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数字经济驱动红色文旅深度融合的路径与对策研究

2024-10-16林峰

老区建设 2024年8期

摘 要:数字经济驱动红色文化与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不但有助于其实现高质量发展,更有助于凸显其社会、历史与教育价值。但是,当前信息孤岛、数字泛化、品牌质量和品牌效应不高、资金和技术支持不足等问题仍然制约着红色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基于此,可以从点、线、面、圈四个层面出发,探讨数字经济赋能红色文旅品牌建设、产业链重塑、精品研学项目打造、生态圈优化四条可行路径。

关键词:数字经济;数字文旅;文旅融合;红色文化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7544(2024)08-0014-09

一、引言

近年来,数字经济催化的红色文旅融合活动为我国相关节日增加了庄重的底色和深重的内涵,也为节日经济贡献出了亮眼的成绩单。在诸多革命历史教育纪念地,人们不惧严寒,有序排队参观学习,深刻缅怀革命历史,此情此景,中国人民的社会认同、历史认同和文化认同汇聚于家国认同,无形之中增强了“四个自信”,也增强了民族自信和历史自信。红色文化与红色旅游不仅要深度地“融”,更重要的是要深度地“合”。显然,深度地“融”既是手段,也是形式,而深度地“合”则是目标,是本质。在新时代,红色文旅的深度融合和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如火如荼的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已经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忽视的强力引擎,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抓手。数字经济赋能多种行业的融合发展,不但重塑了现有的产业结构,更加速了业态升级,创造出新的经济发展业态和经济发展模式,且已经逐渐形成脉络清晰的产业数字化转型之路。

实现数字经济与红色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打造红色文旅产业融合的特色优质精品,有助于提升红色文化的传播力与影响力,进而凸显其社会价值与历史价值。但是,调研发现,部分红色教育基地实时交互能力较差,部分红色文旅活动还存在诸多碎片化和重复化的现象,与其他文旅资源的衔接也存在不少突兀的现象,导致游客体验不够深刻,降低了教育效果。为加速二者融合发展,本研究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剖析了存在的问题,梳理了文旅融合的多元化路径,最后归纳出了结论与对策建议。

二、文献综述

(一)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文旅融合仍存在层次较低、同质化严重、运维较差等问题

构建数字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格局还需要破解当前融合不充分、数字泛化、法律法规真空以及发展诉求和属性差异等若干制约因素(胡优玄[1],2022)。在当前文旅产业数字化升级进程中,由于原有的数智化程度偏低,数字技术与文旅融合的层次较浅,适配性较差,导致文旅产业低端化、同质化的产品过剩,而优质供给欠缺。其关键在于有限时空界限之内数据壁垒的客观存在,它阻隔了协同效应的发挥,也阻碍了景区公共服务能力的升级(解学芳等[2],2023)。陈业秀[3](2023)发现部分地区由于欠缺专项经费和专业人员,日常维护滞后,导致红色文化发展中数字化程度偏低,创新开发的专业性不强,已有的平台也缺乏整合与共享,制约了红色文化传播的深度和广度,其平台点击率和传播率都不高,不能形成知名数字平台。

(二)红色文旅资源的开发需要平衡其社会、历史、教育与经济价值的取舍

片面追求红色文化资源的经济价值而忽略其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将得不偿失,因为红色旅游具有特殊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属性(李响[4],2021),而且,红色资源包含多重形态的精神及物质资源,其产业价值、文化价值、组织价值和社会价值可赋能乡村振兴,为之提供精神动力与物质支撑(肖寒月等[5],2023)。为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重构,李晓琴等[6](2022)构建了驱动力、状态和响应的驱动机制,重新界定并阐释了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四个价值层面。显然,不能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将数字化转型的文旅产业单纯地绑定资本,甚至将AI、大数据、5G、文创、遗产活化等数字要素搞成以噱头为主、浮于表面的快消费,进而丢失红色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初心(唐任伍[7],2024)。

