing 211816, China)
Abstract: Discipline evaluation is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status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 universities, which plays an important guiding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first outlines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reform trends of discipline evaluation, then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 local universities. Finally,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path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 Jiangsu local universities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discipline evaluation, and puts them into concrete practice to promote the continuous deepening and development of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in Jiangsu local universities.
Key words:discipline evaluation;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discipline intersection; local university
基金项目: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项目名称:基于第五轮学科评估改革分析研判的江苏地方高校学科建设成效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1SJA0222。江苏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项目名称:学科交叉背景下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协同发展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GKT24_C027。
作者简介:周佳栋(1981— ),男,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学科建设与研究生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