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
2024-10-16匡丹饶盼
摘 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一场广泛而深刻的能源革命,新型储能是新能源大规模应用的关键支撑,是推动能源革命的重要力量。江西省积极发展新型储能产业,催生出一批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成为构建江西省“双碳”战略下抢占新能源产业先机的重要举措。新型储能产业在推动江西省形成新质生产力和塑造新发展优势的同时也面临不少障碍和挑战。目前江西省新型储能发展存在政策配套不全、产业生态不优、竞争优势不显的突出问题,需通过宏观政策机制、中观产业生态、微观市场主体三个维度进行破解,以促进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双碳”目标;能源转型;新型储能产业;江西省
中图分类号:F4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7544(2024)08-0005-09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经济实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同时也成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和碳排放国。可再生能源逐步替代传统化石能源是实现能源低碳转型的重要趋势,因其具有清洁、低碳、资源丰富等优点,在电力结构中的比重不断提高,然而由于其波动性、间歇性和不可预测性等特征,亟待引入新的技术手段以保证供需平衡和电网稳定运行。储能系统就是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案,其中新型储能克服了传统抽水蓄能建设周期长、成本巨大、地理位置要求高等弱点,包括机械储能、电化学储能、化学储能、热储能、电磁储能等多种技术路线。
2024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发展新型储能”,首次将新型储能写进政府工作报告,这意味着新型储能作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的地位得到广泛认可。伴随着中央及地方陆续出台促进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政策及规划,各地积极布局抢占发展机遇,新型储能产业规模实现快速增长。截至2023年底,全国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3139万千瓦,较2022年底增长超过220%,近十倍于“十三五”末期[1];截至2024年一季度末,全国已建成投运的新型储能项目累计装机规模达3530万千瓦,较2023年底增长超过12%,较2023年一季度末增长超过210%,新型储能产业成为各地培育经济新动能的超级赛道。
围绕新NDTTDbIpxm7SXSCKFPVsOQ==型储能,学界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广泛探讨:一是对新型储能推动能源转型形成了共识。林伯强和谢永靖(2023)提出储能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应对可再生能源发展所面临的能源消纳、网络规划和输电能力不足、项目融资和成本压力四方面挑战。[2]二是分析政策、金融、人才、数智化转型等方面对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支持。通过研究英、美、澳等国家相关政策,李敬如等(2022)提出储能政策应与储能发展的不同阶段相适应。[3]面对目前储能产业项目成本高、产业风险大的情形,康荔(2023)认为应加大金融支持力度[4]。李兵等(2023)指出当前储能领域人才培养机制有待健全,“政产学研用”融合有待深化。[5]李菲菲等(2023)则强调数字化能破解新型储能产业发展面临的项目投资成本过高、商业模式缺乏系统构建、分散式储能难以形成规模凝聚效应这三大困境。[6]三是对新型储能产业商业模式的探析。新型储能商业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当前已初步具备盈利模式,但张森林(2021)分析提出商业模式不清晰、市场主体地位不明确成为制约新型储能规模化发展的因素[7]。通过对国内市场的实证分析,李明等(2023)指出新型储能收益来源模糊是制约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8]胡雨晨等(2023)对风光配储、调频等辅助服务、独立共享储能和工商业储能等不同商业模式进行了分析。[9]
总体来看,现有研究多关注国家层面的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对省级层面的研究较少。此外,现有研究主要在新型能源体系范畴内对新型储能产业发展进行探讨,鲜有从更广阔的视角进行分析,如从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塑造新发展优势的角度研究新型储能产业的发展。本研究将构建省级层面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统一分析框架,分析江西省新型储能发展的战略意义、发展现状及突出问题,揭示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实现路径。
一、江西省发展新型储能产业的战略意义
(一)新型储能是推动江西省绿色发展的“催化剂”
