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重构视角下工业遗产档案开发利用的路径探析
2024-10-17李璐张娟
2006年,首届中国工业遗产保护论坛召开。2023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国家工业遗产管理办法》,明确了工业遗产的保护、管理和利用的具体措施。国家层面对工业遗产的重视,让工业遗产不再是“被遗忘的角落”。工业遗产档案作为工业遗产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符号和社会记忆记录载体,是我国档案资源体系中的重要组成,并作为国家重点档案与保护开发工程被写入《“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如何开发利用工业遗产档案,重构工业记忆,传承工业文化是当前及未来的工作重点。本文基于社会记忆与工业遗产档案的内在关联,总结南京市工业遗产档案开发利用案例经验和启示,探讨工业遗产档案开发利用赋能工业遗产活化增值的路径方法。
一、社会记忆与工业遗产档案
(一)社会记忆理论
社会记忆理论是由“集体记忆”演变而来,发展至今是指通过主体(人)与客体(记忆载体)之间长时间的认知,彼此相互作用,再经由社会集体的判断与重构,在整个社会体系中循序渐进地建构起一个社会集体都认同的社会记忆[1]。
社会记忆重构是人们对过去的事件、经历或者历史进行重新认识、评价和记忆的过程,它涉及记忆的选择、加工和传递。这个复杂而微妙的过程,不仅受个人心理因素的影响,还受社会结构和文化的制约。社会记忆重构有助于人们构建自己的故事和记忆,从而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认同,对于传承人类文明和推动社会进步具有重要作用。
(二)工业遗产档案
国家工业遗产,一般是指在中国工业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的,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技价值、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经工业和信息化部认定的工业遗存。工业遗产包括厂房、设备、工业园区、生产工具等物质遗存和生产工艺、文化、工业精神等非物质遗存。工业遗产档案是工业遗产的有形记录,不仅记录了工厂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施工信息,也记录着历代建设者在工业生产过程中艰苦奋斗、创造价值的艰辛历程和工业遗产保护及开发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具有丰富的凭证价值和情感价值。工业遗产档案表现为实物形式直接留存的遗产遗存和记录工艺技术、工业习俗、工业记忆、商标等在内的档案记录[2]。
(三)社会记忆与工业遗产档案的内在逻辑
1.工业遗产档案是重构社会记忆的工具
社会记忆不是指史实本身,而是集体情感、心理的一种重构,经历着过去、再现、延续的过程。工业遗产档案保存了过去的历史资源,能再现工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对其进行研究整理,能挖掘出其中的历史信息,通过数字技术和互联网平台等进行传递,能促进公众对其的深入理解和广泛共识。结合现实需求、价值观念等因素,可判断重构后能增添公众的认同感,夯实工业记忆、传承优秀工业精神和文化,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志气,提振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2.社会记忆重构需求为工业遗产档案保护利用提供动力
社会记忆的存在和传承离不开档案资源的支撑,工业记忆留存对于工业遗产档案的保存和利用提出了需求和要求,也为工业遗产档案的保存利用工作提供了动力和支持。此外,工业记忆作为一种文化力量,也可以反哺工业遗产,促进其保护与活化利用,为城市注入独特的文化元素,展示城市的历史风貌,提升城市的整体品位和文化价值。
二、南京市工业遗产档案开发利用现状
(一)南京工业遗产档案主要内容及保存情况
南京的近代工业始于1865年洋务运动时期的金陵机器制造局。近现代历史上的南京,工业发展留下了大量的工业遗产。南京的工业遗产是指南京城市发展各时期中出现的,具有历史、产业、社会、经济、美学和科学技术价值的工业文化遗存。目前,南京已有13处工业遗产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具体见表1。
近年来,南京社会各界和南京市档案馆深入挖掘工业遗产中的档案史料。南京工业遗产档案从形成阶段上分为工业停产前历史遗留的档案和停产后经过调查、保护、开发利用而产生的工业遗产档案,前者如企业文史材料档案、音像制品档案、人事档案、管理档案、科技档案等,后者包括如保护规划、利用方案等。
