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创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机遇、挑战和实践路径

2024-10-18张珍

江苏科技信息 2024年18期

摘要:数字化时代,国家政策、数字技术以及数字化人才需求为创新创业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新的发展机遇,但在转型的过程中面临教育目标、内容以及对人才的要求存在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同时,数字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对教育空间、教学方式、教学资源与教学评价等发起新的挑战。对此,文章认为创新创业教育应构建精准式创新创业教育人才画像体系,建构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打造人机交互、虚实结合的创新创业教学实践场域,开发过程性、成长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工具。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数字化;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0 引言

当前,全球正迎来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以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以及量子科学为代表的数字技术正在与各领域发生深度融合,催生了很多新模式、新产业、新消费与新动能,从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新质生产力。对此,教育应主动适应社会变革向数字化转型。将数字化技术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不仅是贯彻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抓手,还是响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1 创新创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机遇

1.1 政策驱动:数字化教育转型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给教育带来全新挑战和机遇,“教育何为、教育向何处去”成为世界各国关注的时代命题。2021年,《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为教育打造新的社会契约》报告中明确指出,数字技术对未来教育产生了一系列变革,要重构人与技术的关系。2022年9月,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将教育数字化转型列为焦点主题之一[1]。在《教育数字化转型:学校联通,学生赋能》和欧盟发布的《数字教育行动计划(2021—2027年)》中均强调教育数字化转型,使教育能够适应数字时代。具体到中国,《“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中指出“提升全民数字素养和技能”“加快推动文化教育等领域公共服务资源数字化供给”等[2]。202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3]。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提出推进教育数字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明确了数字教育的关键地位。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这些政策都表明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大趋势,同时对创新创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起着导向作用。

1.2 技术驱动:育人方式革新

纵观历史,中国数字化起步可追溯至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正式接入互联网,经过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云计算和区块链等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形成新的技术形态——数字技术。教育作为培养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必然受到数字技术的影响,那么数字技术如何对教育和育人方式产生影响呢?计算机和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类仅靠人脑的认知方式,借助电脑扩张人脑处理信息的容量与速度,通过人的“内脑”与“外脑”联合,实现人机一体化的思维认知模式,这种方式也逐步成为人类认知世界的基本方式[4]。而教育要使学生适应人机合一的认知方式,需要学生养成基于数字技术的学习习惯、学习风格和学习方式,具有数字化的社会交往能力和基于数字空间的自我认知能力。数字技术的不断迭代创新为育人方式的改革提供了更多可能,主要体现在教学环境、教学资源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首先,教育环境方面,借助AR、VR的扩展性技术而构成的虚拟空间突破课程教学时空限制,通过人—机—物理—环境的跨时空重组和优化组合,创设沉浸式的虚拟仿真环境,形成虚实结合的空间,以数字信息为纽带,实现教学的联通、交互、迁移和增值。其次,依托数字技术,围绕专业的课程体系,高校之间、社会机构以及企业等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了互通的关系,实现了教学资源、课程与师资的共享,如电子教材、中国大学慕课、雨课堂与云课堂等在线课程和平台资源。这种方式灵活地搭配不同学校的课程模块内容,可以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和多元化的教学内容。最后,教学评价,《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明确指出当前教育评价应充分利用最新的信息技术,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专业性与客观性[5]。利用智能技术实现评价的精准化,如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获取学生学习过程的全方位数据,准确掌握学生的学习实时表现,根据学习者的认知特征、学习情况以及作业情况进行智能化、动态化的命题和组卷,能得到一个全面、科学和精准化的多元评价结果,进而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评价指向[6]。

1.3 教育驱动:数字化人才需求

人才培养是大学的基本职能,大学之所以称为大学,就在于为社会发展培养各种类型、层次的人才,这也是大学区别于其他社会机构的原因。大学通过教育与教学进行人才培养,体现其本体价值,而“人才”的质量取决于是否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个人自身发展需要。一方面,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数字技术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7];同年,我国41.5%的GDP由数字经济推动,达到50.2亿元,居世界第二,更是相当于国民经济中的第二产业占比。数字经济蓬勃发展,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重要引擎。数字经济本质上运用最前沿的数字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升级改造,提高资源利用率。当前,企业在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面临着成本高、周期长、技术难以及人才缺乏。其中数字化人才的缺乏已成为掣肘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短板。对此,大学的人才培养要适应社会经济数字化人才需求,大力培养具有数字化思维、数字化技术、数字化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另一方面,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多元智能理论提出教育应遵循多元化、个性化和合作化的价值观,尊重学生个体间的差异,因材施教,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相比于工业时代,流水线的生产方式批量生产标准化的产品,需要做重复、低创造性的劳动,反观当下的数字化时代,依托大数据和互联网,围绕消费者的需求生产批量的定制化产品。所以,未来重复性的劳动将被机器所替代,需要的是集技术、学习能力强和创造性的复合型人才,这也要求教育更关注个体需要和激发学生潜能,而数字技术可以汇聚海量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实践场景、开放式的教学空间,满足学生个性化、多元化的发展需求,对此,教育要加快数字化转型升级,不仅人才培养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切合,还让学生能自由地个性化发展。

