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质生产力赋能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路径研究
2024-10-17叶爱山梁爽邓洋阳
摘要:产业链韧性提升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立足于全球经济环境下的战略需求、现实需求和内在要求,文章重点阐述了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的必要性以及新质生产力赋能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的可能性,指出通过构建数字化协同平台、推进智能制造升级、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发展服务型制造和推动绿色低碳转型等是新质生产力赋能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的重要路径。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
中图分类号:F424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在全球经济格局日趋复杂、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制造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产业链的稳定性和韧性备受关注[1]。与此同时,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和组织形态,催生了新质生产力的蓬勃发展。在这一背景下,如何借助新质生产力提升制造业产业链的韧性,已成为学界和业界共同关注的重要议题。新质生产力是指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新兴科技,通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手段,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协同,从而带动生产效率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的新型生产力形态[2-3]。它不仅能够提高制造业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能够增强产业链的灵活性和适应性,为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提供了新的可能性[4]。在当前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大背景下,提升制造业产业链韧性对于保障国家经济安全、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文章探讨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分析其作用机制和实现路径。一方面,丰富了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研究的理论内涵,为相关学术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思路;另一方面,为制造业企业应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提升产业链韧性提供了实践指导,有助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链现代化建设。
1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必要性
1.1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下的战略需求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全球经济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地缘政治冲突、贸易摩擦、重大传染病等“黑天鹅”事件频发,给各国制造业产业链带来巨大冲击。这种背景下,提升制造业产业链韧性已成为一项重要的国家战略需求。韧性强的产业链能够在面对外部冲击时保持稳定运行,快速恢复并适应新的环境,从而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产业安全。依据新经济地理学理论可知,产业集聚虽然能够提高效率,但也增加了脆弱性。因此,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必须兼顾韧性建设,构建更加均衡、稳健的产业链体系。这不仅关乎单个企业的生存发展,更是维护国家战略利益的必然要求。通过提升产业链韧性,可以增强我国制造业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保障关键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进而巩固我国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5]。
1.2应对产业链断裂风险的现实需要
当前,各国制造业产业链呈现出高度专业化、复杂化和全球化等特征。现有高度依赖性的产业链结构虽然提高了效率,但也增加了脆弱性。复杂系统理论指出,高度复杂的系统往往更容易受到局部扰动的影响而崩溃。在当前国际形势下,产业链断裂风险日益凸显。已有案例表明,供应链中断可能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甚至引发连锁反应。因此,提升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是应对断链风险的现实需要。通过优化产业链结构,增强关键环节自主可控能力,建立多元化供应网络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产业链断裂风险[6]。这不仅有助于确保重要原材料、关键零部件的稳定供应,还能够提高整个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面对潜在的供应中断时,具有韧性的产业链能够快速调整,寻找替代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生产经营的影响。
1.3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国家的竞争优势取决于多个相互关联的因素,其中,产业链的完整性和竞争力至关重要。提升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7]。首先,韧性强的产业链能够更好地应对市场波动和技术变革,保持持续创新能力。其次,通过提升产业链韧性,可以促进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发展,提高整体效率和竞争力。最后,韧性建设有助于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兴产业发展。对此,通过提升产业链韧性,可以促进资源要素的高效配置,推动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进而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
1.4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支撑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立足新发展阶段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升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支撑。首先,韧性强的产业链有利于畅通国内大循环,产业链的稳定运行是保障总需求的重要基础。通过提升产业链韧性,可以增强产业链各环节的联动性和协同性,促进国内市场的深度融合和资源高效配置,从而激发国内需求潜力。其次,韧性强的产业链有助于提高国际循环质量,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产业链的完整性和竞争力。通过提升产业链韧性,可以增强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提高国际循环的质量和水平[8]。最后,韧性强的产业链是实现双循环良性互动的重要保障。它既能够增强国内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又能够提高我国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水平,从而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有机统一。
2新质生产力赋能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的可能性
