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创新型图书馆建设模式研究
2024-10-17何志俊
摘要:创新型图书馆已经成为未来高校图书馆发展的趋势。针对高校创新型图书馆建设模式的问题,文章通过对其特征及其建设要素的分析,总结归纳出高校创新型图书馆的建设模式。首先,不同类型的高校图书馆应因地制宜,依托所在高校的学科特色、优势和自身的条件,科学合理地制定建设创新型图书馆的目标;其次,在建设目标的指导下选择合适的服务平台与模型,从而确定高校创新型图书馆的建设因素投入比例;最后,实施具体的建设方案,对目标与效果进行比对评估,在评估与修正的循环中最终确定建设高校创新型图书馆最佳的模型。
关键词:高校创新型图书馆;特色图书馆;模式;外延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志码:A
0引言
创新型图书馆(Innovative Library)是指在知识经济的时代背景下,以创新为核心目标的一种新型图书馆发展模式,它由传统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发展演变而成,是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相互融合的一种图书馆演变形态[1]。高校作为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新的重要机构,为了更好地适应要求创新的新时代,高校图书馆向创新型图书馆转型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趋势。目前,围绕着新型图书馆建设的研究业已展开,学术界已经有了一些研究成果,如唐美荣[2]、戴进[3]、焦坤[4]等的研究。这些研究成果大多是从新型图书馆的角度来进行研究,然而,创新型图书馆的研究却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高校如何建设创新型图书馆的模式与实践更是鲜见。因此,高校创新型图书馆建设的研究有着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价值。众所周知,方式可以千变万化,而模式则是对方式的高度总结,具有一定的普遍性与通用性。文章首先从高校创新型图书馆的特征入手,继而对建设高校创新型图书馆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最终总结出其建设模式。
1高校创新型图书馆的特征
高校创新型图书馆具有特色性、研究性、延伸性3大主要特征。特色性是高校创新型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方向,研究性是高校创新型图书馆建设的必然要求,延伸性是高校创新型图书馆建设的主流趋势。只有把握住高校创新型图书馆的3大特征,才能理解其本质。
1.1特色性是高校创新型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方向
众所周知,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绝不可能脱离所在高校的发展现状和学科特色而自由发展。毕竟每一所高校图书馆所在的高校各具特色,不可能在生存条件、科研经费、信息资源、人员构成不同的环境基础上,全部发展成为包罗万象,拥有门类齐全、品种繁多的图书信息单位。因此,各高校图书馆应根据所在学校学科发展的特色和优势,着力打造“特色图书馆”。就目前全国高校图书馆的情况看,特色图书馆的“特色”主要体现在馆藏特色、服务特色、人才特色、建筑特色、管理特色等方面[5]。其实,公共图书馆早已进行了特色化图书馆的尝试。早在1992年,湖北省文化厅组织策划了特色图书馆工程建设,建立起一批专门搜集某一学科或领域文献信息的特色图书馆[6]。如荆门市啤酒图书馆、黄石市服装图书馆等[7]。此外,各省市公共图书馆均建有特色书柜或馆藏。如北京服装图书馆、上海曲阳图书馆影视文献部、汉川市淡水养殖图书馆、湖北蕲春县中医图书馆、保康县食用菌图书馆、钟祥市家禽图书馆等都是依托原省市(县)图书馆一馆挂两招牌[8]。然而,这种所谓的“特色图书馆”只能算作“特色馆藏图书馆”,而真正意义上的特色图书馆至少应具有特色馆藏、特色服务、特色人才3方面的内容。
事实上,能真正建成特色图书馆的主力非高校图书馆莫属,在建设特色图书馆方面,高校图书馆具有公共图书馆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第一:各高校均具有自身的学科优势与特点,基于各自的学科优势与特点,各高校图书馆必然会加大在优势、特色学科领域图书情报方面的经费投入,可做到“人无我有”的馆藏。第二:各高校云集了所在优势学科的优秀甚至顶尖人才,根据这些人才的需求,所属高校图书馆具有做到“人有我优”的潜质。第三:各高校图书馆在特色馆藏、特色服务的基础上,具有进行特色人才培养创新活动的驱动力,可以做到“人优我新,人新我创”的境界。基于以上3点,特色性是高校创新型图书馆建设的重要方向,而特色馆藏本身又是其建设基础的磐石,只有在坚实的特色馆藏基础上,高校图书馆才能实施最具特色的创新型图书馆。