2 创新创业教育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挑战

数字化时代为创新创业教育创造了诸多机遇,但也面临挑战,主要体现在数字时代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要求与数字技术赋能教育教学2方面。

一方面,创新创业教育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教育目标、内容以及对人才的要求存在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从教育目标来看,传统的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一般以创新思维、创业能力为原型进行拓展,关注专业与创业的融合,强调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识别机会能力和实践能力等,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新技术带来的一系列不确定性变化对未来个体的创新创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单一的知识灌输传授被“逼入死胡同”,不可替代的能力和素养才应该成为教育的重点,即以现代化的“智慧人”为指向,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批判思维”“适应性专长”。从课程内容看,经典的创新创业理论偏重于对有形知识资源进行研究,但数字技术变革下的创新创业浪潮挑战了传统的创新创业理论,高校应在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上做出适时调整。另一方面,数字技术赋能教育教学,引发了教育空间、教学方式、教学资源与教学评价的全面改革,对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发起挑战。数字化发展带来的数字教育理念、数字教学技术正在驱动教育变革,如人机协同教学、虚拟仿真实训空间等数字技术作为工具在课堂实践环节使用,使得办学空间从单一物理环境向物理和网络融合的空间转变,教学方式从单方面讲授到全方位沉浸式体验转变,教学资源从有形资源向大资源方向转变。因此,创新创业教育数字化转型不是在原有基础上的缝补,而是人才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场域以及评价体系的全面系统升级。

3 创新创业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径

3.1 构建精准式创新创业教育人才画像体系

随着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仍以灌输式教育模式为主体,对学生群体进行无差别的知识传授,普遍存在知识无效供给或重复供给等问题。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不应以知识传授为目标,将学生塑造成知识的容器,而是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开创性人才。因此,数字化时代,高校应依托大数据、云计算与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协同政府和第三方教育机构平台对创新创业项目实施过程的数据进行全面收集,创建创新创业专项数据库,深入挖掘学生学习行为的教育规律,精确预判大学生个人知识结构、兴趣倾向、创新创业能力以及学习内容需求等特性,生成“学生画像”,进而按照专业、班级将“学生画像”传送给老师,老师根据画像标签设置课程、教学设计以及教学方法选择个性化教学。借助信息化技术手段对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能力和短板实现精准化识别、精确化预测、精细化服务和精益化评价,改变传统的灌输式知识传授模式,实现信息化滴灌式教育资源供给,针对大学生差别化知识需求,精确匹配适切性的不同类别课程,辅以特色显著的案例,充分满足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多元需求,贴合大学生能力发展诉求。大学生通过信息化技术手段更加了解自身知识架构,聚焦处理匹配个人知识体系的高价值教育资源,实现海量知识信息资源大海捞针。

3.2 建构开放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数字化时代,高校应坚持以学生为本,推行开放性学习机制,搭建多样化的创新创业数字资源平台,建构覆盖各级各类人群且形式灵活适切的开放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首先,高校应依托超星、雨课堂、慕课(MOOC)等在线教育平台,充分利用在线课程的竞争性形成“鲶鱼效应”,引入市场检验,有效激发创新创业相关教育工作者制作优良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增强创新创业教育素养,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活跃度和改革度。同时,鼓励老师积极开发应用优质创新创业数字资源,打造创新创业线上线下金课,推动创新创业师资队伍建设。其次,利用在线课程的交互性打破学习时空壁垒,营造数字化学习氛围,让学生自由自主地选择适合自身需求的创新创业课程,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因材施教。最后,利用在线课程的规模性,立足于院校实际情况,将海量双创课程资源内化、整合、融入校本课程中,构建新型数字化课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数字化意识以及创新创业思维与能力。同时,依托在线课程信息化,引入企业资源,强化校企合作,共同开发“产教融合”优质课程资源,增强课程资源的前瞻性与实用性。

3.3 打造人机交互、虚实结合的创新创业教学实践场域

实践是衡量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创新创业教育强调实践对于学生素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做中学,学中做”,锻炼创新创业能力。将VR、AR、XR、MR等技术应用于教学中创设智慧情境,可以有效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性,某种程度上弥补当前创新创业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推进人机交互式学习,激发和驱动学生创新创业兴趣、意向与能力。

