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提升路径研究
2024-10-17高玉梅邓洋阳叶爱山
摘要: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直接影响着公司可持续发展。文章深入分析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提升的必要性以及所存在的多重困境,提出形成科学有效的内控组织体系、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加强内控队伍专业化建设、深化内控信息化应用、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等是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提升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提升
中图分类号:F272.3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上市公司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然而,近年来频发的财务造假、内幕交易等丑闻,暴露出部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诸多问题,严重损害了投资者利益,影响了资本市场健康发展[1-2]。提升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已成为理论界和实务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内部控制作为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工具,是规范公司治理、防范经营风险的有力保障。《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颁布实施,为企业构建良好的内控环境提供了基本遵循。但从上市公司执行情况来看,内控体系的有效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部分公司存在内控流于形式、内控制度与经营管理脱节等问题,难以发挥内部控制应有的作用[3-4]。因此,如何健全内控体系,提高内控制度执行力,已成为上市公司亟须解决的现实问题。不难看出,提升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对于促进资本市场规范发展、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文章期望通过探索内控质量提升路径,为构建上市公司长效监管机制提供智力支持,从而提振资本市场信心及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1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提升的必要性
1.1提高公司财务报告可靠性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对于确保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具有重要意义。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防范和及时发现、纠正财务报告中的错报,从而提高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这不仅有助于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也能够提升上市公司的市场信誉。根据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就是保证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规范财务报告编制流程,加强对关键控制点的监督检查,上市公司能够从源头上防范财务舞弊行为,提高财务报告的可靠性。此外,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还能够促进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系统的完善,为财务报告提供更加准确、及时的数据支持。
1.2提升公司治理水平
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是上市公司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举措。良好的内部控制能够促进权责分明、各司其职的治理结构,形成科学有效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职责边界,强化内部制衡和监督,上市公司能够规范“三会一层”的运作,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还能够推动上市公司建立健全风险管理和内部审计制度,完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加强内部监督和问责机制。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上市公司经营管理水平,防范经营风险,也能够促进公司治理机制的不断完善,为公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1.3防范公司经营风险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对于防范经营风险具有重要作用。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帮助企业识别、评估和应对各类经营风险,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损失。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加强对重点业务和关键领域的风险管控,上市公司能够及时发现和应对市场变化、政策调整等外部风险,经营决策失误、内部管理缺陷等内部风险。同时,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还能够促进上市公司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通过加强对采购、生产、销售等关键业务流程的控制,推进业务流程的标准化和信息化,上市公司能够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增强市场竞争力。
1.4维护公司投资者利益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对于维护投资者利益具有重要意义。作为公众公司,上市公司需要对广大投资者负责,保护其合法权益。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有效防范内幕交易、利益输送等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确保信息披露的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保障投资者的知情权。同时,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完善投资者关系管理,畅通投资者沟通渠道,上市公司能够及时了解和回应投资者的关切,提高经营透明度,增强投资者信心。此外,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还能够促进上市公司规范关联交易、防范资金占用等侵害中小投资者利益的行为,形成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维护资本市场稳定运行。
1.5促进公司可持续发展