1.2研究性是高校创新型图书馆建设的必然要求
毫无疑问,研究性是高校创新型图书馆的内在本质要求,高校图书馆的研究性具体表现为研究型图书馆的建设。研究型图书馆(Research Library)是相对于服务型图书馆而言的一种图书馆类型[9]。研究型图书馆不仅是拥有一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开发管理文献信息能力的研究型馆员的图书馆,同时,研究型馆员还要在某一学科领域具有相当的知识积累,具有参与甚至主持该相关学科领域科研的能力或潜在能力。显然,掌握某一学科理论知识的研究型馆员是建设研究型图书馆的关键。首先,高校不仅是教授学生知识的场所,同时也是新知识生产的组织者和策源地。不同特色的高校教师或科研人员对相关领域知识的挖掘深度提出最前沿、最精深的要求。如果研究型馆员将自己的知识领域仅限于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图书情报学领域,必然无法为研究者提供最优化的情报信息服务;其次,学科交叉与融合是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趋势。高校图书馆研究型馆员如果没有所在高校特色学科领域参与甚至主持科研的能力或潜在能力,根本无法匹配研究型馆员的称谓,充其量是信息网络和图书情报学方面的专家。因此,当某所高校图书馆拥有了某类学科领域研究能力的研究型馆员,必然就会具有建设创新型高校图书馆的人才能力。
1.3延伸性是高校创新型图书馆建设的主流趋势
高校图书馆的延伸性即延伸服务,图书馆延伸服务实质是对其服务功能的一种拓展,拓展之后的图书馆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其服务种类更为多样,也容易吸引更多的读者利用图书馆[10]。目前,各个高校图书馆都在延伸服务方面进行积极的创新实践。从服务对象、服务方式、服务平台三维和服务内容上看,呈现出服务对象扩大化、服务方式多样化、服务平台技术化、服务内容细致化的发展趋势[11]。高校图书馆服务对象的扩大化是指通过高校图书馆联盟或图书馆联盟的形式将服务对象扩展出所在高校的范畴,延伸至外校甚至社会;服务方式的多样化是在高校图书馆自主式服务(传统服务方式)的基础上,采用体验式(具有互动性、个性化、差异性、主动性、即时性、延续性等特点)和项目式(针对服务对象的科研项目所提供的专业性、深层次的服务,提供服务的馆员甚至成为科研项目的主要成员)的服务方式,形成低层(自主式服务)—中层(体验式服务)—高层(项目式服务)的多层次服务方式[12];服务平台技术化即高校图书馆在传统服务平台(纸质介质)的基础上,逐渐朝着网络服务平台(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的支持下开发的数字化图书馆平台)和移动服务平台(依托目前比较成熟的无线移动网络、国际互联网以及多媒体技术,针对手机、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等设备所提供的一种新兴数字化图书馆服务平台[13])扩展,显然,高校图书馆延伸服务必然会导致其服务内容也越来越精细。以武汉纺织大学图书馆为例,其服务内容不仅包括传统图书馆使用方法的培训、中西文数据库使用的培训、学校特色数据库信息的推送,还包括科技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科技信息查新查引服务、学术不端行为的检测、项目课题的开题服务、阅读推广服务、学科建设服务等多方面的内容。不难看出,通过延伸服务高校图书馆馆员的工作越来越专业化和细致化。
2高校创新型图书馆建设的因素分析
高校创新型图书馆的建设是个系统工程,需要考虑内外部环境以及自身条件等多方面的因素。然而,在影响高校创新型图书馆建设成败的诸多因素中,高校图书馆自身的硬件、软件、潜件3方面的因素起着主导作用。
2.1大量丰富的特色馆藏是建设高校创新型图书馆的重要硬件
高校创新型图书馆的硬件是指在其建设过程中所必备的客观物质基础,包括场地、设备和馆藏,其中特色馆藏是高校创新型图书馆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硬件。因为场地和设备均可以在资金充裕的环境下迅速地实现,但是特色馆藏的建设不仅需要资金充裕,还需要时间的积累。
2.2研究型的学科馆员是建设高校创新型图书馆的主要潜件