已有研究表明,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AI-Generated Content, AIGC)经过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度学习和培训,可以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智能教师”教授创新创业内容,在实际教学中使用AIGC的数字化工具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对创新创业的兴趣。而且,基于AIGC技术打造沉浸式互动课堂,实现更具沉浸感和吸引力的课程,让学生在体验式学习中实践创新创业知识,提升创业能力,在未来的工作中更容易接受与使用人工智能。候浩翔等[8]基于48项实验与准实验研究的Meta分析得出教育机器人对学生创造力的促进作用非常明显。所以,AIGC技术所搭建的智慧场景对学生创新创业兴趣与能力的促进产生了正向影响。

佐藤学认为教师具有“匠人”和“专家”双重属性,其中,“专家”的属性在于洞察、思考和判断。数字时代AIGC作为与教师协同教学的“智师”,可以精准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判断学生学习的问题,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但是,AIGC仍然不能取代教师,因为人类智慧的创造性、成长性和德行是AIGC技术算法所不具备的,这就需要“专家”属性的教师正确运用人工智能拓展教学空间,有效利用在线学习产品和设计人机协同、虚实结合的创新创业教学资源,自觉成为“学习设计师、学习技术专家和媒体专家”,协同智能技术服务于学生教学中,不被技术所钳制。例如,贝腾开发基于计算机商业模拟技术的创新创业与经管类实践课程平台,教师们和学生可以在平台上模拟企业运营管理、沙盘、营销、物流等虚拟实验,这为学生提供了创新创业实践技能训练场所;智能算法、物联网以及区块链等新型生产方式的虚拟体验空间在教育社区之间实现了课程共享,可以跨学校、跨区域、跨国界协同学习,突破社会组织边界,将授课物理空间扩展到智能化、立体化的教学空间。数字技术支撑的教学空间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受力面积”,让学生在数字信息环境的浸润濡染中感知AIGC与创新活动的密切联系,进而实现创新创业高阶素养从量到质的深层次提升与突破。

3.4 开发过程性、成长性的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工具

国务院发布的《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指出,推动教育基础数据的伴随式收集,对探索发挥大数据对变革教育方式、促进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起到支撑作用。因此,数字化时代创新创业教育评价应向智能化教育评价模式转变,利用智能化技术手段关注学生的全程,参与总体改变,从单一的外显性量化评价向重视过程性、成长性评价,立足于创新性思维与创业能力实践相结合,既关注创业项目的孵化落地,也注重个体的成长与发展。

首先,丰富评价手段。借助融入数字化技术的评价手段,关注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等内隐性因素,对学生创新创业发展的未来趋势进行预测,实现长效性立体化的评价模式。其次,构建多元主体的评价机制,围绕创新创业教育行为,有效应用数字技术和校内教务系统,对教师、学生和管理者的行为分层次、分阶段地收集、分析、评价,通过评价数据积淀,形成学生、老师、管理者评价闭环,提高三者交流的广度和深度,为师生自我反省与调整教学学习策略提供了良好支撑。最后,增强评价的时效性。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活动的全过程进行详细电子化记录,实现长期有效保存学生创新创业经历,方便师生复盘创新创业过程,从而进行再感知、分析和研判,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素养和创新创业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刘宝存,顾高燕.推开公共数字学习之门:联合国教育变革峰会的主张、隐忧及超越[J]中国电化教育,2023(1333eec9e33529ec2acd37e23c231ee0d):16-24.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2021-12-12)[2024-05-12].http://www.gov.cn/zhengcel/content_5667817.htm.

[3]教育部.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EB/OL].(2022-02-08)[2024-05-08].http://www.moe.gov.cn/jyb_sjzl/moe_164/202202/t20220208_597666.html.

[4]余胜泉.智能时代的未来教育愿景[J].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23(18):32-43.

[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EB/OL].(2020-10-13)[2024-05-13].https://www.gov.cn/zhengce/content_5551032.htm.

[6]刘邦奇,袁婷婷,纪玉超,等.智能技术赋能教育评价:内涵、总体框架与实践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21(8):16-24.

[7]习近平.不断做强做优做大我国数字经济[J].求是,2022(2):1-2.

[8]侯浩翔,张先义,王旦.教育机器人可以提升学生创造力吗?:基于48项实验与准实验研究的Meta分析[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3):99-111.

(编辑 姚 鑫编辑)

Opportunities, challenges and practical paths of digital transformation i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ZHANG Zhen

(School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anjia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12, China)

Abstract: In the digital era, national policies, digital technology and digital talent demand provide new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for the digital transform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but in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there are many incompatibencies in educational objectives, content and requirements for talents. Meanwhile, digital technology empowers education and teaching, launching new challenges to educational space,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resources and teaching evaluation. In this regard,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should build a precise talent portrait system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onstruct an open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curriculum system, create a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virtual-real combin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eaching practice field, development process, growth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valuation tools.

Key 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digitization; practice path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项目名称:应用型本科院校专创深度融合模式及路径研究;项目编号:D/2021/01/43。2023年度三江学院教学建设与改革项目;项目名称:应用型本科院校专创融合课程建设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23079。

作者简介:张珍(1992— ),女,助理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基本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