2.1数字化转型赋能产业链协同优化
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之一是数字化,这为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提供了新的可能。数字技术正在重塑产业结构和商业模式,在制造业领域,数字化转型能够显著提升产业链的协同性和灵活性。首先,通过建立端到端的数字化平台,可以实现产业链各环节的信息实时共享和协同决策,提高整体运营效率。其次,数字孪生技术能够创建产业链的虚拟模型,通过模拟分析优化产业链结构,提前识别潜在风险。再次,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实现对市场需求和供应链风险的精准预测,帮助企业做出更快速、更准确的决策。可以看出,基于数据驱动的决策机制能够显著提升产业链的自适应能力。最后,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可以增强产业链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有效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对此,通过数字化转型,制造业产业链将形成更加敏捷、智能的运营模式,从而提升其应对外部冲击的韧性。
第17期2024年9月江苏科技信息 ·专题:新质生产力No.17Spetember,2024
第17期2024年9月江苏科技信息 ·专题:新质生产力No.17Spetember,2024
2.2智能制造推动柔性生产能力提升
智能制造是新质生产力在制造业领域的重要体现,它为提升产业链韧性提供了技术支撑。根据德国“工业4.0”战略的核心理念,智能制造旨在实现生产系统的高度灵活性和适应性。首先,智能制造系统能够实现生产资源的动态配置和优化,提高生产线的柔性。这种柔性生产能力使得企业能够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变化,降低库存风险。其次,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生产过程的自优化和自适应,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根据控制论的观点,这种自适应机制是系统保持稳定的关键。再次,工业互联网的发展使得分布式生产成为可能,企业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生产布局,减少对单一生产基地的依赖。最后,3D打印等增材制造技术的应用,为快速原型制造和小批量定制化生产提供了新的可能,增强了产业链的应变能力。通过智能制造,制造业企业能够构建更加灵活、高效的生产体系,在面对市场波动和供应链中断时,能够快速调整生产策略,维持业务连续性。
2.3技术创新驱动产业链升级重构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创新驱动,这为制造业产业链的升级重构提供了强大动力。在制造业领域,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前沿科技的突破,正在重塑产业链的结构和价值分配。首先,颠覆性技术创新可能导致某些产业链环节被淘汰或重构,如电动汽车技术对传统汽车产业链的影响。这种“创造性破坏”过程虽然带来了挑战,但也为产业链优化提供了机会。其次,技术创新可以提高关键环节的自主可控能力,减少对外部供应的依赖。例如,在芯片领域的技术突破可以增强产业链的自主性和安全性。再次,跨领域的技术融合能够催生新的产业形态,拓展产业链的边界和内涵。如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在形成智能制造这一新兴产业生态。最后,技术创新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动产业链向循环经济方向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制造业产业链将不断优化其结构和功能,形成更加高效、灵活的价值创造体系。
2.4服务化转型拓展产业链价值空间
服务化转型为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开辟了新路径。企业竞争优势不仅来自生产环节,还包括设计、营销、售后服务等增值活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正是这一理论在实践中的体现。首先,通过发展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制造企业可以建立更加稳定的收入来源,减少对单一产品销售的依赖,增强抗风险能力。其次,服务化转型有助于制造企业更深入地了解客户需求,提高产品和服务的匹配度,从而增强客户黏性。显而易见,深度的客户互动可以创造更高的价值。再次,服务化转型可以促进制造企业向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提高在产业链中的地位和话语权。最后,服务化转型有助于制造企业构建平台生态,整合上下游资源,形成更加开放、协同的产业链结构。通过服务化转型,制造业产业链将形成“产品+服务”的复合价值创造模式,不仅拓展了价值空间,也增强了产业链的韧性。
2.5绿色低碳转型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绿色低碳发展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特征,也是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的重要方向。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对立,可以实现协同共进。在制造业领域,绿色低碳转型不仅是应对气候变化的需要,也是提升产业链长期竞争力的关键。首先,通过发展清洁生产技术和循环经济模式,可以降低制造业对原材料和能源的依赖,减少供应链风险。其次,绿色技术创新可以催生新的增长点,如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设备等,为产业链拓展新的发展空间。再次,碳中和目标的实现需要产业链各环节的协同努力,这有助于增强产业链的整体性和韧性。最后,绿色低碳转型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社会责任形象,增强品牌价值和国际竞争力。通过绿色低碳转型,制造业产业链将形成更加可持续的发展模式,不仅能够应对环境挑战,也能增强长期生存和发展能力。
3新质生产力赋能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路径
3.1构建数字化协同平台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构建数字化协同平台是提升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关键路径。信息技术的进步能够显著降低协调成本,促进更高层次的协作。在制造业产业链中,数字化协同平台的构建应遵循以下步骤:首先,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和接口规范,确保产业链各环节数据的互联互通。其次,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构建覆盖产业链全流程的数据采集、存储和分析系统。再次,基于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算法,开发智能决策支持系统,实现对市场需求、生产计划、库存管理等关键因素的实时优化。最后,利用区块链技术,构建去中心化的信任机制,保障数据的安全性和可信度。可见,通过构建数字化协同平台,制造业产业链各主体可以实现信息的实时共享和协同决策,提高对市场变化的响应速度,增强整体运营效率和风险应对能力。
3.2推进智能制造升级
在新质生产力驱动下,推进智能制造升级是提升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重要路径。智能制造的发展经历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3个阶段。基于此,推进智能制造升级应采取以下策略:首先,推动生产设备的数字化改造,实现生产过程的全面感知和数据采集。其次,建立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人、机、物的全面互联,构建网络化协同生产体系。再次,运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开发智能化生产控制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自优化和自适应。最后,探索柔性制造技术的应用,如模块化设计、快速换型技术等,提高生产线的通用性和可重构性。通过智能制造升级,制造业企业可以构建高度灵活、快速响应的生产体系,在面对需求波动和供应链中断时,能够快速调整生产策略,维持业务连续性,从而增强产业链的整体韧性。
3.3加强关键技术攻关