潜件本是信息技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即有关的各种理论设想和在主科范围中适当研究的各种结果[14]。“潜件”概念能更好地说明研究型的学科馆员在建设高校创新型图书馆中的作用,将其借用到高校创新型图书馆建设的研究中。毋庸置疑,创新型图书馆建设的各种理论设想和实施方案有机结合的选择具体落在研究型学科馆员身上。因此,学科馆员的相关专业能力和水平就是建设创新型图书馆的重要潜件。
事实上,早在1998年,清华大学就已经开始设立了学科馆员,正式将学科馆员制度从国外引入国内。经过近25年的发展,全中国绝大部分高校都设立了学科馆员。但是,据笔者了解,全国大部分高校仅要求学科馆员具有基本的知识挖掘能力,与设立学科馆员的初衷相差甚远。
培养研究型的学科馆员是建设高校创新型图书馆的关键。很明显,我国高校图书馆建设创新型图书馆的“潜件”现状与其要求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距。一方面,研究型学科馆员应同时具有相关学科和图书馆知识的要求。对比美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要求可知,美国图书馆馆员研究生学历是基本要求,高校聘用的馆员必须是拥有图书馆学或情报学专业背景的研究生,学科馆员除此之外还须有专门资格认证[15]。从美国的图书馆馆员、高校图书馆馆员以及学科馆员3者的聘用要求不难发现,学科馆员的要求最高,不仅要求相关专业知识和图书馆知识,还需要有专门部门颁给相关专业学科馆员的资格认证;另一方面,我国高校图书馆学科馆员相关学科的素质普遍不高。据孙媛媛等[16]对全国31个省份高校图书馆发放的1150份“高校图书馆馆员队伍建设调查问卷”统计:从学历层次上看,博士学位馆员只占总数的1.07%,硕士学位的为34.34%,本科学历的馆员超过一半,达到53.88%,专科及以下学历的为10.71%;从专业背景上看,具图书馆学或情报学专业背景的馆员只占30.6%,不到馆员总数的1/3。显然,我国高校图书馆的馆员现状与培养学科馆员的要求之间存在着巨大的鸿沟。
高校图书馆如何弥合现状与要求之间的距离是个问题。高校图书馆可在馆员招聘、培训、职位设计与绩效评估4个环节进行研究型学科馆员的培养。首先,在招聘方面,突破图书馆学或情报学专业的限制,适当引进一批具有所在高校特色学科相关专业背景的优秀硕士和博士,迅速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学科馆员队伍或提升现有研究型学科馆员的整体素质;其次,在培训方面,除正常的馆员业务培训外,加大对招聘的非图书馆学或情报学专业背景研究型学科馆员的图书情报学方面的培训力度,使其学科知识和图书馆知识两手硬,能积极参与甚至主持相关学科专业的科研项目;再次,在职位设计方面,细致区分研究型学科馆员与咨询服务馆员的业务职能,提升研究型学科馆员的地位和角色认同感;最后,在绩效评估方面,制订研究型学科馆员专门的考核管理办法,使研究型学科馆员能真正做到才尽其用,增强其成就感。
2.3科学的延伸服务制度是建设高校创新型图书馆的软件
高校创新型图书馆的“软件”类似于计算机应用程序,实质是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的制度文件集合,高校图书馆创新服务的主要内容为延伸服务。一方面,高校图书馆在服务对象上进行适当拓展,突破学校的空间范围,争取图书馆资源最大范围内的共享。另一方面,高校图书馆主动在服务手段、方式、内容上为服务对象提供新的拓展式服务,目的是使其享有基础服务之外的更多服务[11]。俗话说,制度是保障,不同类型、地位和条件的高校各有各的特色,应该根据各自学科特色和优势制订出科学的延伸服务制度,提升高校创新型图书馆建设的深度和广度。
如前所述,武汉纺织大学图书馆为了能更好地建设服装馆,准备制订和完善本校图书馆延伸服务制度,即服装馆的日常管理制度,确定了服装馆的日常管理规则的三大原则:(1)加大服装馆(面料馆)的宣传力度。服装馆的建设是我校图书馆在特色化图书馆建设方面的一大创举,为全国为数不多的特色化图书馆之一。因此,在宣传上加大力度,通过特色化图书馆的宣传来进一步宣传我校特色化专业,从而增强我校的知名度,增强外校、社会延伸服务的可能性;(2)进一步细化业务管理规则。首先,服装藏品的借还原则还需要商榷。服装作品不同于书籍,它更类似于艺术作品,其在借还过程中如被损坏,将会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因此,是采取收取押金方式还是限制借阅范围,或是其他举措都是在制订日常管理规则时需要考虑补充的内容。其次,在既往的工作中常发现服装防尘袋套错的情况(服装与外面的防尘套条形码不一致,会弄乱库存),如何有效地避免这种工作失误、责任到人,都是后期工作中需要注意的;(3)加大馆际间的交流力度,更好地服务于师生、服务于教学与科研。发挥特色图书馆的专业优势,加大纺织、面料相关场馆的馆际间交流力度,探索服装馆的发展方向及服务内容,扩大服务范围。将服装馆打造成专业的研究型场馆,服务于教学、助力于科研,为所有的纺织、服装科学爱好者创造求知的空间。