(三)数字资源权属的争议

与资本、土地、劳动、技术、管理和知识等生产要素资源的权属相对明确或者相对容易明确不同,数据的资源权属问题至今没有明确的界定。伴随中国数字经济规模的快速扩大以及传统产业数字化改造的加速,数字文旅等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胡优玄[8],2022)。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本质上是以数字形式保护并加以利用的知识转化过程,以此构建了红色旅游资源采集与保存、展示与传播、修复与传承、监测与管理的数字化保护路径(李伯华等[9],2021)。范周等[10](2024)主张通过完善相关立法来保障数据安全,以便明确文旅产业数据资产的使用规范和底线,应尽快出台有关AIGC内容的管理办法,以便解决其确权和权属争议问题。

(四)数字化文旅产业融合模式的探讨

周锦等[11](2021)将城市文旅融合总结为基于供给侧改革驱动下的产业链重组模式、文化需求导向下产业链价值共创模式和数字技术推动下的产业链延伸模式等三种类型,董晓英[12](2023)以陕西省文旅产业数字化实践案例为基础,再度分析了以上三种模式。魏鹏举[13](2022)认为在数字技术持续催生文旅融合新业态的背景下,文博文创及其数字化成为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典型路径。唐任伍[14](2024)认为文旅产业的数字化转型是“数字化×文旅”的化学反应模式,包含文旅资源、基础设施、场景业态、服务形式和生态构建五个层面。吴春萌等[15](2024)以湛江市为例,提出了历史资源文化遗产旅游模式、创意场景设计的红色文化教育实践模式、动态性的本土文化创意艺术旅游模式、个性化体验的数字化体验和互动游览模式、社区参与共享的乡村振兴与生态旅游模式等。

三、存在的问题

(一)信息孤岛迟滞了红色文旅的横向融合

尽管中国已经进入数字经济时代,但当前由于数字资源的产权归属不同,形成了数据的市场分割,进而形成信息孤岛,导致各归属单位之间的数字资源难以达到互联、互通、互补,更谈不上共享。杨文贞[16](2024)认为信息孤岛会阻碍数字化改革的进程,这主要是因为当前数据资源产生、处理、使用和收益的体制、机制和法治建设不配套。李晓[17](2022)认为当前欠缺以统一数字化平台为核心的红色旅游数字资源库,而这无疑会迟滞红色旅游整体统筹布局和项目开发建设。由于数据资源的互联互通和共享不足,导致相关基础设施和应用程序重复建设,既浪费了社会资源,又降低了数字经济本身应该发挥的社会效益,无助于形成新质生产力。

(二)数字泛化可能夸大了红色文旅融合的深度

当前,在数字经济大潮之下,文旅融合领域也出现了数字泛化现象,“数字赋能”几乎无处不在,涌现出一批“云文创”“云直播”“云展览”“云旅游”“云赏艺”“云娱乐”等文旅新业态,打造出一批数字文旅融合景区,如有的地方借助区块链技术,构建了一批虚拟现实景区、数字化博物馆,增加并强化了游客交流互动等项目。但是,与游客不断升级的体验需求相比,数字赋能停留于口号、概念的较多,真正提升游客获得感、幸福感的数字文旅精品项目偏少。

(三)部分红色文旅内容的呈现可能偏离客观性与历史性

红色文旅资源的客观呈现需要旅游从业者尤其是导游准确掌握历史史实并进行恰当的解说,而在现实中存在诸多问题。一是导游的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导游甚至缺乏对革命历史知识的系统学习、准确学习,难以深刻呈现历史原貌;二是部分景点在红色资源的整理和挖掘上存在“夸大其词、脱离史实”的现象,既误导了游客,又产生了以讹传讹的后果;三是面向导游的培训机制不系统,对导游等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存在内容模糊、过程草率、故事老套等问题,相关工作人员的服务能力有限、讲解水平堪忧,这都会影响游客的研学体验和效果。甚至,部分红色文旅项目在数字化改造过程中存在着“一窝蜂”式的过热倾向和盲目的非理性成分,有些从业者借概念炒作、跟风炒作,脱离了红色文旅资源的客观性和历史性。

