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军民双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研究

2024-10-18马龙陈晓妮

江苏科技信息 2024年18期

摘要:针对产教与军民的独立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路径不清晰问题,文章提出了产教-军民双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路径。首先,系统分析了产教-军民双融合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明确了产教-军民双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其次,面对产教-军民双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独立问题,分别构建了双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一主线双引领递进式专业课程结构模式和四螺旋混合教学模式,整体构建了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的融合模式;最后,根据产教-军民双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要求,分别构建了分层递进式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体系和机制,给出了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启示。

关键词:产教融合;军民融合;复合型人才;混合式立体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0 引言

产教-军民双融合协同育人模式是实现科技强国与技术强军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先导行动。然而长期以来,军地企业融合、地方产业与高校融合受到政府政策制约、军方科研制度制约、地方产业结构差异制约以及人才流动制约,导致产教-军民双融合存在体制性障碍、结构性矛盾和政策性问题。例如,陈姻等[1]通过对军民融合发展道路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对策和建议,但缺乏对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和设计;赵荣等[2]针对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融合发展途径问题进行分析,但对于产教-军民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未展开研究。因此,需要改变传统的产教融合和军民融合两种独立融合育人模式,探索国民高等教育、军事高等教育与地方产业结构相适应的产教-军民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以期推动新时期高等教育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1 产教-军民双融合人才培养问题提出

1.1 产教-军民双融合发展现状

产教-军民融合是我国高等教育在不同发展阶段形成的科学育人模式,特别是从战略规划发展视角来看,一系列政策性文件的不断出台,为产教-军民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方向提出了明确的方向。例如,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产教融合权威性文件《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要求高校深度参与企业办学,健全多元化需求办学机制,全面推行校企协同培养人才,逐步形成产教统筹融合、良性互补的发展格局,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高等教育为产业经济发展和演化升级注入强劲动力[3]。2017年3月,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审议解放军代表团时强调: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深厚土壤,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深入开展军民协同创新,推动军民科技基础要素融合,加快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体系。2017年,党的十九大将军民融合发展的七大战略写入党章。特别是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不同重要会议和纲领性文件中科学地论述了军民融合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表明了党中央对军民融合发展工作高度重视,反映了我党长期以来从地方经济建设到国防建设的统筹协同发展认识达到了显著的质的飞跃。然而,产教-军民双融合的重要会议是2015年10月在天津中德职业技术学院举行的以“军民融合-产教融合(天津)高端对话会”,会议主旨紧密围绕军民-产教融合育人实践经验,尊重技能人才,探索职业院校深度参与国防科技专业人才培养新途径和新模式,拓展军民融合和产教合作领域,推进军民-产教深度发展[4]。

1.2 产教-军民双融合的关系解析与问题提出

产教融合是产业(企业)需求多元化和高校人才培养供给复合化的无缝衔接过程,在产业变革中引领教育模式改革方向。

军民融合是将国防治理现代化、军队素养人文化、军队作战智能化和地方经济产业化发展深度融合,在产业经济、教育水平、军队素养三者之间形成强力支撑,确保多领域的共享融通式发展,致使产业经济高质量发展、高校教育高层次发展和国防军队高能力提升形成螺旋式发展动力。

当前,产教融合与军民融合受到多主体之间管理体制、利益结构和共同目标等差异化制约,导致三方主体之间的融会贯通和相互作用明显不足,军民融合是贯通企业、高校和军队三方信息共享、技术共享和人才共育的重要举措。因此,产教-军民双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问题在于:(1)产教-军民双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不够完整,政府、高校、军队和企业缺乏螺旋式紧密合作模式设计;(2)军地高校课程设置模式与教学模式链条相互脱节,军地企业岗位需求和校内实践环节不匹配;(3)产教-军民双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机制还需细化分析和设计;(4)产教-军民双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方案还需系统化构建。因此,针对上述问题对产教-军民双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结构模式、混合式立体教学模式、实践体系和双融合机制进行全面分析和设计,探索出适合产教-军民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和实施方案,为我国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提供有益借鉴。

2 构建产教-军民双融合四螺旋人才培养模式

2.1 建立产教-军民双融合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普通高校的产教-军民双融合是推动军民两用尖端技术向产业化发展的关键路径,同时,承担着军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军队文化传承等多重任务。将知识、能力、素养和成果构成内部四螺旋,政府、高校、军队和企业构成外部四螺旋,依托内外四螺旋循环结构,从知识传授、能力训练、素养提升和成果共享的全方位培养,深化“共筑平台、共商计划、共组队伍、共督过程、共推质量、共评效果、共用人才、共享成果”的培养模式。根据国家军民融合发展规划,依托地方高校的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平台,与具有军工资质的科研企业和军队院校共建高级别产业学院,充分发挥军地高校和科研企业的自身优势,为国家国防建设和地方产业发展提供前沿科研项目及复合型人才力量[5]。从智能通信、军民装备制造和绿色航材建造等新型智能技术应用着手,以产教-军民双融合建设为目标,重筑专业实践技能平台,建设面向双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而推行四螺旋多方协同的产教-军民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如图1所示。