高校创新型图书馆建设的要素如图1所示,包括硬件(大量丰富的特色馆藏)、潜件(研究型学科馆员)、软件(科学的延伸服务制度)三要素。只有根据各自高校的特点,在科学分析三要素融合的基础上,各高校才能找到适合自己发展方向的创新型图书馆类型。
3高校图书馆创新型建设的模式分析
通过以上对高校创新型图书馆特征和要素的分析可知,其建设模式(见图2)由3个维度一面组成。3个维度分别指服务广度维、服务深度维、资源类型维;一面则指服务内容面。显然,三维一面形成类似俄罗斯方块的玩具,每一个小方块成为一种高校创新图书馆建设模型,所有的小方块总和形成高校创新图书馆建设模式。当然,根据维度的不同其服务内容也有所不同。
由图2可知,首先,本校传统资源咨询型是传统的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是其建设高校创新型图书馆的基础;其次,在咨询型的位置选择传统资源沿着广度维方向延伸,可形成外校和社会传统资源咨询型2种表层高校创新图书馆模型。在咨询型位置选择特色资源沿着资源维方向延伸,则可形成本校、外校和社会特色资源咨询型3种高层高校创新图书馆模型。同理,通过不同的组合可形成本校、外校、社会传统资源或特色资源研究型6种深层高校创新图书馆模型;最后,高校创新图书馆建设可分为两类层次,研究型为高级层次,咨询型为低级层次。由于我国高校图书馆已经基本完成在传统服务平台、网络服务平台和移动服务平台的咨询型服务建设,因此,基于不同服务平台的咨询型服务已经不再成为建设创新型图书馆的指标,而围绕着资源细化的研究型服务必然成为高校图书馆未来建设的重点。
综上所述,总结归纳出高校创新型图书馆的建设模式(见图3)。由图3可知,可将高校创新型图书馆的建设分为目标制定、类型选择、具体实施、评估修正4个阶段。首先,高校图书馆组织校内外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根据高校的主客观条件,因地制宜地制定建设创新型图书馆的合理目标;其次,高校图书馆领导层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选择建设创新型图书馆合适的服务平台和模式;再次,根据选择好的服务平台和模式确定建立高校创新型图书Nh1twrfFR1NDIuC8LWceElzDW5mnwJQYJaIfMKhsd8o=馆硬件、软件以及潜件的投入比例,高校创新型图书馆三要素建设完成后,展开具体的服务项目;最后,高校图书馆对具体实施服务项目进行效果评估。如果达到预期的目的即完成此次项目,总结归纳经验教训形成适合本单位建设的创新型图书馆模式文件;如果未达到预期目的,根据效果评估文件中目标与结果的相差度,重新选择修正的阶段,循环以上步骤直至达到与预定目标一致的结果,形成相关的经验总结文件。
4结语
通过对高校创新型图书馆特征探究及其建设因素分析,总结归纳出其建设模式。高校的特色图书馆、研究型图书馆以及图书馆的外延服务均是高校创新型图书馆的建设方式。本质上高校特色图书馆、研究型图书馆都是高校图书馆外延服务广度和深度上的高级形式。高校创新型图书馆的建设模式如下:首先,在目标制定阶段,因地制宜,注重特色馆藏建设和学科馆员培养的广度和深度;其次,在类型选择阶段,根据自身的软、硬、潜件实力选择高校创新型图书馆合适的服务平台和类型;再次,在具体实施阶段,注重高校创新型图书馆三要素的投入比例,使其能沿着建设目标方向发展;最后,在评估修正阶段,将建设目标与效果评估进行一一比对,在目标制定—类型选择—具体实施—效果评估的修正循环之中确定适合所在高校馆的最佳模型。
参考文献
[1]白清礼.创新型图书馆的概念模型与发展模式[J].四川图书馆学报,2011(1):6-9.
[2]唐美荣.无纸模式下新型图书馆知识营销与服务模式的共建[J].山西档案,2017(3):113-115.
[3]戴进.从全国文献资源布局到新型图书馆联盟[J].图书馆,2017(5):54-57.
[4]焦坤.新型图书馆服务中的社会教育功能实现[J].图书馆杂志,2012(10):73-76.
[5]袁琳.特色馆藏与特色图书馆建设[J].图书馆论坛,2005(1):105-106.
[6]文化部图书馆司.特色图书馆论[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
[7]许惠玲,谢艳伶.中外特色图书馆比较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09(1):89-91.
[8]黄恩祝.再谈特色服务和特色图书馆[J].中国图书馆学报,1997(3):42-45.