南京工业遗产档案保存情况有几种情形:(1)运营良好、有较强档案意识的企业,能将工业遗产档案收集、整理,交由企业档案部门保存。如2022年开馆的江南水泥厂档案史料馆展出了许多水泥厂当年的函件、厂志,展现了民族实业家和日军顽强斗争的历史,还展出了一批捐赠的历史照片,记录了江南水泥厂救助难民的往事[3];(2)分管某部分工作或从事某项事业的行政管理机构和企事业单位的各级人民政府直属机构所形成的档案[4]。如中铁大桥局及其驻南京的第二、第四桥梁工程处保存着近千卷、上万份南京长江大桥文书、图纸、照片档案;(3)运营不佳,停产甚至破产的企业,档案大多流失或散落民间,极少数按照《国有企业资产与产权变动档案处置暂行办法》将破产企业或改制企业档案移交南京市档案馆[5],或按照《城市建设档案归属与流向暂行办法》将工业建筑类、工程设计类、城市勘测类等档案移交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如南京中兴源丝织厂在历经停产、合并、繁荣的过程中,丢失了大量云锦工艺资料,后南京市档案馆在纱厂破旧仓库中发现了部分老档案并接收进馆。
(二)南京市工业遗产档案开发利用现状
基于历史遗留档案开发利用主要是对工业遗产档案资源的数字化保护、修复还原工业遗产实体遗迹、重现工业历史和共同记忆等。如举办“金陵遗珠——南京工业遗存展”,通过珍贵的历史照片,从不同角度展示中国近代史中南京兴办的十几个门类的近代工业和工业遗存;出版《南京工业遗产》《中国工业遗产故事》等,重现南京民族工商业发展共同记忆;对封存十年的中兴源云锦档案资料开展保护活化,根据图纸复原“八宝团龙妆花料”等。
开发性工业遗产档案,主要是在工业遗产再开发过程中形成的调查报告、保护规划、修复图纸、专题研究等(见表2)。如2013年南京市规划局会同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委托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南京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南京工业大学建筑学院三家单位联合编制《南京市工业遗产保护规划》,进一步核实和梳理覆盖各区工业遗产的历史资源状况,对全市现存52处工业遗产,通过科学甄别、分类遴选,最终确定Ⅰ、Ⅱ、Ⅲ类共40处工业遗产,纳入南京市第一批工业遗产保护名录,并于2017年3月获得南京市政府批准。
(三)南京市工业遗产档案开发利用难点
1.工业遗产档案资源分散,集成效用低
由于格式不一、信息孤岛等因素,工业遗产档案传播共享困难,致使资源重复投入。此外,工业遗产档案的原企业倒闭清算、收购合并的,其工业遗产档案权属复杂,各厂出于资源的优势性,人为设置资源孤岛,如禁止入厂、禁止对历史建筑拍照、不提供历史档案资料等,影响工业遗产档案后续的整理、保护与开发。
2.工业遗产档案开发同质化,缺乏内核文化和竞争力
在开发工业遗产档案时没有深入挖掘档案背后的故事,没有充分认识到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核心价值,导致开发形式和内容雷同。现在开发方式多为线下展览,或将编研成果放在档案信息资源平台共享,由于缺乏与公众的互动而显得生硬,难以引起公众共鸣和共同记忆的构建。
3. 工业遗产改造背离史实
没有充分发挥工业遗产档案价值,工业遗产改造严重脱离历史信息。实践中许多符号化的表面处理、变异与拼贴、成功模式的简单套用,导致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相互背离,不但没有继承城市工业遗产精髓,反而严重破坏了工业建筑的原真性。如第二机床厂,改造后的建筑风格较为夸张,破坏了原有建筑风貌。
(四)南京市工业遗产档案开发利用的启示
近年来,南京在开展工业遗产保护的过程中已经开始认识到工业遗产档案的重要价值。总结若干工业遗产再开发案例,工业遗产档案开发利用具有以下几点启示:(1)工业遗产档案开发利用与城市特色名片、文旅开发、公共空间布局规划等功能融合,可以实现遗产、文化、商业与民生的有效串联。(2)以政府部门为主导,充分发挥行政管理制度、决策、监督优势,为工业遗产档案管理提供政策引导、业务指导和资金支持,有利于工业遗产档案的保护管理,更好地挖掘其中丰富的内涵和价值。(3)工业遗产档案的数字化开发和资源共享是整合具有地域特色的工业遗产档案资源库的必然途径。
三、优化工业遗产档案开发利用路径
(一)整合档案资源归集共享,留存历史记忆
档案馆应积极拓宽工业遗产档案征集渠道,加大征集力度,向社会征集工业遗产遗存的档案史料,并启动地区工业发展口述史采集整理,采访试点企业老领导、老专家、老工人,重大历史事件的见证者、亲历者等,形成口述档案,完善工业遗产档案资源体系;各有关单位工业遗产档案管理机构之间应合作协调,将工业遗产相关档案资料以数据化的形式统一管理,形成工业遗产专题数据库。江苏省档案馆和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将保管的415卷南京长江大桥文书、图纸及3000余张照片档案,进行数字化加工,建成南京长江大桥综合档案数据库,使半个多世纪分散保管的大桥档案第一次实现了数字化资源整合。
(二)打造沉浸式实景体验空间,触发并增强公众记忆