“绿色生态是江西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考察江西讲话中,都提到“绿色”对于江西省发展的重要性,强调要让绿色成为江西省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省发展寄予的厚望。如何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成为江西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命题。202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进一步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其中“储”就是新型储能。这是习近平总书记着眼国内外发展形势提出的重要要求,指出了新型储能在能源转型中的关键位置,同时也为江西省发展这一绿色低碳产业和未来产业明确了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双碳”目标对能源低碳转型提出了要求。从全球看,《巴黎协定》明确21世纪下半叶实现全球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目标,超过130个国家制定了碳中和目标。为实现碳中和,需要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储能是其中的关键保障。中国相关部门密集出台相关政策,以促进新型储能技术发展及规模化应用。2022年1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能源局正式印发《“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指出:新型储能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技术和基础装备,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也是催生国内能源新业态、抢占国际战略新高地的重要领域。2023年4月,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明确提出要加快推进储能设施建设和配套电网改造。
根据中央有关能源发展的决策部署,新型储能产业必将成为推动能源革命、构建清洁低碳和安全高效的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支撑。因此,发展新型储能产业不仅是顺应“双碳”目标、实现全球能源战略转型的要求,更是江西省抢占新能源产业先机的关键抓手、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新型储能是江西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特色牌”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也就是说,培育新质生产力一定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这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内在要求。江西省在培育新质生产力时要有选择地发展适宜本地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构建体现江西优势和特色的新质生产力布局。江西省委十五届五次全会明确提出积极部署未来产业,为加快江西新质生产力布局指明了基本方向。[10]2023年8月,工信部等四部门印发的《新产业标准化领航工程实施方案(2023—2035年)》,明确了九大未来产业领域,其中就包括新型储能领域。因此,根据江西省委的部署,新型储能产业是江西省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赛道。江西省本身具备发展新型储能的良好条件,可以将其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特色牌”。同时,科技创新是推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在全球能源消费电力化的大背景下,新型储能技术将朝着高安全、长寿命、低成本和高效率方向加速演进,技术创新的推进将推动新型储能制造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发展,这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目标不谋而合。
(三)新型储能是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
全球碳中和愿景和能源低碳转型为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创造了巨大空间。赛迪研究院结合国内外市场需求测算,预计到2025年,中国新型储能产业产值将超过3500亿元,到2030年有望突破7000亿元,未来新型储能产业将有效支撑新能源大规模应用,成为推动能源革命的重要力量。新型储能发展空间巨大,抢占产业发展先机,不仅能紧跟国内外能源转型大势,还能在未来市场中获得先发优势,成为江西省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的引爆点。
中国新型储能累计装机规模预计2025年将达到70GW,到2030年将有望达到270GW。市场需求的高速增长有助于推动新型储能相关产业链不断趋于完善,包括省级层面相关政策和标准体系的不断优化,如制定《江西省新型储能发展规划(2024—2030年)》等文件,赋予新型储能产业在省级层面的战略地位,逐步完善相关体制机制,推动产业发展由规模优势向质量和效率优先变革;还包括全方位推进相关技术创新,如开发高安全、长寿命、低成本的储能产品,开发全生命周期的安全储能技术等。通过产业、政策和技术的互相促进,形成新型储能产业良性发展的闭环,持续推动新型储能成为江西省经济发展的“动力源”。
二、江西省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现状
截至2023年底,江西省已投产新型储能30座,规模47.5万千瓦,位居全国第十六位、华中区域第三位。江西省锂电产业发展势头强劲,钠电产业方兴未艾,部分储能产品技术领先,在科技创新和产业应用上已取得一定成果。
(一)资源条件: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