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是上市公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能够帮助企业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培育诚信经营理念,构建长期发展机制。通过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将内控要求嵌入企业发展战略和经营管理,上市公司能够实现内生动力与外部监管的有机结合,推动自我约束、自我完善。同时,高质量的内部控制还能够引导上市公司正确处理经济效益与社会责任的关系,促进企业诚信经营、合规运作,提升企业价值创造能力。长期来看,这不仅有利于增强上市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也能够带动资本市场生态环境的优化,促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2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提升存在的困境
2.1内部控制认识不足
部分上市公司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仅将其视为应付监管的工具,而非提升经营管理的手段。这种观念导致内控工作流于形式,缺乏持续改进的动力。管理层重视不够,造成内控工作难以深入基层,员工参与积极性不高,内控执行流于表面。如果缺乏高层的强力支持和统一认识,内部控制就难以真正发挥应有作用[5]。目前,管理层往往将注意力集中在短期业绩上,忽视了内控对公司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义。对内控投入不足,内控部门地位边缘化,导致内控工作得不到有力保障。一些管理者还错误地认为内控会束缚经营灵活性,影响业务拓展速度。这些认识偏差严重阻碍了内控质量提升进程。对此,管理层需要充分认识到,内控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免疫系统”,是防范风险、提高效率、创造价值的有效途径。唯有转变观念,树立内控优先的战略思维,将内控融入企业文化,形成人人参与、风险人人控的良好氛围,才能从根本上强化内控工作的主动性和有效性,为质量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2.2内控制度建设滞后
许多上市公司的内控制度存在更新不及时、操作性不强等问题[6-7]。一方面,内控制度未能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适时修订完善,难以适应新的监管要求和业务发展需要。另一方面,内控制度过于注重原则性规范,缺乏可操作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措施,不能有效指导业务流程和岗位职责。这种状况的根源在于上市公司对制度建设重视不够;一些公司存在等待观望心理,对新出台的法规政策反应迟钝,导致内控制度滞后于监管要求;另一些公司则是一放了之,未能建立动态评估修订机制,内控制度滞后于经营实践发展。此外,部分上市公司为了应付检查走过场,制定了一些原则模糊、缺乏针对性的制度,难以真正发挥内控作用。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公司面临的风险各异,需要建立与自身经营特点相匹配的内控体系。然而,不少公司在制度设计时照搬照抄他人做法,缺乏针对性和独特性,难以覆盖自身风险点和内控薄弱环节。内控制度应当务求实效,既符合一般规律,又彰显公司特色。唯有契合自身需求,才能真正为公司量身定制一套行之有效的“防火墙”。
2.3内控专业型人才匮乏
内部控制工作专业性强,对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较高[8]。一方面,内控工作涉及公司运营的方方面面,需要财务、法律、管理等多领域知识,单一专业背景难以全面胜任;另一方面,内控工作需要较强的协调沟通能力,能够平衡各部门利益诉求,推动制度落实到位。然而,目前多数公司的内控人才比较匮乏,专业化程度不足。从业人员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难以适应内控工作需要。同时,公司重视不够,缺乏体系化的内控培训,难以为人才成长提供良好的土壤。内控团队建设滞后,专业能力难以适应公司发展需要,已成为制约内控质量提升的重要瓶颈。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内控队伍,需要公司在选才育才方面下更大功夫,为其提供更多培训实践机会,构建科学的职业发展通道,为内控质量提供坚实的人才保障。
2.4内控信息化水平不高
在大数据时代,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已成为提升内部控制效率的重要途径。将ERP、业财一体化等系统嵌入业务流程,能够实现事前预警、事中控制、事后分析,从而降低人工成本,提高内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然而,当前较多上市公司的信息化建设水平参差不齐,尚未实现内控管理的系统化和自动化。内控工作仍以手工作业为主,容易出现遗漏错误,实时监控能力不足。内控大数据的应用更是处于起步阶段,风险预测和决策支持能力亟待加强。缺乏信息化手段支撑,内控工作难以实现智能化和精细化管理,长远来看,难以适应公司高质量发展需求。公司需加大技术投入,借助数字化手段把内控嵌入业务流程,实现管理提速、风险可控。通过内外部数据整合共享,全面提升内控工作的针对性与前瞻性。
2.5内控外部环境有待优化
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离不开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9]。一方面,相关法律法规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虽然我国已出台《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制度,但仍需制定更多可操作的实施指引,加大违规处罚力度,强化上市公司内控动力和约束。同时,注册会计师内控审计质量参差不齐,审计独立性和专业性有待加强。缺乏严格的外部审计监督,上市公司内控自我评价的有效性难以保证。另一方面,各利益相关方尚未形成推动内控的合力,外部监督和互动有限。投资者、债权人、政府等相关主体参与公司治理的意识和能力不足,尚未充分发挥外部监督作用。部分中介机构未能勤勉尽责,内控服务流于形式,难以形成有效制衡。加之舆论监督常常“失之偏颇”,给公司内控工作带来困扰。优化外部环境,需要在严格监管的同时,引导各方积极发挥合力,形成推动内控的社会共识。唯有如此,内部控制质量提升才能获得坚实的外部支撑,上市公司也才能在法治化、市场化环境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3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提升路径
3.1形成科学有效的内控组织体系
公司治理结构是内部控制的基石,是确保内控有效实施的根本保障。首先,上市公司应完善以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为核心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各层级职责边界,形成科学的决策、执行和监督机制。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负责内控体系的建立健全和有效实施。其次,设立独立的内控管理部门,配备足够的专职人员,负责内控的组织、协调、监督和评价工作。内控部门应当具有充分的独立性,直接对董事会负责,确保内控工作不受经营层干预。再次,建立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内控组织网络,将内控职责嵌入各业务部门和子公司,形成分工明确、相互协调、有效制衡的工作格局。最后,建立与内控相适应的考核激励机制,将内控目标完成情况纳入经营业绩评价,调动全员参与内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优化治理结构,理顺内控职责体系,上市公司才能为内控质量提升奠定坚实的组织基础。
3.2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
健全完善的内控制度是提升内控质量的重要抓手。上市公司应以风险为导向,以流程为基础,系统梳理内控制度,提高内控设计的科学性和全面性。一是全面评估经营管理中面临的各类风险,识别内控薄弱环节,查找制度缺失和不足,有针对性地补充完善内控制度。二是围绕采购、销售、资金、投资等关键业务流程,系统规范业务处理程序,明确岗位职责和权限,嵌入事前防范和事中控制措施,强化内控制度的流程性和操作性。三是注重内控制度的协调配套,加强与公司发展战略、风险偏好的匹配,提高制度的适用性和系统性。规范运作、稳健经营的公司,在制度设计上应更注重规避风险。对于创新驱动、风险偏好较高的公司,应在防控风险的同时,为创新行为留出弹性空间。四是建立内控制度动态评价和持续改进机制,根据内外部环境变化适时修订,避免制度“长期空转”。构建一套严密、系统、适用的内控制度体系,内控工作才能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3.3加强内控队伍专业化建设