[9]夏知平,温国强.我国研究型图书馆建设中的若干问题思考[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8(4):14-16.
[10]吴汉华.图书馆延伸服务的含义与边界[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0(6):21-26.
[11]刘安定.高校图书馆延伸服务模式的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7(7):20-24.
[12]杨燕玲.关于高校图书馆的体验式服务[J].图书馆,2009(4):107-108.
[13]孙丽霞.3G技术下移动数字图书馆的服务方式探究[J].情报科学,2010(10):1484-1486.
[14]张恰.潜件(underware)[J].外语电化教学,1992(1):32.
[15]张谦.中美高校图书馆建设特点的比较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14(10):33-36.
[16]孙媛媛,李峰,邱效威.我国高校图书馆馆员队伍建设调查与分析[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5):121-125.
(编辑编辑何琳)
Study on construction mode of the university innovative library
HE Zhijun
(Library,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Wuhan 430200, China)
Abstract: Innovative libraries have become a trend in the futur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In response to the problem of the construction mode of innovative libraries in universities, this article summarizes and generalizes the construction mode of innovative libraries in universitie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ir characteristics and construction elements. Firstly, different types of university libraries should adapt to local conditions, rely on the disciplinary characteristics, advantages, and own conditions of the universities they are located in, and scientifically and reasonably formulate goals for building innovative libraries. Secondl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nstruction goals, select appropriate service platforms and models to determine the proportion of investment factor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innovative libraries in universities. Finally, a specific construction plan will be implemented, and the goals and effects will be compared and evaluated. In the cycle of evaluation and correction, the best model for constructing innovative libraries in universities will be ultimately determined.
Key words: the university innovative library; the special library; model; exten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