2.2 构建一主线双引领递进式专业课程结构模式

根据产教融合与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地方产业升级和国家新型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构建符合产教和军民双融合的专业课程结构体系。以西安航空学院军士学院的民航通信技术专业为例,以民航通信导航技术为主线,以“民航数据通信与网络”“民航甚高频通信设备”“航空机载电子设备”为引领,利用“新型智能技术”“新型典型案例”“新型产教融合平台”“新型军民融合项目导向”的课程结构优化递进式课程体系;聚焦解决航电复杂通信工程问题的能力,以OBE理念引入人才培养方案、工程伦理、人文素养和岗位匹配等课程目标和评价体系,全面评估复合型人才培养成效。

从专业发展目标和学生就业导向来看,将民航通信技术专业课程划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军民融合必修课和产教融合实践课,在通识教育课程结构上融合地方产业和军队之需的核心专业课程,建设主线引导、层级递进和产教-军民双融合的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综合学校学科资源优势和专业发展平台,创新性地引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手段,学生能够在专业学习中深入浅出掌握专业知识和实操技能,由此构建出一主线双引领递进式双融合专业课程结构体系,如图2所示。

2.3 构建双融合四螺旋混合式立体教学模式

根据传统民航通信技术专业教学模式和教学经验的不足之处,通过西安航空学院军士学院的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探索,综合考虑学校教学实施情况,构建了双融合四螺旋混合式立体教学模式:“双融合”即以产教融合为支撑,注重复合型人才专业知识应用于企业项目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军民融合为渠道,灌输复合型人才专业素养和军队职业素养以及岗位职业素养新途径;“四螺旋链条”即以知识链、能力链、素养链与军地企业的成果链为衔接口,螺旋式提升专业基础知识应用能力、专业技术创新能力、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和岗位职业综合应用能力。本文提出的专业课程教学模式与其他混合式教学模式的不同之处体现在螺旋式提升方式上,专业基础课程是贯通民航通信技术专业知识的基础,也是提升专业技能的必修课程;专业技术创新课程是一门集基础专业知识与前沿科学方法于一体的创新思维课程;专业技术应用课程以军民项目为依托,培养学生的实操应用能力;岗位职业综合应用课程是将在校所学知识与企业岗位工作相融合[6],全面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素养和成果等职业素养。因此,本专业采用混合立体教学模式,有效利用线上教学模式避免线下教学的不足,利用线下实践教学演练模式避免虚拟仿真教学的不足,同时利用三维立体混合教学模式避免理实教学水平不足,协同推进四螺旋多方协同的产教-军民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如图3所示。

3 产教-军民双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路径

3.1 构建分层递进式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体系

依托不同层级高校的科技园、产业孵化基地,利用国家级或军地共建科研平台,充分依托国家级、省部级科研、地方高校和军地产业项目,通过实习调研、模拟仿真分析、实验测试、实证评价方式调动学生参与军地项目和岗位工程项目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实操能力和专业素质,提高复合型人才培养成效,辅助利用高校、企业和军队专业竞赛,组织学生参与创新比赛,孵化军地项目运营,联合军地企业教师共同指导学生的科技竞赛,进而形成一种基于专业知识-专业(职业)技能-专业(人文)素养-成果创新(实践)于一体的分层递进式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体系,如图4所示。

3.2 多主体参与产教-军民双融合机制设计

目前,地方高校参与军民融合项目要比地方产教融合更难突破体制机制壁垒,科教资源共享程度差、军民部门协调困难、人才培养需求单一化、军民素养融合艰难、项目保密级别高等问题,使得产教-军民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路径构建困难。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关键是以政府、高校、企业和军队四主体人才培养为手段,充分发挥四主体间的协同合作优势;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核心是重构军地院校专业建设标准、重审军队产业人才需求规格、重置核心专业课程体系、重筑专业实践技能平台。首先,充分调研军地企业人才需求和行业标准,广泛征集军地企业(行业)的专家意见,通过选聘军地行业专家和军地高校专家参与制定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其次,军地校企三方共同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教学改革评价指标,提升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最后,通过军地校企导师协同指导专业实习、课程设计和毕业论文等实践环节,全程落实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过程,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岗位就业能力。由此,建立“共筑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共商专业教学计划、共组师资队伍、共督实践过程、共推培养质量、共评培养效果、共用培养人才、共享培养成果”的实用性培养机制,如图5所示。

3.3 构建四螺旋链的多主体产教-军民双融合机制

政府、军队、企业和高校作为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方向和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主导者,四者之间需要紧密交融,互利互惠。政府作为高校人才培养、企业人才需求和军队人才流动的监管者,管控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在我国市场经济政策引导下,高校和军队不断从注重理研究型人才培养向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转变,学生不仅要掌握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实践应用技能,同时还要具有过硬的专业素养,进而紧跟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和地方行业发展需求,形成产教-军民双融合的资源整合优势,支撑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企业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成果的需求者,也是高校和军队人才培养成效的受益方,因此,有责任和义务扶持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四方主体高效协同构建四螺旋链的产教-军民双融合机制,多方共治形成军地高校人才培养的知识链、能力链、素养链与军地企业的成果链有机衔接,促使专业、职业、企业和军队协同融合发展。