高素质的内控人才是推动内控落地生根的关键力量。上市公司应树立“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理念,把内控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是拓宽内控人才选拔渠道,从公司内外部培养和吸收既懂业务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通过校园招聘、社会招聘等方式引进内控专业人才,同时鼓励内部人员转岗交流,为其提供多元化的成长路径。二是加大内控培训力度,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与高校、咨询机构等开展广泛合作,多层次、多形式地提升内控人员专业技能。定期开展内控知识讲座、经验交流会,营造学习型组织氛围。三是完善内控人员的考核评价和职业发展机制,将内控工作与绩效薪酬、职务晋升紧密挂钩,调动其履职尽责的内生动力。构建内控人员的职业发展通道,为优秀人才提供更大的成长空间和舞台。四是强化内控文化建设,树立风险防控、精益管理的价值观念,使合规、守责、担当蔚然成风。
3.4深化内控信息化应用
信息技术日新月异,数字化转型已成大势所趋。上市公司应顺应时代潮流,以信息化促进内控管理向智能化、精细化迈进。一是加大内控信息系统投入,推进内控管理与ERP、财务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业务、财务和内控的一体化运作。通过流程自动控制、异常自动预警等方式,及时发现和处置潜在风险隐患。二是创新内控管理工具和手段,引入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提高内控的针对性和预见性。通过对业务和管理数据的深入挖掘,准确识别风险事项,优化资源配置,为管理决策提供有力支撑。三是加快内控移动化应用步伐,开发面向基层员工的移动端工具,提高风险信息采集和报告的实时性、便捷性。管理者也可随时掌握内控运行状况,第一时间做出风险应对。四是健全内控信息化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强系统运维和数据安全管理,提高系统的可用性和稳定性,更好地服务于内控工作需求。通过内控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能够显著提高内控效率,推动内控管理向价值创造型转变。
3.5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离不开利益相关者的共同推进和支持。上市公司应主动加强与外部的沟通互动,争取各界在内控问题上达成共识。一是要与投资者、债权人等保持密切联系,通过定期报告、业绩说明会等方式,及时披露内控相关信息,提高公司运作透明度。畅通投资者热线、网络平台等沟通渠道,积极回应各方关切,形成良性互动。二是加强与内控主管部门的业务指导和监管互动,主动了解和掌握最新监管动向,确保内控工作符合监管要求。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监管意见,促使内控问题整改落实。三是注重发挥第三方机构的外部评价作用,聘请会计师事务所、咨询机构等对内控设计和执行情况进行独立审计或诊断,查找内控缺陷,改进内控实务。四是加强内控文化的社会传播,通过新闻媒体、公益活动等方式宣传内控工作成效,塑造规范运作、诚信经营的资本市场生态,形成推进内控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4结语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质量的提升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制度、人员、技术、环境等方面多管齐下、协同发力。这一过程既非一蹴而就,也非一劳永逸。提升内控质量应成为一项常抓不懈的长期任务,融入公司经营管理的方方面面。在日趋复杂的经济形势和市场环境下,上市公司将面临更多不确定性因素和风险挑战。唯有以风险为导向,不断完善内控体系,提升内控管理水平,才能及时化解各类风险隐患,筑牢公司稳健发展的安全屏障。同时,数字经济时代对上市公司内控也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公司应准确把握技术发展趋势,主动应用新兴技术手段,推动内控管理向智能化、精细化、敏捷化升级,为高质量发展赋能护航。只要构建起各方协同推进、齐抓共管的长效机制,就一定能以优质的内控护航上市公司行稳致远,为实体经济提质增效、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参考文献
[1]闫爱兰.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活力,2024(10):64-66.
[2]覃丽平.内部控制能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吗:基于目标导向的内部控制视角[J].会计之友,2020(9):101-106.
[3]沈烈,何璐伶.内部控制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影响:述评与展望[J].财会通讯,2022(8):17-23.
[4]陈利军,李延喜.企业内部控制、资本成本与EVA绩效评价[J].江汉论坛,2022(1):58-64.
[5]郜保萍.企业数字化转型与内部控制有效性[J].会计之友,2023(4):127-133.
[6]王怡.内部控制环境要素对会计信息质量的影响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22(14):24-26.
[7]李琳,田思雨.内部控制、创新投入与企业绩效[J].会计之友,2021(3):124-128.
[8]许瑜,冯均科.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体系的构建[J].财会月刊,2020(18):96-101.
[9]郝晨君.内部控制质量对企业投资效率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24(16):132-134.
(编辑编辑何琳)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internal control of listed companies
GAO Yumei, DENG Yangyang, YE Aishan*
(Business School, Nanto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tong 226002, China)
Abstract: The quality of internal control of listed companies directly affects thei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 article deeply analyzes the necessity of improving the internal control quality of listed companies and the multiple challenges they face. It proposes that forming a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internal control organizational system, improving the internal control system, strengthening the professionalization of the internal control team, deepening the application of internal contro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creating a good external environment are important paths for improving the internal control quality of listed companies.
Key words: listed companies; internal control; quality improv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