(四)部分红色文旅品牌建设质量和品牌效应不高

在经济成本约束和经济利益驱动之下,品牌建设偏于娱乐化、商业化,其社会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发挥反而被淡化。在革命战争时期,敌强我弱是客观背景,这也是毛主席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战略的客观国情,这一历史客观情况导致了发生在城市的革命活动相对有限,而多数革命活动存在于当时中国偏远、落后的农村(李晓[18],2022),从而导致目前纳入保护、开发和研究的红色资源具有分散性、地域性、偏远性的特征,显然,这些特征提高了红色文旅资源开发的经济成本。很多红色文旅资源的开发缺乏统筹全局的科学规划和高屋建瓴的规范引导,红色文旅资源的深刻内涵没能得到深入挖掘,红色文旅资源的潜在价值没能得到充分发挥,已被开发的红色文旅项目存在着形式和内容层面的同质化和重复化现象,未能形成知名特色及品牌,进而不能产生足够的社会关注度、社会影响力和市场吸引力,反过来,这也就影响了红色文旅资源的开发和红色文旅事业的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很多地方政府实施红色文旅资源品牌化建设,但是,创新性的不足无法克服同质化和重复化的问题,一旦在商业利益驱使之下,品牌建设偏重娱乐化和商业化,那么,红色文旅资源深厚的文化内涵、彪炳千秋的历史价值、教育后人的社会价值等就会被弱化。

(五)红色文旅数字化赋能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不足

当前,诸多景点借助数字化技术呈现出全景、立体、仿真模拟的效果,并向游客提供沉浸式、参与式的互动体验,提升了旅游产品的趣味性和互动性,极大增强了旅游产品的吸引力。但是,红色文旅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和改造不是单纯的技术和经济问题,因为红色文旅资源是政治上比较“敏感、严肃”的要素资源,这导致其在数字化打造上存在诸多客观上的限制,即尊重历史、还原历史。一旦出现纰漏,不但会误导游客,还可能会被游客投诉,产生比较恶劣的社会影响。红色文旅资源的数字化改造需要较多的资金支持与技术支持,而商业前景的不确定性却限制了社会性资本的介入,进而导致资金来源渠道的单一化,引致投入不足。

四、数字化赋能红色文旅融合的路径选择

“点、线、面、圈”是文旅融合的一般演化路径(杨玉秀[19],2023)。“点”指的是各个分散或单个的红色文旅景点和企事业单位等;“线”指的是红色文旅产业相关的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投资链、服务链等一系列围绕其发展形成的核心链条;“面”指的是红色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集群发展后形成的社会经济形态;“圈”指的是红色文旅融合发展的高级状态和新趋势,即红色文旅融合生态圈。基于红色文旅品牌建设、研学项目打造、产业链重塑、生态圈优化完善等路径,数字经济可以从红色文旅产业对内辐射、对外延伸和自我发展三个角度,为赋能红色文旅融合提供具体可行的落脚点和施力点。

(一)红色文旅品牌建设

1.品牌建设的价值

从消费者角度看,红色文旅产品的品牌化可以减少消费者在时间、空间和经济支付能力等条件约束下的选择成本,提高消费者的认知效率,进而最终提升其获得感和幸福感。从文旅企业角度看,品牌处于微笑曲线的右上端,因此,打造并持有红色文旅品牌,可以获得市场更多的认可,进而收获更多的产业链附加值,提升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从社会发展角度看,红色文旅产业的品牌化建设将产生示范效应,不但会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更会由此提升公众的文化层次、文化认同和历史认同。

2.红色文旅品牌建设的路径

一是运用数字技术梳理红色资源的时空脉络,聚焦典型事例,打造红色文旅产品品牌。数字技术的发展为红色文旅资源脉络的梳理提供了极大便利,它可以使得原来在时空上存在间隔的事件、人物和地点等要素有机串联起来,通过线上线下融合,汇聚典型事例,形成文旅产品,进而打造品牌IP,集中、生动呈现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

二是围绕红色主题,运用数字技术打造多元化综合品牌。以红色文化资源为中心,运用数字技术将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农业资源等多种资源综合在一起,打造“红色+自然观光休闲旅游”“红色+农业观光休闲旅游”“红色+人文传承旅游”等多种形式的综合品牌,形成系列红色文化生态与自然生态互相融合的数字化、体验式、互动式、沉浸式红色文旅精品品牌,提升红色文旅产品整体的竞争优势。

三是以数字技术升级营销手段,助力数字红色文旅品牌的高效推广。当前,大数据、AI、虚拟现实等新兴数字技术整合了各类传统媒体、新媒体、跨媒体、移动媒体、多媒体、平面媒体、数字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形式,加速了其更新迭代方式,品牌营销已经进入数字全媒体营销时代,而数字红色文旅品牌亟待借助这种崭新的营销模式提高其知名度、吸引力和影响力。

