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背景下壮族非遗档案开发研究
2024-10-17李嘉璐
广西壮族自治区拥有刘三姐歌谣、壮族歌圩、桂剧、彩调、壮剧、民间文学布洛陀等丰富的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及其档案分布在广西不同地区,反映着当地文化特征,区域特色鲜明。对壮族非遗档案进行开发利用不仅能够使公众进一步了解壮族文化,也能够深挖其历史、文化、宗教、艺术、旅游等多方面价值,为当地人民带来经济创收。2021年,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发布《“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引导各地根据资源禀赋和功能定位,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形成多点支撑、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文化产业空间布局”[1]。广西位于西南民族特色文化带,当前正在积极融入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和“一核一带一区”“广清一体化”等重大国家、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也面临着与粤港澳大湾区、东盟等区域合作的发展机遇。因此,本文在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背景下探讨壮族非遗档案开发的价值、导向、现实困境及优化路径,旨在激发壮族非遗档案的开发活力,推动广西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一、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下壮族非遗档案开发的价值阐释
我国强调区域文化产业通过各自的资源禀赋与文化特色实现优势互补、联动发展。于西南多民族省区而言,注重民族文化、民俗风情等特色文化资源的活态化传承与开发是关键所在。推进壮族非遗档案开发不仅能够保护与传承壮族非遗,实现区域间壮族非遗档案资源整合、共享与建设联动,而且也是推动广西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一)促进壮族非遗全面性保护与传承
壮族非遗档案是记录壮族人民思维方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壮族非遗档案进行开发不仅能够促使壮族人民更加了解本民族文化精神内涵,还能够整合壮族非遗在不同区域间的资源,使公众深入理解壮族非遗的连续性与民族共生性,更好地保护、传承优秀的壮族传统文化。一是壮族非遗档案分散分布在广西各大城市及各县的档案馆、博物馆等机构或流传于民间,必须通过区域协作开发才能使其得到完整地展示。二是区域内的壮族非遗档案真实地记录着壮族文化的起源与传播,应该通过区域资源共享、信息互通,由点及面地构建壮族完整的共同集体记忆。三是数字时代的到来也为非遗档案保护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将新的信息技术和保护模式融入壮族非遗档案的保护与开发,需要跨区域的资源共享和区域间的协同合作。
(二)加强区域壮族非遗档案资源建设
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战略引导下,区域性、民族性的特色文化资源是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大优势。一是壮族非遗档案资源整合共建需要建立跨机构、跨地域的合作机制,档案馆、博物馆、非遗保护中心等文化管理机构的相互协作能够推动壮族非遗档案的收集、整理、保护和开发。二是壮族非遗档案资源的地域性协同开发能够将传统线性资源转化为多维度、开放性的数据资源,进而构建一个覆盖区域、促进资源共享与信息互通的壮族非遗档案资源数据共享平台,助力区域文化产业建设[2]。三是在区域范围内推动壮族非遗档案工作能够密切各地档案馆与专家、高校研究人员、民间学者的联系,提升壮族非遗档案资源建设队伍的专业性。同时,通过壮族非遗档案资源的品牌建设与宣传推广,增强公众对壮族非遗档案的了解和关注,可以有效地加强区域壮族非遗档案资源建设。
(三)助力广西区域特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广西作为具有民族性的特色地域文化产业发展代表区域,重视壮族非遗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对推动广西区域特色文化产业多元化、均衡发展等有着重要作用。一方面,通过推动壮族非遗档案开发与文化产业、旅游业等融合发展,能够促进广西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开拓文化产业新业态,推出壮族非遗主题旅游服务与壮族非遗档案创新产品,打造出兼具壮族非遗特色与档案元素的特色IP。如2021年,南宁市国家档案馆与市民宗委、市文旅局等单位联合采集壮族锦绣、山歌等非遗档案,举办壮族文化(南宁)档案陈列展,通过丰富的材料展示和影音相结合的方式,为壮族非遗档案增加了魅力与活力[3]。另一方面,壮族非遗档案开发能够推动以壮族文化为主题的文化创意产业、文化产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形成广西与各地区不同类型、风格多样的民族文化与旅游资源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助力广西区域特色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下壮族非遗档案开发导向