新质生产力时代,加强关键技术攻关是提升制造业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增强韧性的核心路径。企业的持续竞争优势来源于其拥有的稀缺、有价值、难以模仿和替代的资源与能力。在制造业领域,关键技术正是这种战略性资源。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应采取以下措施:首先,制定产业链关键技术路线图,明确技术攻关的重点方向和目标。其次,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创新资源,加速技术突破。再次,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最后,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通过技术引进、合作研发等多种方式,加快关键技术的吸收和再创新。对此,通过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制造业企业可以掌握产业链的核心环节和关键技术,减少对外部技术的依赖,提高产业链的自主可控能力,从而增强产业链在面对外部冲击时的稳定性和恢复力。
3.4发展服务型制造
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发展服务型制造是提升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创新路径。价值创造的核心在于服务,有形产品只是服务传递的载体。基于该理念,发展服务型制造应遵循以下步骤:首先,推动制造企业从产品提供商向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型,开发基于产品的增值服务。其次,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构建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系统,实现产品的远程监控、预测性维护等智能服务。再次,建立基于用户需求的个性化定制平台,实现产品和服务的精准匹配。最后,构建开放的产品服务生态系统,整合上下游合作伙伴,共同为客户创造价值。通过发展服务型制造,制造业企业可以拓展收入来源,提高客户黏性,构建更加稳定、持久的商业模式。同时,服务化转型也有助于企业更深入地了解市场需求,提高对环境变化的敏感度和响应能力,从而增强产业链的整体韧性。
3.5推动绿色低碳转型
在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下,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是提升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长效路径。根据生态现代化理论,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可以通过技术创新和制度变革实现协同共进。基于这一理念,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应采取以下策略:首先,建立产业链碳足迹评估体系,明确减排目标和路径。其次,推广清洁生产技术和循环经济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负荷。再次,发展绿色供应链管理,将环境因素纳入供应商选择和评估范围,推动绿色供应商的培育和认证。最后,建立绿色金融机制,引导资金流向环保和低碳产业,支持绿色技术创新和项目实施。推动绿色低碳转型既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也能推动产业链向更环保、可持续的方向演进,增强产业链的抗风险能力和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显然,制造业产业链在降低环境负面影响的同时,也将获得更多的市场认可和政策支持,进一步提升其整体韧性和竞争力。
4结语
在全球化、数字化的时代,制造业产业链的韧性提升是制造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阐述了新质生产力对提升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重要性,数字化、智能化、服务化、绿色低碳等路径对产业链的影响和作用。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不断变化的背景下,制造业产业链的韧性不仅关乎一个国家的经济安全,更关系到整个全球价值链的稳定运行。通过新质生产力的赋能,制造业产业链的韧性将不断提升,从而实现制造业由大向强的转变。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期待各国政府、企业和研究机构共同努力,共同探索制造业产业链韧性的提升路径,为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繁荣做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傅贻忙,陈欣阳,王欢芳,等.组态视角下先进制造业产业链韧性提升的驱动因素研究[J].科学决策,2024(1):87-101.
[2]王飞,韩晓媛,陈瑞华.新质生产力赋能现代化产业体系: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J].当代经济管理,2024(6):12-19.
[3]徐政,郑霖豪,程梦瑶.新质生产力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构想[J].当代经济研究,2023(11):51-58.
[4]周文,许凌云.论新质生产力:内涵特征与重要着力点[J].改革,2023(10):1-13.
[5]贺正楚,李玉洁,吴艳.产业协同集聚、技术创新与制造业产业链韧性[J].科学学研究,2024(3):515-527.
[6]孔楚雪,汪浩瀚.中国制造业产业链韧性评价与技术创新影响研究[J].科技管理学报,2024(1):12-27.
[7]郭晗,侯雪花.提升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67-74.
[8]赵巍.数字技术驱动制造业产业链现代化的效应与机制[J].中国流通经济,2024(4):3-12.
(编辑编辑何琳)
Research on the path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empowering the resilience enhancement of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upply chain
YE Aishan, LIANG Shuang*, DENG Yangyang
(UFIDA Digital Intelligence Academy, Nanto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antong 226002, China)
Abstract: The enhancement of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plays an important supporting role in high-quality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strategic needs, practical demands, and intrinsic requirements in the global economic environment,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necessity of enhancing the resilience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upply chain and the possibility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empowering this enhancement. It points out that building digital collaboration platforms, promoting 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 upgrades, strengthening key technology research, developing service-oriented manufacturing, and promoting green and low-carbon transformation are important paths for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to empower the resilience enhancement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upply chain.
Key words: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manufacturing industry; supply chain; resilience enhance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