锂矿和稀土是锂电储能及氢储能的核心原材料,江西省锂资源和稀土资源丰富,为发展新型储能产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先天条件。
目前新型储能主要基于电化学储能技术路线,主流是锂电储能。国家能源局2023年统计数据显示,锂电储能在新型储能中占比高达97.4%,占据新型储能技术中的主力位置。江西省有着“亚洲锂都”的美誉,2022年,锂资源储量占全国的40%,位居全国第一,同时锂矿储量增量占全国增量的94.5%。
中国锂资源呈现锂云母、锂辉石、盐湖锂三足鼎立的格局。受气候、季节、地形、海拔与其他条件限制,盐湖锂资源富集地青藏高原、硬岩型锂辉石矿富集地川西北和南疆地区无法大规模开采,短期内也无法有较大的产能和供应量。而江西省锂矿因多地处江南丘陵地带,锂云母资源在开发过程中不受海拔、气候、低温和淡水等条件制约,可以实现常年大规模开采,有效保障了锂电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在全国锂矿资源供应地中占据重要地位。以宜春市为例,其累计查明氧化锂保有资源量732.68万吨,含锂原矿合计生产规模4851万吨,碳酸锂产量14.65万吨,占全国总产量的37%,是全国最大的碳酸锂生产基地。再以新余市为例,其龙头企业赣锋锂业与东鹏新材料所控制的锂矿资源占全球已探明储量达37.7%,折合成碳酸锂当量4950万吨,高新技术开发区锂盐产能达到21.75万吨,占全球产能的20.65%、全国产能的28.06%,金属锂材料、锂电池等产品均在国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
此外,稀土也是电化学储能和氢储能的重要原材料,江西省是稀土资源富集大省,稀土金属产量位居全国第二,离子型稀土资源储量占全国同类稀土资源保有储量的60%以上。丰富的锂和稀土资源储量这一“先天优势”为江西省发展新型储能产业提供了良好条件。
(二)产业基础:日趋完善的“后天生态”
江西省已形成多个新能源产业集群,近年来又内培外引了一大批优势企业,为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全省各地积极布局新型储能项目。
江西省拥有光伏、锂电池等新能源产业优势。南昌、新余、宜春、赣州等市新能源产业集群蓬勃发展,上饶市光伏产业迈入“千亿俱乐部”。多地积极布局新型储能产业,吸引了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科朗等一批行业知名企业落户,培育了赣锋锂业、金辉锂业、孚能科技、江特电机等一批本地企业。
南昌市大力打造以新建区、经开区储能电池集聚区和高新区、青山湖区储能控制产品及以系统集成、先进装备制造集聚区为主的产业集群。其中,新建区投资56.8亿元建设维科钠电生产基地项目、投资55亿元建设南方储能锂电池生产基地项目;经开区投资20亿打造振江股份电网侧储能电池生产基地项目。2023年,新余市高新技术开发区锂电产业营业收入386.69亿元,已形成锂盐、锂电池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材料、锂电池电芯与PACK、电池应用及废旧电池综合回收利用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鹰潭市耀宁储能生产基地、纬景储能科技等项目签约和开工建设工作有序开展。上饶市铅山县工业园区于2023年引进2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先进压缩空气储能示范电站项目。江西省新型储能产业遍地开花,产业生态已初具雏形。
(三)要素保障:逐步夯实的“发展之基”
政策支持与产业人才建设是驱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根基所在。江西省近年来在政策和学科建设上持续加码,为推动新型储能产业发展打下基础。
政策层面。“十四五”以来,江西省印发了《江西“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江西省“十四五”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关于做优做强我省锂电新能源产业的若干政策措施》《江西省新型储能发展规划(2024—2030年)》《关于做好新型储能项目全过程管理的通知》《江西电力调频辅助服务市场运营规则》等系列政策文件,不断优化新型储能产业布局,逐步完善市场机制,推动产业规模化应用,加大产业发展支持力度。
人才与学科建设层面。2020年,为推动储能行业人才建设,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三部门联合制定了《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当前全国已有63所高校设置了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其中包括景德镇陶瓷大学。[11]新型储能产业涉及的学科主要为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能源动力,相关专业除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外,主要还包括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氢能科学与工程。[12]截至2024年,全国开设了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两个专业的高等院校分别有165、158所[13],其中江西省分别有5、6所。通过加强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江西省正不断驱动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三、江西省新型储能产业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
(一)政策配套不全