(一)内容导向:以先进文化为引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4]。故事是区域发展和传播的重要途径,区域故事表现能力的转型升级,有利于区域形象更广泛地传播和定位,最终推动区域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5]。壮族非遗档案开发要讲好中国故事,一是要把内容放在核心位置,例如壮族非遗档案刘三姐歌谣,内容广泛、类型丰富,深入挖掘其特色资源,通过内容改编、情节延续等开发具有吸引力的壮族非遗档案产品与服务。二是要重视壮族非遗档案资源的传播效果,应用人工智能、数字孪生、虚拟现实等新型数字人文技术推动壮族非遗档案资源的场景化和故事化转化,生动地展现出壮族非遗档案资源在区域文化传播中的特殊优势,把壮族非遗档案故事传播到世界各地。
(二)资源导向:以资源关联为基础
壮族非遗档案所记录的文化资源种类繁多,包括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美术、民俗等,不同区域间的民族文化共创共享视角下的壮族非遗档案呈现出多民族共享性和融合性特征。因此,对壮族非遗档案的开发要强调挖掘、拓展壮族特色非遗档案资源并实现与其他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民族档案资源的更多关联。一是要在一定的区域空间下,促进广西与相邻区域间进行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形成区域间民族非遗特色档案开发的良性互动,实现区域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二是加强对壮族非遗档案资源的协同性建设,促进壮族非遗档案资源和民族地区特色文化市场的跨区域整合,在文化产业协同的基础上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集群,走协同创新的壮族非遗档案文化产业发展道路。
(三)产业导向:以产业融合为突破
促进文化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实现转型升级和创新突破是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的有力途径。广西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指出“开发具有广西特色、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服务产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产业、旅游业、乡村振兴融合发展”[6],充分体现了壮族特色非遗档案开发在服务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战略中的关键价值。目前,壮族非遗档案开发的关联业态主要有“壮族非遗档案+文创”“壮族非遗档案+旅游”等,而“壮族非遗档案+科技”“壮族非遗档案+金融”“壮族非遗档案+体育”等多种融合业态规模还有待扩大。壮族非遗档案的开发需要融入国家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宏观布局,促进生产要素跨界融合与产业链延伸,不断催生新的增长动力。同时,也要探索传统业态与新兴业态的创新结合方式,构建“跨界融合、层级跨越”的新业态[2]。
三、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下壮族非遗档案开发困境
近年来,广西各地区档案馆越来越重视壮族非遗档案的开发,在壮族非遗档案资料如隆林壮族六月六敬田节、忻城壮族歌圩、天峨壮族婚俗等专题征集、专题汇编、专题展览、媒体传播等方面展开了一系列实践探索。然而,在跨区域与文化产业融合的协同开发方面还缺乏经验,在政策规划、资源整体建设、共享利用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一)壮族非遗档案开发跨区域政策规划有待完善
壮族非遗档案来源多、分布广的特点使得区域间壮族非遗档案的有效协同开发必须建立多主体的协作机制,不仅涉及档案管理部门与其他政府部门、事业机构等文化单位的合作,还包括与文化企业或个体的交流。虽然目前壮族非遗档案开发在多主体联合工作上有小范围开展,如2020年南宁市国家档案馆联合市民宗委、市民语服务中心有关机构组成调研组,深入了解壮族非遗档案、民族村落活态档案馆建设及展陈情况,推进壮族文化档案采集工作[7];以及2022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在十五届人民政府第23次常务会议中提议要求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档案制度,充分利用非遗档案资源进行文艺创作和文创设计,推动非遗与全市旅游产业融合发展[8]。但是在涉及跨区域领导机构成立、主体权益分配、流程规范、行为监管、社会参与等方面的政策法规制定还缺乏统一规划,同时政策指导的缺乏或是不明确、不配套,都影响着壮族非遗档案协同开发的工作效率与持续发展。
(二)壮族非遗档案开发资源整合程度不高
首先,目前档案部门对壮族非遗档案的建设主要还是以分类建立其发展历史、非遗传承人名录、技艺制作等档案为主,对跨区域的同类民族非遗档案的梳理、对比研究少,缺乏跨区域资源整合意识和系统研究的意识,如在民间口述档案记录中,广西钦州制作的坭兴陶技术最开始是学习江苏宜兴一带的技艺,此后在越南学习到拉坯技术使其得到进一步发展,而后景德镇工匠又将其与新兴技术结合,大大丰富其造型。因此,如果跨区域资源整合意识不强,那么就不能对各种壮族非遗档案中记录的文化、习俗、技艺等的历史源流、相互之间的关系有一个全面的深刻的认识与领悟。其次,区域性壮族非遗档案资源共享平台缺乏建设。一是在顶层设计层面,跨部门协同机制和资源整合机制不完善,壮族非遗档案资源建设尚没有形成完善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方案和指导性实施细则,资源统一调配和利用渠道还存在关卡。二是受制于资金、技术等因素,区域内壮族非遗档QtxEnTn9sBITT7sRyiFY5mUO0aic3hpBdyQeiqVBfNM=案资源数字化程度不均衡,资源数据库建设较为滞后,共享数据基础薄弱。
