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不同地域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模式研究

2024-10-17陈舒张馨月丁玲冷琦

江苏科技信息 2024年17期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从量的扩张转向质的提升。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尚处幼稚期,大量新型研发机构的“研发活动”和研发能力提升需要不断积累和夯实,不拘泥于“定式”的研发活动开展,也正是新型研发机构这一新生事物的生命力所在和在体制机制上的创新意义所在。文章通过调研走访、信息收集,对比深圳、佛山、江苏和浙江等先进省市的代表性新型研发机构,围绕其建设定位、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科技资金投入模式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详细对比,为不同地域新型研发机构高效建设与运行提供相关经验。

关键词:新型研发机构;江苏省;浙江省;广东省

中图分类号:G322.7 文献标志码:A文献标志码

0引言

在科技竞争成为常态的今天,科技创新竞争已经从科技创新延伸到产业创新领域,甚至延伸至很多关键核心技术领域的基础研究。随着全球科技创新范式发生转变,科技攻关与成果转化联系越来越紧密,科学、技术之间严格的先后关系逐渐消失,新型研发机构作为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重要主体,以产业需求为导向,既能支持科研院所产生突破性科学成果,又可以与企业对接,推动科技成果进入产业化的进程,这也是当前我国科技创新的重要方向,让科学知识与经营价值融为一体。本文旨在通过调研走访、信息收集,对比深圳、佛山、江苏和浙江等先进省市的代表性新型研发机构,围绕其建设定位、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科技资金投入模式和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详细对比,为不同地域新型研发机构高质量发展提供相关经验。

1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概况

新型研发机构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特殊的运营管理模式,能够快速适应产业的不同需求,有效整合政产学研用金等多种创新资源,是集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体系现代化、运营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于一体的研发机构,成为促进科技成果加快转化的重要枢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1-2]。

1.1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背景

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最早可追溯到1996年组建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经过近30年的不断发展,引领和带动了一批科研机构的创新发展。随着中国新型研发机构建设进入全面爆发时期,为深入贯彻国务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和《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相关政策,各级管理部门也高度关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3]。《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由科技部制定并于2019年发布,明确规定了机构建设的相关细则[4]。国家各部委陆续出台有关新型研发机构的指导政策达到25个,从顶层设计到地方先行先试,打破传统科研机构的局限,通过多元化的创新活动让技术要素进入企业、服务企业,有效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

1.2我国经济及产业发展形势

国内宏观经济方面,2023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三季度经济数据显示,中国经济企稳回升,相关指标正恢复改善,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同比增长3.0%,增速比上半年加快 0.5个百分点。国民经济顶住压力继续回升,经济在三季度恢复较好,较二季度有较大改善,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其中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6%,拉动经济增长1.4个百分点,汽车制造业产能利用率达到75.7%,环比回升6.6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增速回落较快。对工业经济拉动作用明显的是,增加值同比增速由二季度回落7.6%转为大幅增长25.4%,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7%,高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新能源和新材料产品增速1.9个百分点,增速继续保持高位。其中,太阳能行业的新材料产品产量同比增长83.2%,增幅56.1%,增幅较大,如超白玻璃、多晶硅等。国际环境方面,部分供求基本面偏紧甚至供不应求的品种或将迎来一波反弹行情。在当前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下,商品市场震荡调整、全球商品市场走势分化明显、供求关系明显缓和的商品品种价格回落趋势仍将持续。

1.3我国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现状

科技部火炬中心最新发布的《2022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各类新型研发机构共2412家,其中,企业类型1736家,占全国总量的72%;事业单位类型498家,占全国总量的20.6%。若按照地域划分,江苏省、湖北省、山东省、广东省和重庆市的新型研发机构共1446家,占全国总量六成以上。2021年,新型研发机构员工数量为22.2万人,研发人员数量为14.3万人,两者比例达到64.6%。研发支出总规模高达650亿元,围绕创新链开展基础研究项目4022个、应用研究项目8210个、产业技术开发项目8419个。国家新型研发机构营收1807.4亿元,其中,企业1003.3亿元,技术领域501.3亿元。

2我国不同地域新型研发机构发展模式研究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基础和战略的支撑,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和战略。新型研发机构区别于传统研发机构而服务于科技创新活动的全流程,通过汇聚多种创新要素,提供科研、孵化、投资等多样化服务,打造微型创新生态圈,破解创新链条上的梗阻,促进科技研发和产业经济的快速结合。通过调研走访、文献梳理,重点分析总结其可复制推广的相关经验,如之江实验室、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季华实验室(广东省先进制造科学与技术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等具有代表性的新型研发机构,对其进行了研究访问和文献梳理,推动区域内高质量发展新型研发机构。