工业遗产档案在开发利用时应结合数字化技术,触发公众记忆点,唤起人们的共鸣,提高记忆持久性。在展陈设计中,可运用柔性LED屏结合实物模型展示,以“史料叙事”“场所再生”等设计逻辑[6],为公众提供知识架构和记忆反馈,将无形的集体记忆通过展陈这一有效媒介得以触发。展陈形式上可结合VR、AR、全息投影及可视化等技术,以可触可感的沉浸式体验,增强与公众的互动,创造情感联系,让公众在记忆过程中参与情境和记忆整合,从而加深记忆。如南京中车浦镇公司在厂区内设置展厅,并在展厅设有全息墙和列车模拟驾驶舱,游客可实地体验开地铁、高铁的“速度与激情”,在超强的参与感中增强对轨道交通的文化记忆。
(三)加强档案文化精品建设,传承工业记忆
一要将工业遗产档案文化渗透到群众生活中,挖掘其文化建设的新潜力。通过工业博物馆展览、工业研学基地等,增强公众对工业文化的认知,从民族工业的传承中探寻精气神。二是推出特色鲜明、载体多样的工业遗产档案编研精品。积极开展工业遗产档案学术研讨活动,深入研究和挖掘工业遗产背后的文化价值,借力新媒体技术,讲好工业故事,弘扬工业记忆。三是开发工业文创产品,整合地方特色,将工业记忆融入档案文创产品,使文创内容与历史、人文、景观等相契合。南京云锦研究所以有深厚文化内涵的云锦文物纹样为基础,融入花鸟、山水、人物等更接地气的图案,开发云锦文创品,上线“金陵通”龙珠、柿蒂两套云锦主题卡、云锦织金婚书、云锦茶具皮具等,以文创的力量激发云锦文化的生命力[7]。
(四)赋能工业遗产再造增值,优化记忆结构
开发工业遗产档案要充分发挥其对于工业遗产的价值,促进工业遗产转型更新,再造工业遗产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等。如将工业遗产改造为创意产业园,成为集工业遗产保护、文化创意、休闲时尚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筑巢引凤吸引科技创业型企业入驻,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城市经济活力;发展工业旅游新赛道[8-9],开放生产线参观,推出游客体验项目,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可以深入了解产品生产工艺、企业文化。这样不仅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扩大了产品的影响力,使工业旅游成为其新经济增长点,又实现了对技艺的传承,工业记忆的优化。如南京高淳国瓷小镇正成为一个集中华传统文化、工业匠心研学、深度体验旅游、双向交互教育的全新文旅业态和科普教育基地。游客在陶瓷p63XD2UAPYMCj6JoHXs8EvhvfhohZd1WLzMSyQ2+7tQ=博物馆可全面了解久远灿烂的中国陶瓷文化并参观高淳陶瓷国家用瓷生产线,还可在陶艺苑DIY体验区,体验手工拉坯、捏瓷、修坯、手工上釉、画瓷等传统陶瓷工艺制作,感受中国陶瓷风采[10]。
四、结语
工业遗产是城市文化的摇篮,工业遗产档案见证着城市工业的历史发展进程,构建了城市工业记忆。优化工业遗产档案开发利用,发挥工业遗产价值,结合地域特色为工业遗产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将“工业锈带”转变为美好的“生活秀带”;跨类型、跨地域、跨部门多措并举留存、触发、增强、传承、优化工业记忆,为城市留住一抹“工业乡愁”。
参考文献:
[1]王晓晓,施秋璐.档案对建构社会记忆的作用与影响研究[J].档案学研究,2019(2):36-42.
[2]胡宇浩.工业遗产档案开发策略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2023.
[3]中国南京红色在线.“激活”档案,让历史说话[EB/OL].(2022-12-15)[2024-08-23].https://www.rednanjing.cn/article/6550/cid/.
[4]高俊.工业遗产档案开发利用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6.
[5]张晨文.工业遗产档案的产生背景、内涵及保护实践[J].档案管理,2022(5):27-30.
[6]杨林.迭代、叙事与再生:工业建筑遗产展陈改造设计实践——以民国首都水厂办公楼为例[J].工业工程设计,2023(3):66-71.
[7]“云锦+”激发非遗新生命力[EB/OL].(2023-03-15)[2024-08-23].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60400493352790064&wfr=spider&for=pc.
[8]彭志勇.基于工业档案资源开发的文化产业创新路径探析[J].科技经济市场,2020(11):135-137.
[9]吴晗,丁炜.南京工业遗产保护现状与转型策略研究[J].城市建筑,2023(8):196-200.
[10]南京科技馆.高淳陶瓷科普教育基地[EB/OL].(2022-11-08)[2024-08-23].http://njstm.org.cn/html/cglm/lmcy/4377.html.
作者单位:南京市城市建设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