(二)红色文旅产业链重塑

1.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红色文旅产业链的优化升级提供了技术支撑

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为红色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打开了广阔的空间,但客观上,中国的红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比较分散,位于不同区域,甚至是比较偏远的区域,这就导致各区域之间红色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有机联系不足,甚至存在区域化市场分割,制约了红色文旅产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形成。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使得“红色文旅产业链”和“红色文旅产业链群”的发展、完善和优化升级在技术上成为可能,为红色文旅产业融合提供了更加高效、有机的可行路径。当前,数字化红色文旅产业链的建设和优化升级亟待聚焦数字内容的研发,聚焦相关产业链的全面完善,以此实现数字化红色文旅品牌形象的全面提升和影响力的全面加强。

2.重塑红色文旅产业链的路径

首先,理顺红色文旅产业链所涉及的多链路径。以各地红色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为基础,致力于红色文旅产业链重组优化、价值链重塑增值、供应链缝合拓展和创新链挖掘打造,理顺红色文旅产业链涉及的多链路径,实现红色文旅融合的多头并举、齐头并进、综合打造。

其次,以数字技术联结、融合红色文旅各产业链。根据需求侧消费者对红色文旅产业需求的特点、诉求和趋势等反馈,在供给侧,使用数字技术优化供应链,深挖红色文旅资源的潜力,提升其活力,实现红色文旅各产业链的联结、重构、融合,借以提升相关企业的竞争力乃至整个红色文旅产业的效率。

最后,数字技术加速红色文旅全产业链的完善与优化。当前,数字经济对中国传统产业的改造已经全面铺开。在这股热潮之下,红色文旅产业也在全面实现数字化转型。数字技术不仅为红色文旅所涉及的项目、产品、消费等产业环节带来突破性的创新,更推动了从业者发展思维的创新升级,为该产业的补链、延链、强链、增链打开了空间,提供了契机,进而加快了红色文旅全产业链的数字化融合、改造和升级。

(三)红色文旅研学项目打造

1.红色文旅自带发展研学旅游的天然优势

红色文旅产业本身自带革命教育的功能,因此,红色文旅资源的研学项目化设计具有天然优势。红色文旅研学项目实现了革命教育手段的多元化和实地化,而其数字化建设不但有助于红色文旅产业结构的优化,而且有助于其业态的更新和完善,还有助于其品牌效应的提升和推广(张树锋[20],2023)。一方面,各地需要加强对红色文化的研究,保障红色文旅研学内容的质地,另一方面,各地应参考市场化的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适合公众需求的研学方案并积极实施。

2.发展红色文旅研学的路径

首先,数字技术赋能红色文旅研学产品的设计、宣传和运营。红色文旅产品本身的内在价值、外在特征,以及产品内部之间的关系,均可以借助于数字技术进行赋能,比如产品的红色元素追溯、前后联系、主要事件、主要时间、主要人物均可以通过数字技术进行展示;产品设计完成后的推广也可以借助于大数据技术展开,如目标客户的锁定、产品的推送、产品的精简展示等;在产品运营阶段,可以通过数据技术实时了解产品与游客的互动状态,及时疏导客流与各方面的资源调配。

其次,立足学生群体,优化研学客源结构。一直以来,很多人认为红色研学面向的是大中小学生群体,这不但限制了红色文旅产业的市场潜力,使之难以获得足够的市场经济支撑,而且影响了全社会对红色文化的共鸣、共情与传承,影响了全社会对民族凝聚力的认知。在实践中,研学活动的参与人或参与群体已经从学生群体逐渐扩展到成年人,甚至包括退休人员等群体,进而,红色文旅+组织性相对高的企事业单位团建、组织性相对松散的退休人员团建、社区团建、战友联谊、亲子研学等活动在实质上就是广义的红色研学活动,显然,它们是红色文旅深度融合发展的新模式。相应地,这些新模式也就拓展了红色研学客源结构。