1.国家行业标准有待健全。近年来国家层面密集出台了新型储能的相关政策,如“十四五”期间就推出了《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新型储能项目管理规范(暂行)》《“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关于加强新形势下电力系统稳定工作的指导意见》等重磅文件,在技术发展、市场定位、运行管理等方面强化了政策引导,积极推动和支持新型储能行业发展。2023年,中国标准化协会组织编制修订100多项新型储能重点标准,对储能产业链各个环节进行规范。[14]但是随着储能技术创新突飞猛进、产品迭代升级以及应用场景日新月异,相关行业标准和规范的文件相对缺乏或滞后,其中基础通用规划设计方面的标准缺失相对较多,部分新型储能技术缺乏统一的测试方法、安全标准和性能评价方法,给技术推广和市场发展带来了一定的不确定性。亟待进一步支持行业形成相关标准,持续完善标准体系,促进新型储能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2.省级专项政策有待优化。全国各地相关政策持续加码,陆续出台行业支持政策。2024年1月,江西省能源局印发了《江西省新型储能发展规划(2024—2030年)》,详细列举了96个已开展前期研究的新型储能项目,重点依托“新能源+储能”发展模式,明确中长期发展目标和实施路径,具体包括全省新型储能装机规模、技术路线等,还提出了源网荷各侧储能发展主要任务和各侧规划项目、新型储能市场交易体系、价格机制,以稳妥推进江西省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但在新能源配储标准及政策方面还需研究调整,在独立储能电站管理程序政策方面还需细化,共享储能容量交易等机制还未到位,在完善试点示范项目推进政策等方面还有上升空间。
(二)产业生态不优
1.产业布局集而不群。虽然江西省新型储能发展已初具产业生态雏形,然而由于产业起步较晚,与广东省、浙江省、湖南省等“先行军”相比,产业规模偏小。产业链主要集中在电池电芯、锂电铜箔和碳酸锂材料生产环节,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系统集成等配套环节尚显薄弱,除锂电和光伏行业等细分领域之外尚未形成明显的产业集聚和规模化效应。虽然各地都有新型储能产业布局,但都是各自为政,缺乏全省层面的统一布局,容易导致“一哄而上”“同质竞争”等问题,不利于新型储能产业集群的培育成长,阻碍了生产要素的高效配置、产业链供应链的有效协作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
2.产业应用融而不合。江西省在新型储能技术应用上进行了积极探索,如推动华中区首个“火电+储能”调频项目落地南昌市新昌电厂,成为新型储能与传统火电融合发展的先行示范。但目前江西新型储能应用还存在“融而不合”的问题。当前新型储能运用范围在不断扩张中,电源侧的应用主要是新能源配储以及火储联合调频;电网侧的应用是通过辅助服务保障电网稳定运行;用户侧的应用场景较为广泛且快速拓展,其中主要包括工商业储能、户用储能、新能源汽车服务、便携式储能等。伴随储能技术的发展,某一功能应用并不应当局限于单一应用场景。例如,平滑输出和跟踪出力计划不仅可应用于发电侧,更可运用于电网侧和用户侧。而当前江西省新型储能仍处于商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初期,应用项目少、应用场景单一问题突出。比如,在南昌市6个新型储能应用项目中,仅有2个已投产运营,其余4个皆处于前期研究阶段,且这6个项目的应用场景中仅有1个为电网侧,其余皆为电源侧。
(三)竞争优势不显
1.企业技术路线单一。当前新型储能技术路线百花齐放,各条技术路线关键技术创新突破步伐加快。除占据主导地位的锂电池储能之外,中国钠离子电池、液流电池、压缩空气储能等领域的技术水准处于国际头部水平,其中,国内压缩空气储能项目已进入百兆瓦级时代。此外,抽汽蓄能、重力储能、氢储能、飞轮储能等技术都已进入试点示范阶段。但江西省新型储能企业技术形式较为单一,以宜春市和新余市的锂电池为主、南昌市的钠电池为辅,缺乏其他技术路线的创新探索,相关人才储备不足。技术路线单一将导致企业难以适应储能多元化需求,难以应对其他储能技术突破带来的市场变化,不利于企业的长远发展。
2.企业数智化程度不足。数智化转型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推动企业创新发展、提高企业运营效率。目前新型储能整体行业正处于大规模洗牌阶段,投入数智化应用将带领企业扛过行业周期挑战,开拓新的市场。因此,新型储能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是一个重要发展趋势。但江西省相关企业普遍存在数智化应用程度不足的问题。如赣锋循环科技虽然是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但在回收拆解等部分环节依然需要依靠人工作业。该企业曾经尝试在上述环节进行数智化转型,但由于科研支撑不足,转型瓶颈难以突破,数智化难以完全应用于生产全周期,不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和市场适应能力的进一步提升。
四、加快江西省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推进路径
(一)强化精准政策支持,优化产业发展环境
政策支持是助推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外在条件,通过引导要素合理流动,起到产业引导和支撑、金融服务和市场规范的作用,是实现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1.完善专项规划,提升产业战略地位。目前新型储能产业尚处在发展初期,在形成持续稳定的盈利模式前,政策支持对推动产业快速发展十分重要。江西省应结合各地资源禀赋,按照错位发展、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原则,明确细分领域重点任务。比如,电源侧重点扶持上饶市、新余市等地光伏配储发展;电网侧重点开展独立(共享)储能盈利模式试点;用户侧重点扶持南昌市、宜春市等地工商业储能和海外户用储能发展。还要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以此来推动产业发展。可借鉴广东省做法,加大对新型储能关键技术和装备研发的支持力度,通过提升锂、钠离子电池技术水平,融合能源电子技术、氢储能技术等方式拓宽新型储能技术发展模式;梯度培育新型储能企业,鼓励新型储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强强联合,大力提升产业链整合能力,打造新型储能产业集群,为新型储能产业发展创造良好发展机遇。