4 结论与启示

4.1 结论

根据国家产教-军民双融合战略发展需求,立足于政府、军队、高校和企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能力培养与岗位实践需求,将推动军地高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地方企业项目研发与岗位需求的深度融合,坚持知识传授、能力锻造、素养塑造和成果共享,将复合型人才教学内容与课程结构相融合,探索构建产教-军民双融合的四主体四螺旋复合型人才模式,搭建分层递进式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体系和双融合机制,培养学生的专业素养,锻炼学生的科研项目研究能力,努力培养满足国家产教-军民融合战略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4.2 启示

根据产教-军民双融合协同育人要求,全面培养复合型人才队伍,军地高校应从以下方面探索[7]。

(1)重树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理念。在全球经济格局快速变化过程中,复合型人才必定是在扎实的专业基础上具有广阔的专业视野、超强的学习和岗位适应能力、超前的竞争危机意识和竞争力、开拓创新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能力。

(2)重构双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政府、高校、军队和企业是推动产教-军民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成效的主力军:政府可以精准指导产教-军民双融合人才培养政策;企业深度参与修订复合型人才培养结构、方案和过程;高校融通企业围绕知识链、能力链、素养链和成果链调整专业规划,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与产业转型升级;军队联系地方校企开展军工项目合作和专业实践平台建设,同时,构建产教-军民双融合建设标准和质量评价体系,突出四方主体全面覆盖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实习实践和岗位就业全过程,深化产教-军民双融合的全过程。

(3)改革双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结构与教学模式。从强调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按照双融合协同育人整体化、全面化和理实化原则,递进式设计复合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注重专业基础课与实用工具课程、素养课程和方法课程的融合,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应突出复合型人才与岗位需求的匹配特色;强化复合型人才的专业基础分析能力和理实能力的应用型特色;贯通产教-军民双融合协同育人的培养特色。

(4)优化双融合复合型人才培养实践路径。为了适应军民企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满足军民对口复合型人才培养质量需求,必须在专业理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的基础上,通过逐步整合军队、企业和高校的教育资源,建立全面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平台和实践训练项目。在实践操作上,通过军企项目实践、高校科研活动、调研实习等方式构建和完善实践路径。

参考文献

[1]陈姻,刘梦媛.我国高等教育军民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探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7(23):1-3.

[2]赵荣,徐芳,黄春平,等.军事教育与国民教育融合的军事人才培养问题研究综述[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3(4):19-22.

[3]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EB/OL].(2019-03-28)[2024-05-18].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9-12/01/5435044/files/a402e7f843bd461cac46ed5bdd8d 7435.pdf.

[4]程宇,董衍美.融合与突破:军民融合与产教融合共赢的逻辑:军民融合-产教融合(天津)高端对话会综述[J].职业技术教育,2015(33):26-28.

[5]宋伟志,陈智勇,李洲稷,等.军民融合背景下的专创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3):93-96.

[6]张慧群,刘攀,陈晓云,等.基于“双中心四螺旋”的临床技能学混合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J].中国当代医药,2023(32):153-157.

[7]王淼,李婷,周远.国际化、复合型、创新型金融人才培养的国际经验与借鉴[J].教育教学论坛,2015(34):9-10.

(编辑 何 琳编辑)

Reform and practice of the composite talent training model of industry

education-military civil dual integration

MA Long1, CHEN Xiaoni2*

(1.School of Civil Aviation, Xi’an Aeronautical University, Xi’an 710077, China;

2.School of Engineering, Xi’an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Xi’an 710077, China)

Abstract: In response to the unclear problem of the independent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education and military civilian talent training model and practical path, this article proposes a composite talent training model and practical path of industry education-military civilian dual integration. Firstly, the system analyz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education-military civilian dual integration, and clarified the goal of cultivating composite talents with industry education-military civilian dual integration. Secondly, in the face of the independent issue of the dual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education, military, and civilians in the cultivation of composite talents, we have respectively constructed the dual integration composite talent cultivation model, the one mainline dual leading progressive professional course structure model, and the four helix hybrid teaching model, and overall constructed the integration model of composite talent cultivation, curriculum system, and teaching content.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practice of cultivating composite talents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education, military and civilian, a hierarchical and progressive composite talent cultivation practice system and mechanism were constructed, and practical inspirations for composite talent cultivation were given.

Key words: integrated industry and education; integrated military-civilian;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mixed three-dimensional teaching mode

基金项目:2021年度陕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项目;项目名称:陕西特色行业应用型本科院校科教协同育人模式与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GH21Y0251。2024年度西安航空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重点研究项目;项目名称:产教-军民双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与实践研究;项目编号:23JXGG1004。2021年度陕西省科技厅软科学计划项目;项目名称:大规模突发公共事件下陕西应急物资供应调度模型与保障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21KRM154。

作者简介:马龙(1982— ),男,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应急调度管理教学。

通信作者:陈晓妮(1980— ),女,助教,硕士;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计算机网络与项目管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