最后,确立红色主线,多元化设计文旅研学产品的内容。当前,人们的文旅需求也趋于多元化,游客体验也趋于多样性(李秀桂[21],2024),而单纯的红色文旅产品往往暴露出同质化的倾向,整体氛围也显得比较严肃而沉重,相应地其与自然风光、地方文化的融合程度就偏低,这种单一功能的产品设计既难以满足游客多元化的需求,也难以实现寓教于乐的预期效果。因此,在设计开发红色文旅研学产品时,应注重“润物细无声”,将红色文旅资源与周围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融合在一起,开展多元化、多样化研学产品的设计。

(四)红色文旅生态圈的数字化构建

1.红色文旅生态圈是红色文旅产业融合成熟的标志

数字化红色文旅产业生态能够优化信息共享、业务流程和智能管理,能够为红色文旅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当红色文旅产业融合进入稳定和成熟阶段时,为维持其均衡发展和长期可持续发展,红色文旅产业融合生态圈的系统构建势在必行。马勇等[22](2021)认为红色旅游产业生态圈是由相关主体、环境和功能构成共同作用形成的系统化、多元化、多维度、高效益的生态系统,建议从品牌引领、融合推进、价值共创三方面实现其高质量发展。显然,该生态系统少不了红色文化的基础加持,毕竟“文化是旅游的灵魂”。

2.红色文旅生态圈的数字化路径

第一,以各圈层的深度数字化提升红色文旅融合的契合度。红色文旅生态圈由不同层级的圈层组成,林峰[23](2023)探讨了沂蒙红色文旅融合生态系统的构建,认为该系统的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层系统和宏观系统均应实现数字化。一方面,因红色文旅资源往往具有地处相对偏远、典型资源相对分散、开发相对落后的地理历史特点;另一方面,在以往传统的开发模式下,诸多红色文旅资源的陈列展览形式比较落后、开发利用程度不足,导致“红色”的内核展示不够充分和持久。而“数字+红色文旅”模式为有效克服这些地理局限性和综合开发深度不足等问题提供了技术上的可能。

第二,以数字技术打通、重构红色文旅产业生态圈层的边界。当红色文旅生态圈形成并进入成熟期后,其内部各圈层的交流、共享效果会受到边际效率递减规律的制约,这必然会影响红色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而且,数字经济“无边界、全球化、全天候泛在”的市场特征有助于打破物理障碍,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李天宇等[24],2021)。为此,红色文旅生态圈内部的主体单元尤其是核心企业需要借助于数字技术形成数字化战略并实施,以此动员、协调红色文旅生态系统中的利益相关者及其掌控的资源,最终通过利用数字技术重构生态圈,实现文旅生态圈的突破式创新和升级。

第三,“小”圈贯通、联动,构建有机融合的全国性红色文旅生态“大”圈。全国性红色文旅生态圈是文旅融合的终极目标,但受客观地理条件的限制,它是由一个个相对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区域性、地方性红色文旅生态圈构成的,因此,前者是“大”生态圈,后者是“小”生态圈。在纵向上,“大”圈涵盖着中国革命历史发展的伟大进程;在横向上,“小”圈就是在中国革命历史进程中散布在各时点、各地的星星之火。在数字技术加持下,可以促成各“小”圈圈圈贯通、圈圈联动,共同构成全国性红色文旅生态“大”圈。

五、结论与对策建议

(一)结论

数字经济赋能红色文旅深度融合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大势所趋。但是,中国红色文旅的深度融合目前还受到信息孤岛、资金投入和技术支持不足的制约,还可能存在着数字泛化的夸张现象及可能偏离客观性与历史性的情况,部分红色文旅品牌建设质量也不高。针对这些情况,为实现数字经济赋能的红色文旅深度融合,由点、线、面到圈,本研究探讨了促进其深度融合的路径,分别是强化文旅品牌建设、重塑相关产业链、打造精品研学项目、优化完善相关生态圈等。

(二)对策建议

1.明晰数字产权,平衡各方利益

数字经济赋能红色文旅融合,其关键在于数字产权的明确以及各方利益的协调。红色文旅产业发展中产生的海量数据,其产权关系复杂,各利益主体对此必然各有打算,以至于信息孤岛的形成。为了实现信息数据的共享,必须在协调数据产权公有属性的基础上,平衡各方利益。这不但需要加快数字立法,做到有法可依,更需要尽快建立数据资源共有、共享和共创的协调机制。