(三)壮族非遗档案开发数智化技术应用能力缺乏
在数字环境下,构建智能化、知识密集且个性化的非遗档案资源生态系统,是有效提升非遗档案开发效率与质量的关键策略[9]。从目前来看,壮族非遗档案开发在数智化技术应用方面还存在技术创新与应用不足、资源整合度不平衡等问题。首先,壮族非遗档案的相关展示平台数字化程度较低且缺少互动体验型项目和数字虚拟体验平台。目前的数字化成果如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以及部分非遗影像视频资料,网站稳定性较差,影视画面不够清晰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公众观看的效果与体验。其次,现阶段壮族非遗档案开发成果宣传未能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平台,传播媒介仍以电视、网页新闻报道等传统手段为主,制约了壮族非遗档案及其文化的宣传。最后,缺乏数据挖掘、深度学习、大数据分析等技术及其专业人才的支持,阻碍了壮族非遗档案开发的数智化技术应用。
(四)壮族非遗档案开发产业集群模式有待探索
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战略强调大力挖掘特色化、差异化的文化产业发展资源,使得个性化的文化市场消费需求能够催生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形态。推动壮族非遗档案开发的产业链集群化有利于前后衔接不同环节的业务活动,与多元开发主体近距离协商沟通,提高档案开发工作的效率和质量,把资源集中化,推动群聚发展以实现规模化的经济效益。但是,当前跨区域、跨界合作的模式没有得到充分的探索,相关的产业协作平台尚未构建,还没有形成壮族非遗档案开发与不同产业领域深度融合的产业链条,制约了协同开发的生态培育与发展。另外,壮族非遗档案的特色产业标签还没有形成具有足够吸引力的品牌标志,缺乏一定的市场竞争力。
四、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背景下壮族非遗档案的开发路径
基于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背景下壮族非遗档案的开发价值与导向,结合当前壮族非遗档案的开发困境,在政策规划、资源整合、技术应用与产业融合四个方面提出壮族非遗档案开发路径。
(一)完善跨区域政策规划
壮族非遗档案开发跨区域合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政府的统一规划与指导,因此,建议由档案管理部门主导,与文化和旅游部门等合作,为壮族非遗档案产业化开发制定政策法规,使之与国家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政策导向相契合。一是要制定明确的多部门主体在跨区域、跨行业的壮族非遗档案开发中流程的规范、权利与义务、效益的分配政策。如2021年12月,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了《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规范(试行)》和《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档案工作操作指引(试行)》,要求全省各地按此规范开展非遗档案建设工作[10]。二是要促使各方积极参与壮族非遗档案跨区域开发项目。可以通过设立壮族非遗档案开发成果奖励机制以及跨部门协同开发机制,创建民族地区壮族非遗档案开发联盟,促使壮族非遗档案开发过程的数据统一化、规范化、系统化。三是要建立监测和评估体系,定期评估壮族非遗档案跨区域开发项目的实施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和完善政策。
(二)促进资源整合与深度联动
要促进壮族非遗档案资源整合,一是评估并鉴定各类壮族非遗档案的开发潜力与价值。针对展现显著产业化开发潜力的档案资源如民族档案、红色档案、传统文化档案等,基于资源本身形成传统与特征,开展资源保护现状等调查与价值评估工作,编制有待数字化和产业化处理的种类清单[11]。二是应广泛开展捐赠、移交等形式的民间壮族非遗档案征集与采集工作,增加资源存量。要促进壮族非遗档案资源深度联动,一是不仅要推进档案馆与博物馆、非遗保护中心、高校、文史馆等部门壮族非遗档案资源的跨界联动开发,还要做好跨区域资源整合研究,形成具有完整性的壮族非遗档案资源体系。二是要开展各类壮族非遗档案数字化处理和优化重组,建设一个全面统一、系统科学的壮族非遗档案资源数据库,实现信息互通与资源共享。协同联动开发还应该重视社会力量的参与,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或者个人通过网络平台参与壮族非遗档案开发,形成多方参与、内外协同、上下联动的壮族非遗档案协同开发模式。
(三)加强数智化技术应用