2.1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定位

在调研的新型研发机构中,最早成立的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打破了传统科研机构的限制,开启了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的探索与创新,调研的机构全部由政府引导或直接参与(见表1)。早期的(2006年前)机构都是以政府主导,联合知名高校院所建立的新型研发机构,而之后的新型研发机构往往具有特定的研发和服务功能。江苏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围绕“为江苏工业发展持续提供技术”的建院之初,在深化改革中大胆探索,初步构建了集创新资源、产业需求、研发载体于一体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和成果转化模式。之江实验室则是由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浙江省人民政府、浙江大学、阿里巴巴集团联合举办,以创建国家实验室为发展目标,以浙江大学、阿里巴巴集团为主要研究力量,充分发挥各方优势,通过政府主导、机构支持、企业参与的模式[5],达到“1+1+13”效果的混合所有制事业单位。通过统计分析,可以看出更多专业化、特色化的新型研发机构建立都是基于地区产业发展的需求,科学地顶层设计布局相关新型研发机构建设。

2.2科技成果转化体系

从区域特色出发,各新型研发机构围绕科技成果全链条转化的短板环节,以促进区域特色产业优质发展为目标,以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为重点,探索各区域先行先试的体制机制、科技创新管理模式和成果转移方式,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就地转移,为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打开通道,一批典型经验和有效措施在关键区域加快集聚和流动。江苏产研院作为江苏省科技体制改革的“试验田”,坚持市场导向、开放导向和激励导向,参照市场化模式,围绕成果转化模式、财政投入、激励方式等方面,陆续开展了合同科研、项目经理、股权激励、团队控股等多项改革举措。通过赋予专业研究所科技成果的所有权和处置权,通过“团队控股”的方式,避免了项目初期团队巨额资金投入的压力,也促使研发人员的个人利益与团队利益绑定,实现收益分配与个人贡献相匹配,真正激发团队成员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深圳市工程生物产业创新中心采用国内首创“楼上楼下创新创业综合体”模式,以楼上产业应用研究和楼下企业孵化管理为建设核心,应用研究依托大设施和合成院输出科研成果,开展技术合作,从地域上打破产业孵化时间壁垒,建立“科研—转化—产业”的全链条企业培育模式(见表2)。

2.3科技资金投入模式

新型科技形势下,金融与科技的结合度日益增强,由于各新型研发机构一方面要深化应用基础研究,另一方面也肩负着区域科技成果的就地转化、概念验证、中试基地等服务,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故很多新型研发机构在致力于解决金融体制改革、加大多元化科技投入、缓解资金流动性难和分散风险等问题,健全科技创新保障措施、着力破除创新过程资金障碍、引导更多资金流入科创领域,进而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在项目进行市场化股权融资时,运用“拨投结合”机制,将其转化为相应的股权投资,从而获得收益,成立了带动各类资金18.19亿元的早期创投基金,总规模达到21.24亿元。无论是之江实验室还是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都采用组建相关科技财务公司的方式,直接将自己在科研单位产生的科技成果就地转化,使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大大提高(见表3)。

2.4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新型研发机构因其组建形式的灵活性,不断改革探索协同创新人才培养,摆脱物理空间隔阂、传统学科体制路径依赖,更好地创造多学科资源汇聚体制环境,形成面向产业的一流科研模式,打造集聚人才,汇聚青年科研人才、战略科学家和国际顶尖人才的高能级平台,协同推进高校和企业创新人才培养质量跨越式发展,实现创新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创新。之江实验室引育并举打造智能科技人才高地,通过聚焦顶尖人才引进、组织全球人才引进网络、完善人才分类培育体系、系统优化人才工作体系、建立之江书院开展实战化人才培养、不断完善人才发展培育体系等举措,着力打造引智人才高地,通过建立智慧型人才培养体系、完善人才分类。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则依托其科技优势,推动深圳市政府与中国科学院共建深圳理工大学,发挥学科交叉特色,率先建成国家创新人才高地,构建集科研、教育、产业、资本为一体的以科研为主的微协同创新生态系统[6](见表4)。

3思考与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今全球科技革命发展的主要特征是从科学到技术转化,基本要求是重大基础研究成果产业化[7]。我国已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高质量发展有两大核心任务:一是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二是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科技创新体系和产业发展体系实际上是“一体两面”,但仍然存在“两张皮”的问题,随着长三角都市圈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先后建立,我国新型研发机构的建立也进入蓬勃发展时期。作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先锋,新型研发机构已成为促进两大体系“融通融合”的重要工具,在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发展、未来产业培育上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形成有利于产出创新成果、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经验做法。但是,从整体发展效能看,很多欠发达地区新型研发机构的建设还存在很多困境,仍需进一步完善。

