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三化”促教学 让课堂真实发生
2024-10-18汪映雪
【编者按】本刊2023年12月上旬刊(即第34期)刊发了四川师范大学李华平教授《六国论》教学实录。该课通过创设“家庭改稿会”学科认知情境,以表现性任务驱动学生像语言文字运用专家那样去思维,精彩精致,妙趣横生,引人入胜。本刊陆续收到不少读者的评课稿,表达对该课的多角度理解。2024年4月上旬刊(即第10期)刊发了张伟教授、刘小芳老师的评析文章。现从来稿中选刊汪映雪、张春华老师的评析文章,以飨读者。
摘 要 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才,是学界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四川师范大学李华平教授《六国论》教学课例,针对文言文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化”、“要点化”和“情境化”,生成真实高效课堂。
关键词 教学化 要点化 情境化 真实高效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而其正常高效的运作有赖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实施。以往的文言文教学大多采用先言后文的形式,对于教材内容不加剪裁,而进行“水到渠成”式的串联讲法,这使得课堂较为机械,缺乏活力,学生的思维也停留在“照本宣科”的重复固化上,因此,很难涌现出充满思维深度的真实课堂,也不容易出现经典课例,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发展。
如何在“双新”“双减”的背景之下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素养全面提升,落实五育并举的发展规划,正好是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四川师范大学李华平教授《六国论》教学课例,便是针对文言文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化”“要点化”和“情境化”之后生成真实高效课堂的最佳范例。
一、教材内容教学化,解决学生真实困惑
语文教学内容包括在特定的教学时空与教学情境中“学生需要学什么”和“实际上学生最好怎么学”两方面内容,而语文学科的教学内容无法直接呈现于学生面前,具有一定的内隐性,需要教师一次次解读后进行再加工,从而筛选出适宜学生接受的教学内容。文言文的教学内容始终是围绕“文”与“言”展开的,但传统教学中教师惯常采用“串讲式”的先逐字翻译而后文意理解问答的形式来进行文言文授课,其弊端在于学生容易卷入照本宣科的问答中,从而陷入浅表思维的泥淖,致使课堂呈现“书本化”“套路化”样态,这就使得教师“课堂所教”并非学生真实需要。李华平教授执教的这堂《六国论》让我们看到如何根据学情将教材“教学化”,从而解决学生真实困惑。
从“言”的方面来讲,在预习交流的环节中,李教授请大家“找出同桌最可能忽略的三个重要词语或者句式,给画上圈”。若教师不了解学生的真实困惑,就会花费大量时间讲解学生已知的内容致使课堂低效化。李教授的提问聚焦学生的真实起点,以生生互查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形式将传统文言文教学中“最花时间”的词语解释、语句翻译等教学流程压缩为更高效的思维过程,学生带着“出题者”的眼光阅读文言材料时,会更注重文言文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这“四类词”用法的巩固。
从“文”的方面来讲,教材内容“教学化”,就是要从教材中筛选提炼教学内容,将其转化成课堂内容,它需要教师调动自身阅读积累而提炼出来。传统的文意讲解教学过程,一贯以全局把控事件概述为始,以人物精神品貌或时局认知为终。而李教授的《六国论》课例则摒弃了这种“套路式”教学模式,将“提炼写法”的切入点落脚在“裁剪素材”上,通过情境创设之中的讨论思辨,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真实困惑转化为一次切身体验,并升华为最终的学法指导,学生也更明确文本的选择和解读是基于作者写作目的的,实现了文言文教学从教“是什么”到教“怎样做”的转变。
二、教学内容要点化,还原真实思维过程
教学内容要点化是指教师提炼整合碎片化、点状式的内容,用精练的语言高度概括出一堂课乃至每一环节的教学内容。教师面对一个文本,倘若不加筛选地面面俱到,不但会使得课堂容量漫溢,也会给学生造成“信息爆炸”的认知负荷。而此时教师若能用简洁凝练的词句提示出每一个教学环节的学习重点,就能让庞杂烦琐的内容条理化、清晰化,使课堂结构、学习目标一目了然,更重要的是,通过要点提炼能更为充分体现文本最独特的教学价值。
李教授这堂课的问题设置是典型的“要点化”表述方式,如在“预习交流”环节请同学们找出“同桌最可能忽略的”词句;在“情境学习”环节,通过创设家庭改稿会的情境,结合前后语境补全对话;在“提炼写法”环节询问学生“苏洵教了什么样的写作方法”,并引导学生从写作的角度归纳词语或短语。从思维聚焦的层面上说,这样的环节设置“由表及里”,从文本言辞到文本形式,从语境内容到呈现手段,以追问的形式引导学生慢慢进行思维聚焦,实现深度学习,还原学生真实思维过程。从问题聚焦的层面上说,本课以主问题“弊在赂秦”为导向,引导学生对“六国破灭”之因是否“弊在赂秦”进行思辨,深挖文本解读,围绕问题形成百家争鸣,不断碰撞思维火花。
三、要点内容情境化,以真实体验激活课堂
“情境化教学”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触发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像《六国论》这样具有较强说理意味的文言文,往往是学生阅读理解的一大“心病”。阅读积累少的学生总是读不懂文章,关上书犹如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阅读水平高一些的学生即使理解了文章大意,却也难以用书面语言准确深刻地进行表达。近年来成都中高考不断加大对文言文阅读过程中理解类问题的考查,因此只有教会学生在情境中“读懂文章”,才是实现文言文阅读课堂高效高能的不二法门。
李教授这堂课以“情境化教学”为实施路径,通过创设文本的方式将学生带入一场“家庭会议”的情境之中。在这场父子争辩中,苏洵本以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苏轼则认为是“貌合神离”之故,苏辙却说“地之远近而祸之迟速分焉”,借三人之口提供了三种问题分析角度,让学生在情境中将人物观点进行挖空式总结,这样以任务驱动的方式进行情境化教学,使得课堂氛围被快速激活。
在此基础上,李教授“乘胜追击”创设说话语境,请同学模拟人物口吻进行说话练习,并要求学生代入角色进行朗读,读出人物身份和语气,给足空间令同学们在语文课堂上完成了一次由内而外的角色扮演,在多角度理解人物观点的同时兼顾语意衔接,从而获得一次真实的思辨体验。整堂课行云流水,令听者酣畅淋漓享用了一次语文盛宴。
总之,李华平教授的这堂课将教材内容“教学化”,将教学内容“要点化”,又把要点内容“情境化”,以此“三化”为手段提升教学实效,是“双新”“双改”背景下为我们带来启发的高效课例,它以解决学生真实困惑为起点,以还原学生课堂上真实思维过程为核心,以激发真实体验为路径,在求真务实的道路上前行,也向广大师生呈现了一个“真实发生”的语文课堂。
[作者通联:成都石室中学北湖校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