数智化技术的应用是增强壮族非遗档案文化感染力的重要手段,对技术与方法的应用需要警惕“重技术,轻文化”逆流,坚持以人文研究为核心,促进技术的应用与功能服务相匹配[9]。一方面,运用数字孪生、人机交互、AR增强现实等技术,通过可视化情景再现非遗行为,提高壮族非遗档案开发成果质量。运用AI和机器学习等技术对壮族非遗档案资源进行解读、知识挖掘,精准分析公众的兴趣,开发吸引力强的文化产品。运用领域知识图谱技术,适应非遗档案资源的来源多源异构、保管地域分散、内容动态化等特性[12],从而可以关联与聚合壮族非遗档案资源,实现资源的动态更新。另一方面,在开发成果传播方面,档案部门应充分利用公共文化服务平台,整合传统媒体及微信公众号、抖音、微博等新媒体,采用云宣讲、直播等宣传形式,搭建起区域间壮族非遗档案的立体宣传通道。
(四)推动产业融合与集群化
要通过与相邻区域的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推动档案部门强化不同区域下文化消费的多维市场导向,主动拓展壮族非遗档案开发空间,实现壮族非遗档案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壮族非遗档案开发应该紧密契合国家经济结构战略性变革,跨越行业界限,通过与游戏业、影视业、旅游业与服饰业等跨界合作促进产业融合与价值链的拓展。构建行业与机构间的合作联盟,打破资源“壁垒”,汇聚资金、技术、人才等核心要素,共同打造壮族非遗档案资源特色产业链条,使各开发主体得以在集群中良性发展。其次,业态融合要打破传统的思维,运用IP思维塑造壮族非遗档案文创品牌形象,创新品牌营销。如壮族非遗特色档案壮锦文创的IP打造可以通过IP与情感故事、多元场景、融媒体传播相结合,再现其新奇、独特、美丽的民族文化要素,打造出兼具档案元素与资源特色的壮族档案文化资源强IP。最后,壮族非遗档案产业园区的设立能够为企业与协会提供良好的工作场所和合作平台,促进相关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提升、合作创新以及非遗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壮族非遗档案开发的产业集群化。
五、结语
壮族非遗档案承载着独特的地域性民族文化,壮族非遗档案开发不仅可以促进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也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文化产业的繁荣。总之,在区域文化产业协调发展背景下,壮族非遗档案开发要从政策规划、资源整合、技术应用与产业融合四个方面进行考虑,形成区域性全面、完整、系统的壮族非遗档案开发产业链条,凝聚地缘文化共识,守护集体记忆,助力民族特色文化区域的建设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文化和旅游部.“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EB/OL].(2021-05-06)[2024-06-20].https://www.mct.gov.cn.
[2]陈浩冉,卢珊,施威.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下的非遗档案资源开发研究[J].档案与建设,2023 (8):36-39.
[3]广西壮族自治区档案馆.壮族文化(南宁)档案陈列展正式展出[EB/OL].(2021-05-19)[2024-06-24].https://www.gxdag.org.cn/show/279/14167.
[4]崔乃文.以中国话语讲好中国故事[N].人民日报,2023-02-28(5).
[5]吴春集.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背景下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路径研究[J].中国文化产业评论, 2018 (1):253-266.
[6]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广西“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EB/OL].(2022-01-14)[2024-07-05].http://www.gxzf.gov.cn.
[7]粟盛民.南宁市全力推进壮族文化档案采集工作[EB/OL].中国档案,(2020-06-18)[2024-07-06].http://www.chinaarchives.cn.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广西梧州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档案制度[EB/OL].(2022-12-05)[2024-7-06].https://www.saac.gov.cn/daj/c100239/202212/b1481253474f4cf8b9def5acf8031c92.shtml.
[9]聂云霞,龙家庆,周丽.数字赋能视域下非遗档案资源的整合及保存:现状分析与策略探讨[J].档案学通讯,2019 (6):79-86.
[10]《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工作规范(试行)》《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档案工作操作指引(试行)》印发试行[EB/OL].(2022-01-04)[2024-07-10].https://whly.gd.gov.cn/news_newzwhd/content/post_3753600.html.
[11]周林兴,张笑玮.文化产业视阈下档案资源的开发机制与策略选择[J].档案与建设,2023 (5):21-25.
[12]赵雪芹,路鑫雯,李天娥,等.领域知识图谱在非遗档案资源知识组织中的应用探索[J]. 档案学通讯,2021(3):55-62.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