一是进一步完善新型研发机构的顶层设计。各地区政府应以更灵活开放的思路引导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但部分欠发达地区在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一些先进省份的经验没有办法完全照搬。要充分发挥区域特色,明确新型研发机构在整个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生态体系中的定位,指导其将“研发创新与成果转化”作为核心功能[8],从更高的层面做好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和发展的顶层设计与整体布局,突出特色和差异化发展的思路,形成一批具有区域示范效应的大型骨干新型研发机构。

二是加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整体部署。科技成果转化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工程,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化发展,技术交易越来越活跃,所涉及的科技资源也越来越多。如何根据科技成果转化的全部流程提供全链条服务,是每个新型研发机构都急于破解的难题。通过平台、人才、孵化和金融等全方位的投入,加快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熟化服务平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各主体对中试环节的重视度,打造科研—中试—生产无缝衔接链条,探索科技经纪人制度,强化要素保障,加快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及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形成从中试到工艺包到项目EPC盈利模式,拓展技术贸易投资,助力新兴产业发展。

三是创新研发机构经费使用新模式。由于很多新型研发机构的定位在于促进区域科技成果就地转化,无论是机构的运营,还是科技成果转化,都需要大量资金的支持。各新型研发机构也在根据自身发展,以科技财政资金引导、投资机构“股权投资”跟进、银行机构“信贷投放”、保险机构承保补偿等相结合的方式给予联动支持,从财政支持模式、基金融资模式等方面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模式,不断完善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设立科技金融区域联盟,发挥金融子系统交叉协同作用,增强基金的自我造血能力,吸引更多社会金融资源精准服务科技创新。

四是健全科技人才培养新的研发机构模式。一方面,新型研发机构要通过全职聘用、双聘双挂、合作研究等多种形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才流动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通过汇聚全球顶尖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青年人才,建立与创新能力和绩效相结合的收益分配机制[9],积极打造高水平的基础研究人才队伍。另一方面,新型研发机构还肩负着培养专业科技成果转化专业人才的重任,汇聚高校院所技术转移中心、技术转移服务机构、骨干科技企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基地等机构中的技术经纪人。培养能够集科技信息交流、科技考察、文献信息检索、技术咨询、技术孵化、科技成果评估、科技成果推广于一体的专业技术经纪人,多举措并举培养一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有效配置到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的各个关键环节,努力提高机构引才育才的自身能力,更好地为机构、为社会服务,促进区域创新效能提升。

4结语

新型研发机构以其独特的运行管理模式,发挥着管理制度现代化、运行机制市场化、用人机制灵活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的优势,始终聚焦关键技术攻关到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着力破除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打通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通道。本文旨在对比分析有代表性的新型研发机构的工作经验,集聚全国优势科技创新资源,努力打造科技创新重要极点,努力推动新型研发机构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

参考文献

[1]叶青青,张晓静.新型研发机构在长三角地区跨区域创新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大学苏州工业技术研究院为例[J].安徽科技,2020(3):7-9.

[2]李平,蔡跃洲.新中国历次重大科技规划与国家创新体系构建:创新体系理论视角的演化分析[J].求是学刊,2014(5):45-55.

[3]刘晓鸣.政策司法化研究:关于人民法院执行党的政策的法律政治学分析[D].长春:吉林大学,2020.

[4]马遥.新型研发机构风险分析与防控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0(9):67-68.

[5]金科.浙江全力打造人工智能产业发展高地[J].今日科技,2019(9):26-31.

[6]唐昕.高新区产城融合研究[D].广州:华南理工大学,2020.

[7]覃志威.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研究[D].武汉:武汉大学,2019.

[8]杨艳娟.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的浙江思路和对策研究[J].经济师,2020(11):130-132.

[9]中共浙江省委.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建设高素质强大人才队伍打造高水平创新型省份的决定(节选)[J].杭州科技,2020(5):16-20.

(编辑编辑姚鑫)

Research on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new R&D institutions in different regions of China

CHEN Shu, ZHANG Xinyue, DING Lin, LENG Qi

(Jilin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novation, Changchun 130041, China)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has shifted from a stage of rapid growth to a stage of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from quantitative expansion to qualitative improvement. China’s new R&D institutions are still in their infancy, and a large number of new R&D institutions’“R&D activities” and R&D capabilities need to be continuously accumulated and consolidated. Through research and information collection, the author compares the representative new R&D institutions in advanced provinces and cities such as Shenzhen, Foshan, Jiangsu and Zhejiang, and makes a detailed comparison on their construction positioning,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 transformation system,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apital investment mode an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alent team construction, so as to provide relevant experience for the efficient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of new R&D institutions in different regions.

Key words: new R&D institutions; Jiangsu province; Zhejiang province; Guangdong provi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