2.用好金融政策,护航产业健康发展。新型储能产业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发展初期面临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等困境,需要金融方面的有力支持。江苏省将新型储能作为创新金融服务支持的重点对象,利用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母基金撬动产业发展。江西省可借鉴这一做法,通过整合江西省未来产业母基金和江西省现代产业引导基金等现有百亿量级基金优势,重点投向种子期、初创期新型储能企业,还可借鉴广东省做法,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大赛并设置新能源赛道,让优秀的储能企业获得投资机构关注。另外,引导保险机构设立新型储能专属险种。比如,紫金保险联合慕尼黑再保险公司共同开发了国内首款储能系统质量和性能保修条款,有效解决了国内储能厂家海外订单销售痛点。
(二)构建完善产业生态,促进全产业链融合发展
产业体系融合化、集群化发展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新型储能产业是引领未来发展的新支柱、新赛道,必须打造完善的产业生态、优化产业布局、推动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形成新的竞争优势,这是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
1.优化产业布局,实现内驱外需共振。江西省应继续加大新型储能产业“链式”招引和培育力度,完善产业链布局。一方面,“扬优势”延链。宜春市、新余市等地锂电池产能已超过新能源汽车需求量,应尽快切入新型储能赛道。通过本土上游电池、集成商合作及组团参与国外大型储能项目建设等方式加速海外布局。另一方面,“补短板”建链。广东省培育了比亚迪、贝特瑞等优秀科技创新型企业,浙江省为补齐上游装备业短板,引进了高端装备企业捷造科技,解决了关键环节依赖等问题。可借鉴广东省、浙江省等省份做法,全面做好缺链环节企业的内培外引工作。聚焦聚力正负极材料、储能控制产品及系统集成、先进装备制造等缺链环节,引进3~4家龙头企业落户江西省,解决关键环节依赖等问题。
2.创新场景应用,促进制造和应用“双轮驱动”。重点依托有资质的专业化企业积极拓展应用场景,着力打通储能产业链ae8a7dba885254a851339c1a84f995a2c0ab634722d16fd2bff89cff0213573e到储能场景应用闭环,实现制造和应用的融合发展。“锻长板”拓展“新能源+储能”应用场景。上饶市作为全球最大的光伏组件生产基地,有巨大的新能源消纳需求,应重点抓好“光储融合”,将其作为“新能源+储能”重点模式,升级现有光伏产业。在此基础上,推动分布式“光伏+储能”在工业园区、大型商场、5G基站、数据中心、高速服务区、水产养殖场等区域示范应用。比如,济南市东服务区利用储能技术实现自我中和,成为国内首个“零碳服务区”。推进用户侧定制化应用场景。鼓励探索综合能源、智慧能源、虚拟电厂、光制氢加氢一体站等新业态新型储能应用。比如,福建省重点打造的“光储充检”一体化充电站,让新型储能在绿色生产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三)加快数智赋能步伐,巩固提升企业技术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自主创新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科技创新是新型储能产业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内在动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首提“数智”一词,体现了数智化的重要引擎作用已成产业发展共识。技术创新和数智赋能是增强新型储能企业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1.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动多维技术创新。江西省应尽快梳理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技术问题清单,开展重点领域研发布局。支持省会南昌市打造储能产业创新中心,推动赣锋锂业等领军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在技术创新中“挑大梁”。鼓励有条件的企业成立博士后工作站、省级技术创新中心、省级专家工作站,拓展与国内外院校的技术合作广度与深度,打破校企“合而不作”“合深作浅”等问题。重点建设新余—宜春锂电新能源科创城,聚焦氢储能技术、能源电子技术,加强电堆、双极板、膜材料、催化剂等燃料电池关键技术研究,推进绿氢制取、储氢产品等研发攻关。
2.实施数智赋能行动,实现企业智能运维。数智赋能是数字时代的主要趋势和特征,促进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数智技术在新型储能企业的深度应用,既是企业深入感知、洞察市场变化的需要,又是企业提质增效、优化资源配置的必然要求。利用景德镇陶瓷大学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宜春学院新能源产业学院等省内高校科研平台,通过政府“牵线搭台”,帮助解决新型储能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技术难题,探索产业链各环节数字赋能。例如,电池回收环节可参照深圳市宝安区做法,将区块链通信模块安装在电池管理系统上,从源头实现电池数据上链,精准记录电池生命周期,实现电池高效流通利用。
参考文献:
[1]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储能产业年度回顾及趋势展望——暨2023年储能产业数据发布[R].广州: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国家地方共建新型储能创新中心,2023.
[2]林伯强,谢永靖.中国能源低碳转型与储能产业的发展[J].广东社会科学,2023,(5).
[3]李敬如,万志伟,宋毅,等.国外新型储能政策研究及对中国储能发展的启示[J].中国电力,2022,(11).
[4]康荔.金融支持我国储能产业发展情况的分析[J].北方金融,2023,(9).
[5]李兵,周洪,王丽平,等.全球储能领域高水平基础研究人才结构特征和研究主题分析[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3,(5).
[6]李菲菲,崔金栋,汪羽晴,等.碳中和视角下新型储能产业与数字化耦合发展路径研究[J].情报科学,2023,(11).
[7]张森林.以市场化机制引导新型储能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思考[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21,(28).
[8]李明,郑云平,亚夏尔·吐尔洪,等.新型储能政策分析与建议[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3,(6).
[9]胡宇晨,龚芷以.投资新型储能产业[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23.
[10]龚志坚,龙强,罗峻.聚焦未来产业发展重点加快江西新质生产力布局[J].老区建设,2024,(5).
[11]饶中浩,刘新健,刘臣臻,等.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进展与探讨[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4,(3).
[12]李建林,王哲,王力.储能学科建设的现状及启示[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1,(2).
[13]陈海需,李莉,刘文富,等.河南省新型储能产业高质量集群发展研究[J/OL].储能科学与技术,1-15[2024-08-07].https://doi.org/10.19799/j.cnki.2095-4239.2024.0429.
[14]林冬.浅谈我国电化学储能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工程咨询,2024,(7).
Research on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Storage Industry
——A Case Study of Jiangxi Province
Kuang Dan Rao Pan
Abstract: Peak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carbon neutrality require a broad and profound energy revolution, and new energy storage is the key support for the large-scale application of new energy and an important force to promote the energy revolution. Jiangxi Province has actively developed a new energy storage industry, giving birth to a number of new energy storage industry formats and models, which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asure to seize the opportunities of the new energy industry under the peak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carbon neutrality goals of Jiangxi Province. While promoting Jiangxi's formation of new 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and shaping new development advantages, the new energy storage industry also faces many obstacles and challenges. At present, there are prominent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energy storage in Jiangxi Province, such as incomplete policy support, poor industrial ecology, and insignificant competitive advantages. These problems need to be solved through three dimensions: macro policy mechanisms, meso industrial ecology, and micro market entitie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new energy storage industry.
Key words: Peak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and carbon neutrality goals; Energy transition; New energy storage industry;Jiangxi Province
责任编辑:严玉婷