2.统筹数字化人才建设,着力提高从业人员的知识水平和职业素质

无论是品牌建设、研学项目打造、产业链重塑,还是生态圈优化升级,尤其是具体到其规划、设计、开发,以及宣传推广、持续改进,均需要受过专业培训的专业人才来开展,这就需要相关部门高屋建瓴制定人才培养规划,实施红色文旅人才建设工程。首先,应整体规划,分步实施,因为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次,应重点突出,实现校企融合,因为学校是培养相关人才的专业机构;第三,实现从业人员的滚动培训,对其知识水平和职业素养进行规范监督,因为红色文旅社会价值、历史价值和教育价值的实现必须依赖高质量的从业人员。

3.政策引导,“点、线、面、圈”分步实施,互促共进

红色文旅事业的发展不能单纯地追求经济利益,应以加强中华民族向心力、凝聚力的高度,以增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历史自信的高度,统筹相关的点、线、面、圈,确保客观性、历史性,着力精细打造,立体打造,互促共进。这显然需要政策引导,社会各方共同发力,在品牌建设、研学项目设计、产业链规划,乃至生态圈优化升级方面,既要以高格局、高姿态分步实施、分头并进,同时,又要统筹协调,讲求效益,避免内容上的同质化、表面化,以及数字泛化、虚化。

参考文献:

[1][8]胡优玄.基于数字技术赋能的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路径[J].商业经济研究,2022,(1).

[2]解学芳,雷文宣.“智能+”时代中国式数字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图景与模式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2).

[3]陈业秀.地方红色文化传播力与影响力提升的价值与路径[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7).

[4]李响.红色文化和旅游产业:文旅融合的困境与路径[J].学术交流,2021,(7).

[5]肖寒月,邢书曼,朱陈巧,等.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与路径——以巴中革命老区为例[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23,(6).

[6]李晓琴,银元,何成军.新时代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重构:驱动、内涵与科学问题[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1).

[7][14]唐任伍.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内在机理和实践路径[J].国家治理,2024,(9).

[9]李伯华,谭红日,杨馥端,等.红色旅游资源数字化保护:理论认知与技术路径[J].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2,(2).

[10]范周,李思雨.系统推进我国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J].国家治理,2024,(9).

[11]周锦,王廷信.数字经济下城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模式和路径研究[J].江苏社会科学,2021,(5).

[12]董晓英.数字经济下陕西省文旅融合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23,(4).

[13]魏鹏举.数字时代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文旅融合路径——以文博文创数字化发展作典范[J].广西社会科学,2022,(8).

[15]吴春萌,白福臣.数字化视域下城乡文旅深度融合的模式选择和实践分析[J].山西农经,2024,(3).

[16]杨文贞.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与突破路径[J].区域经济评论,2024,(1).

[17][18]李晓.数字化视域下红色旅游创新发展研究[J].经济论坛,2022,(6).

[19]杨玉秀.构建京津冀文旅生态圈 推进三地文旅协同发展[J].中国发展观察,2023,(8).

[20]张树锋.红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研究——以吕梁精神为例[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3,(12).

[21]李秀桂.文旅融合背景下红色研学旅游助推海南旅游高质量发展研究[J].西部旅游,2024,(7).

[22]马勇,唐海燕.红色旅游产业生态圈的构建与创新研究[J].旅游论坛,2021,(6).

[23]林峰.沂蒙红色文旅融合生态系统的构建研究[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

[24]李天宇,王晓娟.数字经济赋能中国“双循环”战略:内在逻辑与实现路径[J].经济学家,2021,(5).

Research on the Path and Countermeasures of Deep Integration of Red Culture and

Tourism Driven by Digital Economy

Lin Feng

Abstract: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red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driven by digital economy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It not only helps to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but also highlights its social, historical, and educational value. However, current issues such as information silos, digital generalization, low brand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and insufficient funding and technical support still constrain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red culture and tourism industry. Based on this, four feasible paths can be explored from four levels: point, line, surface, and circle, including empowe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red cultural and tourism brands with digital economy, reshaping the industrial chain, creating high-quality research and learning projects, and optimizing the ecosystem.

Key words: Digital economy; Digital cultural and tourism; Integration of culture and tourism; Red Culture

责任编辑:曹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